我国或掀起智慧城市建设大潮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近日公布了2013年度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确定北京等103个城市区、县、镇为本年度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其中,市、区83个,县、镇20个。住建部要求,各地要针对本地区新型城镇化推进中的实际问题,制定出智慧城市创建目标,做好顶层设计;制定创建任务和重点项目的时间节点,要高度重视信息整合和共享协同,做好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和公共基础数据库建设,提升各应用系统效能;注重城市发展中的应用体系建设。
据记者了解,今年1月29日,住建部已公布90个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其中地级市37个,区县50个,镇3个。
接受记者采访的专家表示,住建部在“稳增长,调结构,促内需”的宏观背景下接连推出智慧城市试点,既符合当前经济发展的要求,又对新型城镇化质量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在发展智慧城市过程中应当有顶层设计,继而分步执行,注意风险防控,并且应当重视基础设施质量以及覆盖率的提高。
发展智慧城市需统一规划、防控风险
从当前智慧城市发展实际来看,不同部门、不同地区对智慧城市建设所包含内容的看法往往不同。例如,城市规划建设部门往往从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城市规划建设的角度开展智慧城市建设;信息化主管部门则从工业化、信息化相互融合角度去规划本地区的智慧城市建设;而地方政府,如地级市则又从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的角度去规划智慧城市。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第一研究室主任刘勇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即使不同部门、不同地区看待智慧城市所包含内容的角度不尽相同,但目标却是一致的。他认为,发展智慧城市就是要把无线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这三个先进的IT技术,在城市规划、建设以及管理上充分应用起来,使城市产生“智慧”的效果。
针对智慧城市试点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刘勇认为,智慧城市在发展的技术上,应该建立一个统一的标准。
刘勇表示,由于不同城市的发展水平、发展重点不尽相同,针对各个不同的城市,要做出符合市情的规划。实际上,智慧型城市建设是一种手段,要针对各地面临的问题,结合当地主导产业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未来的智慧城市发展路径。
“眼下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较之前来说,已经上了一个台阶。以往由于缺少总体规划、安排和设计,导致重复建设现象时有发生。因此,我认为,智慧城市试点要有好的顶层设计,然后统一规划、布局、建设,避免重复、浪费。”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冯长春在采访时说。
冯长春还表示,在合理的总体规划基础上,要做好各个部门之间的衔接工作,并且应当分阶段、分步骤实施,以提高投资有效性。
刘勇也表达了类似观点。他认为,在建设智慧城市过程中要控制风险。由于投资较大,各个城市需明确自身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一次性规划之后,根据自身潜力,确立建设重点,继而分步执行。一个项目取得一定成果之后再执行下一个项目,这样有利于风险控制。
推进智慧城市发展有利于提高城镇化质量
智慧城市建设是我国信息化发展历程的一个重要阶段,结合我国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历程,智慧城市将成为融合城镇化、信息化、工业化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
刘勇认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要靠三个动力。从需求上来说,推进城镇化,扩大内需,是最大潜力;从供给角度来说,要创新,因为创新是发展最大的动力;此外,改革是最大的红利。这三方面要共同实施才能解决中国经济现在面临的问题。智慧城市发展将这三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在这种大的背景下,住建部经过长期酝酿推出智慧城市建设,非常符合当前经济发展的要求。
冯长春表示,智慧城市主要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发展智慧城市的目的是为了科学化地决策,提高管理效率,同时也为了资源配置的高效和集约。
“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以人为本,智慧城市建设就是要让人们在整个活动过程中享受到信息化带来的快捷和高效。大到城市整体发展,小到每个部门,比如城市交通、基础设施都应当智能化。”冯长春说。
此外,冯长春还补充道,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无疑是城镇化推进的一大重点,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恰恰能够通过加强智慧城市建设得以实现。另外,发展智慧城市能够真正提高城市的运行效率和效益,达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从而提高城市的抗风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