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传媒 旗下网站
登录 注册
RFID世界网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  正文

移动支付多方诸侯混战 跑马圈地争2万亿市场

作者:RFID世界网收录
来源:通信世界网
日期:2013-07-29 09:31:18
摘要:移动变革体验,支付提升质量。从最初的手机话费小额支付,到短信支付(绑定银行卡),再到现阶段近场支付与远程支付相得益彰,移动支付已随着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悄然潜入生活。

  移动变革体验,支付提升质量。从最初的手机话费小额支付,到短信支付(绑定银行卡),再到现阶段近场支付与远程支付相得益彰,移动支付已随着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悄然潜入生活。

  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08-2012年,移动支付用户规模从0.86亿户增长到2.86亿户,年均复合增长率达35.04%;移动支付交易规模从275亿增长到1511亿,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53.10%。艾瑞咨询还预计,到2017年中国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将突破2万亿。

  移动支付市场规模壮大的同时,瓜分蛋糕的机构和移动支付手段也在不断扩大。过去只是由运营商通过手机话费、短信支付等简单方式进行,目前移动支付参与方包括运营商、银联、银行、第三方支付、支付硬件生产商、终端制造商,支付手段更是百花齐放。

  尽管如此,中国的移动支付市场依旧处在初步发展阶段,远未成熟;参与机构更是争相跑马圈地,支付手段也还在完善中;市场格局尚未明朗,暂处混乱局面。

  “技术处于不稳定状态,现在谈移动支付的格局还太早。”易观国际高级分析师张萌向本报记者称,“大家都在推广新技术,变动性特别大,今天推出一种支付手段抢到第一,明天可能成第三。”

  在旧的支付手段不断被淘汰的同时,各方也在尝试新的合作模式。随着第三方支付牌照的发放,移动支付国家标准统一为13.56MHz的银联标准,以及移动支付产业联盟的成立,移动支付市场将在各方的合作中释放潜力。

  艾瑞咨询分析认为,移动支付尚未形成稳定的竞争环境,产业链各方应凭借自身优势资源进入市场,推出各种解决方案,共同搭建和完善移动支付生态系统,做大市场规模。

  移动互联网:支付宝一骑绝尘

  艾瑞咨询发布的《中国移动支付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下称《报告》)显示,2012年中国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1511.4亿,同比增长89.2%,其中远程支付、近场支付分别占比97.4%、2.6%;在远程支付中,短信支付市场份额已从2009年的97.6%降至45.7%,而移动互联网支付从2.3%增至51.7%。

  “基于互联网的移动支付肯定将成为主流,商户对移动互联网支付替代短信支付的积极性越来越大。”张萌向本报记者表示,“短信主要由运营商操作,由系统问题导致的坏账问题,一直困扰游戏厂商等商户。”易宝支付某高层则向本报记者表示,移动互联网支付的迅速增长,主要是移动互联网特别是京东商城、东方航空等移动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其使用的基本都是远程支付。

  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手机和智能手机用户规模分别达到11.04亿和3.24亿;移动电子商务交易规模达550.4亿,同比增长380.3%,用户规模4546.5万人,同比增长93.7%。

  “近年随着3G网络以及智能手机的快速发展,大量应用开始从传统的PC端向手机端迁移,移动互联网的流量不断提高,形成移动互联网支付发展的基础。”财付通总经理赖智明近日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

  《报告》显示,2012年12月中国第三方支付服务PC、App月覆盖人数分别为6178.2万、6947.8万,月度总访问次数分别为47153万次、149008万次,移动支付已经超过了PC支付。

  除了移动电子商务,手机游戏、移动缴费等领域的应用也推高了移动互联网支付。分食这一领域的是已获移动支付牌照的34家企业,包括三大运营商、互联网支付巨头、银联、收单机构、卡企业以及独立移动支付企业。

  《报告》显示,2012年中国第三方移动互联网支付市场交易规模的市场份额中,支付宝以57.9%的绝对优势排名第一,中国银联、财付通分别以11.9%、9.5%的市场份额分列第二、第三,中国移动、钱袋宝、联动优势分别占5.3%、5.1%、2.6%,而其他第三方支付机构仅占7.8%的市场份额。

  支付宝的绝对市场份额,得益于手机淘宝交易平台。截至2012年底,无线淘宝的累计访问用户突破3亿,用户量较2010年的1000万增长30倍,其中成交用户达到5700万;在交易额上,无线淘宝2012年交易额同比增长率达600%,远高于网购市场的平均增速。“光棍节”当天支付宝成功支付的3369万笔记录中,无线支付笔数达到171万笔。

  “手机淘宝有旺旺和网页版两种客户端,除了手机淘宝,支付宝和其他很多商家合作移动支付业务,目前接入的商家包括美团、拉手、凡客、点评、乐淘等,另外还有国航等航空公司;还包括通过手机支付宝缴费、还款等。”一位不愿具名的支付宝人士向本报记者称,“越来越多的用户习惯在手机终端上购物、消费。”此外,快捷支付近两年发展也十分迅速。因为不需要用户开通网银和手机银行,大大提高了支付的便捷性与快捷性,支付宝、银联、快钱、汇付天下等大量第三方支付机构均推出快捷支付产品。

  近场支付:银行VS运营商

  除移动互联网支付之外,移动支付的另一显学项目就是近场支付。目前,市场上近场支付的形态有多种,包括中国电信的SIM-PASS、UIM“银联翼宝”、中国移动NFC手机钱包,甚至统一标准前中国移动的SIM-RFID手机钱包(频率为2.4GHz),都是把支付工具植入手机或SIM卡,通过非接触式识别技术“刷手机”进行支付。

  《报告》显示,2012年近场支付占移动支付的市场份额已从三年前的零上升至2.6%,预计2016年将达到15%。

  上述近场支付市场份额并未把银行与运营商合作的NFC手机钱包统计进去,而这才是未来近场支付发展的趋势。

  银行与运营商合作推出近场支付模式,其本质是双方发行联名卡,并植入手机或SIM卡。招行前行长马蔚华曾表示,“招行将是第一个消灭信用卡的银行”。这里消灭的是卡的介质,再换一种形态植入手机。

  国内最早出现的此类产品由中国移动与浦发银行2011年推出,但浦发内部人士也承认,“实际上把银行卡做成小吊坠和手机贴在一起,不算真正的手机支付。”目前,浦发挂坠卡式手机支付用户达90多万。

  2012年6月,招行率先与HTC合作,把NFC芯片技术植入手机,推出近场支付“手机钱包”;但招行此后没有再与其他手机制造商签约,转而与垄断程度更高的运营商合作。2012年11月、2013年3月,招行分别与中国联通、中国移动签约,推出植入SIM卡的NFC“手机钱包”。据招行零售银行部总经理胡滔透露,“目前近场支付合计不到1万个客户,推得比较缓慢。”

  随后,中信银行、光大银行先后与中国银联、中国移动签约,中国银行也与中国移动签约,推出NFC近场支付合作。

  2013年5月浦发银行与中国移动合作推出第二代手机支付产品,将银行卡空中植入手机SIM卡,空中发卡、充值、换卡,均可在手机上完成。

  “一种盈利模式的形成必须经过历史考验,移动支付只是一种渠道替代,目前并不能给银行带来直接利润。”马蔚华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曾说,“未来可以与第三方支付合作,银行为支付平台上的客户提供贷款。”

  事实上,移动支付之于银行就是鸡肋,但又必须着眼未来布局,否则将失去该渠道上的客户以及移动支付未来的前景。“NFC手机未来不仅仅是一种支付手段,在客户、推广等方面还会有更多的可能性。”浦发银行移动金融部副总经理薛建华道出了银行布局移动支付的玄机,“很多业务未来也可通过手机办理,相当于是一个空中渠道。”

  “4G推出后,移动支付将会成为一个新的营销平台,盈利潜力就出来了。”招行零售金融总部常务副总裁刘建军称。据了解,招行意欲通过“移动银行+移动生活+移动支付+移动营销”四个方面的发展,打造移动金融平台。

  未来很美好,现实很骨感。NFC移动支付推广的关键取决于银联“闪付”机具的铺设速度。“从产品形态上来讲,NFC芯片的安全性较高,但参与方多、产业链太长,推广成本很高也很困难。”张萌称。

  央行《一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显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银行卡联网POS终端为762.98万台,其中150万台支持NFC支付,也就是说只有17%的机具完成改造。银联将在前期承担大部分机具改造费用。

  2012年6月9日,中国银联与中国移动推出基于NFC-SIM卡的移动支付平台业务——手机钱包,可将用户的银行卡、公交卡,及企业类、校园类等实体卡电子化,便于用户进行商户消费、公共交通系统费用支付、门禁刷卡等。

  银联与中国移动合作后,各家银行不再需要一家一家地与中国移动签约,只需通过银联接入系统即可。据了解,截至目前,中行、中信、光大等9家银行都完成了与该系统的对接,涉及13个电子卡应用,其他银行也正陆续接入。

  而在NFC移动支付推广上,双方也有分工。银联将加快改造机具,并维护现有POS机;中国移动则计划2013年投入近百亿推动NFC产业链的发展,其中11亿用于NFC终端的普及、近60亿用于推动NFC-SWP模式SIM卡的普及,预计2013年实现1000万NFC终端销量。

  大局初定:从混战到合作

  中国移动与银联的此番合作,是经历长期对立后的握手言和。曾几何时,双方还为移动支付各执一个标准,争斗不休。

  2012年6月,双方在上海签署《关于移动支付业务合作框架协议》,就NFC-SWP技术标准统一采用银联标准达成一致意见,结束了中国移动支付长达3年的标准之争。

  此前,中国银联推出了国际市场上通用的13.56MHz移动支付标准,中国移动则自主研发了2.4GHz技术标准。银联、运营商都希望通过标准确立自己对移动支付行业的主导权。然而,由于涉及到金融和通讯两个庞大的产业链行业,包括移动运营商、支付服务商、应用提供商、设备提供商、系统集成商、厂家和终端用户等庞大产业链,以及央行和工信部两大监管部门,多方利益博弈激烈。最终,银联的13.56MHz标准因与国际标准接轨,与现存的金融基础设施兼容,略占上风。

  这种较量只是移动支付市场乱局的冰山一角。

  张萌表示,当前移动支付市场主要有三股力量,一是三大运营商,它们有庞大的电信用户和营运网点,对手机及SIM卡主导力量非常强,优势是近场支付;二是以银联为代表的金融机构,优势在结算;三是第三方支付厂商,支付牌照发放后,其合法地位被确立,它们在互联网运营上经验丰富,积累了较大的用户基础。“三股力量都在积极的进行用户和市场培育,抢占地盘。”

  银行、银联,运营商,第三方支付厂商,加上产业链中的硬件生产商,都有着各自的考量和利益点。最大的争议来自银联对第三方支付的“封杀”。

  2012年12月,银联印发《关于规范与非金融支付机构银联卡业务合作的函》(银联业管委【2012】17号文件,下称17号文),号召成员银行对第三方支付企业的开放接口进行清理整治,并将银联卡业务上收至总行以实现银行卡“接口”服务的集中审批、统一接入和统一定价,最终推动非金机构统一接入银联网络。

  “银联因当初在互联网支付领域的缺位,形成了支付宝以及其他第三方大行其道的局面,银联此举是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继续出现在移动支付领域,以形成统一接口的垄断局面。”一位不愿具名的第三方支付人士称。

  事实上,上述各方都有自己业务短板,任何一方都不能垄断移动支付市场;而现阶段,移动支付市场仍处于跑马圈地阶段,各方竞争远未到短兵相接的地步。摒弃争端,相互联合开创业务模式才是出路。

  “移动支付涉及的产业链很长,包括手机支付运营商、电信运营商、银联支付厂商、终端厂商以及各种做硬件、软件的这种配套服务商等,需要各个产业链环节的营销和配合才能够实现这个产业的快速发展。”张萌表示,“可喜的是大家都已经意识到合作的必要性,而且也出现了不同形式的合作,比如终端和金融机构的合作、银行与运营商的合作、移动支付标准的统一。”

  目前,中国银联联合银行、运营商及手机制造商成立“移动支付产业联盟”,首批成员包括工行、农行、建行等18家全国及区域性商业银行,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两家电信运营商,以及多家手机制造商。

  再燃战火:微信搅局

  多位业内人士向本报记者称,2013年后移动支付将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央行《一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显示,今年一季度全国共发生移动支付1.98亿笔,金额1.1万亿,同比分别增长139%和206%。

  就在移动支付快速发展的同时,又出现了新的搅局者,首当其冲便是微信支付。据了解,腾讯内部从去年下半年就开始筹备,即将推出的微信5.0版本将联合财付通打造微信支付平台。

  “我们把基础与快捷支付的支付体验植入到微信和QQ手机版,到时候整体的体验就类似苹果的APP Store。背后再绑定一张银行卡后,想象空间很大。”财付通总经理赖智明近日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称。

  据了解,微信立志打造成一个类似甚至超越手机淘宝的平台,在该平台上商户不仅可以销售商品,还可以通过其公众帐号把线下客户服务转到线上,最终通过微信支付完成O2O闭环;微信支付同时还将推出线下的二维码支付。

  “由于拥有大量粘性很高的基础用户,微信支付潜力非常大,但支付规模还得看最终承载的交易规模。”张萌向本报记者称,“倒是二维码支付与线下商户结合后,将大大促进交易量,通过二维码支付实现的线下交易量也许比线上交易量还大。”张萌认为,类似手机支付宝、微信支付等把支付平台嵌入交易平台应用内支付将会成为移动支付未来发展的主流,“重要的是平台,支付只是一个工具”,其他的支付形态将成为补充。

  此外,微信通过公共帐号为招商银行、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提供客户服务平台,同时与招行合作推出微信银行。拥有大量高粘度客户的微信接口,将大大促进招行的手机银行交易量的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因支付宝的“余额宝”效应,金融产品销售也将成为移动支付的一个趋势。“微信支付是一个基础平台,金融理财是我们主要的应用方向,基金、银行理财产品都可以在这里卖。”赖智明称。

  除微信支付,易宝支付也于7月初采用以信息账号绑定为核心的代扣模式,向基金公司发布了基金电商移动支付解决方案。此前,易宝支付已联合好买基金、数米基金等第三方销售机构开展基金业务。“早期基金公司推出的App均以信息为主,未来将逐渐转向信息交易并举的模式。”易宝支付副总裁余晨表示。

  当招行通过传统的NFC支付打造移动金融平台时,中信银行已开始布局以二维码支付、“摇一摇”转账支付为主的移动金融业务。

  2013年7月,中信银行首度推出“异度支付”品牌,在整合此前的“摇一摇”转账支付、POS网贷及NFC近场支付业务的同时,重点推出二维码支付,将有效地解决线上线下的融合问题,使支付不再受物理网点和PC终端的限制。 

人物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