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红兵:银行业的“移动支付”战术
移动近场支付技术标准
移动近场支付技术标准之争
目前国际上有三种移动近场支付主流技术方案:NFC、SIMPASS、RF-SIM,这三种方式都是通过无钱射频信号实现信息传输。NFC的射频单元集成在手机上,需要改造手机方可投入使用;而SIMPASS、RF-SIM集成在SIM卡上,无须改造手机。RF-SIM载波频率为2.4 GHz,SIMPASS和NFC为13.56 MHz。中国移动采用的移动支付技术的信号频率是2.4GHz,而中国银联所采用的技术信号频率是13.56MHz。
13.56MHz是国际上比较常用的标准,它的辐射范围比较近,使用时要靠近POS机等终端设备。但缺点是这一技术方案需要换手机(目前也有机构在研究直接在卡上附上刷卡功能)、无法穿透金属。2.4GHz辐射距离比较远,七八米甚至到20米左右都可以感应,最大的优点是不需要另换手机,只需要换张带刷卡功能的SIM卡。
截然不同的标准使用户产生了困惑,也让移动支付产业链上的企业无所适从。移动支付之所以没有推广开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技术标准不统一,利益各方的冲突以及对标准的掌控愿望,将会掣肘移动支付的发展。
央行发布移动近场支付技术国家标准
我国政府已意识到统一移动近场支付技术标准对促进移动支付发展的极端重要性。为引导和规范中国金融移动支付业务发展,实现资源共享和有效配置,中国人民银行于2012年12月14日在官网上正式发布中国金融移动支付系列技术标准,并确立了以“联网通用、安全可信”为目标的技术体系架构。技术标准涵盖了应用基础、安全保障、设备、支付应用、联网通用5大类35项标准,这一技术标准涵盖了对非金融支付机构、银行卡组织、移动通信运营商、移动终端厂商、卡商、芯片商、受理终端厂商、认证机构、检测机构等移动支付产业链参与各方。
此次发布的中国金融移动支付系列技术标准金融行业标准以13.56MHz做为近场支付非接触通信技术的基础,适用于开放的联网通用环境,但国内厂商自主创新的2.4GHz只可在封闭环境比如城市公交或校园网内继续试点应用。从当前移动支付领域的趋势上看,基于13.56MHz技术标准、采取NFC-SIM (USIM)卡方案的移动支付方式,将成为移动支付市场的主导。
银行的移动支付动作
银联组建移动支付产业联盟
在用户规模方面,银行的用户几乎覆盖中国13亿人口,用户规模十分庞大,具有发展移动支付的雄厚用户基础。但是,在中国的银行数量同样庞大,有数十家之多。因此,银行的用户、组织较为分散,这对于银行发展移动支付是不利的。为此,中国银联于2010年5月联合各商业银行、电信运营商及部分手机制造商共同成立“移动支付产业联盟”,首批加入产业联盟的成员包括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等在内的18家全国及区域性商业银行,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两家电信运营商,以及多家手机制造商等相关企业和机构。
银行和移动运营商跨行业合作
目前,我国移动支付最主要的服务提供商是银行和移动运营商。它们各具优势:银行能为客户提供高效灵活的支付保障体系,拥有客户支付消费的信任,但是缺乏移动支付所需的接入通信网络和移动用户。移动运营商虽然拥有账单支付的基础环境和移动通信网络,但是缺乏银行业所拥有的管理支付风险和大额支付支持的能力。由此可见,在移动支付的产业链中,移动运营商和银行必须密切合作,合理分工,建立合理的商业模式和利益分配机制,才能推动该业务的健康发展,实现共赢。在这个多方竞合的市场,商业银行都选择了与各自的战略伙伴“联手出击”。
中国工商银行与中国联通于2009年12月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决定利用各自的网络资源、客户资源和渠道优势,在拓展国际业务、手机银行、移动支付、电子商务及相关增值领域全面开展合作。
招商银行与中国联通于2012年12月联合推出了手机支付产品“联通招行手机钱包”,该手机钱包产品将银行的PBOC2.0贷记 电子现金应用加载在手机USIM卡中,成为中国国内第一个以SWP-USIM卡为载体,依托联通WCDMA3G网络,通过NFC智能手机和掌上生活手机客户端对银行账户进行管理的解决方案。该方案可以用手机刷卡消费,取代了银行卡的功能,既可支持近场小额离线支付,也可实现大额实时信用卡支付。该手机钱包已率先在上海投入商用,首批商户包括星巴克、屈臣氏、DQ、携程、大众点评网等。
此外,建行和银联推出银联手机支付,农行与银联、中国电信合作的“掌尚钱包”。跨行业合作成为银行移动支付最主要动作。
银行与移动营运商股权换购战略合作
在移动支付业务合作的基础上,银行为了让与移动营运商合作具有更加牢固的基础,采取了股权换购方式。其中以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与中国移动的股权换购最为典型。
2010年3月10日,浦发银行以每股17.82元人民币的价格向中国移动出售增发的逾22亿股新股,这笔交易给浦发银行带来398.01亿元人民币的资金。交易完成后,中国移动通过子公司广东移动持有浦发银行20%股权。根据双方签署的战略合作备忘录,浦发银行和中国移动将在移动金融和移动电子商务上展开紧密合作,包括移动支付业务、移动银行卡业务、移动转账业务等。同时,双方还将共同推动在基础银行业务和基础电信业务领域的合作,充分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并发挥协同效应。同时,这也是移动运营商为了更好地控制资金链,占据移动支付的主导地位,不受制于人而采取的一个大动作。这以后,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与中国移动双方在移动金融与移动电子商务、基础银行、基础电信、客户服务与渠道共享四大领域,开展了32个合作项目。
银行开展电子商务业务并延伸至移动商务与支付
银行开展电子商务业务主要采取了自建电商独立平台与第三方电商平台合作两种模式,为下一步开展移动电子商务作准备。
建设银行选择自建电商独立平台。2012年6月,建设银行电子商务金融服务平台“善融商务”正式上线开业,提供B2B和B2C客户操作模式,业务涵盖商品批发、商品零售和房屋交易等领域,并为客户提供信息发布、交易撮合、社区服务、在线财务管理、在线客服等配套服务,这成为国内银行业中首批搭建并运营综合性电商平台的“吃螃蟹者”。截止2012年12月26日,仅半年时间,善融电商平台日成交额达到1700万元,总交易额突破30亿元。
此外,中信银行建立了一个类似淘宝的独立金融商城,采用开架式销售的基金、理财产品、信用卡、个人贷款等金融产品放在商城销售。目前该商城正在进行内部公测。交通银行的“交博汇”、中国银行的“云购物”独立电商平台也纷纷推出,工商银行和中信银行、华夏银行等也开始筹建自已的独立电商平台。
交通银行等选择了与第三方电商平台合作模式。交通银行淘宝旗舰店于2012年7月23 日正式开业,成为首家登陆淘宝网的银行。目前,交行的淘宝旗舰店界面分为贵金属、基金、保险、个贷及小企业贷款、贵宾客户服务和银行卡等六个模块。
银行开展推出电商业务,不仅是将柜台前移,更是实现网络全能化的一个核心战略步骤。随着在电商平台的交易数据的增多,个人客户和企业客户量的积累,电商金融平台一方面能在外部业务上给银行带来新的客户、客户的资金信息和金融消费,包括贷款、支付甚至理财,另一方面能在内部业务流程上实现交易数据、上下游、信贷审批部门、产品监管部门通过网络联系起来,让贷款更有针对性,风控体系更加明晰。随着电商平台由传统PC端向手机端的转变,银行的电商业务也借助手机APP向移动商务与支付延伸。
银行在移动支付业务中抢占先机与循序渐进平衡
开展移动支付业务是银行基于信息技术革命掌控未来主导权的大战略。历史上每一次通讯技术的变革,都会带来银行业的变革。移动支付市场是银行的“必争之地”,没有一家银行会放弃这块“大蛋糕”。
在电子银行迅猛发展的今天,各银行通过布局网银支付,深知在移动支付中“占得先机”的重要性。对于银行而言,不管是涉足电子商务,还是布局移动支付,其本质都是为了稳定客户、黏合客户、服务客户,尤其是对于一些发展时间较短的银行。他们更想借助移动商务与支付的抢先进入实现“弯道超车”。如招商银行,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实体服务网点数量上很难与四大银行竞争,因此,招行作出了通过优先发展互联网业务来带动整个零售业务的战略规划,移动金融成为其银行整体发展的战略性组成部分。
银行在开展移动支付业务上一般采取了在战略上抢占先机,但在战术上采取了循序渐进的平衡性安排。除了技术层面的过渡方案外,商业银行在移动支付的消费额度、资金来源上采取了“循序渐进”的步骤。以招商银行最近推出的移动支付产品为例,“手机钱包”必须通过绑定招行一卡通进行充值,而每次的充值金额最多不超过1000元。这是因为,客户新的移动支付消费习惯的养成尚需要一定的时间培育等待。出于资金安全方面的顾虑,客户刚开始用手机支付时只能接受小额度,而随着整个移动市场的成熟,招行会逐渐提高“手机钱包”的额度。
就当前银行布局移动金融的思路来看,银行在移动支付业务中采取了通盘谋划银行业务,抢占移动支付先机,循序渐进,稳扎稳打,战略与战术综合平衡的企业行为,这也成为两大关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