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传媒 旗下网站
登录 注册
RFID世界网 >  新闻中心  >  物联网新闻  >  正文

欧盟积极推动频谱资源共享

作者:RFID世界网 收录
来源:电子信息产业网
日期:2013-04-18 14:00:24
摘要: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移动接入和无线数据流量呈现指数式增长的趋势,引发了日益增长的无线电频谱需求。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移动接入和无线数据流量呈现指数式增长的趋势,引发了日益增长的无线电频谱需求。如何有效利用有限的频谱资源,成为各国政府普遍关注的问题。为了促进欧盟内部无线电频谱资源共享,欧盟委员会在《促进境内市场无线电频谱资源共享》专题报告中,系统分析了欧盟地区频谱共享的制度背景以及频谱共享的驱动力和促成  如果为无线宽带增加200MHz到400 MHz共享接入的频谱,到2020年,欧洲经济的净增值能达数百亿欧元。

  欧盟的移动和无线数据流量正呈现指数式增长的趋势。无线连接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业内人士预测,截至2015年,全球移动数据流量将以每年26%的速度增长。届时,将有71亿部手机、平板电脑以及其他的移动终端接入到互联网。对欧洲居民来说,无线宽带已成为一个无处不在的互联网接入方式,因此移动运营商必须满足日益增长的用户需求。除了电子通信业以外,许多其他的经济部门同样受益于无线技术的创新和高速数据业务的应用——这些创新和应用提高了生产效率并为经济的持续增长提供了保障。

  广泛的无线连接带来了日益增长的无线电频谱需求,然而这一需求的满足受制于空白频谱的缺乏和已用频谱重新分配的高昂代价,其中包括费用、通信延迟以及偶尔断掉授权用户连接造成的后果。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频谱需求,更有效地利用频谱和技术创新是关键。下一个10年,技术的进步可以允许越来越多的用户同时接入到某一特定频段,从而达到频谱资源共享的目的。

  一项研究表明,为无线宽带寻找更多的共享频谱资源可以为欧盟带来巨大的经济净收益。如果为无线宽带增加200MHz到400MHz共享接入的频谱,到2020年,欧洲经济的净增值能达数百亿欧元。想要获得频谱资源共享带来的所有益处,不仅需要清除应用新型无线接入技术的监管障碍,更需要积极促进频谱资源的共享。按照无线电频谱政策规划(RSPP),欧盟委员会正在为提出的措施寻求尽可能广泛的政治支持,以便促进欧盟地区无线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从而确保当前分配的频谱资源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

  无线互联需求推动频谱资源共享

  超过一半的智能手机流量是通过Wi-Fi网络实现的,到2014年,支持Wi-Fi的设备全球销售量将达35亿台。

  为满足日益增长的无线互联的需求,相关部门正逐渐转向新兴的频谱共享技术。为了使频谱使用效益最大化,在确保所提供服务质量未受影响的前提下,应用新兴技术显得尤为必要。

  一、无线宽带:Wi-Fi网络是当前欧洲个人用户和企业用户实现频谱共享的最好例子。超过一半的智能手机流量是通过Wi-Fi网络实现的,这一流量的增长是移动流量增长速度的4~6倍。到2014年,支持Wi-Fi的设备全球销售量将达35亿台。移动网络运营商也通过使用这一免许可无线局域网频段进行数据减荷以增加网络容量、提高建筑物中的网络覆盖率并降低运营成本。

  拥有独家许可的运营商也可以在他们各自移动网络中的特定区域,通过频率共用的方法来提高效率。需许可或免许可无线宽带频段的共享使用,为移动网络运营商节约了成本,促成了价格实惠的网络接入,并提供了基础设施共享的可能性。

  二、无线互联社会:日益增长的无线连接需求不仅来自于无线宽带,也来自于各种无线技术的应用,如智能电表/智能电网或物联网通信等。目前,欧洲电信标准协会(ETSI)涵盖的约80%的无线新技术开始在免许可共享频段中得以运用。这样的创新具有多方面的益处,例如,通过应用基于无线传感器的家庭自动化系统来增加欧盟居民日常生活的便利,例如当我们不在家时关掉电灯或根据温度调节空调系统。

  仅仅在协调后的863MHz~870MHz免许可频段内,欧洲范围内每年至少有4000万台无线设备(包括远程控制、警报和传感器)被售出。这些所谓的短程无线设备(SRD)通过降低成本和提高生产力来提高企业的效率,例如通过在物流业和零售业应用的RFID系统等。

  所有这些物联网(IoT)应用均运营在协调后的免许可频段内。只要遵守相关的频谱接入规则从而避免有害的干扰,任何设备均可免费使用这一频段,而不需要获得频谱接入许可。

  对中小企业和创新型企业而言,获取这些频谱资源至关重要。无线创新不仅使得频谱共享成为可能,也是促成进一步共享的动力,就如新兴的共享协议所示的一样。

  这一趋向无线互联社会的趋势表明,在免许可共享频段中,由于较低的无线频谱接入门槛所衍生的附加价值就像无线创新的温床,刺激了更加灵活的无线技术的发展和应用。(RFID世界网编辑整理)

人物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