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实推动数字城市建设向智慧城市发展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为实现党的十八大描绘的美好蓝图,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主动谋划、科学谋划、长远谋划、积极作为,明确提出了“构建智慧中国、监测地理国情、壮大地信产业、建设测绘强国”的总体战略目标,为我们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未来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和政策支撑。
正当我国数字城市建设如火如荼全面开花之际,国家为什么要开展智慧城市建设?数字城市建设取得了哪些成就?怎样建设智慧城市?就数字城市今后还怎样发展以及智慧城市建设的展望等问题,记者专访了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副局长李维森。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副局长李维森
记者:我国数字城市建设正在全面推进,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为什么又启动了智慧城市试点工作?
李维森: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启动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工作,得到了城市人民政府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产生了很大影响,成效非常显著,在推进城市信息化建设、服务城市科学决策、管理服务以及百姓生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全国广泛开展数字城市建设与应用之际,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启动了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试点工作,主要是基于技术进步、需求发展以及抢抓机遇方面的考虑。
2008年,美国IBM大中华区首席执行总裁彭明盛率先提出了“智慧地球”的概念,依托云计算、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更透彻的感知、更广泛的互联互通、更全面的智能化,立刻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世界各国都在努力抓住这一历史机遇与发展契机。2000年欧盟启动AMI项目推动物联网建设,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亚洲国家也先后启动了新一代网络发展战略;南美的巴西2011年在里约热内卢建立了应急反应智能系统,推动智能化技术的深入应用。
近年来,我国也在加快物联网、云计算、智慧城市的建设步伐。2011年、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均提出,要“加快实现三网融合”“云计算、物联网试点示范工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也提出:“推动物联网关键技术研发和在重点领域的应用示范。加强云计算服务平台建设。”国内部分城市也着手构建“云计算中心”“物联网”等设施,并提出了“智慧城市”的建设构想。
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是城市加快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重要手段,深化“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重要举措,也是城市信息化新一轮加速发展的必然要求。无论数字城市建设,还是智慧城市建设,地理空间框架都是其重要的基础设施,也是测绘地理信息部门的重要职责。数字城市建设中,地理空间框架主要包括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和地理信息公共平台,智慧城市建设,将引入时间概念,把各时期的地理信息都能按需反映出来,发展为时空信息数据库和时空信息云平台,这将更加丰富,是动态的、实时的,能更好地为智慧城市建设服务。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在智慧城市建设工作中的工作重点,一是建立时空信息数据库,即通过完善蕴含时间信息时空信息数据,实现其输入、编辑、浏览、查询、统计、分析、表达、输出、更新等管理、维护与分发功能。我们可以在已建成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基础上,通过数据扩充、添加时间属性以及数据重组,实现从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到时空信息数据的升级。二是构建时空信息云平台,即以直观表达的时空信息为基础,接入物联网实时感知信息,面向泛在应用环境按需提供地理信息、功能软件和开发接口的服务,即提供智能化的时空信息服务。三是开展应用示范,即在时空信息云平台基础上,形成更加切合实际需求的智能、高效的应用系统。
记者:数字城市建设取得了哪些成就,为智慧城市建设打下了怎样的基础?
李维森:自2006年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启动了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示范项目,特别是2009年在德明局长的大力倡导和推动下,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统一部署,各省级测绘地理信息主管部门、各相关城市人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推进措施,加快建设速度,加大推广力度。截至目前,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10余个城市开展了数字城市建设,其中150多个城市已建设完成并全面投入应用。
应该说,数字城市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城市信息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已经成为展示城市形象的靓丽名片、领导科学决策的重要工具、城市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平台、产品推介宣传的先进手段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便利帮手,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极大地丰富了城市基础地理信息资源。近年来,对200多个城市约20万平方公里范围进行了高精度、高质量、高分辨率的航空摄影;采集处理了城市多尺度、多类型、多时相的海量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建成了一大批规范、完善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些城市地理信息资源匮乏的局面,夯实了城市信息化的基础。
二是有力地促进了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数字城市搭建了面向政府、面向公众的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实现了地理信息与城市其他经济社会、自然资源和人文信息的互联互通与整合集成应用,促进了信息资源共享与开发利用。避免各部门各自为政的重复建设,解决了城市建设中的重复投入等问题。
三是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标准、技术和软件体系。研制了30余项国家标准和10余项行业标准,形成了数字城市建设完整的标准体系,确保了各个数字城市能够纵向与数字中国、数字省区、数字县域上下贯通,横向可与相邻地区在空间上左右相连,专业上可与各种专题信息集成叠加;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实现了“分布式存储、多节点协同、一站式服务”的模式,形成了以NewMap、MapGIS、SuperMap为代表的一批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部分功能和性能指标优于国外同类产品,多项创新成果获得国家奖励。
四是全力拓展了测绘保障服务的深度与广度。数字城市建设成果在各领土得到广泛应用,专题系统涉及国土、规划、交通、房产、公安、消防、环保、卫生以及公众服务等几十个领域,有力提升了政府决策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程度,提高了工作效率,改善了政府在社会公众中的形象,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在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是有力地推动了地理信息产业的发展。数字城市已成为促进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有力推手。目前,国家、省、市财政投入的数字城市建设资金达到60亿元以上,带动影像获取、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生产、应用系统开发、系统集成、软硬件设备等领域的众多企业积极参与,拉动地理信息产业服务产值300多亿元,极大地扩大了地理信息产业市场规模,推动了地理信息产业加快发展。
六是有效带动了城市测绘地理信息管理机制及机构建设。在数字城市建设中,城市人民政府主导、组织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建立健全更新维护与应用推广的长效机制,以地方法规或政府文件的方式,确立了公共平台的权威性、唯一性和通用性地位,有效带动了地方测绘地理信息管理机构建设和职责落实。截至目前,80多个城市成立了市测绘地理信息局,200多个城市建立了地理信息中心,完成建设的150多个城市都出台了数字城市建设地理空间框架建设与应用管理办法。
七是培养造就了一批专业人才队伍。在中组部大力支持下,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已连续5年举办了数字城市建设专题研究班,累计培训了近200名城市领导,这些城市都积极开展数字城市建设工作;在有关大学举办了学制3年的数字城市研究生班,已为各省、地市测绘地理信息部门培养研究生层次的高级技术人员30多名,成为数字城市建设技术骨干;在政策、标准、技术、软件等方面陆续开展了有针对性的短期技术培训50余次,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包括各省、城市)已形成了以青年骨干为主的上万人的数字城市建设、管理以及运行维护的技术队伍。
数字城市取得的成就,为智慧城市建设在机制、管理、建设、人才、技术、设施等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记者:请谈谈数字城市今后还怎样发展?
李维森: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目标,并强调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前不久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城市是经济、政治、文化最活跃的区域,也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重点区域。城市的发展方式、管理能力、服务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水平。下一步将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围绕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构建智慧中国、监测地理国情、壮大地信产业、建设测绘强国”的总体战略目标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全面推进数字城市建设,加快建设速度。力争2015年全面建成地级及其以上城市的数字城市建设,有条件的县及县级市建设成就显著,并实现整个市域的贯通覆盖,提高测绘保障服务能力,为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让全社会充分共享我国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发展的成果。
二是积极推动数字城市应用领域和服务范围的拓展,实现市域内与地理信息相关的部门全面有效作用,较大提高其科学决策和管理水平。确保数字城市建得起,用得上、用得好,并将着力推进面向公众的社会化服务。
三是推动数字城市建设向智慧城市发展,开展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试点,推动物联网、云计算、智能化等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手段的实践与应用,逐步实现对城市的动态监测和智能化管理及智能化运行,推动数字城市向智慧城市提升。
记者:现阶段,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计划如何开展智慧城市建设?
李维森:智慧城市是在时空信息支撑下,依托物联网和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将人类知识物化到信息化条件下的城市规划、设计、建设、管理、运营和发展等各项活动中,形成不依赖人或少依赖人的智能化专题,以及按需优化组合,相互之间的有机协同。智慧城市是数字城市的升级,两者都是城市信息化的具体表现。
数字城市是把各类、各行业、各领域的成果、数据、信息等数字化后,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集成、整合、运行和服务,是数字化再现现实世界。
智慧城市建设是在已建成的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的基础上,通过时空信息数据库和时空信息云平台在内容、功能和效能上的新增或扩充,在简单量变的同时,至少在以下方面取得质的突破:一是实时性要强。实时定位、空间物联感知、无线射频等技术为集成实时信息提供了有效的手段,使地理信息在时间维度上得以连续。二是移动性要大。随着无线网络、智能移动终端等技术的发展,我们将进入移动办公的时代,希望实现任何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掌控权限范围内的任何事情。三是体验性要好。地理信息应用不再是专业测绘人员的专属,已经越来越多地走入寻常百姓生活中,精细三维、全景影像、视角三维等一批体验性较好的产品,更易被普通人所接受。四是可控性要高。系统不再拘泥于一般的查询、统计、分析,而要深度地挖掘知识,支撑科学决策,反作用于真实世界。五是自主性要多。普通用户只需发出请求,系统能够科学准确地提取,并自动地汇聚分布在各网络节点上的数据、软件、网络等资源,在知识的驱动下实现智能组合,按需提供服务。
现阶段,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在继续加快推进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确保2015年前完成全国所有地级市和有条件县级市数字城市建设的同时,根据自身的职责,着手开展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试点工作,出台“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技术指南”,在全国范围内,遴选信息化基础设施较好、数据条件完备、长效机制健全的城市,开展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试点。试点主要内容包括:在已建成的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基础上,通过丰富多时相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和全景影像、点云等新型产品数据,针对实体化对象数据添加时间属性,构建时空信息数据库;在完善权威、唯一、通用的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基础上,新增按需提供的个性化平台,扩充物联网感知设备接口,增强时空分析功能;在改造原有支撑环境的基础上,建设能够寄存、计算和分析,具有云计算服务能力的软硬件网络环境;在上述条件支撑下,选择交通、城管、应急、旅游和公众等领域开展具有智能性的应用示范。
通过先行先试,探索智慧城市建设模式、共享模式和服务模式,突破核心技术,形成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工艺流程,凝练标准规范,为推动全国数字城市升级转型到智慧城市积极作为,作出贡献。
记者:请您谈谈对智慧城市建设的展望。
李维森:数字城市已经并正在为城市高效管理、科学决策等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人们辅助决策的重要工具,但是它离不开人脑的指挥和控制。而智慧城市将汇集人类智慧,包括了人工智能,按人们的需求,智能化地解决问题,智慧地推动城市科学发展。
首先,智慧城市将实现更加全面透彻的感知。城市中有序分布着的各类感知设备,能够随时随地支持智能识别、立体感知城市环境、状态、位置等信息的全方位变化,通过智能化系统,对感知数据进行融合、分析和处理,并与业务流程智能化集成,主动做出响应,实现对城市管理各方面监测和全面的感知。
其次,智慧城市将实现更加快捷泛在的互联。各类有线、无线网络技术高速发展,成为智慧城市名副其实的“神经系统”,支撑城市中的物与物、人与物、人与人的广泛互联、互通、互动,为各类随时、随地、随需、随意应用提供基础,有力地支撑信息获取、传输、实时反馈,满足各类服务需求。
第三,智慧城市将实现更加快捷、优化、智能的应用服务。基于强大的感知系统和网络快速传输,获取全方位的、海量的数据,通过云计算技术,实现对其存储、计算与分析,实现不依赖于人的操作,优化解决方案,智能化地处理业务,满足各种复杂需求,大大提升决策支持的能力。
建设智慧城市是人们的美好愿望,是未来发展的方向。智慧城市也是随着人类的文明和进步而不断发展提升的。建设智慧城市是一个美好而远大的理想,不仅需要方方面面智能化的建立和形成,更需要集人类智慧于一体,使其有机结合,优化运行,智慧掌控。需要发挥人类的聪明才智,深入的研究,系统的规划,不断的探索,逐步的建立,且是不断发展、完善、永无止境的。
建设智慧城市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智慧城市的实现不是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当前还存在着很多制约因素,应该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主要表现在:一是基础设施严重滞后,不相适应;二是各领域的智能化程度不高;三是科学技术远远不能支持城市全面的智能化。因此智慧城市的建设也只能是一步一步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推进,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各项基础设施的完备,更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实践。很多问题也不是短期内就能够完全解决的,需要部门间加强统筹,合理规划,做好顶层设计,并不断创新技术,完善管理。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立足测绘地理信息部门的职能和前期数字城市建设的积累,启动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的建设试点,目的是为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提供统一、权威的时空信息定位基础,搭建起智慧城市所需要的智能化的时空信息运行载体,为各方面提供智能化的地理信息服务,成为智慧城市的科学建设与发展基础支撑。为推进城市的智能化建设,发展与运行,直至建设智慧城市,贡献我们测绘地理信息部门的力量,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