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滨:“数字粮库”背后的物联网革命
于滨一说起“数字粮库”的故事就滔滔不绝。他习惯这样开场:“我国有2亿农户,100万粮贩子,具有粮食收购资格的经营者8.75万家,3万多家粮库。但是在东北粮食主产区,一些出入库作业监管不到位容易滋生‘人情粮’、‘舞弊粮’的现象。”从去年9月上任以来,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航天信息)董事长于滨带领团队走访了全国各地的粮食局,向他们讲述无锡“数字粮库”的故事,有时候会把对方讲得热血沸腾。
10月26日,无锡阳光明媚,在太湖边上的“数字粮库”内,于滨一边描述着物联网技术给粮库带来的神奇之处,一边勾画着中国物联网的未来:从国家粮食安全的角度出发,我们的粮食系统整体项目完成之后,首先能够解决的问题是粮食总局能够掌握全国粮库信息。因为物联网的数据做不了假,各地交了多少粮,数据会自动被记录到国家数据后台系统,这个数据没有授权谁也改不了。这对于粮食安全意义重大。于滨透露,粮食系统项目推进的进程比预想中的更快。作为“数字粮库”的总集成商,未来,他还考虑到将“数字粮库”的商业模式复制到棉花行业。
“从一个点拓展到另一个点,先攻资源优势行业,然后再以点带面,向不同的行业扩张。”这是于滨总结的物联网扩张战术。在他眼中,“物联网”绝不仅仅是一个时髦的概念,它是一场真正的革命,也是继通讯网络之后另一个万亿级市场。据悉。今年全球物联网市场规模会超过1700亿美元,2015年将接近3500亿美元,年增长率接近25%。不过,这个市场是否真正火热关键还在于商业模式的确立。此前,中国物联网的商业进程曾被人们形容为“雷声大、雨点小”。
于滨坦承,在“数字粮库”推广过程中,最难的还是商业模式的问题。他指出,企业要盈利,没有好的商业模式,就会寸步难行。
数字粮库
宋宇(化名)是无锡粮食科技物流中心的技术员,他每天的工作是对数字粮库储备粮食的湿度、温度、虫情和压力等进行实时监测。据其介绍,以前粮库需要仓管人员拿特定仪器进粮仓监测,天热时很辛苦,且难以做到实时监测;如今,系统会把粮堆顶部、中间和底部的传感器数据实时传到电脑上,温度超过一定限值,系统可以自动处理;一发现有虫情,就会出现提示。据称,目前江苏省十多个地市已启动数字粮库建设,它们已与航天信息集中签约。于滨表示,预计这批项目将于明年年底全部建成,并将江苏经验扩大到其他地区。
航天信息是江苏省数字粮库的总集成商,有专门的技术研究院,从研发到工程实施,一整套服务完整承担。该项目的核心技术,例如基于物联网相关的系统开发、自动化的控制、出入库相关的系统等等,也完全靠我们自主研发。”
不过,数字粮库的推广不仅仅要靠自主技术,更靠资金推动。于滨透露,目前江苏省十余个数字粮库,其资金主要来自于三部分,国家和省里补贴占大头,然后粮库自己投资一小部分。
2006年,航天信息开始布局粮食领域。不过,这个庞大市场的开拓并不容易。“我们培育一个市场,首先面对的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整个产业链的成熟问题。”
毫无疑问,粮食安全是国家的头等大事。长期以来,我国“北粮南运”流通不畅使得从产区到销区的物流成本约占粮食销售价格的20%-30%,比发达国家高出1倍左右。据称,东北地区的粮食运往南方销区一般需要20天到30天,为发达国家同等运输所需时间的2倍以上,这意味着,每年损失粮食800万吨左右。
另外,我国大部分粮食仓储企业粮食出入库作业效率较低,容易出现排长队现象,诸如化验、称重等环节非常容易产生舞弊行为,比如黑龙江富锦九零粮库案件。与此同时,国家难以准确掌握粮食收购信息,国家粮食统计制度缺少技术支撑。于滨说,针对这些问题,航天信息提出了基于物联网的粮食流通管理整体解决方案,主要是通过传感器、智能图像分析、RFID等技术,远程实时监管国家粮食储运情况,可以消除“转圈粮”问题。
此外,“数字粮库”还能让监管部门及时掌握价格的异常波动并采取相应措施。于滨介绍说,无锡已依托粮油信息预警系统,编制推出“无锡粮油批发价格指数”;还开通了“网上粮店”,人们可上网查询粮价并订购粮食。在这个基础上,无锡打造了地储粮拍卖和粮油现货网上电子交易平台,即批发商需要大宗粮食将来也能上网交易,这意味着一个未来交易图景:开展原粮电子交易,并将目前的拍卖、现货交易发展为信用交易、委托交易、仓单质押交易等多种方式,交易模式也将由目前的单体、分散摊位式等向连锁、专业交易式转变。
对于航天信息来说,好消息也正接踵而来。今年9月下旬,国家发改委关于粮食储备监管系统的项目开始启动,它是全国物联网示范七大工程之一。航天信息作为技术提供商,在全国三省一市相应的项目已开始启动。
二次创业
2011年9月底,于滨上任航天信息董事长,他用了将近3个月的时间,在公司内部展开集中讨论,大家得出的结论是,从发展来看,单纯依靠税务领域的业务,无法全面支撑今后的发展,由此提出进行“二次创业”,其中物联网、企业信息化、电脑设备、培训、金盾等业务被定位为公司主业。于滨说,今后产业投资的原则有三点:第一,产业市场容量足够大,至少几千亿规模;第二,要有一定的门槛,不是谁都可以做的;第三,能全面带动航天信息的全国服务网络。
最初,在航天信息的业务版图中,增值税防伪税控系统占到了主营收入的75%。但是问题也接踵而来,由于2003年防伪税控系统在完成了阶段性的大推广之后,从2004年开始,公司收入增速开始放缓。2006年,航天信息开始进军以财务软件为核心的企业管理软件市场。这时其将目光投向了RFID(射频识别)技术以及智能密码安全芯片技术、物联网的战略布局就从那时开始了。
2008年,“物联网”概念在全球真正崛起。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奥巴马曾与美国工商业领袖举行了一次“圆桌会议”,当时作为仅有的两名代表之一,IBM首席执行官彭明盛首次提出 “智慧地球”这一概念。当时不少美国人认为这个战略可与1995年克林顿利用互联网革命把美国带出经济低谷的“信息高速公路”相比,同样是摆脱危机、振兴经济、确立竞争优势的关键战略。
据其介绍,未来3年内,中国物联网产业将在智能电网、智能家居、数字城市、智能医疗、车用传感器等领域率先普及,预计将实现约3万亿元的总产值。不过,物联网商用要面对的一个现实是中国物联网启动和发展速度,与国际相比并不落后,但是中国物联网产业目前仍然还处于起步阶段,仅在交通、安防等一些垂直领域尝试应用,没有典型的成功案例,同时我国在技术标准、核心芯片技术等基础领域还处于相对劣势。
于滨感慨,航天信息在物联网耕耘这么久,现在,我们终于见到曙光了,能够逐渐推广。据透露,2015年航天信息在物联网上的总收入预计能达到15亿元,其中涉及身份识别、智能交通、粮食信息化的业务板块收入贡献最大。于滨透露,“三省一市”粮食储运监管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中,仅江苏就计划建设59家数字粮库,相关配套补贴达数亿元。
不过,他坦承,中国发展物联网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对应用价值的深入挖掘。目前,虽然一些领域有了许多项目实例。但是,这些应用大都处于简单闭环应用或示范阶段,系统或技术还需要逐步完善。此外,我国还缺乏能带来社会和经济双重效益、可迅速推广的物联网应用。他指出,要真正建立一个有效的物联网,有两个重要因素:首先是规模性,只有具备了规模,才能使物品的智能发挥作用,例如,一个城市有500万辆汽车,如果我们只在10万辆汽车上装智能系统,就不可能形成一个智能交通系统;其次是政策环境的支持与商业模式的成熟。(RFID世界网编辑整理)
【责任编辑:廖小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