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传媒 旗下网站
登录 注册
RFID世界网 >  新闻中心  >  物联网新闻  >  正文

重庆:推进两化深度融合 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

作者: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 沐华平
来源:重庆日报
日期:2012-10-23 08:36:56
摘要:在世界经济持续调整和快速变革的关键时期,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正在催生新的生产组织形式,成为发展现代产业的重要途径。要准确把握全球经济科技发展新趋势,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提高工业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服务化水平,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推动重庆工业经济上规模、上水平、上质量、上效益。

  在世界经济持续调整和快速变革的关键时期,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正在催生新的生产组织形式,成为发展现代产业的重要途径。要准确把握全球经济科技发展新趋势,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提高工业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服务化水平,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推动重庆工业经济上规模、上水平、上质量、上效益。

  一、深刻认识推进“两化”融合的重大意义

  信息化和工业化具有本质差别又有一定联系,是两个性质不同的社会发展过程。“两化”融合是信息化和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指工业化和信息化的高层次深度结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其核心是信息化支撑,追求可持续发展模式。加速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做强做大重庆工业经济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首先,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有利于提升产品研发设计创新能力。信息化要素与产品设计等环节的有机结合和系统集成,可以突破工业技术基础薄弱,装备水平差,产品档次低等瓶颈,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例如,长安汽车通过建立以三维数字化设计和全球协同设计为核心的汽车产品智能化研发平台,与海外设计中心进行产品24小时不间断联合开发,实现了企业全球化的产品同步和协同设计,2011年新产品贡献率达到80%,自主开发产品产量占到总产量的60%左右,对全国重要汽车生产基地建设和“千亿长安”打造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次,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有利于提升高端产品制造能力。制造企业的数字化、信息化改造,能够充分发挥现有资源作用,提高生产效率,全面提升中高档产品的制造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比如南方英特空调公司应用以生产过程透明、高效和可控为核心的生产制造过程信息化系统,实现了与管理信息系统的无缝集成运行,企业制造费用下降7%,准时交付率达到100%,人均年产值上升到157万元;并支撑企业融入全球供应链,获得了国际知名汽车品牌的大量订单。

  第三,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有利于降低企业的物流成本。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物流信息进行采集、分类、传递、汇总、识别、跟踪和查询,能够实现对货物流动过程的控制,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比如,重庆摩托车行业第三方物流供应链服务平台,有效提升了嘉陵、隆鑫、建设、力帆等摩托车整机企业的物流管理水平,带动了上千家配套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整机企业任务完成率提升到99%,差缺件率降低到1%,产业链的物流总成本降低1%以上,摩托车行业整体竞争能力明显提高。

  第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有利于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应用管理信息技术或信息系统,可以对内部控制进行集成、转化和提升,实现对组织机构的有效管理,提高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增强竞争能力。例如,隆鑫工业运用以ERP为核心的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集团从研发、生产、销售到服务,以及供应商、整机企业、经销商和服务商的纵横向产业链集成运行,生产计划准时率提高50%,订单准时交付率提升到95%,管理成本降低10%,推动企业于2011年顺利上市。

  二、准确把握我市“两化”融合的历史方位

  自2009年成为首批国家“两化”融合试验区以来,重庆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两化”融合发展战略,形成了以“集约、互动、耦合、创新”为主要特征的“两化”融合新模式。

  (一)“两化”融合综合指数达到80%。现代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广泛深入应用,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综合指数由2007年的50%提高到80%,规模工业新产品设计效率提高14.8%,新产品贡献率提高12.2%,开发和制造成本降低6.9%,管理效率提高15.4%,管理成本节约9.9%,产品质量提高8.9%,生产效率提高10.3%,生产能力提高10.4%。

  (二)构建起较完善的服务支撑体系。成立重庆市两化融合促进和服务中心,为10多个区县、200多个企业提供了技术咨询、规划设计和项目实施指导,开展了5万多人时的人才培训;该中心自主研发的“多功能生产过程信息化系统”,在50多家企业示范应用。成立全国第一家官方注册的首席信息官协会,会员企业600余家、会员2000余人。

  (三)形成详实可行的评价指标体系。开创性地提出“两化”融合指数,设置规模性、多样性、集聚性等9大方面18个指标,形成以“融合指数”为核心的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与实践,形成包括战略层面、基础层面、应用层面和效益层面等4个层面15个二级指标和51个三级指标的更详实具体的“两化”融合评价指标体系。

  (四)示范试点工作有序推进。近三年累计推出市级以上示范项目138个(国家级18个),财政投入近2亿元。国家级示范项目,如长安汽车的汽车产品智能化研发平台、摩托车行业第三方供应链管理服务平台。市级示范项目,如车间装备层信息化试点示范工程、基于RFID智能交通管理与服务系统示范项目。确定渝北、大渡口等10个区县为全市“两化”融合试点区县,区县“两化”融合工作有序推进。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两化”融合推进过程中,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1.认识不足。重庆尚有不少部门、企业对“两化”融合的认识与国家要求有较大差距。例如,有的将“两化”融合等同于管理信息化或信息技术开发,有的甚至对“两化”融合的概念还相当陌生,有的企业认为自己规模小,未达到信息化要求。

  2.人才匮乏。受地域和收入水平的制约,不仅难以吸引外地人才,重庆本地人才也流向东部沿海地区,导致“两化”融合人才奇缺。重庆工业企业专职信息技术人员仅占企业总人数的1.2%,信息化应用人员占企业总人数的7.2%。

  3.企业信息系统的集成性和协同性亟须加强。“两化”深度融合的重要体现,是信息系统的高度集成应用。重庆实现从设计、管理到制造全过程信息集成运行的企业仅2%,处于部分系统集成应用阶段的占17%,处于单元系统应用阶段或没有开展信息化的占81%。

  4.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的运营机制亟须完善。由于服务和运营模式、信息资源共享与接入机制、平台个性化支持和服务能力等不足,制约了现有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的深入应用及推广,成为推进“两化”融合的瓶颈。

  5.信息化与企业自主创新、生产制造、产业链协作等核心环节融合度亟须提升。重庆许多指标与全国、沿海发达地区相比有较大差距。规模工业企业设计信息化应用率74%,低于全国3个百分点,低于沿海10个百分点;制造过程信息化应用率28%,低于全国5个百分点,低于沿海24个百分点;装备数字化率28%,低于全国6个百分点,低于沿海30个百分点;主导产业链信息化率48%,低于全国水平2个百分点,低于沿海22个百分点。

  三、深入实施“5+1”两化融合重点工程

  围绕“6+1”重点行业,重庆深入实施“5+1”工程,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推动工业发展模式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转变。到2015年,工业企业数字化设计工具深化应用率达到85%,管理信息化系统深化应用率达到80%,生产过程信息化系统应用率达到55%,关键工序设备数控化率达到65%。

  (一)“两化”融合的技术选择。按照工业转型升级的总体要求,重点选择和应用五方面的关键技术。一是产品研发设计过程“两化”融合技术,包括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工程分析(CAE)等技术和系统;二是企业经营管理能力提升关键技术,包括企业资源规划(ERP)、供应链管理(SCM)等技术和系统;三是企业生产制造能力提升关键技术,包括分布式数控(DNC)、分散控制系统(DCS)等技术和系统;四是工业产品和装备数字化和智能化提升关键技术,包括数字控制(NC)、嵌入式系统(ES)等技术和系统;五是应用“两化”融合支撑和服务关键技术,包括云计算(Cloud Computing)、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等技术和系统。

  (二)典型企业“两化”融合提升工程。对信息化基础较好、示范作用强的企业,重点开展信息技术在产品研发、经营管理和生产制造等环节的运用。一是产品研发设计“两化”融合。深入应用设计信息化系统,建立以PDM为核心的产品开发和工程设计支持平台,提高企业产品开发能力。二是经营管理“两化”融合。深入应用管理信息化系统,建立以ERP为核心的经营管理集成化支持平台,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三是生产制造“两化”融合。深入应用以制造执行系统为核心的车间制造过程信息化系统,提高企业生产管理水平和制造能力。四是“两化”融合综合集成应用。以信息技术与产品研发、经营管理和生产制造等全面深度融合为重点,实施典型企业“两化”融合综合集成应用,提高企业设计、制造和管理能力。

  (三)产品和装备智能化提升工程。一是实施产品智能化提升工程。选择一批产品技术含量较高、经济效益前景较大、有行业示范作用的主导产品,进行数字化和智能化提升,提高产品技术含量、附加值和市场竞争能力。二是实施装备智能化提升工程。对现有企业生产装备特别是重点关键装备进行数字化改造、网络化集成和新装备的上档升级,提高产品质量。三是实施技术创新工程。推动信息技术、软件产品的开发、生产和应用,力争重大共性和关键性软件研发取得突破性进展,提高装备运行效率和利用率,提升企业生产制造能力和综合效益。

  (四)产业链“两化”融合提升工程。围绕产业链长、配套企业多的重点产业,依托产业链龙头企业,建立协同设计、协同物流管理、协同商务等产业链信息化支持平台,提高产品设计开发、生产制造、企业管理、市场营销、资源配置和客户服务水平,实现整机企业与配套商、分销商、客户或企业分支机构的集成,以整机企业的信息化带动配套企业的信息化,使整机企业与配套企业在新产品开发、供应链及物流控制等方面优化运行。

  (五)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平台建设与服务工程。加大区域性或专业性信息化技术支持和服务机构、骨干或龙头企业信息化部门剥离后建立的信息化公共服务企业的支持力度;基于云计算和SaaS等服务模式,建立一批面向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产品设计及集成制造服务的公共服务平台,提供电子商务、进销存、财务管理、物流信息化等公共服务,提升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能力、产品开发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提高我市中小企业整体水平。

  (六)信息化促进节能减排和安全生产应用示范工程。面向冶金、石化、水泥、煤炭、建材等耗能高、污染高、安全生产要求高的行业,以重钢集团、西南铝业集团、重庆化医控股集团、重庆煤炭集团、重庆电力总公司、重庆建工集团等企业为重点,实施信息化促进节能减排和安全生产应用示范工程。通过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和仿真、资源循环利用等技术和系统的应用,提高生产效能,促进节能减排,实现安全生产。

  (七)“两化”融合技术支持和服务体系建设工程。依托重庆市“两化”融合促进和服务中心,采取“1+N”模式,建立由1个主中心、多个专业应用服务中心及一大批区县分中心构成的“两化”融合技术支持和服务体系。一方面,根据企业应用需求,完善和壮大服务队伍,提升技术支持机构的核心业务能力和专业化服务能力;另一方面,围绕技术咨询、规划设计等服务,开展市场化服务和运营,形成一批有规模和影响力的新型生产性服务业,为“两化”融合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四、科学构建“两化”融合支撑体系

  (一)建立联动机制。各地、各部门要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做好规划部署,建立联动机制,协同一致,共同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企业要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把“两化”融合纳入总体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扎实有效推进。

  (二)创新推进模式。完善“两化”融合中长期规划和实施方案,研究制定分类推进模式。对公益、民生微利性行业,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加大支持力度;对市场化较成熟和效益好的行业,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对国有企业,政府制定考核标准,强制规定实施;对民营企业,加强引导,鼓励尽快实施。

  (三)加大资金投入。争取设立“两化”融合专项资金,采取投资补助、贷款贴息及奖励等多种手段,重点支持“5+1”两化融合重点工程项目。各地、各部门应加大扶持力度,在技术改造、自主创新、中小企业发展等专项资金和关键领域重点突破资金的安排上,支持“两化”融合项目。

  (四)强化政策支持。用好用活现有政策,对企业在“两化”融合建设中,由于技术进步和产品更新导致换代较快的固定资产,可按照税法规定实行加速折旧;鼓励专业机构为企业提供“两化”融合技术服务,对其技术转让、技术开发及其相关收入,可按照国家规定免征营业税。

  (五)加强人才保障。加大信息技术研发人才、管理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鼓励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面向市场需求,调整学科和专业设置。加强与国家有关部门、知名培训认证机构合作,建立完善“两化”融合人才培训和认证体系,鼓励高等院校、行业协会、中介机构和企业合作开展“两化”融合培训。(RFID世界网编辑整理)

责任编辑:廖小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