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建华:智能电网建设催生智能电能表发展良机
随着电力事业的蓬勃发展及智能电网的全面建设,作为连接电网与用户的关键节点,智能电能表的作用凸现出来,它已成为智能电网的基础设备之一,亦被视为智能电网发展的“先行者”。
目前我国的电能表行业正在朝着加速技术升级、产品更新换代,网络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然而,如今铺天盖地的“智能”攻势,让许多人开始怀疑“智能”是否只是一种噱头。智能电能表是否也只是一个简单的时代标签?抑或是真的“身怀绝技”?智能电能表“智”在哪里?对智能电网建设有何意义?未来发展路径如何?中国电科院原副总工程师宗建华从专家的视角为我们进行了解读。
智能:源于网络化止于互动服务
基于通信、网络和计算机技术构筑起来的智能电能表网络,在将电力提供给千家万户的同时,通过交互平台,把人类的智慧与结晶也奉献给用户和社会,践行“人民电力为人民”。
作为智能电网的终端设备,电能表的基础作用是购售电双方用于电力交易的法定计量器具,同时承载着用电信息、数据的采集任务。在现代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的支撑下,原本只依靠电力线连接的电能表,融入了社会的信息化体系,构成了连接千家万户乃至各类用电器的庞大的网络,从而为智能电网、为社会开辟了一个具有无限想象力的服务空间。基于这样一个高度网络化的系统,智能电能表突破了表计自身内置微处理器所赋予的能力,借助于后台计算机系统、国际化的互联网,展现了电力智能化应用的无限前景。
所以说,智能电能表并不特指某一款电能表,而是对应用于上述网络系统中的电能表的一种综合表述。当然,与世间所有事物的发展、进化规律一致,今天意义上的智能电能表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对其内涵的修正、补充,以及智能电能表自身的发展、完善都应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步,否则就会违背市场规律,遭遇发展挫折。
另外,我国幅员辽阔,地域文化存在差异,且经济发展不平衡,管理理念迥异,在智能电网的不同发展阶段,允许不同形式、水平的智能电能表的存在、使用将会延续一段时期。
较之传统电能表,国家电网公司推出的智能电能表在技术方面还具有许多新的特点:其一,在网络的支撑下,在本地功能的基础上,融汇了远程管理、控制、服务功能,使电能表的功能更为灵活、强大;其二,技术指标先进。以功耗为例,单相智能电能表标准规定电压回路的功率消耗不能大于1.5W,而传统电能表的规定是不大于2W;如果按照全国安装2亿只民用电能表计算,那么仅此一项,一年就能少消耗电力约8.76亿度,相当于每年可减少约300多万吨标煤的燃烧、排放;其三,目前已可为一些大用户或重点用户提供用电信息服务平台;通过对用电数据信息的挖掘、分析,为工商企业的合理用电,节能降耗,提供科学依据;其四,适应国家阶梯电价、分时电价政策的需要,符合智能电网当前发展阶段的需要。
目前的电能表还只能算是初级智能电能表,发展到高级应用阶段,智能电能表应具备交互手段,强化为客户服务的功能。电力公司在提高自身管理水平的基础上,通过这个平台为千百万客户提供服务,获取社会效益,实现增值,创造更多的商业机会。
推进:依靠科研支撑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秉持大局观念,集思广益,积极创新,支持、推动智能电能表在我国的应用与推广。
智能电能表应用及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是智能电网项目中最早启动的工作,它是国家电网公司加强集约化、精益化管理、提高优质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更是延伸电力市场、创新交易平台的重要依托。鉴于此,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电科院)凭借丰富的科研沉淀,雄厚的技术实力以及多年的实践经验,在国家电网公司营销部的统一部署、组织下,肩负起了牵头起草、编写智能电能表系列标准、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系列标准、标准宣贯材料等工作任务。这是自建国以来,国内最大规模的电能表标准化工作。这次标准化工作,吸取了几十年间积累的宝贵经验,从服务于智能电网建设的大局出发,在综合考虑国内的生产、应用、管理水平,积极协调各方观点的基础上,大胆创新,适度引入最新技术成果,使标准既具前瞻性、科学性,又具有良好的可实施性,为智能电能表的推广应用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2009年国家电网公司颁布并实施的智能电能表系列化标准在国内首次提出了智能电能表、阶梯电价等概念;首次引入了用电信息安全防护技术;对型式、规格、试验、通信协议、功能定义、显示字符、通信模块等各项内容都做了具体、明确的规定;对各款表的功能配置作了界定;技术指标先进,适应智能电网建设和国内电能计量的发展需要。
智能电能表标准的制定,为电能表领域引入自动化生产、自动化检测技术提供了机遇。目前,多家省、地级电力计量中心相继建设了自动检测生产线,少人/无人的自动化工作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10倍以上)和管理水平,同时,也提高了社会对电力公司计量授权的公信力。另外,几家规模较大的电能表生产制造厂也纷纷建设了自动化生产线,在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产能,降低劳动力成本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按照计划进度要求,国家电网公司已经完成了1亿多只智能电能表的集中采购任务;现场安装和系统调试工作,已全面展开,一个智能电能表应用的新局面正在到来。
效益:路遥知马力
随着智能电能表互动服务平台建设的深入,增值服务市场的不断开拓、成熟,智能电能表终将得到大多数人的青睐。
智能电能表的前身源于电子式电能表,在发达国家已有30多年的历史。我国在电子式电能表的研究和应用方面,基本上与国外同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在设计、关键器件、材料以及生产制造设备、生产制造技术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体现为:产品质量,尤其是通信模块的质量和可靠性亟待提高;另外,关键元器件的国产化水平低;缺乏自主创新内涵;标准化水平需进一步提高。
虽然智能电能表产品蕴藏着巨大的市场空间,前景光明,但在推广应用过程中,不论中外,都并非一帆风顺。比如说美国,有不少消费者担心智能电能表采集、发送的用电数据会侵犯个人隐私;反观国内,一些地方也出现了市民质疑智能电能表推高电费的声音。从表面上看,似都属于消费者对智能电能表的信任危机,但发达国家更侧重思想抵制,而国内居民多是对产品质量的质疑。随着智能电能表交互服务平台建设的深入,增值服务市场的不断开拓、成熟,智能电能表将会更加贴近民生,如同手机应用那样得到大多数人的青睐。
标准化体系建设:任重道远
国家电网公司开展智能电能表标准化体系建设,走活了电表生产制造业原本散乱的“一盘棋”,促进了全国智能电能表市场的平稳有序发展。
全球著名市场研究机构派克咨询公司曾预测,到2020年,全球智能电能表安装数量有望达到10亿台左右,并指出中国将成为驱动亚洲智能电能表市场迅猛崛起的中坚力量。预测并非空穴来风。我国在2010年提出,在未来五年内,将完成2.4亿块智能电能表的安装、应用。
然而,此前我国尽管在电能表产品领域制定了一系列的标准,但对生产制造企业来讲,诸如外观、外形尺寸等设计要素都可在标准推荐的范围内自主确定。其结果,国产电能表的结构形式超过100款,本地通信协议有400多个不同的版本,而电能表的功能各式各样,居然能有500多种,国内多功能电能表的生产呈现散乱、各自为政的局面。这不仅对电能表的安装、使用、管理造成了影响,还严重阻碍了国内电能表技术的进步。
国家电网公司从战略的高度率先启动了智能电能表的标准化工作,明确规定了4款智能电能表的外观尺寸,统一了颜色、外形,同时对其他重要的结构设计要素、材料、工艺等都作了明确规定,统一了电能表通信协议。这一举措彻底扭转了国内电能表生产的散乱局面,有效带动了全国智能电能表市场的有序发展。
智能电能表系列化标准的出台是一个新生事物,它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不断完善、提高。另外,随着应用规模的不断扩大,有必要考虑智能电能表与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实用化评价验收体系标准的研究和制定,及时总结工作经验,巩固、提高工作成果。总之,智能电能表标准化体系的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任重而道远。
展望:抓住机遇前景广阔
智能电能表和用电信息采集技术融入信息社会之时,即是无尽商机到来之日。
目前,智能电能表的智能优势还远未发挥出来,要实现真正的智能化,智能电能表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随着智能电网建设的推进,广大电力用户对信息需求的不断增长,电网侧和用户侧的互动将会变得频繁起来,届时智能电能表在智能电网中的作用将充分显现。
我国的智能电能表在发展的道路上还有哪些工作需要开拓、提升呢?首先,在充分吸取经验的基础上,完善、提升现行标准,然后进一步深化标准化工作,实现软件平台、硬件平台以及交互平台的标准化;其次,为适应智能电网不同发展阶段的需要,智能电能表应该跟踪直流电网、微电网、智能家电、智能家居技术的发展,适当超前地开拓、引入相应功能;第三,研究、开发各种潜在的增值服务模块;第四,搭建交互平台,研发相关的实现技术与装备、手段;最后,把智能电能表融入“三网融合”提供的社会信息化网络中,最大限度地为社会、民生提供可能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