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支付:离“刷手机”还有多远
随着手机逐步涵盖银行卡、预付卡、公交卡、社保卡等功能,“刷”手机即可实现乘车、购物、用餐等消费的时代已悄然来临。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全国银行移动支付客户达1.45亿户,去年全年发生业务2.47亿笔,金额近1万亿元,业务笔数、金额与上一年相比分别增长109%和74%。
10日召开的“中国支付清算创新与发展高峰论坛”上,移动支付展现出的广阔前景和如何突破发展瓶颈成为关注的热点。
优势:
便民利民,满足多样化支付需求
具随时、随地、随身特点的移动支付,是移动金融服务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金融便民、利民、惠民的创新举措,有助于满足社会公众多样化的支付需求,对于解决农村金融服务不足等问题具有重要作用。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士余在论坛上表示,移动支付作为零售支付体系的重要创新和传统金融服务的有益补充,市场前景广阔。总体看,我国移动支付业务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不可避免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特别是支付风险的防范、用户使用习惯的培养、受理环境建设、产业分工合作以及商业模式选择等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探索解决。
刘士余说,移动支付能够拓展金融服务的深度,促进电子商务及整个消费产业的快速发展,满足百姓多样化的支付需求。同时,移动支付能够促进解决金融服务资源有限且分布不均的问题,有利于促进普惠制金融发展。
问题:
各自为阵,产业链尚未有效整合
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司长励跃表示,移动电话支付涉及的产业众多。从服务提供方来讲,涉及手机制造商、移动网络运营商、金融机构、支付机构以及芯片制造商、安全模块发行者、应用服务供应商、可信服务管理平台运营商等众多技术、终端、网络和产品提供者;从服务需求方来讲,涉及商户和最终消费者。当前,如何引导产业各方更好适应技术发展和市场需求,促进移动支付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显得尤为紧迫。
目前,移动支付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尚未实现,各家机构封闭研发情况比较普遍,标准不统一使得芯片、手机终端等相关设备不能实现批量生产,金融机构、支付机构在推广移动支付业务时,只能依赖于单独定制产品或开发多套应用程序,造成推广成本过高,消费者体验较差。
同时,我国移动支付市场尚未形成成熟的商业模式,移动网络运营商、金融机构、支付机构大多各自为阵,战略合作共赢的机制尚未建立,移动支付产业链未能实现有效整合。
在受理环境方面,移动电话近场支付定位于小额、快捷、便利支付,要求实现联网通用,要将现有的受理终端改造为适应移动非接触的支付场景。目前,即便是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近场支付受理环境也很不理想。
此外,农村地区银行卡渗透率尚不足10%,广大农村地区存在很高的移动装置设备渗透率和低银行服务渗透率,这为移动支付发展提供了基础的设备条件。然而,目前多数移动支付服务提供商仍主要立足于既有的银行客户或高端客户提供服务,不能很好地适应农村地区消费者的需求。
路径:
因势利导,建立可信服务管理平台
励跃表示,移动支付具有行业跨度大、产业链长等显著特点,需因势利导,引导产业各方更好适应技术发展和市场需求,促进移动支付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励跃认为,我国移动支付产业蓄势待发,当前首先需要大力推动建立可信服务管理平台,并以此推进账户信息标准化写入、应用管理、资源整合、利益协调和标准制定等工作。
其次,要完善移动支付法律法规建设。据悉,人民银行正在抓紧制定移动支付相关的法律法规,以为移动支付业务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
再次,要加强移动支付受理环境建设。移动支付要实现稳健发展,离不开产业各方的通力合作。因此,要充分调动产业各方的力量,结合金融IC卡的推广工作,鼓励现有收单机构改造其原已布放的终端,允许有实力的支付机构进入收单领域,支持新增受理终端兼容移动支付的受理要求。移动支付受理环境建设要走一套政府引导、机构参与的相互激发、互相促进的良性发展路径。
此外,要鼓励发展农村移动支付。移动支付服务提供商要转变经营理念,立足长远发展战略,在广大金融空白乡镇等农村地区推广移动支付服务。同时,要加大投入和创新,加强宣传和推广,逐步培育消费习惯和消费市场。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为农村地区移动支付业务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鼓励金融机构和支付机构积极参与农村地区移动支付业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