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转型升级规划解读之二十
消费品工业涵盖轻工业、纺织工业、食品工业和医药工业等工业门类,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柱性、民生性产业,承担着繁荣市场、增加出口、扩大就业、服务“三农”、提升人民生活质量以及充分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的重要任务。《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以下简称《规划》)提出了改造提升消费品工业的重要任务。
一、“十二五”消费品工业改造提升的总体思路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了“改造提升消费品工业”的战略任务。《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要以品牌建设、品种质量、优化布局、诚信发展为重点,增加有效供给,保障质量安全,引导消费升级,促进产业有序转移,塑造消费品工业竞争新优势。
(一)轻工业
轻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重要民生产业和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十二五”时期,轻工业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国内外发展环境的新变化,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为主攻方向,大力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增强自主创新和品牌建设能力,积极推进节能减排,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建设和完善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轻工产业体系,提高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推动我国由轻工业大国向强国迈进。
(二)纺织工业
纺织工业作为国民经济传统支柱产业、重要的民生产业和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十二五”期间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坚持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主攻方向,以自主创新、品牌建设和“两化”融合为重要支撑,以扩大内需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以完善价值链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为重要着力点,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绿色环保、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纺织工业体系,为实现纺织工业强国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三)食品工业
食品工业承担着为我国13亿人口提供安全放心、营养健康食品的重任,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保障民生的基础产业。“十二五”时期,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食品消费和营养健康需求为目标,调结构、转方式、提质量、保安全,着力提高创新能力,促进集聚集约发展,建设企业诚信体系,推动全产业链有效衔接,构建质量安全、绿色生态、供给充足的中国特色现代食品工业体系,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四)医药工业
医药工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是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领域。“十二五”时期,要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为主攻方向,加强自主创新,大力发展生物医药,改造提升传统医药,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建立以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为基础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促进我国医药工业由大到强的转变。
二、“十二五”消费品工业改造提升的主要目标
(一)轻工业
“十二五”期间,全部轻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轻工产业主要产品出口年均增长7.5%,重点行业研究与实验开发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超过1%,中西部地区轻工业总产值占全国轻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10年的32%提高到40%,轻工业产业集群产值占全国轻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10年的26%提高到36%左右,单位工业增加值能源消耗较“十一五”末降低20%,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降低30%,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分别减少8%和10%。
(二)纺织工业
“十二五”期间,纺织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规模以上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10%左右,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超过1%;服装、家纺、产业用三大类终端产品纤维消费量的比例达到48:27:25;单位工业增加值能源消耗量比2010年降低20%,工业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2010年降低20%,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2010年降低30%,主要污染物排放比2010年下降10%;再利用纺织纤维总量达到800万吨左右。
(三)食品工业
“十二五”期间,食品工业总产值达年均增长15%,利税年均增长12%,食品工业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提高到1.5:1;食品科技研发经费占食品工业产值的比例提高到0.8%,关键设备自主化率提高到50%以上;规模以上食品生产企业普遍推行良好操作规范(GMP),食品生产企业60%以上达到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CCP)认证要求,企业普遍建立诚信管理体系(CMS);食品质量抽检合格率达到97%以上,人民群众对食品满意度显著提高。食品工业副产品综合利用率提高到80%以上;单位产值二氧化碳排放减少17%以上,能耗降低16%;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以上。
(四)医药工业
“十二五”期间,医药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重点骨干企业研发投入达到销售收入的5%以上;全国药品生产100%符合新版GMP要求;前100位企业的销售收入占全行业的50%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十一五”末降低21%,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到2015年,培育20个以上创新药物投放市场,培育20个以上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通用名药物新品种,培育50个以上现代中药品种。到2015年,培育50个以上掌握核心技术、形成较大市场规模的医疗设备产品。
三、“十二五”消费品工业改造提升导向
《规划》在第四章第三节提出了轻工业、纺织工业、食品工业和医药的发展导向。
(一)轻工业
加强轻工产品品牌建设,引导企业增强研发设计、经营管理和市场开拓能力。重点发展智能节能型家电、节能照明电器、高效节能缝制设备、新型动力电池、绿色日用化学品、高档皮革和陶瓷,加快造纸、塑料、皮革、日化等重点行业装备关键技术产业化,推进重点行业节能减排,健全能效标准及标识管理。大力发展降解性好的包装新材料、新型绿色环保包装产品和先进包装装备。加强废旧包装、废纸、废塑料、废旧家电和电池等工业固体废弃物和废旧产品回收与综合利用。加快做强做大一批骨干企业,合理、有序引导产业转移,提升产业集群发展水平。
(二)纺织工业
发展技术先进、引领时尚、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纺织工业体系。加大高新技术改造力度,发展技术先进、引领时尚、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纺织工业体系。加强超仿真、功能性、差别化纤维、新型生物质纤维等的开发应用,力争使我国纤维材料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推动废旧纤维制品循环利用,再生纤维利用占纤维加工总量比重提高到15%。组织实施产业用纺织品应用示范,加强产品标准和使用规范的对接,加快产业用纺织品开发及应用。发展高效纺纱、高速织造、短流程印染等成套装备及工艺,优化毛、麻、丝等独特资源的纺织染加工技术。提升纺织服装新产品设计和研发能力,加强营销创新和供应链管理,健全品牌价值体系,重点发展一批综合实力强的自主品牌企业。积极推进产业转移,引导企业在棉花、麻、蚕茧、羊毛等主产区发展精深加工,中西部地区纺织工业产值占全国比重提高到28%。建设行业领军人才队伍、壮大创新型人才队伍、培养专业技能人才、创新纺织人才管理机制。
(三)食品工业
加快发展现代食品工业,推广应用高效分离、节能干燥、食品生物工程、非热杀菌等先进技术,开发健康、营养、保健、方便食品。推广清洁生产技术,促进资源高效利用,提高食品加工副产物和废弃物增值综合利用水平。重点支持发酵、制糖、饮料、酿酒、调味品等行业发展循环经济。加强食品行业标准体系建设,改善企业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条件,推进企业诚信体系建设,提高重点行业准入门槛、健全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完善食品标准体系、加强检(监)测能力建设、健全食品召回及退市制度、落实企业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强化食品质量安全。加强食品工业优质原料基地建设,提高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加快发展食品产业集群、促进全产业链的有效衔接。
(四)医药工业
以提高重大疾病防治能力和提升居民健康水平为目标,加快实现基因工程药物、抗体药物、新型疫苗关键技术和重大新产品研制及产业化,支持利用基因工程、酶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改造传统制药工艺和流程。加强化学新药研发及产业化,抓住全球通用名药市场快速增长的机遇,培育国际市场新优势。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发展疗效确切、物质基础清楚、作用机理明确、质量稳定可控的现代中药。提高先进医疗装备和高端生物医用材料的发展水平,推进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的研发及产业化。促进基本药物生产向优势企业集中,提高生产集约化、规模化水平。推动药品质量标准和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升级。建立军民结合的应急特需药品研发、生产体系,健全民族药研发及产业化机制,满足应急救治的药物需求。完善两级医药储备制度、建立应急特需药品研发生产平台、健全应急响应工作机制。“十二五”期间,医药工业产值年均增速保持在20%以上。
四、“十二五”消费品工业改造提升重点工程
《规划》在专栏12及专栏13中提出了“十二五”消费品工业重点领域实施的若干重点工程。
智能节能家电。重点突破变频、空调制冷剂替代、太阳能混合动力、新材料和材料替代等应用技术,开发变频控制模块和芯片、高效环保压缩机和变频压缩机、直流电机、空气源热泵等关键零部件,发展环保、智能型家电产品。到2015年,主要家电产品能效水平平均提高10%,自有品牌家电出口比例达到30%。
高性能电池。大力发展锂电池、镍氢电池、新型结构铅蓄电池等动力电池;逐步降低电池行业铅、汞、镉的耗用量,淘汰普通开口式铅蓄电池,加快镍氢电池替代镉镍电池步伐。
制革。加大对清洁化制革、末端污染治理以及环保型皮革化学品的研发推广力度,推进节水降耗,减少制革污染排放,发展生态皮革。到2015年,皮革产品市场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有较大幅度提高。
日用玻璃和陶瓷。推广玻璃瓶罐轻量化制造技术、节能玻璃配方,发展自动化配料及均化系统、废(碎)玻璃自动化处理系统。优化窑炉结构设计,推广节能型干燥、球磨、成型设备,及高效燃烧控制、循环利用等先进技术。
化学纤维及产业用纺织品。通过分子结构改性、共混、异性、超细、复合等技术,发展仿棉涤纶和仿毛纤维;突破新型溶剂法等关键技术,实现生物质纤维产业化。发展百万吨级精对苯二甲酸(PTA)装置、大型粘胶装置、连续聚合氨纶等技术和装备。开发和提升非织造成型、织造成型、复合加工及功能性后整理技术,重点发展土工、医疗卫生、环保过滤、交通工具、安全防护等产业用纺织品。到2015年,产业用纺织品占纤维消费比重提高到25%。
食品。重点支持肉制品、乳制品等12个食品行业企业工艺技术装备的更新改造,完善原料检验、在线检测、成品质量等检测设施和手段,健全质量可追溯体系和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
重大疾病防治新药创制。以提高重大疾病防治能力为目标,支持现代生物技术药物、化学药和现代中药领域的创新药物研发及产业化。到2015年,培育20个以上创新药物投放市场,培育20个以上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通用名药物新品种,培育50个以上现代中药品种。
先进医疗设备创制。部署核心部件与共性关键技术研究,重点突破主要依赖进口的数字医学设备、精密医疗器械等产品,支持中医诊疗设备发展。到2015年,培育50个以上掌握核心技术、形成较大市场规模的医疗设备产品。
药品质量升级示范。支持综合实力较强的企业率先实施新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鼓励优势企业开展发达国家GMP认证。到2015年,50家以上制剂企业通过发达国家GMP认证。
医药国际化示范。鼓励国内企业在境外同步开展临床研究,鼓励企业在境外以直接投资或并购的方式设立研发机构或生产基地,加快开展产品国际注册。到2015年,20家以上的国内企业在境外设立研发机构或生产基地。
中药材(民族药)产业化。鼓励企业建立中药材原料基地,推广规模化种植,加强重要野生药材品种人工选育。运用生物技术进行优良种源的繁育,建立和完善种子种苗基地、栽培试验示范基地,推动野生药材的家种。加强中药材认证。到2015年,建成100个以上中药材(民族药)重点品种规模化生产示范基地。
“十二五”时期,改造提升消费品工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综合性的政策措施,如要进一步落实扩大消费需求的政策措施、完善和加强产业政策体系、支持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加快标准的制修订工作、改善进出口贸易环境、用好财税金融支持政策、推进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实施自主品牌战略、营造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强化食品药品质量安全监管、加强纺织原料保障、完善价格招标及医保政策、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