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业能否搭上物联网快车
进入21世纪,物联网广泛地应用于我国流通领域。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了《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将智能工业、智能农业、智能物流、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环保、智能安防、智能医疗、智能家居等列为重点领域应用示范工程,这也将带动流通业的整体发展,促进智能流通的深化。
2月1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在网站公布了《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规划》指出,到2015年,我国要在核心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关键标准研究与制定、产业链条建立与完善、重大应用示范与推广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初步形成创新驱动、应用牵引、协同发展、安全可控的物联网发展格局。《规划》将智能工业、智能农业、智能物流、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环保、智能安防、智能医疗、智能家居等列为重点领域应用示范工程。
对此,商务部市场运行调控专家、北京工商大学教授洪涛认为,智能流通应成为“十二五”流通科技的核心。
智能流通已起步但问题犹存
进入21世纪后,我国物联网广泛地应用于流通领域,如批发、零售、餐饮、美容美发、洗浴洗染、家政、修理、配送、快递领域的网下与网上交易、智能物流、智能供应链、智能菜单、POS结算系统、环境监控管理、商品的及时补货系统、防盗系统、智能商业、客户关系管理、冷链物流、第三方及第四方物流平台、商业智能、商业流程管理、节能减排、未来商店、体验商店等,得到了迅速发展和普及。
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是肉类蔬菜可追溯体系建设在20多个城市试点。同时,在医药、农产品、食品等行业也有类似试点。物联网科技在流通领域创造性应用也促进着中国传统流通业向现代流通业的转型与升级。
据人民银行统计,截至2011年第三季度末,全国银行卡累计发行量已达28.06亿张,国内联网POS机具已达438.7万台。截至2011年1月,按照国家ETC标准和交通运输部行业规范建设和开通ETC的省市有17个,开通车道数1930多条,使用车载机(OBU)不停车收费用户约120万个,使用统一标准的非现金支付卡用户60多万个,自建客户服务网点341个。
不过,目前智能流通发展仍存在问题。在15日举行的“《物联网经济学》新书发布会”上,洪涛指出,在我国物联网以30%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智能流通却被“边缘化”了,由于许多新的政策和措施没有向流通产业倾斜,导致微利的流通产业无法搭上物联网经济的快车,这个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长期以来"流通无科技"观点盛行,有人认为,流通没有科技,也不需要科技,流通即使有科技也不过是成熟科技在流通领域的运用而已。”洪涛认为,流通有科技,而且流通科技能够直接转化为流通生产力,即使成熟科技在流通领域运用也需要有一个创造的过程,如ERP在流通领域发展过程中就出现过许多不能够与流通实际相结合的弊端,需要做大量的二次开发工作。
流通科技值得期待
2010年我国物联网产业市场规模达到2000亿元,预计到201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75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30%。智能流通涉及多个流通领域,根据微笑曲线理论,流通在产业链条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智能流通涉及到智能商品、智能物流、智能交易、智能消费,是流通现代化和消费升级的重要内容,它将使智能流通与智能物流、智能家居、智能农业等结为一个有机整体。洪涛认为,发展智能流通是流通现代化和消费升级的重要内容。
洪涛建议,可以加快普及实物商品电子标签服务商品规范化、建设智能流通体系及其试点,同时,探索1+5模式,即以智能流通对象为中心的流通体系框架,明确智能流通的利润对象、利润点、利润源、利润杠杆、利润屏障。
同时,要避免物联网进入“中断期”,丧失发展的“机遇期”,使之由引入期、成长期、发展期,进入繁荣时期。
洪涛认为,应将建设智能交易、智能物流、智能配送、智能供应链、智能交易市场、智能商店示范城市、智能流通企业、智能流通基地作为“十二五”时期的重点工作,以促进我国流通业现代化水平,真正发挥其先导性、基础性流通产业的作用;通过系统地总结我国蔬菜、肉类、医药等产品可追溯体系的经验,以及我国智能商店(市场)建设的经验,推动其他商品智能流通模式的创新与发展,建设一批智能流通试点城市、试点企业、试点基地;以电子标签作为切入点,促进我国智能流通的普及和发展,使之成为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的重要工具,保护我国自主知识品牌;同时,运用遥感技术(北斗卫星导航)进行流通网络规划与设计,避免流通领域重复建设、趋同投资的倾向,导致流通业资源的浪费。
洪涛还建议,应建立和完善物联网经济学、智能流通经济学,探索物联网实验经济学、智能流通实验经济的发展,以促进我国多层次、多功能、多规格的贸经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