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襄阳市阔步迈向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作者:不详
来源:襄阳日报
日期:2012-01-06 08:55:39
摘要:襄阳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未来五年,襄阳将大力发展汽车电子和光电产业,培育车联网、物联网、智能电网、半导体照明特色产业集群,努力建设全国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未来五年奋斗目标:打造区域经济中心,打造区域中心城市,打造中国文化名城,打造绿色生态家园。形成区域经济中心的产业规模、辐射功能、结构优势和综合竞争力,经济总量达到全省六分之一左右,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突破万亿元,综合经济实力进入中部城市“第一方阵”。大都市城镇体系基本建立,城镇化率达到56%以上,200平方公里、200万人口规模的现代化特大城市基本建成,城市综合竞争力进入全国百强。
——《政府工作报告》
加快建设“万亿工业强市”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未来五年,襄阳将着力实施主导产业培育工程、骨干企业成长工程和千亿级产业集聚区建设工程,加快建设“万亿工业强市”。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突破性发展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突出做大做强“一个龙头、六大支柱”产业,力争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产值突破4000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2000亿元,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医药化工等产业向千亿级迈进,着力培育20家产值过100亿元、50家过50亿元、200家过10亿元、1000家过亿元的骨干企业。
大力发展乘用车、商用车、专用车、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努力建设中国汽车新城;大力发展太阳能光伏、光伏建筑一体化和新能源装备制造业集群,努力建设中国新能源之都;大力发展航空航天装备、智能制造装备、轨道交通装备等高端装备制造业集群,努力建设全国重要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大力发展汽车电子和光电产业,培育车联网、物联网、智能电网、半导体照明、新型显示、通信电子等一批产值过百亿元的特色产业集群,努力建设全国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着力打造千亿级产业集聚区,把高新区建设成为国家创新型特色示范园区和中部领先的科技新城,规模工业产值突破5000亿元;把经开区建设成为优势产业、新兴产业聚集发展的重要平台,使两个开发区尽快步入国家级开发区“第一方阵”。推进各县(市)开发区和各类工业园扩容提质。
以创建国家级现代服务业综合改革示范区为抓手,推进服务业转型升级。突破性发展电子商务、云计算、物联网、文化创意等新兴服务业,打造“数字襄阳”、“智慧城市”、“襄阳云谷”。
加快推进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实施百亿斤粮食、千亿级农产品加工、千万头牲畜养殖和千亿元林产业“一百三千”工程,发展农业物流贸易,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大龙头企业的扶持和引进力度,培植一批产值过100亿元的龙头企业,培育粮食、油料、畜禽、纺织、林特等5个产值过50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业集群。
主城区将新增80平方公里
《政府工作报告》大篇幅描绘了襄阳的城市建设蓝图,提出要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增强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综合竞争力。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按照主城区近期200平方公里、200万人口,远期300—500平方公里、300万—500万人口规模,修编主城区城市总体规划;五年内主城区新增80平方公里城市新区,各县(市)新增20平方公里产业新区。把枣阳、河谷新城建成襄阳大都市的两个副中心城市,推进宜城、南漳与襄阳主城区一体化发展,把保康建成都市襄阳“后花园”和绿色襄阳示范区,把主城区周边具备条件的小城镇建成卫星城,建设一批特色中心镇和农村新型社区,对内形成中心城市、中等城市、特色小城镇、农村新型社区“四位一体”的大都市城镇体系;对外与周边城市联合互动,形成资源共享、功能互补、差异化发展的城市群。
着力完善城市功能布局。按照新城东进、旧城更新、一心四城、组群发展的战略,优化空间布局,完善功能分区。规划建设襄州新区、东津新区、樊西新区、襄南新区、庞公新区和隆中新区,实现200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全覆盖。
建成200个农村新型社区
建设农村新型社区是我市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战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五年内,我市要建成200个农村新型社区,让农民过上城市生活。
我市将按照“项目依托、产业支撑”的思路,建立政府引导、市场主体、农民参与的新机制,推进边远和弱小村向中心村集并,建成200个农村新型社区。
加快推进城市生产要素和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延伸,促进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市场体系、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一体化。抓好农村危旧房改造、环境整治、饮水安全、道路建设和电网改造升级,五年改造5万户农村危房,解决130万人的饮水不安全和90万个农户用电质量不高的问题,建成中心镇通达中心村、农村新型社区和产业化基地的交通网络。加快建设中等城市和中心镇,增强承载和辐射带动功能;改革户籍管理制度,逐步解决农民工在城镇就业、居住、医疗、子女入学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引导农村居民向城镇有序转移。突破性发展县域经济,力争有1个县(市)区冲刺全国百强,2个进入中部百强,3个进入全省10强,5个进入全省20强。
“文化立市”增强城市竞争力
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增强文化软实力。这是《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今后五年政府工作将突出抓好的战略任务之一。
牢固树立“文化立市”理念,坚持以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城市竞争力。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抓手,充分挖掘襄阳历史文化蕴含的艰苦创业、崇文重教、开放包容、重商亲商等主流价值,塑造新时期的襄阳人文精神、城市精神和发展文化。
坚持保护与利用、改造与复兴并重,推动襄阳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步入“以保护促利用、以利用促保护”的良性循环。充分发挥荆楚文化之源、三国文化之乡、汉水文化核心区的优势,加强保护和利用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充分挖掘和开发特色文化资源,延续城市历史根脉,擦亮襄阳文化名片。
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成市区博物馆、图书馆、城市规划馆、群艺馆、大剧院,建成县(市)图书馆和文化馆,实现农村广播电视“户户通”。
着力培育一批具有襄阳特色的文化产业集群,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知名文化企业。加快建设襄阳智谷文化产业园和汉城文化产业基地,规划建设三国文化城、米芾创意文化产业园和汽车文化创意产业园,加快建设襄阳古城、古隆中、岘山、鱼梁洲、鹿门山、保康九路寨、南漳古山寨、谷城大薤山、枣阳白水寺等文化旅游区,新建2个5A级景区、5个4A级景区、10家以上五星级酒店和一批四星级酒店,建设鄂西北旅游服务中心和旅游商品研发生产中心,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新的支柱产业。
东津新城起步区五年内基本形成
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把襄阳建设成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目标,东津新城的建设势在必行。《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我市将加快推进东津新城开发,五年内50平方公里起步区建设格局基本形成,把东津新城规划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化水准、现代城市功能、承担区域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的新中心。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12年市政府重要工作之一,是完成东津新城概念性规划及核心区城市设计,重点推进东津新城50平方公里起步区开发。古老的东津,将承担新的历史使命,襄阳的一个新城区将在这里崛起。未来襄阳将建设成为“一心”(鱼梁洲)“四城”(襄城、樊城、襄州、东津)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为做好东津新城开发,2011年10月,市委、市政府请来享有“新加坡规划之父”美誉的国际级规划大师刘太格,在做襄阳城市空间战略规划的同时,做东津新城远景规划、起步区概念性规划及核心城市设计。
据了解,东津新城建设将在今年3月启动。目前相关部门已启动了对东津的排水、防洪、地下管线等城市基础设施的规划编制。东津新城建成后,将改变襄阳现有的两城夹汉江的城市格局,形成“四城环洲”的城市新版图。
力争上市企业逾30家
襄阳要建成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必须快速做大企业、做大产业、做大城市,这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作支撑。解决资本不足问题的最有效途径,就是招商引资,而企业上市是最大的招商引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后五年,将大力支持企业上市,力争在襄阳上市企业达到30家以上。
重点建设十大交通工程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后五年,我市将重点建设十大交通工程,着力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十大交通工程”即实施中心城区环线建设工程,规划建设沿江慢行环线,规划预留中心城区轨道环线,加快建设内环快速干线,构筑外环高速合围线。实施骨干路网建设工程,完善主城区干、支路网,形成“一心四城”互通对接的快速通道。实施中心城区交通畅通工程,完善组团式、网格化城市道路系统,高标准规划建设立交桥、人行天桥、地下通道、换乘枢纽和停车站场,开辟公交快速专线,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实现市区公交线路全覆盖,创建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工程试点城市;加强交通综合管理,消减通行堵点,做好排堵保畅,力争达到国家“畅通工程”一等管理水平。实施高速公路主骨架建设工程,全面建成5条过境高速公路,实现县县通高速。实施公路干线提等升级工程,推进国、省道绕城改线等一批干线公路建设。实施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工程,加快市、县、乡三级客货运站场体系建设。实施现代物流基地建设工程,建设襄阳综合物流信息中心,建设一批综合物流和专业物流园区。实施铁路运输功能提升工程,以北煤南运铁路专线建设为契机,布局煤炭集疏运系统,建设路口能源基地,争取规划建设郑渝高铁、西武高铁、襄武城际轨道交通,争取实现武汉至襄阳动车公交化运营。实施机场改扩建工程,把襄阳机场建设成为区域性门户机场。实施汉江航运体系建设工程,规划建设襄阳新港,加快建设新集、雅口航电枢纽,打造汉江中游航运中心和区域性水陆联运枢纽。
“低碳”将成城市新名片
在全球环境日益恶化、能源日益紧张的背景下,低碳城市建设在我国各地风生水起。我市正在把“低碳”打造成城市发展的新名片。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后五年,我市建立健全节能减排长效机制,扎实抓好低碳城市试点、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建设,争取成为国家首批全国新能源示范城市之一,大力推进企业节能和建筑节能,在城市公交、市政、物流和出租车行业基本普及新能源汽车;倡导低碳生活,推广使用非化石能源和高效节能产品。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形成层次分明的生态安全保障系统;加快构建“一城两带三网四区五廊”为主的城乡一体化生态系统,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提高森林覆盖率和林木蓄积量,增加森林碳汇,建设鄂西北森林防火指挥、病虫害防治、石漠化治理、资源监测、林权交易和林业科研中心,建成国家森林城市。
与此同时,我市还将积极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节能审查制度,杜绝新上高污染、高能耗项目;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把汉江及其支流的水污染防治作为重中之重,切实抓好水体、大气、重金属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构建绿色发展的产业结构。
——《政府工作报告》
加快建设“万亿工业强市”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未来五年,襄阳将着力实施主导产业培育工程、骨干企业成长工程和千亿级产业集聚区建设工程,加快建设“万亿工业强市”。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突破性发展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突出做大做强“一个龙头、六大支柱”产业,力争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产值突破4000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2000亿元,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医药化工等产业向千亿级迈进,着力培育20家产值过100亿元、50家过50亿元、200家过10亿元、1000家过亿元的骨干企业。
大力发展乘用车、商用车、专用车、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努力建设中国汽车新城;大力发展太阳能光伏、光伏建筑一体化和新能源装备制造业集群,努力建设中国新能源之都;大力发展航空航天装备、智能制造装备、轨道交通装备等高端装备制造业集群,努力建设全国重要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大力发展汽车电子和光电产业,培育车联网、物联网、智能电网、半导体照明、新型显示、通信电子等一批产值过百亿元的特色产业集群,努力建设全国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着力打造千亿级产业集聚区,把高新区建设成为国家创新型特色示范园区和中部领先的科技新城,规模工业产值突破5000亿元;把经开区建设成为优势产业、新兴产业聚集发展的重要平台,使两个开发区尽快步入国家级开发区“第一方阵”。推进各县(市)开发区和各类工业园扩容提质。
以创建国家级现代服务业综合改革示范区为抓手,推进服务业转型升级。突破性发展电子商务、云计算、物联网、文化创意等新兴服务业,打造“数字襄阳”、“智慧城市”、“襄阳云谷”。
加快推进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实施百亿斤粮食、千亿级农产品加工、千万头牲畜养殖和千亿元林产业“一百三千”工程,发展农业物流贸易,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大龙头企业的扶持和引进力度,培植一批产值过100亿元的龙头企业,培育粮食、油料、畜禽、纺织、林特等5个产值过50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业集群。
主城区将新增80平方公里
《政府工作报告》大篇幅描绘了襄阳的城市建设蓝图,提出要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增强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综合竞争力。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按照主城区近期200平方公里、200万人口,远期300—500平方公里、300万—500万人口规模,修编主城区城市总体规划;五年内主城区新增80平方公里城市新区,各县(市)新增20平方公里产业新区。把枣阳、河谷新城建成襄阳大都市的两个副中心城市,推进宜城、南漳与襄阳主城区一体化发展,把保康建成都市襄阳“后花园”和绿色襄阳示范区,把主城区周边具备条件的小城镇建成卫星城,建设一批特色中心镇和农村新型社区,对内形成中心城市、中等城市、特色小城镇、农村新型社区“四位一体”的大都市城镇体系;对外与周边城市联合互动,形成资源共享、功能互补、差异化发展的城市群。
着力完善城市功能布局。按照新城东进、旧城更新、一心四城、组群发展的战略,优化空间布局,完善功能分区。规划建设襄州新区、东津新区、樊西新区、襄南新区、庞公新区和隆中新区,实现200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全覆盖。
建成200个农村新型社区
建设农村新型社区是我市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战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五年内,我市要建成200个农村新型社区,让农民过上城市生活。
我市将按照“项目依托、产业支撑”的思路,建立政府引导、市场主体、农民参与的新机制,推进边远和弱小村向中心村集并,建成200个农村新型社区。
加快推进城市生产要素和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延伸,促进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市场体系、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一体化。抓好农村危旧房改造、环境整治、饮水安全、道路建设和电网改造升级,五年改造5万户农村危房,解决130万人的饮水不安全和90万个农户用电质量不高的问题,建成中心镇通达中心村、农村新型社区和产业化基地的交通网络。加快建设中等城市和中心镇,增强承载和辐射带动功能;改革户籍管理制度,逐步解决农民工在城镇就业、居住、医疗、子女入学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引导农村居民向城镇有序转移。突破性发展县域经济,力争有1个县(市)区冲刺全国百强,2个进入中部百强,3个进入全省10强,5个进入全省20强。
“文化立市”增强城市竞争力
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增强文化软实力。这是《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今后五年政府工作将突出抓好的战略任务之一。
牢固树立“文化立市”理念,坚持以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城市竞争力。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抓手,充分挖掘襄阳历史文化蕴含的艰苦创业、崇文重教、开放包容、重商亲商等主流价值,塑造新时期的襄阳人文精神、城市精神和发展文化。
坚持保护与利用、改造与复兴并重,推动襄阳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步入“以保护促利用、以利用促保护”的良性循环。充分发挥荆楚文化之源、三国文化之乡、汉水文化核心区的优势,加强保护和利用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充分挖掘和开发特色文化资源,延续城市历史根脉,擦亮襄阳文化名片。
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成市区博物馆、图书馆、城市规划馆、群艺馆、大剧院,建成县(市)图书馆和文化馆,实现农村广播电视“户户通”。
着力培育一批具有襄阳特色的文化产业集群,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知名文化企业。加快建设襄阳智谷文化产业园和汉城文化产业基地,规划建设三国文化城、米芾创意文化产业园和汽车文化创意产业园,加快建设襄阳古城、古隆中、岘山、鱼梁洲、鹿门山、保康九路寨、南漳古山寨、谷城大薤山、枣阳白水寺等文化旅游区,新建2个5A级景区、5个4A级景区、10家以上五星级酒店和一批四星级酒店,建设鄂西北旅游服务中心和旅游商品研发生产中心,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新的支柱产业。
东津新城起步区五年内基本形成
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把襄阳建设成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目标,东津新城的建设势在必行。《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我市将加快推进东津新城开发,五年内50平方公里起步区建设格局基本形成,把东津新城规划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化水准、现代城市功能、承担区域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的新中心。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12年市政府重要工作之一,是完成东津新城概念性规划及核心区城市设计,重点推进东津新城50平方公里起步区开发。古老的东津,将承担新的历史使命,襄阳的一个新城区将在这里崛起。未来襄阳将建设成为“一心”(鱼梁洲)“四城”(襄城、樊城、襄州、东津)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为做好东津新城开发,2011年10月,市委、市政府请来享有“新加坡规划之父”美誉的国际级规划大师刘太格,在做襄阳城市空间战略规划的同时,做东津新城远景规划、起步区概念性规划及核心城市设计。
据了解,东津新城建设将在今年3月启动。目前相关部门已启动了对东津的排水、防洪、地下管线等城市基础设施的规划编制。东津新城建成后,将改变襄阳现有的两城夹汉江的城市格局,形成“四城环洲”的城市新版图。
力争上市企业逾30家
襄阳要建成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必须快速做大企业、做大产业、做大城市,这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作支撑。解决资本不足问题的最有效途径,就是招商引资,而企业上市是最大的招商引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后五年,将大力支持企业上市,力争在襄阳上市企业达到30家以上。
重点建设十大交通工程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后五年,我市将重点建设十大交通工程,着力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十大交通工程”即实施中心城区环线建设工程,规划建设沿江慢行环线,规划预留中心城区轨道环线,加快建设内环快速干线,构筑外环高速合围线。实施骨干路网建设工程,完善主城区干、支路网,形成“一心四城”互通对接的快速通道。实施中心城区交通畅通工程,完善组团式、网格化城市道路系统,高标准规划建设立交桥、人行天桥、地下通道、换乘枢纽和停车站场,开辟公交快速专线,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实现市区公交线路全覆盖,创建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工程试点城市;加强交通综合管理,消减通行堵点,做好排堵保畅,力争达到国家“畅通工程”一等管理水平。实施高速公路主骨架建设工程,全面建成5条过境高速公路,实现县县通高速。实施公路干线提等升级工程,推进国、省道绕城改线等一批干线公路建设。实施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工程,加快市、县、乡三级客货运站场体系建设。实施现代物流基地建设工程,建设襄阳综合物流信息中心,建设一批综合物流和专业物流园区。实施铁路运输功能提升工程,以北煤南运铁路专线建设为契机,布局煤炭集疏运系统,建设路口能源基地,争取规划建设郑渝高铁、西武高铁、襄武城际轨道交通,争取实现武汉至襄阳动车公交化运营。实施机场改扩建工程,把襄阳机场建设成为区域性门户机场。实施汉江航运体系建设工程,规划建设襄阳新港,加快建设新集、雅口航电枢纽,打造汉江中游航运中心和区域性水陆联运枢纽。
“低碳”将成城市新名片
在全球环境日益恶化、能源日益紧张的背景下,低碳城市建设在我国各地风生水起。我市正在把“低碳”打造成城市发展的新名片。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后五年,我市建立健全节能减排长效机制,扎实抓好低碳城市试点、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建设,争取成为国家首批全国新能源示范城市之一,大力推进企业节能和建筑节能,在城市公交、市政、物流和出租车行业基本普及新能源汽车;倡导低碳生活,推广使用非化石能源和高效节能产品。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形成层次分明的生态安全保障系统;加快构建“一城两带三网四区五廊”为主的城乡一体化生态系统,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提高森林覆盖率和林木蓄积量,增加森林碳汇,建设鄂西北森林防火指挥、病虫害防治、石漠化治理、资源监测、林权交易和林业科研中心,建成国家森林城市。
与此同时,我市还将积极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节能审查制度,杜绝新上高污染、高能耗项目;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把汉江及其支流的水污染防治作为重中之重,切实抓好水体、大气、重金属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构建绿色发展的产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