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FC更近了,还是更乱了
作者:耿雁博
来源:新浪
日期:2012-01-16 09:42:58
摘要:2011年12月31日,央行发布了第三批共61张非金融类支付业务许可证,这意味着,中国基于NFC技术的近场支付就此正式开局。但是要这种支付方式真正普及,还需要利益各方统一标准,以及找到成熟的商业模式。
不用现金,甚至不用信用卡,拿手机一刷,轻松完成支付,这是人们对于未来移动支付的憧憬。
这需要移动运营商运营一项业务—电子支付,而运营商们也早就看到了其中的市场机会。现在,中国的三大运营商可以大干一场了,它们同时拿到了支付牌照。
2011年12月31日,央行发布了第三批共61张非金融类支付业务许可证,名单中就有中天翼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联通沃易付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和中移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它们分别是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和中国移动的支付子公司。此次许可牌照允许上述三家公司开展移动电话支付、银行卡收单等两大业务,电信和联通的两家公司还可以开展固话支付业务。
这意味着,中国基于NFC(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的近场支付就此正式开局。
事实上,三大运营商开展移动支付业务已有多年。中国移动早在2001年就已经推出“手机短信银行”业务;2002年,国内第一个移动电子商务平台和第一套移动电话自动售货系统就已经在重庆正式商用。
但是此前的移动支付仍以远程支付为主,即通过STK、短信、WAP等方式以及时下流行的手机客户端来完成交易。这事实上是用手机代替电脑进行网上支付。
在国际范围内,近场支付和远场支付之争尚无定论。欧美国家的移动支付以远程支付为主,因为其信用卡服务发展成熟。尽管也有谷歌推出Google钱包在进行近场支付的尝试,但是截至目前Twitter创始人杰克·多西的新创业项目Square的业绩还是证明了远程支付是欧美移动支付的主流形式。
在中国,两种模式都已经有了进展,中国电信推出的翼支付就是目前国内近场支付的最好例子;而支付宝和银联推出的手机客户端则成为远程支付的代表。
但是在远程支付模式中,运营商只是一个通道,主导权掌握在银联这样的金融机构和支付宝这样的第三方支付公司手中。
而射频、红外、蓝牙技术的渐趋成熟,让近场支付有了实现的可能。在这种支付模式下,只要把NFC芯片植入手机,无需进入手机系统进行操作,只需像刷公交卡一样把手机往一个类似POS机的终端上面一刷,就能实现支付。
当然,可以植入NFC芯片的不止手机,比如可以是手表,但是就目前看来,手机还是最容易实现的载体,而运营商就此可以获得相对主导权。2012年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手机用户直逼9亿,智能机用户也将超过1亿。
硬件的条件已经初步具备。目前世界上的主要手机厂商都已经开始在自己的手机中加载NFC功能,除了诺基亚(微博)、三星、HTC等手机品牌外,国产的中兴通讯(微博)(17.01,0.01,0.06%)在2011年也已经推出NFC手机,甚至中国很多山寨机都加载了NFC功能。
操作系统方面,谷歌的Andriod2.3系统中就已经集成了NFC技术,相传微软Windows Phone也将在平台上搭载NFC技术。
而要NFC真正实现,还需要电信运营商和拥有POS机终端的银联等支付系统参与其中。但是在中国,这两个阵营的步调并不一致。
既然要把手机像刷公交卡那样刷,就需要刷“卡”设备的频率相一致。但是,目前国内的频率有两种,一个是以银联为标准的13.56MHz频率,另一个是中国移动自主开发的2.4GHz频率。
背靠央行、政策实力最强的银联显然不愿迁就中国移动,更何况支付本就属于金融业务。
而且,银联采用的13.56MHz的频率还是国际通用频率,现有POS机和公交车刷卡器采用的都是这个频率。这意味着,如果采用这个频率,银联就可以利用现成的基础设备迅速扩张,不用再进行重复性建设。
中国移动同样有自己的筹码,虽然2.4GHz的频率看似非主流,但是它可是中国移动电话市场真正的霸主—6亿用户。而且中移动的用户对自己的运营商有较强的品牌认可。
两强相争之下,运营商阵营中的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选择加入到银联的阵营中。
中移动也想打破这种僵局。入股浦发银行之后,中移动联手浦发推出了“中国移动浦发银行借贷合一联名卡”,这张卡集成了电子现金小额支付功能,它采用的就是13.56MHz的标准频率。
另外,在2010年6月时,中移动一位高层则透露,中国移动正在研制兼容2.4GHz和13.56MHz标准的RF-SIM卡。
银联推出的NFC支付则采用了一种SD-NFC的模式,中国移动的手机插上这种SD卡也可以转到13.56MHz的频道上来。
这也意味着,对用户来说,要应用NFC支付功能,也不一定非要购买NFC手机,还可以直接更换SIM卡。中移动目前的策略是推出2.4GHz的RF-SIM卡,插入手机直接可以用,电信和联通推出的是13.56MHz的SIM卡。
除了解决行业标准外,各利益相关方还需要寻找成熟的商业模式,如何建立跨行业的产业链实现共赢是今天移动支付产业的关键问题,目前,无论是运营商还是银联还是第三方平台都没有拿出一个详细的规划。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移动支付市场潜力巨大。易观国际估计,2011年移动支付用户有望达到2.2亿用户,交易规模将达到481.4亿元,市场收入规模达到52.4亿元。2013年则有望达到235.1亿元。
近场支付
是指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服务时,即时通过手机向商家进行支付,支付的处理在现场进行,并且在线下进行,不需要使用移动网络,而是使用手机射频(NFC)、红外、蓝牙等通道,实现与自动售货机以及POS机的本地通讯。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近距离无线通讯是目前近场支付的主流技术,它是一种短距离的高频无线通讯技术,允许电子设备之间进行非接触式点对点数据传输交换数据。该技术由RFID射频识别演变而来,并兼容RFID技术,其最早由飞利浦、诺基亚、索尼主推,主要用于手机等手持设备中。
三大运营商在移动支付领域的探索
中国移动
2001年就推出了“短信手机银行”,比银联还早,到今天已超过10年;2006年在湖南设立了移动电子商务试点基地,2007年试点拓展至重庆,广州;2009年和浦发银行合作推出WAP手机银行,2010年中移动直接投资浦发银行400亿,已持有股票20%。
中国电信
起步较晚,但是实力不可小视。2010年,中国电信联手中国银联推出“翼支付”,旗下多款手机支持各类的行业卡、公交卡、校政企内部卡账号、银行卡等支付方式。
中国联通
2007年,中国联通开始与银联合作,在北京、上海、广州、重庆等城市进行移动支付实验并推出手机钱包业务。2010年,联通和中国银行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随后又同中国平安,支付宝和上海交行达成合作,共同发展移动支付业务。
这需要移动运营商运营一项业务—电子支付,而运营商们也早就看到了其中的市场机会。现在,中国的三大运营商可以大干一场了,它们同时拿到了支付牌照。
2011年12月31日,央行发布了第三批共61张非金融类支付业务许可证,名单中就有中天翼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联通沃易付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和中移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它们分别是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和中国移动的支付子公司。此次许可牌照允许上述三家公司开展移动电话支付、银行卡收单等两大业务,电信和联通的两家公司还可以开展固话支付业务。
这意味着,中国基于NFC(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的近场支付就此正式开局。
事实上,三大运营商开展移动支付业务已有多年。中国移动早在2001年就已经推出“手机短信银行”业务;2002年,国内第一个移动电子商务平台和第一套移动电话自动售货系统就已经在重庆正式商用。
但是此前的移动支付仍以远程支付为主,即通过STK、短信、WAP等方式以及时下流行的手机客户端来完成交易。这事实上是用手机代替电脑进行网上支付。
在国际范围内,近场支付和远场支付之争尚无定论。欧美国家的移动支付以远程支付为主,因为其信用卡服务发展成熟。尽管也有谷歌推出Google钱包在进行近场支付的尝试,但是截至目前Twitter创始人杰克·多西的新创业项目Square的业绩还是证明了远程支付是欧美移动支付的主流形式。
在中国,两种模式都已经有了进展,中国电信推出的翼支付就是目前国内近场支付的最好例子;而支付宝和银联推出的手机客户端则成为远程支付的代表。
但是在远程支付模式中,运营商只是一个通道,主导权掌握在银联这样的金融机构和支付宝这样的第三方支付公司手中。
而射频、红外、蓝牙技术的渐趋成熟,让近场支付有了实现的可能。在这种支付模式下,只要把NFC芯片植入手机,无需进入手机系统进行操作,只需像刷公交卡一样把手机往一个类似POS机的终端上面一刷,就能实现支付。
当然,可以植入NFC芯片的不止手机,比如可以是手表,但是就目前看来,手机还是最容易实现的载体,而运营商就此可以获得相对主导权。2012年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手机用户直逼9亿,智能机用户也将超过1亿。
硬件的条件已经初步具备。目前世界上的主要手机厂商都已经开始在自己的手机中加载NFC功能,除了诺基亚(微博)、三星、HTC等手机品牌外,国产的中兴通讯(微博)(17.01,0.01,0.06%)在2011年也已经推出NFC手机,甚至中国很多山寨机都加载了NFC功能。
操作系统方面,谷歌的Andriod2.3系统中就已经集成了NFC技术,相传微软Windows Phone也将在平台上搭载NFC技术。
而要NFC真正实现,还需要电信运营商和拥有POS机终端的银联等支付系统参与其中。但是在中国,这两个阵营的步调并不一致。
既然要把手机像刷公交卡那样刷,就需要刷“卡”设备的频率相一致。但是,目前国内的频率有两种,一个是以银联为标准的13.56MHz频率,另一个是中国移动自主开发的2.4GHz频率。
背靠央行、政策实力最强的银联显然不愿迁就中国移动,更何况支付本就属于金融业务。
而且,银联采用的13.56MHz的频率还是国际通用频率,现有POS机和公交车刷卡器采用的都是这个频率。这意味着,如果采用这个频率,银联就可以利用现成的基础设备迅速扩张,不用再进行重复性建设。
中国移动同样有自己的筹码,虽然2.4GHz的频率看似非主流,但是它可是中国移动电话市场真正的霸主—6亿用户。而且中移动的用户对自己的运营商有较强的品牌认可。
两强相争之下,运营商阵营中的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选择加入到银联的阵营中。
中移动也想打破这种僵局。入股浦发银行之后,中移动联手浦发推出了“中国移动浦发银行借贷合一联名卡”,这张卡集成了电子现金小额支付功能,它采用的就是13.56MHz的标准频率。
另外,在2010年6月时,中移动一位高层则透露,中国移动正在研制兼容2.4GHz和13.56MHz标准的RF-SIM卡。
银联推出的NFC支付则采用了一种SD-NFC的模式,中国移动的手机插上这种SD卡也可以转到13.56MHz的频道上来。
这也意味着,对用户来说,要应用NFC支付功能,也不一定非要购买NFC手机,还可以直接更换SIM卡。中移动目前的策略是推出2.4GHz的RF-SIM卡,插入手机直接可以用,电信和联通推出的是13.56MHz的SIM卡。
除了解决行业标准外,各利益相关方还需要寻找成熟的商业模式,如何建立跨行业的产业链实现共赢是今天移动支付产业的关键问题,目前,无论是运营商还是银联还是第三方平台都没有拿出一个详细的规划。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移动支付市场潜力巨大。易观国际估计,2011年移动支付用户有望达到2.2亿用户,交易规模将达到481.4亿元,市场收入规模达到52.4亿元。2013年则有望达到235.1亿元。
近场支付
是指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服务时,即时通过手机向商家进行支付,支付的处理在现场进行,并且在线下进行,不需要使用移动网络,而是使用手机射频(NFC)、红外、蓝牙等通道,实现与自动售货机以及POS机的本地通讯。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近距离无线通讯是目前近场支付的主流技术,它是一种短距离的高频无线通讯技术,允许电子设备之间进行非接触式点对点数据传输交换数据。该技术由RFID射频识别演变而来,并兼容RFID技术,其最早由飞利浦、诺基亚、索尼主推,主要用于手机等手持设备中。
三大运营商在移动支付领域的探索
中国移动
2001年就推出了“短信手机银行”,比银联还早,到今天已超过10年;2006年在湖南设立了移动电子商务试点基地,2007年试点拓展至重庆,广州;2009年和浦发银行合作推出WAP手机银行,2010年中移动直接投资浦发银行400亿,已持有股票20%。
中国电信
起步较晚,但是实力不可小视。2010年,中国电信联手中国银联推出“翼支付”,旗下多款手机支持各类的行业卡、公交卡、校政企内部卡账号、银行卡等支付方式。
中国联通
2007年,中国联通开始与银联合作,在北京、上海、广州、重庆等城市进行移动支付实验并推出手机钱包业务。2010年,联通和中国银行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随后又同中国平安,支付宝和上海交行达成合作,共同发展移动支付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