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技术可堪保障粮食安全重任
作者:RFID世界网收录
来源:腾讯
日期:2012-01-06 09:25:10
摘要:目前各种内外因素都在困扰着我们的粮食安全,航天信息成功利用物联网技术打造出了一整套品粮安全追溯系统,以及粮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粮食流通信息化解决方案,并在江苏等地取得了良好的示范应用,不得不说,物联网技术确实可担当保障粮食安全重任。
粮食总产量“八连增”,我国半个世纪以来的首次。这个消息让2011的冬天透着一股热乎劲儿。但除了喜悦,在“大丰歌”里,我们还要唱些什么?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日前指出,中国已做出中长期战略规划,坚持立足国内实现基本自给的方针,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中国人的饭碗必须要端在自己手里”。
影响粮食安全的因素
韩长赋日前表示:“粮食八连增为管理通胀预期、稳定全年物价总水平奠定了坚实基础,但中国并未从根本上摆脱靠天吃饭,基础设施薄弱、科技支撑不够等挑战依然严峻。”
粮食的生产、流通、消费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和国家的切身利益。粮食安全自古以来一直都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基础,是关系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因此,必须有效的保障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才能促进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
据业内人士介绍,在我国,依然存在着威胁粮食安全的因素。首先是由于种粮比较效益较低,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越来越低,这直接限制了我国粮食供给能力的提高。
据新华网报道,近日中储粮河南分公司总经理李长轩被“双规”。从2006年国家粮食托市政策实施以来,执行小麦托市收购的粮库库点就扩展至3500多个,其间有大量的民营企业和个人参与粮食托市收购中来,暴露出诸如哄抬小麦收购价格、“转圈粮”等种种乱象,直到乔建军案发之后,有的粮食库点甚至被发现是空库存,严重影响了中储粮河南分公司的信誉。
这就是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第二个问题储备粮管理,数量是否真实,质量是否完好,收购贷款资金是否正常使用等各个方面存在管理风险。
第三是粮价波动问题,尤其突发情况下,粮食应急保障成本很高。我国粮食生产区域分布非常不均,由于粮食流通体系不完善,局部地区的粮价剧烈波动时有发生;在突发应急情况下,比如汶川地震,粮食应急保供的成本居高不下。
另外,粮食质量安全事件时有发生,比如“面粉增白剂”、“镉米”、“毒大米”等时刻挑战着百姓的安全神经。
物联网技术可堪重任
治病需治未病,未雨当要绸缪。相关政策的制定,监管制度的建立,除了这些,我们还能做些什么?物联网技术,如今已成为一种可以依仗的方式。
我国物联网行业领军企业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目前成功利用物联网技术打造出了一整套涵盖农户结算卡系统、数字粮库系统、粮食物流监管系统、成品粮安全追溯系统,以及粮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粮食流通信息化解决方案,并在江苏、内蒙古等地取得了良好的示范应用。
“农户结算卡系统”
袁隆平曾指出,现有的粮食补贴政策,并不合理。一是补贴太少了,农民种粮的收益远远不及外出打工的收入;二是补贴的参照标准有问题:按土地面积补贴,种一亩地给多少钱,种好种坏一个样,应该按农民卖给国家的粮食数量进行补贴,这样,才能调动积极性。近年来,我国虽不断加大种粮的补贴力度,但如何让农民真正拿到补贴,如何真正调动其种粮积极性,一直是个值得深究的课题。
基于RFID技术的“农户结算卡系统”,通过向种粮农户免费发放农户结算卡,使农户能够刷卡售粮。农民卖粮款、补贴款管理更方便。卖粮款、补贴款可以直接存入与农户结算卡关联的银行账号中,避免农民携带大量现金,方便农民。
这样,可以更加合理发放种粮补贴,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卖的商品粮越多,得到的补贴越多真正种粮、卖粮的农民能够得到更多补贴(价外补贴),而自己拥有土地,但租给别人种的农民,只能得到国家的按照土地面积核算的种粮直补资金,得不到价外补贴。在新疆、浙江、上海、苏州四地区,已经施行了多年“价外补贴”政策,由当地的财政提供补贴资金。这说明,政策环境与农户结算卡系统所需环境完全一致。
另外,这还可以帮助粮食管理部门真实全面的获得社会粮食收购数据,为国家粮食宏观调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数字粮库系统”
我们知道,“人情粮”、“舞弊粮”等现象,主要是粮库管理人员与卖粮人员内外勾结,在粮食扦样、化验、称重等环节,以次充好,在卖粮品质、数量上做文章。其实,通过技术手段,也能杜绝此类现象的发生。
“数字粮库系统”,能够大幅提升粮库管理的信息化水平,真正实现粮库管理系统的无缝连接,通过对粮食出入库作业信息实时、快速、准确的采集,实现作业流程的精准控制,在报港、扦样、化验、称重等环节,有效避免“人情粮”、“舞弊粮”等现象的发生;此外,该系统能够实现粮库业务管理系统、作业控制系统与粮库安防系统、粮情监控系统、熏蒸系统、通风系统、DCS系统等子系统的大集成,以及粮库业务、财务、税务、农发行封闭资金管理的一体化。不仅能够帮助粮食管理部门有效减少管理层次,降低管理成本,实现绿色低碳储粮,提高安全生产水平,还能够大幅提升管理效率。
“食用油油库测控管理系统”
通过各种传感器以及配套的软件,该系统可以防止食用植物油的混合和泄露。该系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劣质油的流通。“食用油油库测控管理系统”,能够实现的不止于此:储备油储存、轮换、应急调动管理的自动化和信息化,提高储备油出入库速度和计量精度,提升储备油保管水平,保障储备油数量真实、质量完好、调得动、用得上,如:提高保管水平,实时掌握准确库存情况,自动加热、保温和降温;保障安全生产,自动检测库存温度、有害气体和可燃气体;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信息化管理,自动准确记账和商务结算等。
“区域粮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
以粮食物流资源整合为目的,能够利用射频识别、卫星定位、移动通信位置服务等技术,对区域(目前主要在江苏省内应用)粮食物流进行全程监管,实时监控区域内各物流通道的流量和流向,为粮食物流应急指挥提供服务,提升粮食宏观调控水平。
据航天信息的技术人员介绍,假设一辆运粮车从郑州发往北京(从北京到上海使用汽车运粮食从经济上不合算,实际中不会进行这样的业务),首先货主可以在物流平台上发布相关业务信息,进行商务洽谈,实现了车与货的快速撮合,有效解决货物统一调配和货主找车难的问题;货物在途中,平台利用移动基站及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对货物运输的全过程实现不间断的实时监控、实时报警,通过平台跟踪货物的位置及运输状态,实现电子地图轨迹回放,使监管单位、运输企业以及货主客户等能实时掌握货物流向动态,确保货物运输过程中的有效监管。当该货物到达北京进行交割的时候,平台通过短信提醒服务及时通知货主及承运方,这可以大幅提升物流企业的资源调度及对外服务的能力。
“成品粮安全追溯系统”
能够帮助帮助粮食管理部门,实现对成品粮原料、生产加工、质检、出入库及物流信息进行全程跟踪与追溯,当发生食品安全事件时,可以通过大包装箱的RFID电子标签以及小包装箱上的二维条码或追溯号迅速找到该批次食品所采用的原材料,以及所经过的加工、包装、库存、物流环节,对问题源头迅速处理;也可以迅速找到该批次食品的流向,及时召回问题产品,减小食品安全事故的受害面。
关注更多安全问题
当前,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的重要时期,随着人口总量增加、城镇人口比重上升、居民消费水平提高和工业用途拓展,对粮食的需求将呈刚性增长态势,对粮食的品种品质结构和区域结构亦提出新的要求。与此同时,中国并未从根本上摆脱靠天吃饭,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旱涝保收的农田仅占36%,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压力依然存在。
日前,航天信息在深圳举行的第十三届高交会上,成功与国家粮食局、江苏省粮食局签署了“物联网技术在粮食流通行业示范应用与推广的框架合作协议”,将为推动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粮食行业应用,促进粮食流通产业转型升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助力。建立在物联网核心技术上的航天信息粮食流通信息化系列解决方案,将从确保粮食数量真实、质量完好,加强粮食物流体系管理等环节,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粮食安全是一个宏大的主题,除了上述环节外,还有很多需要关注的问题,比如:粮食宏观调控与应急保供、成品粮应急管理、半成品粮(糙米)流通、粮食品质安全、绿色低碳储粮等。
航天信息下一步要继续关注和深入研究这些问题,继续用信息技术端住我们的“饭碗”。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日前指出,中国已做出中长期战略规划,坚持立足国内实现基本自给的方针,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中国人的饭碗必须要端在自己手里”。
影响粮食安全的因素
韩长赋日前表示:“粮食八连增为管理通胀预期、稳定全年物价总水平奠定了坚实基础,但中国并未从根本上摆脱靠天吃饭,基础设施薄弱、科技支撑不够等挑战依然严峻。”
粮食的生产、流通、消费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和国家的切身利益。粮食安全自古以来一直都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基础,是关系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因此,必须有效的保障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才能促进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
据业内人士介绍,在我国,依然存在着威胁粮食安全的因素。首先是由于种粮比较效益较低,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越来越低,这直接限制了我国粮食供给能力的提高。
据新华网报道,近日中储粮河南分公司总经理李长轩被“双规”。从2006年国家粮食托市政策实施以来,执行小麦托市收购的粮库库点就扩展至3500多个,其间有大量的民营企业和个人参与粮食托市收购中来,暴露出诸如哄抬小麦收购价格、“转圈粮”等种种乱象,直到乔建军案发之后,有的粮食库点甚至被发现是空库存,严重影响了中储粮河南分公司的信誉。
这就是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第二个问题储备粮管理,数量是否真实,质量是否完好,收购贷款资金是否正常使用等各个方面存在管理风险。
第三是粮价波动问题,尤其突发情况下,粮食应急保障成本很高。我国粮食生产区域分布非常不均,由于粮食流通体系不完善,局部地区的粮价剧烈波动时有发生;在突发应急情况下,比如汶川地震,粮食应急保供的成本居高不下。
另外,粮食质量安全事件时有发生,比如“面粉增白剂”、“镉米”、“毒大米”等时刻挑战着百姓的安全神经。
物联网技术可堪重任
治病需治未病,未雨当要绸缪。相关政策的制定,监管制度的建立,除了这些,我们还能做些什么?物联网技术,如今已成为一种可以依仗的方式。
我国物联网行业领军企业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目前成功利用物联网技术打造出了一整套涵盖农户结算卡系统、数字粮库系统、粮食物流监管系统、成品粮安全追溯系统,以及粮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粮食流通信息化解决方案,并在江苏、内蒙古等地取得了良好的示范应用。
“农户结算卡系统”
袁隆平曾指出,现有的粮食补贴政策,并不合理。一是补贴太少了,农民种粮的收益远远不及外出打工的收入;二是补贴的参照标准有问题:按土地面积补贴,种一亩地给多少钱,种好种坏一个样,应该按农民卖给国家的粮食数量进行补贴,这样,才能调动积极性。近年来,我国虽不断加大种粮的补贴力度,但如何让农民真正拿到补贴,如何真正调动其种粮积极性,一直是个值得深究的课题。
基于RFID技术的“农户结算卡系统”,通过向种粮农户免费发放农户结算卡,使农户能够刷卡售粮。农民卖粮款、补贴款管理更方便。卖粮款、补贴款可以直接存入与农户结算卡关联的银行账号中,避免农民携带大量现金,方便农民。
这样,可以更加合理发放种粮补贴,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卖的商品粮越多,得到的补贴越多真正种粮、卖粮的农民能够得到更多补贴(价外补贴),而自己拥有土地,但租给别人种的农民,只能得到国家的按照土地面积核算的种粮直补资金,得不到价外补贴。在新疆、浙江、上海、苏州四地区,已经施行了多年“价外补贴”政策,由当地的财政提供补贴资金。这说明,政策环境与农户结算卡系统所需环境完全一致。
另外,这还可以帮助粮食管理部门真实全面的获得社会粮食收购数据,为国家粮食宏观调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数字粮库系统”
我们知道,“人情粮”、“舞弊粮”等现象,主要是粮库管理人员与卖粮人员内外勾结,在粮食扦样、化验、称重等环节,以次充好,在卖粮品质、数量上做文章。其实,通过技术手段,也能杜绝此类现象的发生。
“数字粮库系统”,能够大幅提升粮库管理的信息化水平,真正实现粮库管理系统的无缝连接,通过对粮食出入库作业信息实时、快速、准确的采集,实现作业流程的精准控制,在报港、扦样、化验、称重等环节,有效避免“人情粮”、“舞弊粮”等现象的发生;此外,该系统能够实现粮库业务管理系统、作业控制系统与粮库安防系统、粮情监控系统、熏蒸系统、通风系统、DCS系统等子系统的大集成,以及粮库业务、财务、税务、农发行封闭资金管理的一体化。不仅能够帮助粮食管理部门有效减少管理层次,降低管理成本,实现绿色低碳储粮,提高安全生产水平,还能够大幅提升管理效率。
“食用油油库测控管理系统”
通过各种传感器以及配套的软件,该系统可以防止食用植物油的混合和泄露。该系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劣质油的流通。“食用油油库测控管理系统”,能够实现的不止于此:储备油储存、轮换、应急调动管理的自动化和信息化,提高储备油出入库速度和计量精度,提升储备油保管水平,保障储备油数量真实、质量完好、调得动、用得上,如:提高保管水平,实时掌握准确库存情况,自动加热、保温和降温;保障安全生产,自动检测库存温度、有害气体和可燃气体;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信息化管理,自动准确记账和商务结算等。
“区域粮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
以粮食物流资源整合为目的,能够利用射频识别、卫星定位、移动通信位置服务等技术,对区域(目前主要在江苏省内应用)粮食物流进行全程监管,实时监控区域内各物流通道的流量和流向,为粮食物流应急指挥提供服务,提升粮食宏观调控水平。
据航天信息的技术人员介绍,假设一辆运粮车从郑州发往北京(从北京到上海使用汽车运粮食从经济上不合算,实际中不会进行这样的业务),首先货主可以在物流平台上发布相关业务信息,进行商务洽谈,实现了车与货的快速撮合,有效解决货物统一调配和货主找车难的问题;货物在途中,平台利用移动基站及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对货物运输的全过程实现不间断的实时监控、实时报警,通过平台跟踪货物的位置及运输状态,实现电子地图轨迹回放,使监管单位、运输企业以及货主客户等能实时掌握货物流向动态,确保货物运输过程中的有效监管。当该货物到达北京进行交割的时候,平台通过短信提醒服务及时通知货主及承运方,这可以大幅提升物流企业的资源调度及对外服务的能力。
“成品粮安全追溯系统”
能够帮助帮助粮食管理部门,实现对成品粮原料、生产加工、质检、出入库及物流信息进行全程跟踪与追溯,当发生食品安全事件时,可以通过大包装箱的RFID电子标签以及小包装箱上的二维条码或追溯号迅速找到该批次食品所采用的原材料,以及所经过的加工、包装、库存、物流环节,对问题源头迅速处理;也可以迅速找到该批次食品的流向,及时召回问题产品,减小食品安全事故的受害面。
关注更多安全问题
当前,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的重要时期,随着人口总量增加、城镇人口比重上升、居民消费水平提高和工业用途拓展,对粮食的需求将呈刚性增长态势,对粮食的品种品质结构和区域结构亦提出新的要求。与此同时,中国并未从根本上摆脱靠天吃饭,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旱涝保收的农田仅占36%,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压力依然存在。
日前,航天信息在深圳举行的第十三届高交会上,成功与国家粮食局、江苏省粮食局签署了“物联网技术在粮食流通行业示范应用与推广的框架合作协议”,将为推动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粮食行业应用,促进粮食流通产业转型升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助力。建立在物联网核心技术上的航天信息粮食流通信息化系列解决方案,将从确保粮食数量真实、质量完好,加强粮食物流体系管理等环节,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粮食安全是一个宏大的主题,除了上述环节外,还有很多需要关注的问题,比如:粮食宏观调控与应急保供、成品粮应急管理、半成品粮(糙米)流通、粮食品质安全、绿色低碳储粮等。
航天信息下一步要继续关注和深入研究这些问题,继续用信息技术端住我们的“饭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