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说各话制约产业发展 移动支付呼唤标准统一
一边是以iPhone为代表的智能手机热潮汹涌,一边是移动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借势勃兴,移动支付已渐被海量草根及高端用户所接受,且呈现巨大的发展潜力,但是由于始终没有统一的移动支付标准,产业发展受到制约。
日前,“移动支付高层论坛”在北京召开,业界专家共聚一堂,就新形势下移动支付的行业发展纵横论道。如何破解移动支付方式标准不统一的难题?面对中国移动的2.45GHz与银联的13.56MHz的标准之争,移动支付标准究竟路在何方?
从跑马圈地到合作共赢
根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的统计:2010年中国移动支付市场整体规模为202.5亿元,据预测,未来几年,中国移动支付的年均增速将超过40%.到2013年,亚洲移动支付用户将占全球相应用户总量的85%,中国的市场规模将超过1500亿元。
面对如此诱人的市场蛋糕,移动支付的参与主体纷纷“跑马圈地”,划定自己的势力范围,抢占“先行者优势”。2010年11月,中国联通与北京市政交通一卡通公司推出了“联通手机一卡通”服务,这一举措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和体会“移动支付”的方便与快捷。不过该服务只有北京联通的用户可以使用,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的用户被排除在外。
与此同时,公交、零售、税务等应用领域也频传独家合作的消息,如中国移动推出的“手机钱包”支付平台。
中国银联移动支付项目组资深经理李尚慧表示,市场各方参与者自行发展封闭商圈,是不利于市场参与方远程支付业务快速发展的。
由于产业链中各方独自运行,手机支付的商业模式并不明确。据业内人士介绍:一张SIM卡对应一个“手机钱包”,也就意味着只对应一家银行,对其他银行形成屏蔽。而对于用户来说,用户可能在多个银行都有业务,如果用户希望同时享受到多家银行的手机钱包服务,就需要分别去不同的发卡行里办理业务,显然将使得用户最终体验大打折扣。
只有运营商和金融机构友好合作,才能实现移动支付产业链的健康发展。
从三分天下到标准之争
目前,国内三大运营商所选择的移动支付实现方式,呈现出三分天下的局面。中国电信的移动支付方式主要基于SIM-Pass技术;中国联通主要应用支持NFC功能的WCDMA手机作为移动支付方式;而中国移动则采用自有技术RF-SIM技术。
中国银联移动支付项目组总经理徐晋耀在“2011移动支付中国峰会”上指出,由于移动支付的标准尚存争议,产业链上的公司始终没有放开手脚。只有标准确立,才能快速促进行业市场空间的打开。中国电信天翼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罗来峰也曾表示,标准之争一直成为产业规模化的桎梏,应尽快出台标准,规范接口,加快手机移动支付的产业化进程。
中国电子标准化协会总工程师王立建在论坛上表示,尽管移动支付的标准尚未发布,但目前5个关于移动支付的国家标准计划已经开始制定。这5项国家标准分别是:系统间的无线通信和信息交换,近距离无线通信的接口和协议;系统间的无线通信和信息交换,近距离无线通信的接口和协议;基于射频的移动支付终端设备;应用管理和安全;测试方法。
对于移动支付的统一标准,王立建认为,移动支付标准最关键的是空中接口的标准。无论是目前备受青睐的中国电信13.56MHz还是中国移动采用的自主研发的2.45GHz标准,都要首先解决空中接口的问题。
从先行者优势到标准优势
李尚慧预测,在今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全手机NFC、SIM方案和FD模式仍然会是移动支付的3种主流方向,但是国内的移动支付产业统一标准已是大势所趋。目前各自为政的支付标准已经为支付产业带来一系列问题,制造商无标准可依,实现方式多样,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支付的可靠性、安全性缺乏保障。
为了能够做到移动支付市场的规范,促使整个产业健康发展,李尚慧建议应建立金融级安全水平支付方案和国家移动支付统一标准。
“事实上,我们应该把更多的关注目光放在移动支付这个大蛋糕上,而非标准的输赢。”爱建证券电子元器件分析师朱志勇分析称,无论是13.56MHz还是2.45GHz成为产业标准,产业链中的各个环节都将获益,如NFC手机、POS机、SIM卡、RFID芯片等相关生产企业。
确实如此,不管移动支付采用哪项标准,其市场前景都是不容置疑的。据易观国际发布的《国内移动支付市场年度综合报告2011》显示,2011年移动支付用户有望达到2.2亿户,市场收入规模将增长78.8%,达到52.4亿元。
鉴于移动支付的巨大市场,无论是13.56MHz还是2.45GHz摘得“锦标”,都将带来“标准优势”,都将对企业降低成本,扩充规模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李尚慧认为,产业各方已逐步认同合作发展思路,国内监管机构、运营商、第三方机构、银联等,市场参与各方在很多场合都表示,产业链合作有利于移动支付业务发展。标准的统一将有助于产业资源的有效共享,以及用户习惯的培养,不断推动移动支付业务的发展和潜力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