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传媒 旗下网站
登录 注册
RFID世界网 >  新闻中心  >  物联网新闻  >  正文

追溯系统为食品“保驾护航”

作者:《物联网世界》杂志 李海燕 RFID世界网 收编
来源:《物联网世界》杂志
日期:2011-08-02 17:04:33
摘要:"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是老百姓最关心、最无奈的问题。时下流行的一句话“吃荤的怕“激素,吃素的怕毒素,喝饮料怕色素,能吃什么心中没数”,这话虽有些夸张,却也道出了当下食品安全领域问题的严重。

      "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是老百姓最关心、最无奈的问题。时下流行的一句话“吃荤的怕“激素,吃素的怕毒素,喝饮料怕色素,能吃什么心中没数”,这话虽有些夸张,却也道出了当下食品安全领域问题的严重。

       近年来,频发的食品安全事件一次次地考验着我国食品安全领域。2005 年,致癌的红色原料——“苏丹红一号”出现在肯德基、麦当劳的辣椒、番茄酱里; 2006 年,可口可乐、百事可乐旗下的芬达汽水、美年达橙汁中查出了致癌物——“苯”; 2007 年,五粮液集团幸运星酒在河北查出糖精钠超标; 2008 年,石家庄三鹿集团生产的婴幼儿配方奶粉被查出“三聚氰胺”; 2009 年,蒙牛特仑苏牛奶被查出添加了安全性不明物质“ OMP”。 2010 年年初,豇豆含有剧毒农药——“水胺硫磷”事件席卷我国大部分省市,不仅让海南广大农户承受巨大的经济损失,也让海南绿色瓜果蔬菜品牌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

      所以,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关系民生的紧迫问题。今年年初,我国三位副总理携15 部长成立食品安全委员会,力保食品安全。到底如何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的问题?温家宝总理说“我以为诚信和道德是现代社会应该解决的紧迫问题”。没错,我们是应该呼吁我们的各路商家应该做到“君子爱财,取之以道”。但是,我们都已经清楚地知道,现在的一些商人在利益的驱使下,我们还是没有把握他们能信守道德底线。所以,强有力的法律措施,高效的科技手段是目前应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首要。

一、追溯系统的概念与作用

        (一)追溯系统的概念

        食品追溯系统是一个能够连接生产、检验、监管和消费各个环节,让消费者了解符合卫生安全的生产和流通过程,提高消费者放心程度的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提供了“从农田到餐桌”的追溯模式,提取了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供应链环节消费者关心的公共追溯要素,建立了食品安全信息数据库,一旦发现问题,能够根据溯源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召回,从源头上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总的来说, 追溯包括跟踪( Tracking ) 和追溯( Tracing )两个方面。跟踪是指从供应链的上游至下游,跟随一个特定的单元或一批产品运行路径的能力; 追溯是指从供应链下游至上游识别一个特定的单元或一批产品来源的能力,即通过记录标识的方法回溯某个实体来历、用途和位置的能力。

(二)食品追溯系统的作用

        1、借助全球统一标识管理平台促进我国食品质量的控制。

         2、强化产业链各企业责任,扶正抑劣,有力的保护企业信誉。通过实施追溯能够查询到市场上流通的产品源头信息,切实找到产品质量负责人,迫使有安全隐患的企业退出市场,而生产质量好的企业也可以建立信誉。

         3、帮助企业寻找危害的原因与风险的程度,通过管理将生产过程中的风险降低到最低水平。

         4、给与消费者知情权。消费者能够通过终端查询系统查到食品的来源地以及食品种植、生产、加工、运输等情况进行查询,并决定是否购买。  

         5、促进全球贸易一体化。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在食品物流各个环节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标准标识体系,实现对供应链各个环节的正确标识,增强农产品来源的可靠性和信息传输处理速度,为电子商务和全球贸易一体化奠定基础。

二、实施食品安全追溯的相关技术

        食品的追溯系统就是食品供应体系中食品构成与流向的信息与文件记录系统。这就意味着,要建立食品供应链各个环节上信息的标识、采集、传递和关联管理,实现信息的整合、共享,才能在整个供应链中实现追溯能力。

         因此,从本质上说,追溯系统就是一套信息管理系统。综合当前国内外的实践经验,实施追溯系统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技术:

        (一)信息标识技术

        追溯系统实际上就是一套信息管理系统。信息管理的前提是用能够广泛接受的标准进行信息的标识表示,然后才能进行信息的采集和传递。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在实施追溯的时候必须考虑到信息流动的全球性,必须采用全球通用的标准体系来进行追溯信息的管理。

        当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是由国际物品编码协会GS1 ( Global Standard 1, 由欧洲物品编码协会EAN 和美国统一代码委员会UCC联合而成)开发的全球统一标识系统EAN· UCC 系统来实施商品信息的标识、采集和传递。EAN· UCC 系统是以对贸易项目、物流单元、位置、资产、服务关系等的编码为核心,集条码和射频等自动数据采集、电子数据交换、全球产品分类、全球数据同步、产品电子代码( EPC)等技术系统为一体的,服务于物流供应链的开放的标准体系。

       目前,全球共有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来自工业、商业、出版业、医疗卫生、物流、金融保险和服务业等行业超过100 万家的企业,采用EAN· UCC 系统,对物品进行标识和供应链管理。因此,该系统已经成为事实上的国际标准。

        (二)信息采集技术

        在对有关信息用全球通用的标准标识以后,还需要用全球通用的标准载体来承载这些信息,以便于信息的采集,实现供应链全程的无缝链接。目前,最常用的信息采集技术是条码技术,而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射频识别)技术和EPC(Electronic Product Code,产品电子代码)技术也正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1、条码技术

       条码技术将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结合起来,集编码、印刷、识别、数据采集和处理于一体。条码技术利用光电扫描设备识读条码符号,从而实现机器的自动识别,并快速准确地将信息录入到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以达到自动化管理之目的。条码技术具有以下特点:

       l简单。条码符号制作容易,扫描操作简单易行。

       l信息采集速度快。普通计算机的键盘录入速度是200字符/ 分钟,而利用条码扫描录入信息的速度是键盘录入的20 倍。

       l采集信息量大。利用条码扫描,依次可以采集几十位字符的信息,而且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码制的条码增加字符密度,使采集的信息量成倍增加。

       l可靠性高。键盘录入数据,误码率为三百分之一,利用光学字符识别技术,误码率约为万分之一。而采用条码扫描录入方式,误码率仅有百万分之一,首读率可达98% 以上。

       l灵活、实用。条码符号作为一种识别手段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和有关设备组成识别系统实现自动化识别,还可和其他控制设备联系起来实现整个系统的自动化管理。同时,在没有自动识别设备时,也可实现手工键盘输入。l自由度大。识别装置与条码标签相对位置的自由度要比光学字符识别( OCR )大得多。条码通常只在一维方向上表示信息,而同一条码符号上所表示的信息是连续的,这样即使是标签上的条码符号在条的方向上有部分残缺,仍可以从正常部分识读正确的信息。

        l设备结构简单、成本低。条码符号识别设备的结构简单,操作容易,无需专门训练。与其他自动化识别技术相比较,推广应用条码技术,所需费用较低。利用条码技术采集信息的速度快、可靠性高、灵活、实用等特点,以及在供应链管理中的成熟、广泛应用,建立对产品的追溯标签,实现有关信息的标采集,这也是实施追溯的关键之一。

       采用 EAN · UCC 系统的编码体系可以对食品供应链全过程中的每一个节点进行有效的标识,利用条码技术,建立相关信息的条码载体,通过扫描可以获取各个节点的有关数据编码信息,包括给每一个产品赋予的全球惟一的EAN· UCC 代码,即全球贸易项目代码( GTIN );通过应用标识符( AI)对产品属性进行标识的代码,如批次、有效期、保质期等;通过全球位置码( GLN)对食品供应链中各个环节及参与方进行标识;通过系列货运包装箱代码( SSCC )对食品的运输环节进行标识。供应链中各个环节的有关信息,采用UCC / EAN - 128 条码符号来表示(在终端销售环节,贸易项目采用EAN/ UPC条码符号进行表示)。这样就建立了实施追溯的基础——以条码为基础的标签,为各个环节实施信息传递和交换提供依据。

        2、RFID技术

        RFID(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 射频识别)技术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识别工作无须人工干预,可工作于各种恶劣环境。RFID 技术可识别高速运动物体并可同时识别多个标签,识别的距离可达几十厘米至几米,且根据读写的方式,可以输入数千字节的信息,同时,还具有极高的保密性。

        最基本的RFID系统由三部分组成:

       标签(Tag) :由耦合元件及芯片组成,每个标签具有唯一的电子编码,附着在物体上标识目标对象;读写器(Reader) :读取(有时还可以写入) 标签信息的设备,可设计为手持式或固定式;天线(Antenna):在标签和读写器间传递射频信号。RFID 技术的基本工作原理并不复杂:标签进入磁场后,接收读写器发出的射频信号,凭借感应电流所获得的能量发送出存储在芯片中的产品信息( PassiveTag ,无源标签或被动标签),或者主动发送某一频率的信号( Active Tag,有源标签或主动标签);读写器读取信息并解码后,送至中央信息系统进行有关数据处理。


       采用 RFID 技术的标签俗称电子标签,与现在广泛应用的条形码技术相比, RFID 标签除了可以省去人工操作,还具有防水、防磁、耐高温、使用寿命长、读取距离大等优势。另外,由于电子标签上的数据可以加密,存储数据容量大,而且存储信息可以更改,因而它比条码的应用范围更广泛,使用起来也更方便。

        在食品安全的追溯应用中, RFID 电子标签能带来更便利、安全、透明的使用。比如在食品或原材料源头由企业加入RFID 标签,写入食品或原材料在源头的基本信息,如产地、出产日期、储存方法及食用方法等;从原产地出来的商品到达食品加工厂,加工厂再把加工好或包装后信息写入;检疫局写入检疫信息、仓储阶段写入入库信息;出库分销到地方代理机构,直到超市、餐饮、快餐以及饭店,再将这一层信息写入实现跟踪链的最后环节;最后食品到达餐桌。经过这个流程能实现个从整个链上可以追踪食品的各环节。

        RFID 系统通过为每一件货品提供单独的识别身份及储运历史记录,从而提供了一个详尽而具有独特视角的供应链,实现了跟踪和追溯的目标。目前,有些国家采用RFID 和条码结合来对肉食产品的生产、流通进行跟踪。具体方案是在动物的饲养阶段,用RFID 芯片代进行跟踪,而等动物被屠宰上市,肉品包装再采用条码技术。在动物生长阶段使用RFID 而不是条码,可以避免条码因动物活动而丢失或损坏,并且RFID 标签在动物屠宰之后可以回收再使用。而被销售的肉品一旦发生质量问题,根据包装的条码就可以实现全程追踪和监管。

       不过,由于RFID 目前在技术上还存在信号识别范围仍有限,金属和液态物体会干扰射频信号传播并影响阅读正确性等问题;在经济上还存在成本过高影响推广的问题;在标准上,还存在混乱现象,到目前为止,全球范围内还没有一个成熟的统一标准,不像条码技术那样有一个全球统一的标准,各厂家推出的电子标签产品兼容性不高,因而阻碍了RFID产品的使用。

       随着新的RFID 标签制造技术的推广应用,将会促使RFID标签价格大幅度降低,未来RFID标签将会有着更广泛的应用。

      3、EPC

      EPC( Electronic Product Code , 产品电子代码)是为了提高物流供应链管理水平、降低成本而新近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可以实现对所有实体对象(包括零售商品、物流单元、集装箱、货运包装等)的唯一有效标识。EPC系统是一个非常先进的、综合性的和复杂的系统。其最终目标是为每一单品建立全球的、开放的标识标准。它由全球产品电子代码( EPC )体系、射频识别系统及信息网络系统三部分组成,主要包括六个方面,如下表所示:

      (1)全球产品电子代码编码体系

       全球产品电子代码EPC 编码体系是新一代的与EAN · UCC 系统的编码体系兼容的编码标准, 它是EAN · UCC 系统的拓展和延伸,是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EPC系统的核心与关键。EPC 代码是由标头、管理者代码、对象分类代码、序列号等数据字段组成的一组数字。具有科学性、兼容性、全面性、合理性、国际性、无歧视性等特性。

      (2)射频识别系统

       EPC射频识别系统是实现EPC代码自动采集的功能模块,由射频标签和射频识读器组成。射频标签是产品电子代码( EPC )的载体,附着于可跟踪的物品上,在全球流通。射频识读器与信息系统相连,是读取标签中的EPC 代码并将其输入网络信息系统的设备。EPC系统射频标签与射频识读器之间利用无线感应方式进行信息交换,具有非接触识别、可以识别快速移动物品、可同时识别多个物品等特点。

       EPC射频识别系统为数据采集最大限度的降低了人工干预,实现了完全自动化,是“物联网”形成的重要环节。

       (3)EPC信息网络系统

       信息网络系统由本地网络和全球互联网组成,是实现信息管理、信息流通的功能模块。EPC系统的信息网络系统是在全球互联网的基础上,通过EPC中间、对象命名称解析服务( ONS )和EPC信息服务( EPC IS )来实现全球“实物互联”。

       在由EPC 标签、读写器、EPC 中间件、Internet 、ONS 服务器、EPC 信息服务( EPC IS )以及众多数据库组成的实物互联网中,读写器读出的EPC 只是一个信息参考(指针),由这个信息参考从INTERNET 找到IP 地址并获取该地址中存放的相关的物品信息,并采用分布式的EPC 中间件处理由读写器读取的一连串EPC信息。由于在标签上只有一个EPC 代码, 计算机需要知道与该EPC匹配的其它信息,这就需要ONS 来提供一种自动化的网络数据库服务, EPC 中间件将EPC代码传给ONS ,ONS 指示EPC 中间件到一个保存着产品文件的服务器( EPC IS )查找,该文件可由EPC 中间件复制,因而文件中的产品信息就能传到供应链上。



        从EPC的技术构成和特点可以看出,它作为条码技术的拓展和延续,实现了对单个物品全球唯一的标识,并利用RFID 的技术优势以及互联网的便捷,构筑了世界万事万物交流沟通的“物联网”,已经成为EAN · UCC 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EPC 的出现,极大地丰富和扩大了EAN · UCC 系统,对加强供应链跟踪与追溯、提高供应链透明度带来了革命性的手段。EPC可为每一单个商品建立全球的,开放的标识标准,以EPC软硬件技术构成的“ EPC 物联网”,能够使产品的生产、仓储、采购、运输、销售、及消费的全过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而大大提高全球供应链的性能。因此, EPC 系统在食品安全的追溯中,也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食品在生产阶段被贴上一个唯一的EPC 标签,对单品包装以后放在托盘上,产品出库的时候有固定扫描器读取下来。在进入配送中心时,通过读写器把所有单品的信息,托盘的信息全部记录下来,实际上也实现了对商品的库存管理。从配送中心把食品运到零售店的时候,不管是在门店还是在仓库,通过读写器,可以把商品的信息再一次记录下来,在最后的零售阶段把产品的信息读写下来,这样就实现了产品的全程跟踪,并且处理的效率会更高。EPC系统是一个全球的大系统,供应链各个环节,各个节点,各个方面都可受益,但对低价值的识别对象来说,如:食品,消费品等,它们对EPC系统引起的附加价格十分敏感。EPC系统正在考虑通过本身技术的进步,进一步降低成本,同时通过系统的整体改进使供应链管理得到更好的应用,提高效益,以便抵消和降低附加价格。目前,在全球共有90 个终端用户和75个系统集成商进行EPC系统的测试,他们一起合作,整合EPC 系统的产品标识,建立EPC 实施方案。

         4、EPC与RFID 的关系

        采用 RFID 最大的好处是可以对企业的供应链进行高效管理,以有效地降低成本。因此对于供应链管理应用来说, RFID 是一项非常适合的技术。但由于标准不统一等原因,该技术在市场中并未得到大规模的应用。EPC 产品电子代码及EPC 系统的出现,使RFID 技术向跨地区、跨国界物品识别与跟踪领域的应用迈出了划时代的一步。EPC与RFID之间有共同点,也有不同之处。从技术上来讲, EPC 系统包括物品编码技术、RFID 技术、无线通信技术、软件技术、互联网技术等多个学科技术,而RFID 技术只是EPC 系统的一部分,主要用于EPC 系统数据存储与数据读写,是实现系统其他技术的必要条件;而对RFID 技术来说, EPC 系统应用只是RFID技术的应用领域之一, EPC 的应用特点,决定了射频标签的价格必须降

        低到市场可以接受的程度,而且某些标签必须具备一些特殊的功能(如保密功能等)。换句话说,并不是所有的RFID 射频标签都适合做EPC 射频标签,只是符合特定频段的低成本射频标签才能应用到EPC系统。EPC与RFID之间关系如下图所示:



      (三)信息交换技术

       在食品供应链的每个环节建立了追溯标签之后,还需要在各个环节之间建立无缝链接,实现标签信息传递和交换的关联管理,这样才能实现供应链全程的跟踪和追溯。否则,任何一个环节断了,整个链条就脱节了,也就无法实现可追溯的目的。而这需要数据交换的全球通用的技术标准来保证。

        为实现贸易伙伴间电子数据信息快速、准确、低成本、高效率的交换,国际物品编码协会GS1 制定了电子数据交换( EDI : 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 )的全球标准,它包括电子数据交换标准实施指南( EANCOM)和可扩展的商业标语言标准(ebXML )两个部分。EANCOM 以EAN · UCC 系统的编码体系( GTIN 、SSCC 、GLN 等) 为基础, 是联合国EDIFACT (联合国有关行政、商业及交通运输的电子资料交换)标准的应用指南,是经过GS1 简化而引入的。EANCOM 提供了清楚的定义和说明,让EDI 的应用更加简单便捷。 EANCOM在全球零售业有广泛的影响,并已扩展到金融和运输领域。

        XML 提供了通过因特网交换商业信息的标准,全球标准化组织开发的几个XML报文标准,全都使用标准代码,例如GTIN,GLN 。从而在不论贸易各方所使用的软、硬件类型是否一致的情况下,使数据资料在互联网上可以快速、高效、准确地进行交换。此外,全球标准化组织还为ebXML 电子商务的实施提出了整合全球产品数据的全新理念: 全球数据同步( GDS: Global Data
Synchronization ) /全球数据字典( GDD: Global Data Dictionary )。它提供了一个全球产品数据平台,通过采用自愿协调一致的标准,使贸易伙伴彼此间在供应链中连续不断的协调产品数据属性,共享主数据,保证各数据库的主数据同步及各数据库之间协调一致。EAN· UCC 编码体系的GTIN 、GLN 、GDD等标准使全球供应链中产品的标识、分类和描述一致性成为可能,而GDS提供了实施这一目标的最佳途径。它的实质就是要在供应链上建立一种无缝的信息传递和共享机制,而这正契合了可追溯的信息关联管理的需求。



      (四)物流跟踪技术前面提到,只有食品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之间有效链接起来,才能实现可追溯,这种链接是通过食品的物流运输来实现的。食品尤其是生鲜食品,对温度等环境变化比较敏感,对物流运输的要求就比较高。因此,物流运输过程的管理对食品的安全来说就非常重要,必须采取有效手段,来监控、管理食品物流运输过程,使之能够高效进行。同时,在发生食品安全事件时,也能够对运输环节进行追溯。

        GIS 地理信息系统( Geographic InformationSystem )和GPS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 GeographicalPosition System )提供了对物流运输过程进行准确跟踪记录的技术。

        GIS 是以地理空间数据为基础,采用地理模型分析方法,适时地提供多种空间的和动态的地理信息,是一种为地理研究和地理决策服务的计算机技术系统。其基本功能是将表格型数据(无论它来自数据库、电子表格文件或直接在程序中输入)转换为地理图形显示,然后对显示结果浏览、操作和分析。其显示范围可以从洲际地图到非常详细的街区地图,显示对象包括人口、销售情况、运输线路以及其他内容。
 
      GPS是一种先进的导航技术,它由发射装置和接收装置构成,发射装置由若干颗位于地球卫星静止轨道、不同方位的导航卫星构成,不断向地球表面发射无线电波。接收装置通常装在移动的目标(如车辆、船、飞机)上,接收装置接收不同方位的导航卫星的定位信号,就可以计算

      出它当前的经纬度坐标,然后将其坐标信息记录下来或发回监控中心。地面监控中心利用GPS技术可以实时监控车辆等移动目标的位置,根据道路交通状况向移动目标发出实时调度指令。GPS 具有全球性、全能性、全天候优势的导航定位、定时、测速功能,由空间卫星系统、地面监控系统、用户接收系统三大子系统构成。

      GPS 主要用来实时采集、定位目标点的地理坐标,GIS 在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支持下存储、分析、处理、输出空间地理信息的系统。 GIS 可以用来管理和应用由GPS获取的坐标位置数据;而GPS 可以为GIS 高精度快速地采集数据源,也可为GIS 提供实时的监控对象。二者紧密联系,共同开创和深化更多领域的空间应用。

       在物流运输中, GIS/GPS 技术可以对车辆进行定位、跟踪、监控。物流运输过程也就是物品空间位置转移过程,涉及到的商品的运输、仓储、装卸、送递等处理环节。运用GIS/GPS 技术,不仅可以对运输车辆进行实时跟踪、监控,还可以对车辆温度进行监控、调整。该技术还能根据实时跟踪状况,计算出最佳物流路径,给运输设备导航, 减少运行时间, 降低运行费用。因此,GIS/GPS 技术可以在可追溯系统中,对商品的物流过程进行全程跟踪记录,提供实施追溯的信息基础。

三、实施食品追溯的管理基础

      实施食品安全追溯,除了需要相关的技术保证以外,还需要供应链各个方面的参与和配合,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就无法实施跟踪与追溯。这就要求对供应链的生产、加工、运输、配送、销售等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管理,保证在每个环节能够进行标准、真实、准确的信息标识,并能够将这些信息安全、快速地传递给下一个环节,使得对商品的跟踪成为可能,也为以后的追溯奠定基础。以蔬菜、水果的供应链来说,主要经过生产→加工/ 包装→仓储/运输→分销/ 零售等环节:

生产环节

         蔬果生产环节,由生产者对产品有关信息进行标识,包括生产者代码、产品名称、等级、尺寸、产地、净重、批号等信息。只有当生产者具有相当的规模,生产效率和生产水平较高,在生产环节建立信息标识才有可能。当前我国的蔬果等农产品生产,绝大部分由千家万户的个体农民进行,生产比较分散,科技应用水平较低,产品质量不稳定。因此,从农产品生产环节实施跟踪,一方面要推动农民与有关企业建立合同生产,定向生产,建立农业经济合作组织,以提高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另一方面,要推动蔬果等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提高农产品生产的专业化、科技化、标准化水平。目前,我国有相当部分经营生鲜农产品的连锁超市企业,都建立了自己的生产和采购基地,如北京京客隆超市,福建永辉超市,山东家家悦超市等,这就具备了从生产环节进行信息标识跟踪的基础条件。

加工/包装环节

        这一环节,将根据蔬果产品的质量、尺寸、色彩进行分级,包装成物流单元,并利用生产环节传递过来的标识信息,生成所需信息的条码标签。按照需求不同,可以生成箱/ 盒标签和托盘标签两种标签。如果产品要进行分销和零售,就生成箱/盒标签,标签要包含: GTIN 、批号、包装日期、国家批准号码或供货商全球位置码、原产国(地)、农田代码(可选)、收获日期(可选)等。如果产品要进行仓储和物流运输,就生成托盘标签,标签要包含: SSCC 、物流单元内贸易项目的GTIN 、物流单元内贸易项目的数量、托盘化日期、净重、毛重、原产国(地)、农田代码(可选)等。

仓储/运输环节

        蔬果等生鲜产品在仓储/运输过程中也很容易发生变质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对仓储/ 运输环节的信息如仓储/ 运输的主体、位置、时间等进行标识和记录。可以通过条码标签、RFID 技术、GIS/GPS 技术等来实现对仓储/ 运输过程的跟踪。

分销/零售环节

        在这一环节,承载产品信息的条码标签要能够通过POS 扫描,采集有关信息,这些信息进入相应的管理信息系统,并保证能够随时调用和分析。对于蔬菜、水果这些规格、重量不固定的产品,有时还要在这个环节进行再次加工包装,就要采用店内条码。这个环节的标签要包含以下内容:产品名称、分级/分类、原产国(地)、重量等内容。当销售出去的商品一旦出现问题,就可以根据条码信息,进行追溯,快速、准确地锁定问题出现的环节,找出原因。另外,在这一环节,一些基本的管理手段和原则,如批次管理、单品管理、先进先出、货位管理等,都将有助于实现食品的可追溯。

       以上这个几个环节必须协调进行,各方应各负其责地提供正确的条码数据信息,确保记录与维护这些信息的安全、真实和准确。缺少任何一个环节,整个过程就中断了。所以,各方应就各自所标识的信息、方式等达成协议,采用国际通用的有关标准来进行。

四、国外食品追溯系统应用现状与分析

        食品追溯系统作为保障食品安全的有效手段,在世界很多国家(特别是欧美等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欧盟、美国、日本等国纷纷建立食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

(一)主要国家应用追溯系统概况

1、美国

       美国食物安全的监管特点是食物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由多个部门负责,主要负责部门为农业部、卫生和公共事业部及环境保护署,分别负责农产品、葡萄酒和饮用水等不同产品。此外,美国商业部、财政部和联邦贸易委员会也不同程度地承担了对食品安全的监管职能。

       2002 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生物反恐法案”,将食品安全提高到国家安全战略高度, 提出“实行从农场到餐桌的风险管理”。国家对食品安全实行强制性管理,要求企业必须建立产品追溯制度。到2006 年底所有与食品生产有关的企业必须建立产品质量追溯制度。

       美国政府于2004 年启动了国家动物标识系统( NAIS ),通过对养殖场和动物个体或群体转移进行标识,确定其出生地和移动信息,最终保证在发现外来疫病的情况下,能够于48 小时内确定所有与其有直接接触的企业。

2、欧盟

        欧盟成立欧洲食品安全局对食物安全管理承担主要责任,成员国和欧盟共同执行食物安全管理政策。食品产业受成员国有关机构的监督,这些机构同时受欧盟的管理,欧盟委员会也参与对欧盟的食物安全管理。欧盟的畜产品追溯系统主要应用在牛的生产和流通领域。与一些价值较低、混合包装的产品只需追溯到生产批次不同,牛肉属于价值较高的产品,个体标记相对较为容易,其生产及包装特点决定了基本部位产品可以做到个体追溯,也因此欧盟在客观条件上能做到实行较严格、完善的追溯制度。事实上,欧盟强制性要求入盟国家对家畜和肉制品开发和流通实施追溯制度,从2002 年起所有店内销售的产品必须具有追溯标签,该标签必须包含如下信息:出生国别、育肥国别及牛肉关联的其他畜体的引用数码标识、屠宰国别以及屠宰厂标识、分割包装国别、分割厂的批准号以及是否欧盟成员国生产等。

3、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70% 的牛肉产品销往海外。通过实行国家牲畜标识计划( NLIS ),澳畜产品得以顺利出口欧盟,总值约每年5200 万澳元。NLIS 是一个永久性的身份系统,能够全程追踪家畜的出生到屠宰。家畜个体采用经NLIS 认证的耳标或瘤胃标识球来标识身份,牛迁移到新的地点时,农场、寄养销售场或者屠宰场的射频身份读取器将读取并在NLIS 数据库中记录其移动。NLIS 的优点是,通过将胴体信息与家畜个体生产数据关联,改善管理和提高育种决策能力,满足消费者需求;通过自动数据采集,提高家畜个体记录准确性。

4、日本

         日本政府已通过新立法,要求肉牛业实施强制性的零售点到农场的追溯系统,系统允许消费者通过互联网输入包装盒上的牛身份号码,获取他们所购买的牛肉的原始生产信息,作为对疯牛病的反应,该法规要求日本肉品加工者在屠宰时采集并保存每头家畜的DNA 样本。

        从国际发展状况来看,实施追溯既是保障食品安全的现实需求,也代表了当前和未来食品安全保障措施的发展趋势。同时,也正是这种对食品进行跟踪和追溯的现实需求,推动了追溯系统的发展和应用。

(二)、国外情况分析

1、建立追溯系统的动机

       (1 )追根溯源,控制疾病影响。自从1986 年英国发生疯牛病以来,欧盟率先进行了肉牛和犊牛的追溯性研究,欧盟各国均建立了牛及牛肉标识追溯系统。加拿大、美国和日本也是在本国发生疯牛病后,纷纷引入了肉牛全程标识追溯系统。目前,追溯系统最主要的作用在于及时发现病源,扼制疫情扩大。

       (2)设立壁垒,保护本国产业。欧盟建立追溯系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设立贸易壁垒,保护本国产业。欧盟将肉品追溯作为一项准入门槛,既针对来自欧盟国家以外的国家,也针对新加入欧盟的其他成员国。

       ( 3)打破壁垒,促进肉品出口。澳大利亚NLIS 系统使澳实现了畜产品从牧场到屠宰场的全程跟踪监测,获得欧盟认可,其牛肉对欧出口额超过其他任何国家。

2、政府管理模式

       以欧盟、加拿大为代表的国家由一个独立的或专门设立的部门对肉品追溯进行统一管理。尽管美国采取了多部委共同负责的模式,但事实上对于某一特定产品,仍由单一部门对其生产和流通的各环节进行统一管理。这种一部门负责到底的管理模式集中了资源,大大提高政府产业规划、政策研究以及应急处理的能力。

3、严格监管

       立法上,各国对食品追溯进行了强制性规定:欧盟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在欧盟国家销售的牛肉制品和生鲜水果、蔬菜都要具有追溯功能,同时要求出口到欧盟国家的肉类产品从2005 年起必须具备追溯功能;美国通过联邦立法来要求动物产品必须使用标识;日本通过立法要求牛肉产品必须追溯。

       信息管理上,美国NAIS 信息系统(其数据库包括国家养殖场信息库和国家动物记录信息库)、澳大利亚NLIS 数据库等都属于国家级别数据库,对录入的信息有统一的标准,由国家对其进行管理、分析。同时,各国均开始或已经制定法律支持系统信息的真实性。

五、我国实施食品安全追溯存在的障碍

       总体看来,当前我国对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统的认识和应用还非常有限,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食品生产企业规模小,信息化程度低

       实施食品安全可追溯对信息技术管理要求较高,而我国目前食品生产主体多为中小企业或分散农户,生产的集约化程度不高,生产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多数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比较落后,资金实力有限,企业的规模和实力限制了对相关技术的采用。这些导致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广可追溯系统确有困难。

2、食品供应链的协调难度大

        实施食品可追溯需要供应链各方的共同参与,就供应链全过程中的产品及其属性信息、参与方信息等,进行有效的标识达成一致,形成普遍共识。我国的食品行业,不仅生产企业比较分散,而且多种食品流通渠道如传统的批发市场、集贸市场与现代的连锁超市并存,而且前者还占有相当比例,这种状况增加了供应链的复杂程度和实施可追溯的难度。

3、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我国以《食品卫生法》为主导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均是对食品生产经营的某个环节或某类产品的专门规制,缺乏协调性和统一性。另外,现行相关法律的有关规定严重落后于国际标准和现实需要,为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埋下了隐患,这种情况使得可追溯的实施缺乏法律法规和政策保障。

4、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有待改善

       我国对食品供应链的监管体制采取的是“分段管理为主、品种管理为辅”的管理体制,农业、质检、工商、卫生等不同部门分别负责不同的环节。这种监管主体多元化的体制在明确监管权限的同时,也带来了体制不畅,部门之间缺乏协调和联动,影响监管效率。监管力量上的分散,难以形成对食品供应链的系统化监管,对推动实施食品安全的可追溯,起不到有效的推动作用。

5、有关标准体系不健全,标准的推广应用不够普及

       当前,我国有关食品安全的相关标准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标准滞后、缺失、交叉重复、甚至相互矛盾等问题,这既不利于有关部门的监管,也不利于食品企业的生产经营。在商品、物流、信息化的软硬件设施等方面,也存在相关标准不统一,形式多样等问题。二是我国的相关标准与国际标准的对接问题,主要是我国的相关标准与国际标准不一致,或者是对于国际标准有规定的,我国尚未建立相关标准。

6、实施可追溯的成本问题

       实施食品安全的可追溯,需要在供应链的每个环节进行标识,建立可追溯的标签,无疑会给参与企业带来成本的增加,在短期内难以看到回报的情况下,企业是没有动力去建设可追溯系统的。另外,即便建立了可追溯系统,必然会带来企业产品价格的提升,这对企业的市场竞争也会带来不利的影响。这些因素就成为企业实施可追溯的顾虑所在。

7、全社会对可追溯的了解不够

      虽然民众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非常高,但对实施可追溯来保障食品安全得知识了解还非常少,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可追溯的推广和实施。

六、推动我国实施食品安全追溯的建议

       1、完善与食品安全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提供实施追溯的制度

        2009 年6 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正式实施,对建立和健全中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具有里程碑的重要作用。保障食品安全既关系到民众的生命健康,也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经济安全。实施食品安全的可追溯,不仅是出于保障民众健康和经济健康的需要,同时也是应对国际贸易要求的必然选择。因此,首先要完善与食品安全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对食品从生产、加工、贮藏到销售等各个链条和环节的生产经营行为和相应社会关系进行专门系统性立法,提供实施可追溯的制度保障。对有条件的企业和有关种类的食品(比如生鲜食品、肉制品、海产品、冷藏食品等)可以要求率先推行可追溯制度。同时,也要通过法律、政策的强制、引导、激励等来推动建立食品安全的可追溯制度。比如为食品供应链全过程实施可追溯的企业提供补贴、实施优惠政策、产品免检等。

       2、理顺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提供实施可追溯的体制保障。

       当前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涉及多个政府部门,分管食品供应链的不同环节。只有协调各个部门的职责,建立相对集中、统一的专业化监管体制,实现对食品供应链的统一监管,才能实施供应链的全程可追溯。

      3、完善相关的标准体系建设,提供实施可追溯的技术基础

       一方面要建立既符合我国食品行业发展现状,又与国际标准接轨的食品生产、加工标准体系,为食品生产、加工提供指导,为食品监管提供依据;另一方面要完善相关的编码、信息技术、物流技术标准,为实施可追溯提供技术基础。

        4、推动农产品等食品生产基地建设,优化食品供应链

        建设大规模的农产品等食品生产基地,由基地直接将产品供给零售企业,减少了供应链环节,一方面便于利用现代科技,实施标准化生产,保证和提升产品质量;另一方面,也便于生产企业与流通企业间建立直接采购机制,减少供应链环节;同时,也便于从基地开始对产品实施跟踪。

       5、推动物流配送中心建设,实现供应链高效管理

       物流配送中心可以对食品等商品实现集中采购、统一配送、统一管理,还可以对食品进行再加工处理,保证食品质量的卫生和标准。物流配送中心既能对产品继续跟踪,也能对产品进行初始编码,建立可追溯标签。

       6、充分发挥现代流通方式在实施可追溯中的作用

       以连锁超市为代表现代流通方式,在食品流通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发生食品安全事件后,它们也是首先要追溯的第一个环节。因此,它们在实施食品安全可追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以利用自身的市场优势,从终端向上延伸,参与和干预供应链过程。比如连锁超市在采购食品时可以要求产品必须具有可追溯性,这样既能保证为消费者提供质量安全可靠的产品,又能降低企业经营风险,同时,在发生食品安全事件后,也能够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

       同时,连锁超市企业具有规范化和标准化经营优势,其管理、设施、流程等各方面均好于其它流通方式,因而也更有利于提升食品安全水平。例如,超市企业一般都有相对完善的冷链系统、完备的仓储管理能力、接受过专业培训的操作人员、综合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因而更容易实现农产品的可追溯,更好地保证食品安全。

        7、加强相关知识的宣传,建立实施可追溯的社会基础要抓住当前全社会都比较关注食品安全的契机,加强对可追溯有关知识的宣传,让民众认识到可追溯能够帮助提供安全、放心的食品,能够跟踪和监控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激发消费者对可追溯产品消费诉求,建立实施可追溯的社会基础。同时,通过宣传,让食品企业认识到使用可追溯系统可以对自己的产品进行有效的监控,降低产品质量风险,提高产品形象,扩大贸易范围,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

        8、规范食品生产、加工、经营企业的资质

        对从事食品生产、加工、经营的企业,要求必须具备一定的资金、人才、技术等条件,才能开展相关业务。提高食品行业生产集约化程度,建立实施可追溯的供应链基础,为实施产品质量跟踪与追溯就有了奠定基本的技术、人员基础。

       9、加强可追溯技术的研究,提供更为便利、成本更低的技术实施可追溯的成本问题也是阻碍其广泛应用一个因素,因此,提供可追溯技术支持的企业和机构,要加强技术研究,提供更加便利、成本更低的可追溯技术支持,才能推动其广泛应用。

      10、建设食品安全可追溯示范项目,带动可追溯的推广应用建设食品安全可追溯示范项目,为企业提供实施可追溯的参考,向民众展示可追溯在保障食品安全上发挥的功用,以示范效应带动可追溯的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食品安全可追溯研究阶段报告》中国连锁经营协会

人物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