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首开通手机支付 市民"刷手机"成时尚
作者:赵亚辉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日期:2011-08-11 09:11:28
摘要:乘坐公交车,手机轻轻在感应器上一刷,车票就买了;下了地铁站,手机在闸机上一晃,门就开了;进了超市,选好了商品,直接用手机刷卡结账……这不是想象,而是记者在深圳市见到的真实场景。
深圳地铁站,一位消费者正在用手机买饮料。
乘坐公交车,手机轻轻在感应器上一刷,车票就买了;下了地铁站,手机在闸机上一晃,门就开了;进了超市,选好了商品,直接用手机刷卡结账……这不是想象,而是记者在深圳市见到的真实场景。
在第二十六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开幕之前,深圳市在全国率先开通了覆盖所有公共交通系统的“手机深圳通”业务,给市民们带来了便利,也为推广10年却鲜有大规模应用的我国手机支付产业开创了先河。
市民排队办卡
“刷手机”成为时尚
“自6月1日开通以来,深圳市民对‘手机深圳通’保持了很高热度,1个多月已发卡10万张,每天刷卡次数超过8万笔”,深圳通公司总经理贾俊刚告诉记者:“受欢迎的程度超出想象,以至运营商那里经常断货,有时排队要等好几天。”
“手机深圳通”是物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典型应用,由深圳通公司、中国移动深圳分公司、中国工商银行深圳分行和国民技术公司联合推出,市民不用换手机,只要更换一张RFID-SIM/SD卡,以后乘坐公交和地铁就不用买票、无需带卡,用手机在地铁闸机或公交车刷卡机上轻轻晃一下,就能轻松完成付费。
在深圳移动益田假日营业厅,记者见到了十几名正在排队办理“手机深圳通”的市民。张先生告诉记者:“朋友推荐来办的,说用起来很方便。我本来有深圳通卡片,但是老忘带,而且充值很麻烦,总要在地铁站排队,以后用手机深圳通,这些都免了,能实现空中充值。”
营业厅经理吴颖颖告诉记者,空中充值就是用户可以把手机深圳通和个人银行账户进行关联(绑定),通过手机菜单操作直接充值,或者通过网上银行、手机银行、银行自助终端自主充值,非常方便,而且节省了公共资源。用户还可通过手机菜单随时随地查看余额和交易记录,掌握自己手机深圳通账户的情况。
更有意思的是,“手机深圳通”的推出,不仅方便了市民,而且引领了深圳的一种新时尚。在新浪微博上,记者查询“手机深圳通”的关键词,竟然有近万条微博。在很多年轻人看来,“刷手机”不仅很方便,而且很“时尚”。
@景田布衣说:“手机+深圳通=‘手机中的战斗机’”。@东丫Eric说:“请不要用异样的眼光看我,不就是刷手机深圳通嘛!”@Marco_sz说:每个月总有那么几天,钱少不够付车资,还好有它——手机深圳通,给我贴身的呵护,便捷安心添信心!
“除了能乘坐公交系统,‘手机深圳通’其实让市民有了一个移动电子商务的生活工具,可以方便地进行手机支付”,贾俊刚说:“目前,在深圳一些商场、超市、电影院的750余个门店,还有地铁站内、会展中心、交通枢纽、商业楼宇的200台自动售货机上,都可以刷手机购物。我们还在继续普及刷卡终端,最终希望让市民实现手机在手,出行无忧。”
“手机深圳通今年预计发行80万”,中国移动深圳分公司副总经理鲁向阳表示,有了手机深圳通,相信深圳市民会爱上绿色出行。
一个好“蛋糕”
十年没做大
“市民们非常欢迎,安全也没出问题,我的心算放下来了”,贾俊刚坦言:“下决心吃这个螃蟹还是不容易的,因为过去10年,手机支付雷声大雨点小,也没有整座城市级别的大规模应用,而且标准上有争议。”
“创新是深圳的特点”,深圳市轨道交通建设办公室副部长胡春雷告诉记者:“推出‘手机深圳通’,是经过多个部门的仔细调研、慎重研究和周详计划的,而且经过1年多的调试与设备改造。我们觉得为了市民的福祉,应该走出一条创新之路。”
据专家介绍,在“手机深圳通”推出之前,手机支付的应用在我国发展并不算理想。
“手机支付是个‘好蛋糕’,但是10年也没做大”,国家移动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专家邱忆洋说,“经过10年的发展,我国手机支付用户还不到2000万,相对于超过9亿的手机用户,显然比例很低;而人口约为我国1/10的日本,2008年用户就超过4900万。”
简单来说,手机支付是允许用户使用手机对所消费的商品或服务进行账务支付的一种服务方式。手机支付并非新鲜事物,在日韩、欧美等地区发展迅猛。在日本,已经于非接触式移动支付受理点约11万个,大约60%的用户每周至少会使用一次支付功能;在韩国,每月有超过30万人在购买新手机时会选择具有移动支付功能的手机;在全球,2010年有超过1亿用户使用了手机支付服务。
目前,包括苹果、谷歌在内的诸多国际巨头都把具有支付功能作为自己智能手机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预计到2013年,全球移动支付的整体市场规模将有望达到8600亿美元。
来自工信部的数据显示,我国目前的手机用户已突破9.2亿,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达到3.18亿。“我国拥有巨大的手机用户数量,随着智能手机和3G的普及,随着国家构建物联网设想的付诸实施等,我国移动支付产业迎来了发展的良机。”邱忆洋说。
两种标准纠结
几方巨头博弈
过去几年,为什么方便消费者、具有巨大市场潜力的手机支付,在中国难以普及和推广?专家们表示,并不是有关部门和企业不愿意推广,而是两种标准纠结,几方巨头博弈,大大制约了推广的力度和速度。
据专家介绍,目前国内手机支付主流技术方案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基于13.56MHz的非接触技术的NFC、SIM—pass终端技术方案,另一类是基于2.4GHz的RFID—SIM/SD卡方案。这两种标准各有千秋,关于其优劣的口水战一直未停。
13.56MHz的NFC技术规范是国际移动支付标准,专利由诺基亚、索尼等国际巨头掌控,优点是国际上使用较多,适用于大部分现有的POS终端机。但是,其缺点也非常明显,由于信号易受金属结构影响,消费者必须更换手机和SIM卡,成本比较高,对手机外形和材质的选择余地小。目前,中国银联是这种标准的主要支持者。
正是由于这种缺点,过去几年里,国内多次NFC的试点都未能成功普及。2006年,全国范围内发放了近1万部具备NFC支付功能的诺基亚3220手机等,但商业化运营未坚持下去;2008年,中国银联牵头工商银行等5家银行,在陆家嘴等上海核心商业区的商铺开展NFC手机支付试点项目,后来也因无人问津基本停掉;2009年,上海联通做了一个NFC试点,给手机做补贴,在营业厅销售,最终以发放了几百部手机告终。
“让消费者为此更换手机,被证明不是一个好模式”,专家表示,这是NFC标准最难解决的问题,这也是这么多年NFC没能发展起来的主要原因。此外,NFC标准还有一个重大风险,有超过1400项的专利掌握在诺基亚、索尼、NXP、VISA等国际巨头手中,中国企业专利只有34项,且均为非核心专利。如果我国全面采用NFC技术标准,意味着将手机支付巨大市场的控制权拱手让人。
另一个标准2.4GHz的RFID—SIM/SD技术由中国企业自主研发,用户只需要付一张SIM卡或SD卡的成本就可以实现手机支付。“手机深圳通”采用的就是2.4GHz这种技术。
但是,因为工作频点与银行、公交等主要行业的POS机不一致,需要重新铺设或者改装终端机,这需要公共和金融部门与电信运营商之间的协调,也需要一定的工作量和成本。
工信部通信发展司政策标准处处长谢雨琦表示:“多种标准并存给移动支付大规模应用带来障碍。”邱忆洋认为:“与13.56MHz相比,2.4GHz由我国自主研发,在我国应用普及上发展潜力更大。”
“最难的不是技术,而是利益平衡。”移动电子商务专家刘小东说,“难点在于跨行业合作的门槛较高、行业壁垒较大。手机支付业务产业链主体涉及多个环节,其目前的竞争关系主要存在于以中国移动为代表的运营商、以银联为代表的金融机构,以及其他第三方支付平台。几方巨头都想获得主导权,这导致我国手机支付这块‘蛋糕’还在发展初期就被混乱瓜分,各推各的。”
屏除门户之见
产业期待突破
专家们指出,手机支付产业这些年一直在带着镣铐摸索,产业链上下游各方开放不够,合作不多,是过去没出现成功案例的重要原因。
对整个手机支付产业来说,“手机深圳通”是一个重要的突破,是上下游各方合作的结果,也代表着未来的产业方向。它的成功实践证明,只要运营商、银联/银行、公交公司、第三方支付、生产企业等各种角色达成了和谐的生态关系和稳定的商业模式,产业的突破就在眼前。
“我们即将为广大用户推出SD卡模式的手机深圳通”,中国工商银行深圳市分行营业部总经理何翔告诉记者:“消费者多了一项选择,不用去运营商那里换SIM卡,只需要在手机卡槽里插上具有2.4GHz功能的SD卡,也能完全实现手机支付的功能。”
“事实上,人们过去有一个误区,两种标准不能兼容”,贾俊刚说,“实际上,手机深圳通正在搭建一个公共的平台,你可以刷13.56MHz的卡,也可以刷2.4GHz的卡;你可以与运营商合作,也可以与银行合作。手机支付产业链需要大家的配合,每一家都应该有发展的机会。”
“让实践去检验,让用户来选择。”国民技术副总经理刘晓宇说,“给2.4GHz一个公平的验证环境,是对消费者和行业负责任的态度。”
让人期待的是,国家有关部门和手机支付产业链上的几大巨头似乎都已意识到合作和开放的重要。目前,包括银联、运营商、银行、生产企业在内的“移动支付产业联盟”已经成立,有关部委也在密集组织专家讨论手机支付标准。
“只要产业链各方放下身段,屏除门户之见,树立合作观念,探索共赢模式,手机支付的未来就会一片光明。”这是专家们的心声,也是从业者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