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传媒 旗下网站
登录 注册
RFID世界网 >  新闻中心  >  物联网新闻  >  正文

物联网的共识:机器的电子商务

作者:杨志杰
来源:通信产业网
日期:2011-08-09 10:02:39
摘要:尽管如此,两年后,物联网发展初期所遇到的那些命题到如今依然困扰着整个产业。例如,如何跨越碎片化的巨大市场?如何跨越行业壁垒?如何提升物联网业务的数据采集能力?如何提升物联业务间的协同能力?如何确保物联网安全和隐私?如何构建统一的、良好的业务生成环境?如何搭建规范的业务体系?
      8月7日,对中国物联网的发展而言,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  

       两年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考察时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指出发展物联网,一是要将传感系统和3G中的TD技术结合起来;二是要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中,加快推进传感网发展;三是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迅速地建立中国的传感信息中心(园区),或者叫“感知中国”的中心(园区)。  

  随后,我国物联网产业明确了感知中国的发展方向。物联网成为我国战略新兴产业,国家多个部委先后发布相关指导意见,并确立相关示范应用,推动物联网产业发展,电信运营商、整个ICT产业都快速挺进,各级各地政府也开始规划和上马物联网相关项目。 

  尽管如此,两年后,物联网发展初期所遇到的那些命题到如今依然困扰着整个产业。例如,如何跨越碎片化的巨大市场?如何跨越行业壁垒?如何提升物联网业务的数据采集能力?如何提升物联业务间的协同能力?如何确保物联网安全和隐私?如何构建统一的、良好的业务生成环境?如何搭建规范的业务体系? 

  背负着这些需要解决的命题,中国物联网产业在两年内实现了大跨越:中国物联网产业实现了从概念到落地,从无到有,从示范到商用,从无锡到全国,从传感到整个ICT产业的发展历程。 

  现在,各地各行业都开始出现大量物联网应用,虽然这些应用到目前为止还无法连成片,形成规模商用,但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业内参与各方似乎默契地达成了共识,物联网的发展首先需要应用的推进。 

  凡事均有两面性,应用的突进,也为产业的未来埋下隐患。但无论如何,业界相信,足够长久的市场选择,必将会帮助产业逐步解决过去两年遇到的难题。 

  同时,电信运营商通过多年来的摸索,也慢慢找到了自己的方向,那些与公众有密切联系的物联网业务,或许有可能在未来实现大规模商用。 

  物联网的阵痛 

  回顾2009年、2010年,当时是物联网最为炙手可热的时期。各地纷纷上马物联网示范应用工程,没有示范应用的地方,也开始编制自己的物联网发展规划。在这两年的通信展上,包括电信运营商、通信设备商等在内的整个通信产业都规模展示了物联网应用,哪怕这些应用还没有或永远也没有规模商用的可能;同样,在2010年广电展上,记者也看到了广电系企业所展示的物联网解决方案。 

  各方纷纷挺进物联网的背后,整个产业集体经历了“阵痛”。 

  据传感网国家标准工作组副秘书长邢涛描述,当时,物联网产业链内的各家企业多各自为政,各自做一套。“很多公司都拥自己的解决方案,相互之间都不买对方的账。” 

  当时,业内讨论的更多的是物联网是什么,而并非物联网应当怎么做。在这个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初期,应用还没有开始在市场中实现优胜劣汰,正如上述隐患,产业推应用各持己见、各自为政的后果是,即使是到了2011年的现在,平滑协同的物联网产业链依旧没有搭建起来,各种物联网应用依然是一个个“竖井”和信息孤岛,一个个物联网解决方案的实施,仍旧需要实施方“从头做到尾”。中国移动研究院陈志刚对此的描述是,不同行业和不同企业的物联网还是局域网化的,也没有互联网。更进一步而言,中国还远没有出现具有行业性质的成熟阶段的物联网。 

  在产业界之外,也经历了相似的“阵痛”。各地政府从2009年起就开始计划推动物联网的发展,但是各地对传感网、物联网的理解并不同,甚至在单一城市对物联网的理解也存在着不同声音。 

  2010年,记者赴无锡采访时,无锡信息化部门负责推进物联网的一位人士就向记者表达了她的忧虑。她说,物联网的增量到底在哪里? 

  2010年,虽然各个地方政府已经开始认识到物联网的潜力并进行了规划和部署,但事实上,因为找不到增量,各地的物联网项目大多都还没有启动,即便是已经启动的一些示范应用,也都是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 

  而在物联网标准和联盟领域,如果回顾2009年、2010年这两年的媒体报道,可以发现,在物联网应用迟迟未见的当时,标准组织和联盟如雨后春笋般的“批量出现”了,在此背后所代表的产业各方,展开了激烈的博弈,博弈的结局到今天还没有揭晓,是否在将来会影响中国物联网产业的发展进程,还不得而知。 

  商业模式也是2009年到2010年业界最为关注的重要命题,但是这一问题在2010年内并没有得到解决。 

  即使是到了现在,各地各行业的大部分物联网应用还都是由政府买单。事实上,从市场的角度来讲,任何商业模式的确立都需要参与主体的主动性,在传感网和物联网领域亦如是。 

  从这些角度来看,物联网最热的2009到2010年,物联网产业似乎充满了泡沫;但硬币的另一面是,支持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那些基石,已经在这两年默默扎下了根。 

  专注挤泡沫 

  在传感网标准领域,经过数年的准备,一些先期开始制定的标准陆续出台。例如,近日国家传感器网络标准工作组发布了传感网六项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这些意见稿都属于顶层架构部分,对物联网未来有序发展至关重要。这六项标准分别是:《传感器网络第一部分:总则》、《传感器网络第二部分:术语》、《传感器网络通信与信息交互第一部分低速无线传感器网络网络层和应用支持子层技术规范》、《传感器网络接口信号接口规范》、《传感器网络信息安全通用技术规范》、《传感器网络标识传感节点编码规范》。 

  在产业化方面,经过前两年浮躁期,各地政府已经逐步了解到,仅仅盲目启动示范工程,而不对产业进行有效整合,对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意义并不大。传感网国家标准工作组一位人士向记者透露,他接触到了一些已经推广了示范应用的地方政府开始反思,示范工程对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意义到底在哪里。 

  事实上,那些短期内能看到示范效果的领域得到了各地政府的青睐,例如各地启动的物联网项目主要集中在交通、电力、能源、农业等行业。 

  电信运营商也在这两年内完成了战略调整,此前主要由安全需求组成的物联网应用产品线,开始变革。运营商们开始更多尝试多样化应用,挺进各类物联网领域,例如中国电信推出了翼机通,中国联通力推智能汽车,中国移动在各地推进无线城市建设。 

  各方专注于应用的物联网发展战略,有效挤掉了产业初期因浮躁而产生的“泡沫”。据邢涛分析,两年来,物联网发展所取得的最重要的成就大都集中在应用领域,这些物联网应用包括:太湖污染的监控、机场防入侵的监控、智能电网和地质灾害的监控等。同时,卫生部在智能医疗领域,住建部在智能楼宇领域,公安部在平安城市视频监控,以及智能交通、智能车辆管理领域,在今年都启动了新一轮的物联网应用的示范和推广。 

  运营商的选择 

  正如上文所述,各自为政和应用先行,阻碍了物联网规模商用,也使得物联网格局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不管运营商愿意不愿意,应用和市场都分散到了各个领域。 

  这时,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市场很大,也很小。“物联网业务应用广泛,能满足不同行业客户的多种需要;但同时每个特定需求的最终用户和收入规模有限,单独产品无法跟大众产品比较。”中移动一位人士说道。 

  可以预料的是,在这些分散的领域,物联网产业链建立的周期都将会非常漫长,在一段时间内,在不同的行业,物联网将呈现出完全不同的特点。PC时代或互联网时代,一家十分庞大的企业通吃市场的现象,在物联网时代短期内将不再上演。 

  运营商需要尽快做出取舍,是在未来专心做所有物联网运营商的管道服务商,还是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成为某些领域内的物联网信息服务商。事实上,未来,物联网管道服务商带给运营商的收益将非常少。碎片化的物联网市场使得收入减少的的同时,也使得运营商争取“最后一公里”的成本提升,。 

  因此,运营商必须加速布局。 

  那么,有必要重新审视一下物联网的概念。物联网到底是什么?抛开传统的感知层、传输层、信息处理层的技术认识,抛开一些玄而又玄的表述,诸如物联网世界在信息世界的投影等等。 

  回头再看物联网,其实物联网应用不过就是现实物理世界在网络连接后的、广泛意义上的电子商务。这些现实物理世界,同时也是一个个细分领域和市场。 

  广泛意义上的电子商务,需要信息流和货币流来支撑。运营商M2M平台的建设可以看作是对信息流的掌控,运营商在物联网领域最关键的还是要打通货币流。 

  相比行业领域,公众领域的物联网应用对于运营商来说挑战更小,运营商开始转向公众。运营商面向公众提供物联网服务有着先天优势。首先,运营商占有大量的客户资源;其次,运营商拥有现成的可直接将传感网接入大网(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通道;第三,运营商拥有面向个人的终端,终端使得用户可通过手机或PC为平台随时随地获取物联网信息。 

  硬币的另一面是,到目前为止,运营商还是依靠传统的手段在物联网领域赚取通道收入,这也是其一直以来擅长的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用户付通信费的模式,即将成本都核算到通信费用里来收取收入,真正面向业务的收费模式需要尽快建立。 
人物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