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建设须“应用开路”
作者:周玲
来源:东方早报
日期:2011-02-21 13:48:00
摘要:“智慧城市建设要以‘应用为先导’,并且要‘创新应用’。上海一定能找到实现智慧城市各项目标的建设路径。”
“智慧城市建设要以‘应用为先导’,并且要‘创新应用’。上海一定能找到实现智慧城市各项目标的建设路径。”
上海市信息化领导小组专家委员会副主任贺寿昌日前就上海智慧城市建设接受早报记者专访时,作出上述表示。
此前,上海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首次明确提出了建设“智慧城市”,把推进信息化作为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重要手段和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提出建设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智慧城市。
贺寿昌认为,“智慧城市”的各方面建设都离不开需求、应用、技术、软件硬件、基础设施五个层面的整合,以及人才、安全、法规三个方面的建设。
他进一步指出,要用信息社会的眼光看“智慧城市”建设中产生的消费性产品,产品一旦出来,争取能改变人们的观念和生活、消费方式。能让人们感受到智慧城市的便利和安全,能带动传统产业升级换代。
上海信息化水平现状
问:上海城市信息化起步较早,很多行业都有信息化解决方案,但是提出智慧城市这一概念,上海则比其他城市要晚一些。
贺寿昌:上海城市信息化从上个世纪90年代就已经开始了,目前上海信息化水平已经达到国际发达城市水平了,特别是城市基础设施甚至已经超过了某些发达城市。
上海在城市环境管理方面的信息化程度是非常高的。比如上海水系统的资源调度无论太湖水、苏州河水,还是从黄浦江排出到太平洋的水流量,这些都在实时的调控之下,尤其在汛期,确保了整个城市的安全。
在食品安全保障方面,上海也是走在全国前面的。比如上海的生猪市场有三分之一的生猪是本地供应。本地生猪从出生、送屠宰场、猪肉小包装到进超市都可以查到记录,另外三分之二的外地来的生猪也可以查到在哪里饲养、由谁进货的。去年举办的上海世博会集中体现出上海对食品管理的信息化程度,其间没有出现一例重大食品安全的事件。
上海对人口的信息系统管理以及外来人口信息系统管理的智能化程度,都是在全国领先的。上海的社保卡的应用已经延伸到长三角的城市。可以说,上海信息化建设起步早,建设水平是名列前茅的。
信息资源共享瓶颈
问:信息化对一个城市的竞争力来说至关重要,这也是中国众多城市竞相建设智慧城市的重要原因。
贺寿昌: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社会。农业社会是解决生存问题,工业社会解决的是大生产的问题。如今面临信息社会,需要解决人们如何跨物质生产和生活问题,社会要素也一定会随之改变。
农业社会的形成经历了几千年,工业社会的形成用了两三百年,信息社会将用几十年的时间来实现。上海信息化发展给这座城市的社会经济带来的变化是非常大的。“十二五”期间,从后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上海要“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这也将促进人们的观念意识和政府部门的管理方式发生很大变化。
“智慧城市”建设对政府的各级管理者带来很大的机遇和挑战,政府需要起主导作用,要创新体制机制,信息社会有利于政府利用信息技术对社会管理的透明公开。但是智能城市的建设遇到另一大问题是信息资源共享的问题,也就是信息资源的存储、分配、开发和再利用等问题。解决好这一问题,有利于打破分割、形成合力。
问:上海下一步在数据库建设上是不是有所行动?
贺寿昌:信息化具有全局性、渗透性和覆盖性的特征。谁掌握资源,谁就掌握优势,就这一意义上来讲,“数据为王”。
我觉得下一步上海有必要努力建立几个大的数据中心,整合数据资源,一切的需求和创新都建立在对数据的分析上。当然在建立数据库、信息公开的同时,也应该注重信息安全和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
比如说现在团购网很火,它这种模式也是基于开发社会需求。信息资源对企业和社会公开,企业自然会根据社会需求,分析利用这些数据,开发很多应用,发展成信息服务产业。
我觉得上海在推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新技术和技术人才都很重要,但要围绕公共服务和产业发展,创造更多基础性的服务,更需要的人才是制定行业规划发展的战略型人才和务实操作性人才。
“应用为先导”
问:之前上海透露出来的消息是“智慧城市”将对城市的基础设施、高端产业的发展、电子商务的使用、城市管理的服务水平、实施智慧管理的安全、实施惠民行动、电子政务、产业发展、信息安全、营造信息环境等进行建设。你对上海下一步智慧城市建设有何建议?
贺寿昌:我想,将正式发布的有关信息化的“十二五”规划将对上海智慧城市建设有详细的表述。“智慧城市”的各方面建设都离不开需求、应用、技术、软件硬件、基础设施五个层面的整合,以及人才、安全、法规三个方面的建设。而城市自然人、法人以及空间地理则是智慧城市建设所依托的基本要素,是智慧城市解决方案的原点。以城市自然人、法人和空间地理的需求为出发点,研发新技术,开发数据资源,挖掘应用需求,创新服务产品,探索营运模式,发展信息产业。
上海一定能找到实现智慧城市各项目标的建设路径,我主张是智慧城市建设要以“应用为先导”,并且要“创新应用”。
问: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现在都备受推崇,现在多个城市也在培养相关产业。
贺寿昌: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要结合实际落地,为企业、城市居民服务,智慧城市建设成果要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到。比如上海正在搞“电子书”,这不光是一个技术产品,而是一个产业系统和社会系统的创新建设。你把作家的作品放上去,就牵涉到数字领域的版权和知识产权问题,如果做学生的电子课本,把学生的作业都放在这本书上,就涉及对大中小学的教学方式改变和现有资源的再配置,执行起来需要各方形成合力。
我的观点是用信息社会的眼光看消费性产品,产品一旦出来,争取能改变人们的观念和生活、消费方式。能让人们感受到智慧城市的便利和安全,能带动传统产业升级换代。
产业空心化的提法欠妥
问:你说的产品是类似什么样的产品?
贺寿昌:现在比较成功的信息产品是交通卡,交通卡就是抓一个产品,实际上是建设了一类交通工具的运营、服务、管理和使用消费信息系统,这个产品把应用环节、技术环节、产业环节、管理环节、消费环节都先调研清楚了,最后算一个最大公约数和最易接受度,先解决出租车装刷卡机和制卡的问题,从整合14家出租车公司入手,这就把最难的部分给解决了,后来推广到公交车和轨交,实现了一卡通,大大方便了上海市民的出行。交通卡的推出,最终把上海的智能卡产业也搞起来了,形成了完整的技术链和产业链,还带动和大大提高了相关部门的跨行业管理效率。
问:有专家认为上海由于传统工业外迁,下一步需要花大力气启动现代服务业发展经济,否则可能面临产业空心化的危机,智慧城市建设承担了上海经济转型的重任,你如何看?
贺寿昌:产业空心化可能是讲传统轻工和纺织业这一块。我感觉这样简单的提法欠妥,各地经济发展阶段和发展优势不同,面临的任务也不同,不应作简单的同类比较。上海的传统消费品制造产业外迁,许多是到浙江、江苏等地,这还在长三角经济区,不能仅就上海自己的地域着眼。上海如果能把智力、资本和信息化优势与长三角乃至中西部的制造业结合,与“四个中心”的建设对接好,会创新出很好的产业业态和经营模式。在这个领域,上海“智慧城市”的建设将会发挥很大的作用和辐射效应。
上海市信息化领导小组专家委员会副主任贺寿昌日前就上海智慧城市建设接受早报记者专访时,作出上述表示。
此前,上海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首次明确提出了建设“智慧城市”,把推进信息化作为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重要手段和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提出建设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智慧城市。
贺寿昌认为,“智慧城市”的各方面建设都离不开需求、应用、技术、软件硬件、基础设施五个层面的整合,以及人才、安全、法规三个方面的建设。
他进一步指出,要用信息社会的眼光看“智慧城市”建设中产生的消费性产品,产品一旦出来,争取能改变人们的观念和生活、消费方式。能让人们感受到智慧城市的便利和安全,能带动传统产业升级换代。
上海信息化水平现状
问:上海城市信息化起步较早,很多行业都有信息化解决方案,但是提出智慧城市这一概念,上海则比其他城市要晚一些。
贺寿昌:上海城市信息化从上个世纪90年代就已经开始了,目前上海信息化水平已经达到国际发达城市水平了,特别是城市基础设施甚至已经超过了某些发达城市。
上海在城市环境管理方面的信息化程度是非常高的。比如上海水系统的资源调度无论太湖水、苏州河水,还是从黄浦江排出到太平洋的水流量,这些都在实时的调控之下,尤其在汛期,确保了整个城市的安全。
在食品安全保障方面,上海也是走在全国前面的。比如上海的生猪市场有三分之一的生猪是本地供应。本地生猪从出生、送屠宰场、猪肉小包装到进超市都可以查到记录,另外三分之二的外地来的生猪也可以查到在哪里饲养、由谁进货的。去年举办的上海世博会集中体现出上海对食品管理的信息化程度,其间没有出现一例重大食品安全的事件。
上海对人口的信息系统管理以及外来人口信息系统管理的智能化程度,都是在全国领先的。上海的社保卡的应用已经延伸到长三角的城市。可以说,上海信息化建设起步早,建设水平是名列前茅的。
信息资源共享瓶颈
问:信息化对一个城市的竞争力来说至关重要,这也是中国众多城市竞相建设智慧城市的重要原因。
贺寿昌: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社会。农业社会是解决生存问题,工业社会解决的是大生产的问题。如今面临信息社会,需要解决人们如何跨物质生产和生活问题,社会要素也一定会随之改变。
农业社会的形成经历了几千年,工业社会的形成用了两三百年,信息社会将用几十年的时间来实现。上海信息化发展给这座城市的社会经济带来的变化是非常大的。“十二五”期间,从后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上海要“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这也将促进人们的观念意识和政府部门的管理方式发生很大变化。
“智慧城市”建设对政府的各级管理者带来很大的机遇和挑战,政府需要起主导作用,要创新体制机制,信息社会有利于政府利用信息技术对社会管理的透明公开。但是智能城市的建设遇到另一大问题是信息资源共享的问题,也就是信息资源的存储、分配、开发和再利用等问题。解决好这一问题,有利于打破分割、形成合力。
问:上海下一步在数据库建设上是不是有所行动?
贺寿昌:信息化具有全局性、渗透性和覆盖性的特征。谁掌握资源,谁就掌握优势,就这一意义上来讲,“数据为王”。
我觉得下一步上海有必要努力建立几个大的数据中心,整合数据资源,一切的需求和创新都建立在对数据的分析上。当然在建立数据库、信息公开的同时,也应该注重信息安全和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
比如说现在团购网很火,它这种模式也是基于开发社会需求。信息资源对企业和社会公开,企业自然会根据社会需求,分析利用这些数据,开发很多应用,发展成信息服务产业。
我觉得上海在推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新技术和技术人才都很重要,但要围绕公共服务和产业发展,创造更多基础性的服务,更需要的人才是制定行业规划发展的战略型人才和务实操作性人才。
“应用为先导”
问:之前上海透露出来的消息是“智慧城市”将对城市的基础设施、高端产业的发展、电子商务的使用、城市管理的服务水平、实施智慧管理的安全、实施惠民行动、电子政务、产业发展、信息安全、营造信息环境等进行建设。你对上海下一步智慧城市建设有何建议?
贺寿昌:我想,将正式发布的有关信息化的“十二五”规划将对上海智慧城市建设有详细的表述。“智慧城市”的各方面建设都离不开需求、应用、技术、软件硬件、基础设施五个层面的整合,以及人才、安全、法规三个方面的建设。而城市自然人、法人以及空间地理则是智慧城市建设所依托的基本要素,是智慧城市解决方案的原点。以城市自然人、法人和空间地理的需求为出发点,研发新技术,开发数据资源,挖掘应用需求,创新服务产品,探索营运模式,发展信息产业。
上海一定能找到实现智慧城市各项目标的建设路径,我主张是智慧城市建设要以“应用为先导”,并且要“创新应用”。
问: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现在都备受推崇,现在多个城市也在培养相关产业。
贺寿昌: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要结合实际落地,为企业、城市居民服务,智慧城市建设成果要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到。比如上海正在搞“电子书”,这不光是一个技术产品,而是一个产业系统和社会系统的创新建设。你把作家的作品放上去,就牵涉到数字领域的版权和知识产权问题,如果做学生的电子课本,把学生的作业都放在这本书上,就涉及对大中小学的教学方式改变和现有资源的再配置,执行起来需要各方形成合力。
我的观点是用信息社会的眼光看消费性产品,产品一旦出来,争取能改变人们的观念和生活、消费方式。能让人们感受到智慧城市的便利和安全,能带动传统产业升级换代。
产业空心化的提法欠妥
问:你说的产品是类似什么样的产品?
贺寿昌:现在比较成功的信息产品是交通卡,交通卡就是抓一个产品,实际上是建设了一类交通工具的运营、服务、管理和使用消费信息系统,这个产品把应用环节、技术环节、产业环节、管理环节、消费环节都先调研清楚了,最后算一个最大公约数和最易接受度,先解决出租车装刷卡机和制卡的问题,从整合14家出租车公司入手,这就把最难的部分给解决了,后来推广到公交车和轨交,实现了一卡通,大大方便了上海市民的出行。交通卡的推出,最终把上海的智能卡产业也搞起来了,形成了完整的技术链和产业链,还带动和大大提高了相关部门的跨行业管理效率。
问:有专家认为上海由于传统工业外迁,下一步需要花大力气启动现代服务业发展经济,否则可能面临产业空心化的危机,智慧城市建设承担了上海经济转型的重任,你如何看?
贺寿昌:产业空心化可能是讲传统轻工和纺织业这一块。我感觉这样简单的提法欠妥,各地经济发展阶段和发展优势不同,面临的任务也不同,不应作简单的同类比较。上海的传统消费品制造产业外迁,许多是到浙江、江苏等地,这还在长三角经济区,不能仅就上海自己的地域着眼。上海如果能把智力、资本和信息化优势与长三角乃至中西部的制造业结合,与“四个中心”的建设对接好,会创新出很好的产业业态和经营模式。在这个领域,上海“智慧城市”的建设将会发挥很大的作用和辐射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