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打破思维模式建立竞争优势促发展
作者:RFID世界网 收编
来源:中国信息产业网
日期:2011-02-12 15:57:10
摘要:加快物联网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而当前在科技界,又出现一种仿佛人人都在谈论物联网,但很少有人能说清物联网的现象。这是因为物联网是一个跨学科、跨领域的交叉融合地带,身处不同的行业,出于解决问题的不同,人们对物联网的认识也有所不同,对物联网研发应用的发展重点、动力来源、主攻方向等的理解也有明显差异。
物联网,被称作全球下一个万亿元级规模的新兴产业之一。国际电信联盟曾在报告中这样描绘物联网时代的神奇图景:衣服会“告诉”洗衣机对颜色和水温的要求;公文包会“提醒”主人忘带了什么东西;当货车未准确到达指定地点时,货车会发出和蔼的提示音。
近年来,由于胡锦涛、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力倡,我国涌动着一股强劲的物联网发展热潮。2010年6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讲话时强调,要大力发展信息网络科学技术,加快发展物联网技术,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中央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中也明确提出了“推进物联网研发应用”。作为下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未来几年将是中国物联网的迅猛发展期,物联网技术与工业等的结合可望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
物联网与其说是网络,不如说是应用
加快物联网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而当前在科技界,又出现一种仿佛人人都在谈论物联网,但很少有人能说清物联网的现象。这是因为物联网是一个跨学科、跨领域的交叉融合地带,身处不同的行业,出于解决问题的不同,人们对物联网的认识也有所不同,对物联网研发应用的发展重点、动力来源、主攻方向等的理解也有明显差异。
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所附的注释中对物联网有如下说明:物联网是通过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把各种网络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其他定义,这里不一一罗列,但无论哪一种定义,都必然涉及三个最核心要素:一是感知,二是连接,三是应用。
在给物联网下定义的时候,基于解决问题的不同侧重点有着不同的定义。更多强调感知要素,则通常将物联网与传感网基本等同起来。更多强调连接要素,自然将物联网作为互联网的延伸和扩展,认为其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强调物品的寻址与通信。而各类定义中,无论从感知技术出发,还是从网络技术出发,都要不同程度描述技术实现的目的,也就是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物联网”概念的出现打破了人类之前的思维方式。过去,人们一直是将物理基础设施和IT基础设施分开,一方面是机场、公路、建筑物,而另一方面是数据中心、个人电脑、宽带等。而在物联网时代,钢筋混凝土、电缆将与芯片、宽带融合为统一的基础设施,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在此意义上,基础设施更像是一块新的地球工地,世界的运转就在它上面进行,并达到“智慧”状态,从而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力水平,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然而,物联网在打破人们固有思维方式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困惑。物联网到底是一种高度复杂的技术,还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网络?
物联网与其说是网络,不如说是应用。对物联网的定义、内涵及特征的梳理让我们认识到,物联网是一整套立体的、丰富的、适应性很强的概念体系。在推进物联网发展的时候,需要依据不同时期不同的出发点,规划一条既符合科技创新规律,又适应我国工业、信息通信业当前发展水平和一个时期的发展潜力,并有利于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快速建立起竞争优势的发展道路,以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物联网的总体需求。
我们说感知、连接、应用,是物联网三大核心要素,前两者是物联网的技术基础,属于产业的范畴,而后者代表物联网的用户需求,属于市场的范畴,是灵魂,更是目的。正因为如此,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中国电信科技委主任韦乐平等专家纷纷提出,物联网与其说是一个网络,不如说是网络的延伸应用。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认为,下一步推动物联网的发展,应正确处理好技术、网络和应用的关系,也就是处理好产业与市场的关系,既要高度重视、大力支持相关物联网技术研发攻关,又要避免走单纯技术驱动的路线,应更多地注重需求驱动、应用带动。
有专家提出,“十二五”期间,政府主管部门在推进物联网发展的政策思路把握上,应更多地着眼于以应用为重点来推广,尤其是着眼于规模化应用的发展。因此,在制定相关发展规划的时候,可以考虑设置不同于科技专项的物联网应用专项发展规划,以此为龙头,加快物联网的发展。
目前,有关部门正在拟订物联网相关科技专项,同时设立与之相并列的应用专项也很有必要。因为从科技角度的立项与从应用角度的立项有不同的关注点和侧重点,对技术、产业带动的重点和效应也不同。比如发展智能电网,着眼于技术角度立项,会鼓励科技人员沿着提高电网效率、保障电网“坚强”的角度开展创新,但应用方主要还是限于电力部门,尽管有带动性,但相对比较有限。而着眼于应用的项目,比如从利于用户节省电费、便捷操作等需求入手,其视野更加开阔,对相关市场的带动也会更加积极有效。
由于物联网应用市场极其细分,公众性和公用性不足,市场分割严重。设立物联网应用专项,如果行业覆盖面过宽,就流于宽泛和概念,指导性和推动力都会削弱;行业覆盖面过窄,又会使得政策效果局限在特定的领域。因此,对于那些用于特定行业内部、涉及的环节比较简单的应用,应更多地交给企业,以市场化力量加以推动。而对于那些通用性强、涉及环节和管理部门众多的应用,才需要政府主管部门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整合相关资源,打破行业壁垒,以应用专项等形式,制定有关扶持的政策,以加速市场的形成与规模化,形成物联网产业的发展优势。
“车联网”就是一种基础性强、覆盖面广、市场空间巨大的典型物联网应用。汽车上安装传感器、雷达,可以感知防止交通事故;安装GPS等定位系统,可以实现在途跟踪与路径优化,结合道路监控传感器,可以发现和优化交通流量;汽车与远程控制中心的信息交互可以实现远程启动或锁死,预防汽车被盗抢等。工信部的职能是管理工业、通信业、信息化,如果能将汽车制造业与通信业统筹考虑,出台基于车联网应用的专项,可以发挥融合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的体制优势,有力地推动物联网在汽车领域实现规模化发展。
此外,应用于食品、药品、烟草等领域的物品溯源综合信息系统,也是一项涉及产业规模庞大,同时符合“十二五”民生保障重点需求的典型物联网应用。发挥工业、通信业、信息化的合力,制定专项应用规划,规模化推进物品溯源信息技术的研发、应用的推广,可以站在更高的起点,加快物联网技术和产业的培育与发展。
近年来,由于胡锦涛、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力倡,我国涌动着一股强劲的物联网发展热潮。2010年6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讲话时强调,要大力发展信息网络科学技术,加快发展物联网技术,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中央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中也明确提出了“推进物联网研发应用”。作为下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未来几年将是中国物联网的迅猛发展期,物联网技术与工业等的结合可望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
物联网与其说是网络,不如说是应用
加快物联网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而当前在科技界,又出现一种仿佛人人都在谈论物联网,但很少有人能说清物联网的现象。这是因为物联网是一个跨学科、跨领域的交叉融合地带,身处不同的行业,出于解决问题的不同,人们对物联网的认识也有所不同,对物联网研发应用的发展重点、动力来源、主攻方向等的理解也有明显差异。
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所附的注释中对物联网有如下说明:物联网是通过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把各种网络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其他定义,这里不一一罗列,但无论哪一种定义,都必然涉及三个最核心要素:一是感知,二是连接,三是应用。
在给物联网下定义的时候,基于解决问题的不同侧重点有着不同的定义。更多强调感知要素,则通常将物联网与传感网基本等同起来。更多强调连接要素,自然将物联网作为互联网的延伸和扩展,认为其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强调物品的寻址与通信。而各类定义中,无论从感知技术出发,还是从网络技术出发,都要不同程度描述技术实现的目的,也就是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物联网”概念的出现打破了人类之前的思维方式。过去,人们一直是将物理基础设施和IT基础设施分开,一方面是机场、公路、建筑物,而另一方面是数据中心、个人电脑、宽带等。而在物联网时代,钢筋混凝土、电缆将与芯片、宽带融合为统一的基础设施,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在此意义上,基础设施更像是一块新的地球工地,世界的运转就在它上面进行,并达到“智慧”状态,从而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力水平,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然而,物联网在打破人们固有思维方式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困惑。物联网到底是一种高度复杂的技术,还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网络?
物联网与其说是网络,不如说是应用。对物联网的定义、内涵及特征的梳理让我们认识到,物联网是一整套立体的、丰富的、适应性很强的概念体系。在推进物联网发展的时候,需要依据不同时期不同的出发点,规划一条既符合科技创新规律,又适应我国工业、信息通信业当前发展水平和一个时期的发展潜力,并有利于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快速建立起竞争优势的发展道路,以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物联网的总体需求。
我们说感知、连接、应用,是物联网三大核心要素,前两者是物联网的技术基础,属于产业的范畴,而后者代表物联网的用户需求,属于市场的范畴,是灵魂,更是目的。正因为如此,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中国电信科技委主任韦乐平等专家纷纷提出,物联网与其说是一个网络,不如说是网络的延伸应用。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认为,下一步推动物联网的发展,应正确处理好技术、网络和应用的关系,也就是处理好产业与市场的关系,既要高度重视、大力支持相关物联网技术研发攻关,又要避免走单纯技术驱动的路线,应更多地注重需求驱动、应用带动。
有专家提出,“十二五”期间,政府主管部门在推进物联网发展的政策思路把握上,应更多地着眼于以应用为重点来推广,尤其是着眼于规模化应用的发展。因此,在制定相关发展规划的时候,可以考虑设置不同于科技专项的物联网应用专项发展规划,以此为龙头,加快物联网的发展。
目前,有关部门正在拟订物联网相关科技专项,同时设立与之相并列的应用专项也很有必要。因为从科技角度的立项与从应用角度的立项有不同的关注点和侧重点,对技术、产业带动的重点和效应也不同。比如发展智能电网,着眼于技术角度立项,会鼓励科技人员沿着提高电网效率、保障电网“坚强”的角度开展创新,但应用方主要还是限于电力部门,尽管有带动性,但相对比较有限。而着眼于应用的项目,比如从利于用户节省电费、便捷操作等需求入手,其视野更加开阔,对相关市场的带动也会更加积极有效。
由于物联网应用市场极其细分,公众性和公用性不足,市场分割严重。设立物联网应用专项,如果行业覆盖面过宽,就流于宽泛和概念,指导性和推动力都会削弱;行业覆盖面过窄,又会使得政策效果局限在特定的领域。因此,对于那些用于特定行业内部、涉及的环节比较简单的应用,应更多地交给企业,以市场化力量加以推动。而对于那些通用性强、涉及环节和管理部门众多的应用,才需要政府主管部门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整合相关资源,打破行业壁垒,以应用专项等形式,制定有关扶持的政策,以加速市场的形成与规模化,形成物联网产业的发展优势。
“车联网”就是一种基础性强、覆盖面广、市场空间巨大的典型物联网应用。汽车上安装传感器、雷达,可以感知防止交通事故;安装GPS等定位系统,可以实现在途跟踪与路径优化,结合道路监控传感器,可以发现和优化交通流量;汽车与远程控制中心的信息交互可以实现远程启动或锁死,预防汽车被盗抢等。工信部的职能是管理工业、通信业、信息化,如果能将汽车制造业与通信业统筹考虑,出台基于车联网应用的专项,可以发挥融合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的体制优势,有力地推动物联网在汽车领域实现规模化发展。
此外,应用于食品、药品、烟草等领域的物品溯源综合信息系统,也是一项涉及产业规模庞大,同时符合“十二五”民生保障重点需求的典型物联网应用。发挥工业、通信业、信息化的合力,制定专项应用规划,规模化推进物品溯源信息技术的研发、应用的推广,可以站在更高的起点,加快物联网技术和产业的培育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