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交通成“十二五”规划重点
作者:吴勇毅
来源:通信世界周刊
日期:2011-01-24 14:43:06
摘要:当交通拥堵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时,如何对其治理也成了一个重大的国计民生问题。在这种形势之下,交通智能化迫在眉睫,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应运而生。
当交通拥堵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时,如何对其治理也成了一个重大的国计民生问题。在这种形势之下,交通智能化迫在眉睫,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应运而生。
智能交通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
早在2009年,IBM就向奥巴马政府大力提倡“智慧地球”概念,其中重点之一就是“智能交通”,其用意在于通过大量应用智能系统来科学高效管制交通,节约社会资源与燃料能源,进而推进社会发展。而按照我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规定内容,智能交通将成为国内未来交通运输业优先发展主题。
纲要标明,到2015年~2020年,智能交通给相关行业带来的商机将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全国2300个县级以上城市中,近半数已经不同程度地安装了现代化的交通管理技术系统。预计未来5年内,我国将在200个以上的大中型城市建立城市交通指挥中心,其中,城市智能交通投资约450亿元人民币,高速公路智能交通系统投资约350亿元人民币,其它智能交通系统投资大概300亿元人民币。然而相比欧美已超过千亿美元的投资规模,我国智能交通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未来几年我国智能交通产业发展空间巨大。
据了解,在即将出台的“十二五”交通规划中,智能交通将成为交通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交通部已经启动新一代智能交通系统发展战略研究和应用物联网技术推进现代交通运输策略研究两个重大研究项目,为未来5~10年发展进行谋划。
拟订中的“十二五”交通规划提出,未来5年内,我国将实现对国家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公路、重要路段、大型桥梁、车辆区域、交通运输状况等的感知和监控;实现对危险品运输车辆、船舶、长途客运以及城市公交、出租车和轨道交通的全过程监控;基本建成全方位覆盖、全天候运行、快速反应的水上交通安全监管系统和海事信息服务系统。
车联网有望获国家百亿元拨款
如今,作为智能交通重要组成部分的车联网项目近期已被列为我国重大专项第三专项中的重要项目之一,相关内容已上报国务院,一期拨款有望达到百亿元级别,预期2020 年实现可控车辆规模达2 亿辆。作为物联网在智能交通领域的应用,车联网借助装载在车辆上的传感设备(如RFID、传感器、GPS等)收集车辆的属性信息和静、动态信息,并通过网络共享,使车与车、车与路上的行人、车与城市网络能够互相联结,从而实现更智能、更安全的驾驶运输。
此外,2009年下半年以来,智能交通系统领域就出现了企业上市的高潮,2009年有银江股份和键桥通讯上市,2010年则有4到5家智能交通公司上市,而同属智能交通行业的中国智能交通、高德软件也于2010年7月分别在香港、美国上市。
目前,国内从事智能交通行业的企业约有2000多家,主要有设备提供商、软件开发商、系统集成商和平台运营商,经营范围大都集中在道路监控、高速公路收费、GPS、地理信息和系统集成等环节。主要领先厂商有如公路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的宝信软件、川大智胜、银江股份、交技发展、皖通科技、亿阳信通等;还有车载端信息系统商启明信息、北斗星通、四维图新等;另外,还有提供自助缴费系统商,包括新国都、新北洋等厂商。
关键技术应适应交通应用
然而,尽管我国智能交通前景广阔,属于产业升级受益行业,未来高成长趋势明显,但也面临着不少困难和挑战。
其一,由于物联网技术在智能交通领域应用的构架尚未明确,标准体系尚不健全、不统一,规模经济不够,盈利模式未可行,这大大增加了企业的应用成本,不利于智能交通的推行。其二,传感器成本、性能和寿命,在技术上与交通应用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传感、支撑网络也尚未建立,地址资源严重缺失,行业数据中心尚未真正广泛创建,影响智能交通深入应用。其三,关键技术仍受制于人,研发急需突破。目前国内70%以上的智能交通高端市场被国外企业抢占,我国在RFID、传感器上并无主导权,仍受制于美国、欧盟,国内盈利面较小。其四,智能交通研究和示范应用点分散而不成体系,技术参差不齐,市场竞争秩序尚不完善,也给整个智能交通行业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其五,目前国内智能交通IT企业多数规模较小,企业稳定性相对较弱,国际厂商加紧抢占市场,企业业绩波动幅度加大。
不仅如此,一些公众及组织、单位的观念障碍,如对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的担忧也影响着智能交通未来的推广应用。
对此,工信部副部长奚国华日前表示,物联网体系的发展必须从产业中逐渐培养,这个过程大概需要5~10年。可以说,车联网所具有的美好前景虽然诱人,但按照目前的研发能力,车联网相关软、硬件采购真正大面积铺开,至少还需要3~5年时间,因此,业界还是脚踏实地为是。
智能交通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
早在2009年,IBM就向奥巴马政府大力提倡“智慧地球”概念,其中重点之一就是“智能交通”,其用意在于通过大量应用智能系统来科学高效管制交通,节约社会资源与燃料能源,进而推进社会发展。而按照我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规定内容,智能交通将成为国内未来交通运输业优先发展主题。
纲要标明,到2015年~2020年,智能交通给相关行业带来的商机将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全国2300个县级以上城市中,近半数已经不同程度地安装了现代化的交通管理技术系统。预计未来5年内,我国将在200个以上的大中型城市建立城市交通指挥中心,其中,城市智能交通投资约450亿元人民币,高速公路智能交通系统投资约350亿元人民币,其它智能交通系统投资大概300亿元人民币。然而相比欧美已超过千亿美元的投资规模,我国智能交通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未来几年我国智能交通产业发展空间巨大。
据了解,在即将出台的“十二五”交通规划中,智能交通将成为交通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交通部已经启动新一代智能交通系统发展战略研究和应用物联网技术推进现代交通运输策略研究两个重大研究项目,为未来5~10年发展进行谋划。
拟订中的“十二五”交通规划提出,未来5年内,我国将实现对国家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公路、重要路段、大型桥梁、车辆区域、交通运输状况等的感知和监控;实现对危险品运输车辆、船舶、长途客运以及城市公交、出租车和轨道交通的全过程监控;基本建成全方位覆盖、全天候运行、快速反应的水上交通安全监管系统和海事信息服务系统。
车联网有望获国家百亿元拨款
如今,作为智能交通重要组成部分的车联网项目近期已被列为我国重大专项第三专项中的重要项目之一,相关内容已上报国务院,一期拨款有望达到百亿元级别,预期2020 年实现可控车辆规模达2 亿辆。作为物联网在智能交通领域的应用,车联网借助装载在车辆上的传感设备(如RFID、传感器、GPS等)收集车辆的属性信息和静、动态信息,并通过网络共享,使车与车、车与路上的行人、车与城市网络能够互相联结,从而实现更智能、更安全的驾驶运输。
此外,2009年下半年以来,智能交通系统领域就出现了企业上市的高潮,2009年有银江股份和键桥通讯上市,2010年则有4到5家智能交通公司上市,而同属智能交通行业的中国智能交通、高德软件也于2010年7月分别在香港、美国上市。
目前,国内从事智能交通行业的企业约有2000多家,主要有设备提供商、软件开发商、系统集成商和平台运营商,经营范围大都集中在道路监控、高速公路收费、GPS、地理信息和系统集成等环节。主要领先厂商有如公路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的宝信软件、川大智胜、银江股份、交技发展、皖通科技、亿阳信通等;还有车载端信息系统商启明信息、北斗星通、四维图新等;另外,还有提供自助缴费系统商,包括新国都、新北洋等厂商。
关键技术应适应交通应用
然而,尽管我国智能交通前景广阔,属于产业升级受益行业,未来高成长趋势明显,但也面临着不少困难和挑战。
其一,由于物联网技术在智能交通领域应用的构架尚未明确,标准体系尚不健全、不统一,规模经济不够,盈利模式未可行,这大大增加了企业的应用成本,不利于智能交通的推行。其二,传感器成本、性能和寿命,在技术上与交通应用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传感、支撑网络也尚未建立,地址资源严重缺失,行业数据中心尚未真正广泛创建,影响智能交通深入应用。其三,关键技术仍受制于人,研发急需突破。目前国内70%以上的智能交通高端市场被国外企业抢占,我国在RFID、传感器上并无主导权,仍受制于美国、欧盟,国内盈利面较小。其四,智能交通研究和示范应用点分散而不成体系,技术参差不齐,市场竞争秩序尚不完善,也给整个智能交通行业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其五,目前国内智能交通IT企业多数规模较小,企业稳定性相对较弱,国际厂商加紧抢占市场,企业业绩波动幅度加大。
不仅如此,一些公众及组织、单位的观念障碍,如对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的担忧也影响着智能交通未来的推广应用。
对此,工信部副部长奚国华日前表示,物联网体系的发展必须从产业中逐渐培养,这个过程大概需要5~10年。可以说,车联网所具有的美好前景虽然诱人,但按照目前的研发能力,车联网相关软、硬件采购真正大面积铺开,至少还需要3~5年时间,因此,业界还是脚踏实地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