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传媒 旗下网站
登录 注册
RFID世界网 >  新闻中心  >  企业动态  >  正文

境外86%的中国品牌为“海尔造” 世界领袖扛工业振兴大旗

作者:prnews
日期:2011-01-18 17:13:57
摘要:境外86%的中国品牌为“海尔造” 世界领袖扛工业振兴大旗

北京 2011-01-18(中国商业电讯)--燕舞收录机、英雄钢笔、海鸥洗发水、永久自行车……翻开中国企业发展史的相册,总有一串串闪光的名字令我们目光如注、内心温暖。但细思量却不难发现,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在国人心目中一度强悍过的企业,却鲜有走出国门或在国外发展如常者,甚至很多企业连盛极而亡的魔咒都来不及逃脱,就已被淹没在滚滚如流的企业大军之中。万象更新,周而复始,历史和现实已将“中国造”紧紧套牢在一个没有自我、无名无份的怪圈之中。

思索:世界市场淹没了多少“中国造”

从改革开放到入世,中国的经济经历了一段至今持续高速的发展时期,经过改制、兼并、融资、上市等种种手段和方式,中国的民族企业高调崛起。从纺织到家电,从食品到医药,他们的产品不仅彻底改变了十几亿国人的生活,而且他们也试图走出去的决心和努力,也对国际市场形成了一拨又一拨的冲击。

与此同时,作为一个拥有巨大市场潜力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成为无数国外大牌眼中的诱人奶酪。技术合作、入股、产权买断、投资建厂……很多国外品牌开始向中国膨胀式输入。为了在内外夹击中生存,很多企业不得不越来越低价以求在市场中得到喘息机会并生存,因为除此之外他们已经找不到其他可以与强敌抗衡的办法,于是就有了时常被人们所诟病的“低质低价中国造”的坏帽子。也有很多企业从此走上了贴牌代工的路子,让自己的产品借着别人的名字走出了国门,意图在国际市场上分一杯羹,在他们沾沾自喜于自己的“国际化”时,他们的产品失去了自己的名字,深陷“无名无份”的怪圈之中。

据统计,在饮料市场,曾控制国内市场的“八大名牌”已有七家被可口可乐或百事可乐“收编”,并无一例外地在市场上消失;在洗涤用品市场,4大年产量超8万吨的洗衣粉厂已被外商吃掉了3个;在化妆品市场,75%的市场份额已被国外品牌占据;在啤酒行业,年产5万吨以上的60家企业中有72%“被合资”;在感光行业,只剩乐凯一家国产名牌……

全球著名市场调研机构欧睿国际 (Euromonitor)发布的数据更反映了“中国制造”的崛起与“中国品牌”的尴尬:中国制造在全球的产量占比已高达40.5%,但是,中国品牌的海外占比却仅有2.9%!两相对比不难想象,“中国制造”正消耗着国家资源、能源、廉价劳动力等去培育别人的品牌。尽管没有一个权威的统计,但在全球的每一个市场上,几乎都充斥着无数“中国造”的产品,而这些产品却因为被贴上了别人的名字接受着膜拜!

不过,在境外2.9%的自主品牌中,海尔一家就占据了86.5%的市场份额,这意味着在中国境外,海尔几乎扛起了民族品牌的大旗。





惊喜:中国品牌正在带动复兴之路

可喜的是,带着千百年来中国人特有的钢性,中国的企业们从来没有放弃过为自己创牌的努力。值得国人兴奋的消息也频传海内外:永久开始借低碳环保之名复出,王致和的艰难跨国维权路在德国高等法院胜诉……更令中国人自豪的是,海尔冰箱、洗衣机、酒柜以自主品牌登上了行业之巅,成为中国国家形象的一张名片。

仅以冰箱为例,2010年海尔冰箱以10.8%的市场占有率连续第3年蝉联全球第一,前10个月的平均出口单价比行业平均出口单价高出了足足40%,在欧洲冰箱业负增长1.5%的情况下,欧美企业大都处于“限产”状态,海尔集团高端品牌卡萨帝冰箱却实现了45%的高速增长,海尔遍布全球的很多生产基地必须“加班”生产才能交付源源不断的市场订单。

从90年代初开始,海尔冰箱坚持以自主品牌出口与海外本土运营成就了今天的荣耀。其先后在全球建立了29个生产制造基地、19个海外销售公司和8个全球研发中心,实现了全球的本土化生产。欧睿国际数据显示,海尔冰箱10年来的增幅已经远远超过了200%,是全球冰箱品牌近10年来增速最快的世界冠军。

在刚刚结束的国际电工委员会上,海尔代表中国企业提报的17项技术提案全部通过审定,其中2项还被正式立为国际标准。正如很多同人所言,掌握全球行业话语权即为跻身行业领袖地位的标志。有了领袖,中国品牌在国际市场上的崛起复兴已不再是单纯的奢望,相信以后将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会像海尔一样,泰然接受全球众多百年老牌的模仿和克隆。

展望:让世界市场充满“中国牌”

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造就了“中国造”在国际市场上无名无份的尴尬,以海尔为首的出口创牌赢家正在努力带动国内企业展开一场为“中国造”彻底摘帽正名的战争,在这场不见硝烟的品牌危机中闯关。

后金融危机的影响、热钱的大量涌入、贸易壁垒的纠结……众多因素决定了未来五年甚至十年、二十年之内,对于中国制造企业而言,或许竞争将更加激烈和残酷,将有更多的企业成为历史旋涡中的一个浪花,重组、破产或者消失,这既是市场规律的必然,也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崛起过程难以避免的阵痛。但是低质、低端的形象将被中国制造甩得越来越远,不远的将来,在国际市场上,中国制造的产品将被一一冠以一个理所应当的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