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支付市场三足鼎立 专家建议引入第三方
作者:通信信息报
来源:来源网络(侵权删)
日期:2010-04-13 08:40:02
摘要:,中移动的一位人士测算,在还未规模量产前,一台RFID业务的POS机成本大概在3000元左右,更换RFID-SIM卡的单张成本在120元左右。如果中移动今年要发展 1000万用户,光RF-SIM卡的成本就高达上亿元。
手机支付的市场阵营正在壮大。先是中移动与银联的对决进入白热化,最具标志性的事件即中移动宣布入股浦发银行,银联随后宣传在6省市扩大手机支付的试点。再是获悉,电信落户上海试点“翼卡通”手机支付,中国联通在山东、四川、上海等地布局手机支付。此外,中国工商银行还推出了国内首张移动支付双币信用卡。
运营商与银行间的手机支付激战一时间还未分高下,阿里巴巴B2B业务、淘宝网支付宝业务也已参战试水,三大阵营对主导权的争夺,让这个方兴未艾的手机支付市场有望在今年井喷,由此刺激的市场需求和利好的终端商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不断增加,整个产业进程正在加速。专家认为,从手机支付产业链的发展和市场参战各方的现状来看,依靠单一力量主导并不现实,三大阵营竞合共赢将在眼下和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存在。
手机支付市场三足鼎立
手机支付是一种借助手机,通过无线方式进行的缴费和转账等支付活动,分远程支付和本地支付。远程支付通过无线网络提出业务请求,本地支付是手机支持射频、红外、蓝牙等技术,实现手机与自动售货机、POS机等终端设备之间的本地通讯,也就是目前开始流行的手机刷卡业务。
市场应用的易用性不言而喻,3G业务的推出以及我国手机用户数的快速增加又大大提速了这一市场进程。中国电信相关人士表示,如果说2009年是移动支付应用的基础年,那么2010年就是移动支付的发展年。中国电信行业报告也显示,未来几年全球移动支付替代现金或者信用卡、借记卡支付手段的速度大大加快。预计到2011年,全球将会有360亿美元的交易通过移动非接触式方式支付。
市场各方因此大受振奋。中移动入股浦发银行,为大规模手机支付做准备。中联通在去年5月推出手机支付业务。中国电信也已在18个省开展手机支付业务。
运营商阵营振臂搏击,以银联为主导的银行阵营亦不甘示弱。据悉,银联已在湖南、广东、浙江等21个省市推广手机支付,并计划进一步扩展试点范围。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年底,中国银联的移动支付定制用户总量突破2100万户,全年交易额和交易笔数同比增长56.6%和20%。与此同时,中国工商银行推出了国内首张移动支付双币信用卡。
胜负未定,硝烟再起。以阿里巴巴B2B业务、淘宝支付宝业务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阵营也开始试水移动支付。据了解,支付宝已经组建了一支较为完整的无线业务团队,并于去年6月开始相继发布基于多种手机操作系统的支付宝软件。“截至目前,每天通过支付宝实现手机支付已达10万多笔。手机支付是我们未来的发展重点之一。”淘宝内部人士的表态宣告了手机支付市场三足鼎立的格局。
谁更有实力和权力主导?
与电信运营市场一样,不可避免的,手机支付市场的三足鼎立正在陷入一场关于主导权的争夺战。
对运营商而言,他们提供的产品功能更丰富,既可以做小额支付,也可以做大额支付,但在提供支付金融业务时的信用度明显不如银行。而且一旦大规模发展,运营业拥有的庞大的沉淀资金又与国家的金融政策发生抵触。
据了解,国家对于电子支付业务的相关规定中明确包括:不得吸收存款,防止过量资金沉淀。这将是运营商主导手机支付权的最大瓶颈。
专家也认为,从用户角度来说,运营商既然不是金融机构,用户存入的资金也就不是存款,那么利息归谁所有?从监管角度来说,存入的资金将用于哪些消费,会否损害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如果存入的资金数额过大,会否产生一定金融风险?
对银行而言,关于政策瓶颈的隐忧便毫不存在。银行在账户、载体、支付环境上的优势显然是市场其他参与方所不具备的。但是,在手机支付还未形成统一技术标准的情况下,银行阵营目前的参战意图仅是停留在把手机支付作为提高客户黏性的手段,并不会为手机小额支付等业务而投入巨额的技术研发费用,更不太可能租用移动运营商的网络,这就使得银行主导手机支付权缺乏市场前景。
业内专家对此表示,运营商和银行间应被定位成竞合关系。概括而言,在非接触式缴费中,运营商可能占据主导优势;在远程支付的大额交易中,运营商又必须和银联合作,才能保障交易的安全性和合法性。
从实例来看,中移动入股浦发银行就是一个很好的明证。对中移动来说,突破了政策壁垒后,他可以进入全新的业务领域,大幅提升自身的APPU值;对浦发银行来说,他目前仅有518家分支机构,如果通过中移动的近4万家网点发卡,就能将覆盖面将扩大80倍。换句话说,浦发银行只要将中移动用户的2%发展成信用卡客户,就可进入信用卡发行的第一集团军,拥有可观的资金沉淀,这样的协同效应恐怕是浦发和中移动任何一方都无法实现的。
专家支招在运营商与银行引入第三方
据了解,目前,中国手机用户已超7亿,未来中国市场的手机支付用户数有望达到3.5亿。以2009年平均每笔交易额200元来计算,每人每年的单笔手机支付就能产生700亿元市场。
但这样的商机并非唾手可得。跨行业的协作目前在面临的最大挑战即行业利益分配,同时,成本压力亦不可忽视。
据悉,由于近距离支付的成本过高,中国移动内部对手机支付重点发展远程还是近距离支付持有不同意见。对于近距离支付的成本,中移动的一位人士测算,在还未规模量产前,一台RFID业务的POS机成本大概在3000元左右,更换RFID-SIM卡的单张成本在120元左右。如果中移动今年要发展 1000万用户,光RF-SIM卡的成本就高达上亿元。这样的成本压力对一直未能摆脱资金重压的中电信和中联通而言,无疑更是一笔天文数字。
“在移动运营商和银行之间需要引入一个第三方来承担协调和整合任务。”业内人士认为,这个第三方可以是手机支付平台,也可以是其他互联网支付平台。据了解,去年年底,支付宝公司已宣布推出手机支付。
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第三方支付交易规模达5808.4亿元。第三方支付在客户认可度、市场口碑等方面的作用与日俱增。目前,移动支付在国内正处于大发展前夜,两亿的支付宝用户和7亿的手机用户都是移动支付的潜在用户,移动支付很可能在未来两年内迅速普及至数亿手机用户中。
从这个意义上,如何确立运营商和银联之间合作的利益分成,以及摆正第三方手机支付在这一市场中的地位,至关重要。
运营商与银行间的手机支付激战一时间还未分高下,阿里巴巴B2B业务、淘宝网支付宝业务也已参战试水,三大阵营对主导权的争夺,让这个方兴未艾的手机支付市场有望在今年井喷,由此刺激的市场需求和利好的终端商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不断增加,整个产业进程正在加速。专家认为,从手机支付产业链的发展和市场参战各方的现状来看,依靠单一力量主导并不现实,三大阵营竞合共赢将在眼下和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存在。
手机支付市场三足鼎立
手机支付是一种借助手机,通过无线方式进行的缴费和转账等支付活动,分远程支付和本地支付。远程支付通过无线网络提出业务请求,本地支付是手机支持射频、红外、蓝牙等技术,实现手机与自动售货机、POS机等终端设备之间的本地通讯,也就是目前开始流行的手机刷卡业务。
市场应用的易用性不言而喻,3G业务的推出以及我国手机用户数的快速增加又大大提速了这一市场进程。中国电信相关人士表示,如果说2009年是移动支付应用的基础年,那么2010年就是移动支付的发展年。中国电信行业报告也显示,未来几年全球移动支付替代现金或者信用卡、借记卡支付手段的速度大大加快。预计到2011年,全球将会有360亿美元的交易通过移动非接触式方式支付。
市场各方因此大受振奋。中移动入股浦发银行,为大规模手机支付做准备。中联通在去年5月推出手机支付业务。中国电信也已在18个省开展手机支付业务。
运营商阵营振臂搏击,以银联为主导的银行阵营亦不甘示弱。据悉,银联已在湖南、广东、浙江等21个省市推广手机支付,并计划进一步扩展试点范围。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年底,中国银联的移动支付定制用户总量突破2100万户,全年交易额和交易笔数同比增长56.6%和20%。与此同时,中国工商银行推出了国内首张移动支付双币信用卡。
胜负未定,硝烟再起。以阿里巴巴B2B业务、淘宝支付宝业务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阵营也开始试水移动支付。据了解,支付宝已经组建了一支较为完整的无线业务团队,并于去年6月开始相继发布基于多种手机操作系统的支付宝软件。“截至目前,每天通过支付宝实现手机支付已达10万多笔。手机支付是我们未来的发展重点之一。”淘宝内部人士的表态宣告了手机支付市场三足鼎立的格局。
谁更有实力和权力主导?
与电信运营市场一样,不可避免的,手机支付市场的三足鼎立正在陷入一场关于主导权的争夺战。
对运营商而言,他们提供的产品功能更丰富,既可以做小额支付,也可以做大额支付,但在提供支付金融业务时的信用度明显不如银行。而且一旦大规模发展,运营业拥有的庞大的沉淀资金又与国家的金融政策发生抵触。
据了解,国家对于电子支付业务的相关规定中明确包括:不得吸收存款,防止过量资金沉淀。这将是运营商主导手机支付权的最大瓶颈。
专家也认为,从用户角度来说,运营商既然不是金融机构,用户存入的资金也就不是存款,那么利息归谁所有?从监管角度来说,存入的资金将用于哪些消费,会否损害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如果存入的资金数额过大,会否产生一定金融风险?
对银行而言,关于政策瓶颈的隐忧便毫不存在。银行在账户、载体、支付环境上的优势显然是市场其他参与方所不具备的。但是,在手机支付还未形成统一技术标准的情况下,银行阵营目前的参战意图仅是停留在把手机支付作为提高客户黏性的手段,并不会为手机小额支付等业务而投入巨额的技术研发费用,更不太可能租用移动运营商的网络,这就使得银行主导手机支付权缺乏市场前景。
业内专家对此表示,运营商和银行间应被定位成竞合关系。概括而言,在非接触式缴费中,运营商可能占据主导优势;在远程支付的大额交易中,运营商又必须和银联合作,才能保障交易的安全性和合法性。
从实例来看,中移动入股浦发银行就是一个很好的明证。对中移动来说,突破了政策壁垒后,他可以进入全新的业务领域,大幅提升自身的APPU值;对浦发银行来说,他目前仅有518家分支机构,如果通过中移动的近4万家网点发卡,就能将覆盖面将扩大80倍。换句话说,浦发银行只要将中移动用户的2%发展成信用卡客户,就可进入信用卡发行的第一集团军,拥有可观的资金沉淀,这样的协同效应恐怕是浦发和中移动任何一方都无法实现的。
专家支招在运营商与银行引入第三方
据了解,目前,中国手机用户已超7亿,未来中国市场的手机支付用户数有望达到3.5亿。以2009年平均每笔交易额200元来计算,每人每年的单笔手机支付就能产生700亿元市场。
但这样的商机并非唾手可得。跨行业的协作目前在面临的最大挑战即行业利益分配,同时,成本压力亦不可忽视。
据悉,由于近距离支付的成本过高,中国移动内部对手机支付重点发展远程还是近距离支付持有不同意见。对于近距离支付的成本,中移动的一位人士测算,在还未规模量产前,一台RFID业务的POS机成本大概在3000元左右,更换RFID-SIM卡的单张成本在120元左右。如果中移动今年要发展 1000万用户,光RF-SIM卡的成本就高达上亿元。这样的成本压力对一直未能摆脱资金重压的中电信和中联通而言,无疑更是一笔天文数字。
“在移动运营商和银行之间需要引入一个第三方来承担协调和整合任务。”业内人士认为,这个第三方可以是手机支付平台,也可以是其他互联网支付平台。据了解,去年年底,支付宝公司已宣布推出手机支付。
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第三方支付交易规模达5808.4亿元。第三方支付在客户认可度、市场口碑等方面的作用与日俱增。目前,移动支付在国内正处于大发展前夜,两亿的支付宝用户和7亿的手机用户都是移动支付的潜在用户,移动支付很可能在未来两年内迅速普及至数亿手机用户中。
从这个意义上,如何确立运营商和银联之间合作的利益分成,以及摆正第三方手机支付在这一市场中的地位,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