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战略性新兴产业攻略
作者:瞭望新闻周刊
来源:来源网络(侵权删)
日期:2010-03-05 08:46:22
摘要:把全球经济带入深渊的金融危机,“阵痛”了一年之后,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后危机时代”的新宠儿。美国、日本、欧盟等都将注意力转向新兴产业,并给予前所未有的强有力政策支持。
把全球经济带入深渊的金融危机,“阵痛”了一年之后,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后危机时代”的新宠儿。美国、日本、欧盟等都将注意力转向新兴产业,并给予前所未有的强有力政策支持。
“国际金融危机后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各国走向经济复兴的选择和重点,必将改变世界经济增长的轨迹和旧有的格局,”中国科技战略研究院产业科技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刘峰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的采访时强调道。
中国政府启动部署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中国立足当前渡难关、着眼长远上水平的重大战略选择”,要“以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来选择与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
2009 年11月3日,温家宝总理在《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讲话中指出了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标准和方向,并特别指出,要着力突破传感网、物联网关键技术,及早部署后IP时代相关技术研发,使信息网络产业成为推动产业升级、迈向信息社会的“发动机”。
此前的9月21日、22日,温家宝总理连续主持召开三次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座谈会,阐述了以新能源、物联网和传感网技术、新材料、生命科学、空间与海洋探索等为重点的产业规划。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等相关部委随后酝酿相关政策,为新兴战略性产业布局。
部署2010年经济工作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我国要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要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据悉,国家有关部门目前正在编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这将成为中国在本轮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继四万亿投资和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之后的又一轮刺激经济的方案。
与此同时,国家发改委已经确定,在“十二五”规划编制中,将新兴战略性产业的编制作为重点,产业的发展方向、战略重点和重大举措也需要随之确定。这些新兴战略性产业包括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和信息产业。
本刊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中国已经将新能源产业、传感网与物联网、微电子等新型材料、生物医药、海洋工程五大领域约20个产业纳入新兴产业规划之中。备受关注的新能源、电动汽车、环保型产业、信息与通讯技术、关键材料、医疗器械等将搭上此轮新兴产业发展快车。日前,国家发改委会同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等组织召开“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思路研究工作启动暨协调小组第一次会议”。
在中国,什么样的产业才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呢?温家宝总理给出了明确而科学的答案,一是产品要有稳定并有发展前景的市场需求;二是要有良好的经济技术效益;三是能带动一批产业的兴起。
危机催生新产业革命
国际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巨大影响,各国都在寻找下一轮经济增长的动力,开始大力关注对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
“美国、日本、欧盟等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已经基本结束。在经济增长方面,如果再依靠传统模式,通过资源和要素的投入来提高经济增长的速度难度很大。所以,技术革命是提高经济增长速度的深层次的动力,”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财政金融研究室负责人张岸元在接受本刊的采访时分析认为。
张岸元举例说,进入新世纪以后,美国经济之所以能持续较快增长的重要原因就是有了互联网的技术,也就是说,IT革命带来了美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有学者在分析国际金融危机原因时甚至认为,金融危机之所以在这个始点上爆发,就是因为IT革命引起的新的经济增长的动力在逐步减低,而在这个始点上又没有新的突破,但是与之相应的金融扩张却仍在继续。美国政府在采取拯救金融机构等应急措施同时,希望通过节能环保等能源领域的革命能带动美国走出这场危机。“从历史上看,每一次走出经济危机靠的都是技术革命”。
据刘峰介绍,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呈现出新的趋势。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纳米、生命、信息、认知科学的融合,推动着人类整体认识能力的飞跃。同时,科技成果产业化周期缩短,造就了新的产业发展和超越机会。
人类基因组、超导、纳米材料等许多属于基础研究的成果,在中间成果阶段就申请了专利,有些甚至迅速转化为产品走进生活。当前,在纳米技术、生物技术等新兴领域,不少国家都处在相近的起点上。后发国家完全有可能在这些领域实现突破,带动整体科技竞争力的跃升。
刘峰梳理了当前全球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特点。首先,技术创新和应用是新兴产业的驱动力。电子信息、新能源等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是建立在相应领域的重大科技突破的基础之上。
其次,有效的市场需求和产业基础设施对新兴产业发展至关重要。新兴产业一般处于产业生命周期的萌芽期,它在基础科学和应用成熟度之间有较大差异,市场上存在许多相互竞争的技术,产品创新速度快,技术风险高,如何形成有效的市场需求,建设完善产业发展需要的基础设施,是这些战略新兴产业最终能否发展壮大的必备条件。
再有,政府强有力的扶持是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新兴产业在其发展初期,大多为缺少竞争优势的弱势产业,对这些产业进行必要的培育和扶持,是促使它们快速发展的重要条件。
显而易见,以美国为首的发达经济体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复兴制造业为核心的“再工业化”的战略思路,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正在着力于调整结构和发展方式。
政府扶持力度空前
“科技的重大突破孕育着新的产业发展的机会和动力,造就新的产业发展和超越机会,必然会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关注,”刘峰说。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各国政府扶持新兴产业的力度前所未有。以美国为例,奥巴马上台之后,大力发展电动汽车产业,采取一系列补贴、减税、政府担保贷款等措施,累计140亿美元财政支持。
尽管各国的政治经济体制不同,但无论是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欧美国家,还是以政府主导型经济为主的东亚国家和地区,政府大多都会对未来需要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给予必要的培育和扶持。
在刘峰看来,政府的扶持的重点至少包括4个方面:一是相关配套政策体系的建立;二是更多地表现在对这些产业的技术研发、支撑体系建设等创新投入上;三是注重产业链整体技术突破和联动发展;四是引导新兴产业进行合理的空间布局和集聚。
张岸元也认为,政府的扶持主要表现在资金支持和政策支持方面。政府的制度,规定和规制在引导技术研发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政府可以通过规制的调整,在较短时间内人为地创造一个新的市场。而且,通常是通过政府的规制和疏导,调整力量,形成新的游戏规则,人为地创造需求。比如关于气候变化,二氧化碳原来是被认可的,不算是污染,只算是排放温室气体,但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通过把它纳入政府的规制,强制性地规定,不允许排放,或是限量排放,在这种不成其为技术的领域,又开发出一些领先的技术,因此来人为地创造一些新的市场,如碳交易市场。“最近以来,围绕着温室气体减排,围绕着碳捕捉、回收和封存,西方国家提出了一系列可以说是怪模怪样的技术,有很多东西都是闻所未闻的。但是由于他们掌握高端领域的话语权,人为地创造了一些需求。”
美国奥巴马政府将政策重点放在新能源和环保产业上。美国政府在维护市场竞争秩序上扮演重要角色,制定并执行严格的反托拉斯法以维系自由开放的交易体系。美国政府还在应对前瞻性问题的挑战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在太空探险、医疗保健和环境保护等方面为国内产业创造了新的发展空间。
欧盟重在提高“绿色技术”和其他高技术至全球领先水平,并决定在2013年之前投资1050亿欧元用于“绿色经济”的发展。法国政府宣布将建立200亿欧元的“战略投资基金”,主要用于对能源、汽车、航空和防务等战略企业的投资与入股。
2009年3月,日本政府出台了为期3年的信息技术发展计划,侧重于促进IT技术在医疗、行政等领域的应用。同年4月,为配合第四次经济刺激计划推出了新增长策略,发展方向为环保型汽车、电力汽车、低碳排放、医疗与护理、文化旅游业、太阳能发电等。
中国亦是如此。张岸元举例说,中国在风能、太阳能和燃料乙醇等新能源领域取得了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政府在创造市场需求。政府制定了政策,对风能和太阳能上网给予了电价上的优惠;在燃料乙醇领域,中国已经实现几个省的封闭运行。政府通过实行增值税先增后买、生产的燃料乙醇每吨按照成本价进行弹性补贴等政策,使这种在完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具备生存能力的产业形成了一个市场空间。
各国抢占战略制高点
在当前“后危机时代”,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和经济体均选择了不同的新兴产业作为突破口。
美国奥巴马政府十分强调新能源、干细胞、航天航空、宽带网络的技术开发和产业发展,明显看出美国期待着以新能源革命作为整个工业体系新的标志性能源转换的驱动力,发动一场新的经济、技术、环境和社会的总体革命。
日本把重点放在商业航天市场、信息技术应用、新型汽车、低碳产业、医疗与护理、新能源(太阳能)等新兴行业。还制订了长期的战略方针“技术创新25”并加以实施,成为日本的长期发展战略和科技政策指南。
英国为了应对目前的经济衰退,启动了一项批量生产电动车、混合燃料车的“绿色振兴计划”,希望经济尽快以“低碳经济模式”从衰退中复苏。
德国政府批准了总额为5亿欧元的电动汽车研发计划预算,支持包括奔驰公司在内的3家研究伙伴,计划在2011年实现锂电池的产业化生产,推动电动汽车产业发展。
韩国制定《新增长动力规划及发展战略》,将绿色技术、尖端产业融合、高附加值服务等三大领域共17项新兴产业确定为新增长动力。
中国在2009年11月3日表示,高度重视信息网络产业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中的作用,并将之提升到新兴战略性产业中“引擎”这样的高度。
由此可见,国际金融危机的出现改变了主要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对于经济服务化和金融化的一些基本立场,更加关注实体经济,希望通过新兴产业的发展带动下一轮经济增长。
“从历次大的经济周期看,都是以基本资源和能源改变、若干标志性新兴产业兴起为核心特征,最终引发全球各国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大的流动,形成新的产业结构和增长模式。所以,金融危机后新兴产业已经成为各国走向经济复兴的选择和重点,必然将改变世界经济增长的轨迹和旧有的格局,”刘峰说。
全球新兴产业发展趋势
此番全球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兴起,与前几次产业革命有着共性的地方,都是基于相关领域的重大科技突破发展起来的。
“不同之处在于,一是领域重点不同。如在以前的产业基础上,随着科技的突破,出现了下一代的电子信息和网络产业,以纳米技术为特点的新材料产业、以遗传工程为核心的生物技术产业、现代交通运输及航天技术产业、能源和环境技术产业等。二是产业融合产生一些新的业态,如电子信息、网络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产生的数字内容产业;生物技术和电子信息产业融合可能催生生物计算机等,”刘峰分析认为。
从历史事实看,第一次产业革命,纺织、钢铁、机械等新兴产业使得整个世界的经济中心由农业转向了工业。第二次产业革命,电力、石油化工、内燃机等新兴技术和产业群使得资本密集型产业成为经济的主导部门。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21世纪初,是由核能、航空航天、计算机、IT网络信息等产业迅猛发展所推动的经济增长的时代,世界工业体系发生了剧烈改变,整个物质生产体系变化深刻。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新兴产业群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势头已经逐步趋缓。
而回顾近代以来的历史,中国已经错失了四次发展科技的机遇。第一次是当欧洲工业革命兴起之际,中国正当“康乾盛世”,盲目自大错失良机。第二次是鸦片战争之后,改良派发动 “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却被保守派所扼杀。第三次是20世纪上半叶,军阀混战加上外敌入侵,使中国失去了科学救国的机会。第四次是“文革”时期,新中国建立的宝贵科技基础受到很大破坏。
谈及全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态势,刘峰预测说:“从全球来看,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新能源、生物工程和新医药、新材料等领域。”
信息技术在驱动了上一轮技术革命以后,势头始终不减,新一代宽带网络、智慧地球、云计算、系统级芯片等新技术、新应用极有可能推动信息产业实现新的质的飞跃。信息技术同时还会带动互联网、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等多个产业强劲增长,创造新的商业模式。
以核能、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为代表的新能源技术将持续突破,下一代核电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无疑将改变整个能源体系,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的下降速度极可能大大超出预测,以智能电网、大规模储能电池为代表的配套技术良好的预期将进一步拉动新能源提高在能源结构中的份额。
以基因工程为代表的生物技术不断取得突破,向医药、农业等众多领域广泛渗透,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将促进生物工程和新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改变整个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纳米技术开始向应用研究及产业化迈进。纳米印刷技术,微纳结构光刻技术产业化前景明朗,将形成巨大的产业规模。
“随着科学技术在不同领域的新的重大突破,还会催生一系列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刘峰判断说。
不过,刘峰同时提醒可能遇到的障碍,一是技术创新的问题。新兴产业的技术还不是很成熟,技术路线多样,形成主流的技术路线和产品需要经过市场的长期筛选,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尝试,对研究能力和投入能力要求都比较高。二是产业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的问题。如太阳能发电和风力发电并网就遇到电网基础设施问题;电动汽车的推广使用中充电站的问题等。三是成本问题。新兴产业生产的产品和服务,由于技术、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不完善,规模小,往往成本较高。四是消费市场的认同度。
“这些困难在以前的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同样遇到过,都通过技术创新、完善产业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等方法有效地解决了。因此,我们有理由看好目前这些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刘峰比较乐观地说。
张岸元对此则态度略显谨慎:“新兴产业机会很多,但是陷阱也多。一旦技术路径选择错误的话,损失是惨重的。科技革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应尊重研发创新领域的偶然性。”
“国际金融危机后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各国走向经济复兴的选择和重点,必将改变世界经济增长的轨迹和旧有的格局,”中国科技战略研究院产业科技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刘峰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的采访时强调道。
中国政府启动部署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中国立足当前渡难关、着眼长远上水平的重大战略选择”,要“以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来选择与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
2009 年11月3日,温家宝总理在《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讲话中指出了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标准和方向,并特别指出,要着力突破传感网、物联网关键技术,及早部署后IP时代相关技术研发,使信息网络产业成为推动产业升级、迈向信息社会的“发动机”。
此前的9月21日、22日,温家宝总理连续主持召开三次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座谈会,阐述了以新能源、物联网和传感网技术、新材料、生命科学、空间与海洋探索等为重点的产业规划。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等相关部委随后酝酿相关政策,为新兴战略性产业布局。
部署2010年经济工作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我国要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要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据悉,国家有关部门目前正在编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这将成为中国在本轮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继四万亿投资和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之后的又一轮刺激经济的方案。
与此同时,国家发改委已经确定,在“十二五”规划编制中,将新兴战略性产业的编制作为重点,产业的发展方向、战略重点和重大举措也需要随之确定。这些新兴战略性产业包括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和信息产业。
本刊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中国已经将新能源产业、传感网与物联网、微电子等新型材料、生物医药、海洋工程五大领域约20个产业纳入新兴产业规划之中。备受关注的新能源、电动汽车、环保型产业、信息与通讯技术、关键材料、医疗器械等将搭上此轮新兴产业发展快车。日前,国家发改委会同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等组织召开“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思路研究工作启动暨协调小组第一次会议”。
在中国,什么样的产业才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呢?温家宝总理给出了明确而科学的答案,一是产品要有稳定并有发展前景的市场需求;二是要有良好的经济技术效益;三是能带动一批产业的兴起。
危机催生新产业革命
国际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巨大影响,各国都在寻找下一轮经济增长的动力,开始大力关注对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
“美国、日本、欧盟等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已经基本结束。在经济增长方面,如果再依靠传统模式,通过资源和要素的投入来提高经济增长的速度难度很大。所以,技术革命是提高经济增长速度的深层次的动力,”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财政金融研究室负责人张岸元在接受本刊的采访时分析认为。
张岸元举例说,进入新世纪以后,美国经济之所以能持续较快增长的重要原因就是有了互联网的技术,也就是说,IT革命带来了美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有学者在分析国际金融危机原因时甚至认为,金融危机之所以在这个始点上爆发,就是因为IT革命引起的新的经济增长的动力在逐步减低,而在这个始点上又没有新的突破,但是与之相应的金融扩张却仍在继续。美国政府在采取拯救金融机构等应急措施同时,希望通过节能环保等能源领域的革命能带动美国走出这场危机。“从历史上看,每一次走出经济危机靠的都是技术革命”。
据刘峰介绍,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呈现出新的趋势。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纳米、生命、信息、认知科学的融合,推动着人类整体认识能力的飞跃。同时,科技成果产业化周期缩短,造就了新的产业发展和超越机会。
人类基因组、超导、纳米材料等许多属于基础研究的成果,在中间成果阶段就申请了专利,有些甚至迅速转化为产品走进生活。当前,在纳米技术、生物技术等新兴领域,不少国家都处在相近的起点上。后发国家完全有可能在这些领域实现突破,带动整体科技竞争力的跃升。
刘峰梳理了当前全球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特点。首先,技术创新和应用是新兴产业的驱动力。电子信息、新能源等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是建立在相应领域的重大科技突破的基础之上。
其次,有效的市场需求和产业基础设施对新兴产业发展至关重要。新兴产业一般处于产业生命周期的萌芽期,它在基础科学和应用成熟度之间有较大差异,市场上存在许多相互竞争的技术,产品创新速度快,技术风险高,如何形成有效的市场需求,建设完善产业发展需要的基础设施,是这些战略新兴产业最终能否发展壮大的必备条件。
再有,政府强有力的扶持是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新兴产业在其发展初期,大多为缺少竞争优势的弱势产业,对这些产业进行必要的培育和扶持,是促使它们快速发展的重要条件。
显而易见,以美国为首的发达经济体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复兴制造业为核心的“再工业化”的战略思路,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正在着力于调整结构和发展方式。
政府扶持力度空前
“科技的重大突破孕育着新的产业发展的机会和动力,造就新的产业发展和超越机会,必然会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关注,”刘峰说。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各国政府扶持新兴产业的力度前所未有。以美国为例,奥巴马上台之后,大力发展电动汽车产业,采取一系列补贴、减税、政府担保贷款等措施,累计140亿美元财政支持。
尽管各国的政治经济体制不同,但无论是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欧美国家,还是以政府主导型经济为主的东亚国家和地区,政府大多都会对未来需要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给予必要的培育和扶持。
在刘峰看来,政府的扶持的重点至少包括4个方面:一是相关配套政策体系的建立;二是更多地表现在对这些产业的技术研发、支撑体系建设等创新投入上;三是注重产业链整体技术突破和联动发展;四是引导新兴产业进行合理的空间布局和集聚。
张岸元也认为,政府的扶持主要表现在资金支持和政策支持方面。政府的制度,规定和规制在引导技术研发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政府可以通过规制的调整,在较短时间内人为地创造一个新的市场。而且,通常是通过政府的规制和疏导,调整力量,形成新的游戏规则,人为地创造需求。比如关于气候变化,二氧化碳原来是被认可的,不算是污染,只算是排放温室气体,但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通过把它纳入政府的规制,强制性地规定,不允许排放,或是限量排放,在这种不成其为技术的领域,又开发出一些领先的技术,因此来人为地创造一些新的市场,如碳交易市场。“最近以来,围绕着温室气体减排,围绕着碳捕捉、回收和封存,西方国家提出了一系列可以说是怪模怪样的技术,有很多东西都是闻所未闻的。但是由于他们掌握高端领域的话语权,人为地创造了一些需求。”
美国奥巴马政府将政策重点放在新能源和环保产业上。美国政府在维护市场竞争秩序上扮演重要角色,制定并执行严格的反托拉斯法以维系自由开放的交易体系。美国政府还在应对前瞻性问题的挑战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在太空探险、医疗保健和环境保护等方面为国内产业创造了新的发展空间。
欧盟重在提高“绿色技术”和其他高技术至全球领先水平,并决定在2013年之前投资1050亿欧元用于“绿色经济”的发展。法国政府宣布将建立200亿欧元的“战略投资基金”,主要用于对能源、汽车、航空和防务等战略企业的投资与入股。
2009年3月,日本政府出台了为期3年的信息技术发展计划,侧重于促进IT技术在医疗、行政等领域的应用。同年4月,为配合第四次经济刺激计划推出了新增长策略,发展方向为环保型汽车、电力汽车、低碳排放、医疗与护理、文化旅游业、太阳能发电等。
中国亦是如此。张岸元举例说,中国在风能、太阳能和燃料乙醇等新能源领域取得了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政府在创造市场需求。政府制定了政策,对风能和太阳能上网给予了电价上的优惠;在燃料乙醇领域,中国已经实现几个省的封闭运行。政府通过实行增值税先增后买、生产的燃料乙醇每吨按照成本价进行弹性补贴等政策,使这种在完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具备生存能力的产业形成了一个市场空间。
各国抢占战略制高点
在当前“后危机时代”,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和经济体均选择了不同的新兴产业作为突破口。
美国奥巴马政府十分强调新能源、干细胞、航天航空、宽带网络的技术开发和产业发展,明显看出美国期待着以新能源革命作为整个工业体系新的标志性能源转换的驱动力,发动一场新的经济、技术、环境和社会的总体革命。
日本把重点放在商业航天市场、信息技术应用、新型汽车、低碳产业、医疗与护理、新能源(太阳能)等新兴行业。还制订了长期的战略方针“技术创新25”并加以实施,成为日本的长期发展战略和科技政策指南。
英国为了应对目前的经济衰退,启动了一项批量生产电动车、混合燃料车的“绿色振兴计划”,希望经济尽快以“低碳经济模式”从衰退中复苏。
德国政府批准了总额为5亿欧元的电动汽车研发计划预算,支持包括奔驰公司在内的3家研究伙伴,计划在2011年实现锂电池的产业化生产,推动电动汽车产业发展。
韩国制定《新增长动力规划及发展战略》,将绿色技术、尖端产业融合、高附加值服务等三大领域共17项新兴产业确定为新增长动力。
中国在2009年11月3日表示,高度重视信息网络产业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中的作用,并将之提升到新兴战略性产业中“引擎”这样的高度。
由此可见,国际金融危机的出现改变了主要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对于经济服务化和金融化的一些基本立场,更加关注实体经济,希望通过新兴产业的发展带动下一轮经济增长。
“从历次大的经济周期看,都是以基本资源和能源改变、若干标志性新兴产业兴起为核心特征,最终引发全球各国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大的流动,形成新的产业结构和增长模式。所以,金融危机后新兴产业已经成为各国走向经济复兴的选择和重点,必然将改变世界经济增长的轨迹和旧有的格局,”刘峰说。
全球新兴产业发展趋势
此番全球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兴起,与前几次产业革命有着共性的地方,都是基于相关领域的重大科技突破发展起来的。
“不同之处在于,一是领域重点不同。如在以前的产业基础上,随着科技的突破,出现了下一代的电子信息和网络产业,以纳米技术为特点的新材料产业、以遗传工程为核心的生物技术产业、现代交通运输及航天技术产业、能源和环境技术产业等。二是产业融合产生一些新的业态,如电子信息、网络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产生的数字内容产业;生物技术和电子信息产业融合可能催生生物计算机等,”刘峰分析认为。
从历史事实看,第一次产业革命,纺织、钢铁、机械等新兴产业使得整个世界的经济中心由农业转向了工业。第二次产业革命,电力、石油化工、内燃机等新兴技术和产业群使得资本密集型产业成为经济的主导部门。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21世纪初,是由核能、航空航天、计算机、IT网络信息等产业迅猛发展所推动的经济增长的时代,世界工业体系发生了剧烈改变,整个物质生产体系变化深刻。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新兴产业群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势头已经逐步趋缓。
而回顾近代以来的历史,中国已经错失了四次发展科技的机遇。第一次是当欧洲工业革命兴起之际,中国正当“康乾盛世”,盲目自大错失良机。第二次是鸦片战争之后,改良派发动 “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却被保守派所扼杀。第三次是20世纪上半叶,军阀混战加上外敌入侵,使中国失去了科学救国的机会。第四次是“文革”时期,新中国建立的宝贵科技基础受到很大破坏。
谈及全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态势,刘峰预测说:“从全球来看,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新能源、生物工程和新医药、新材料等领域。”
信息技术在驱动了上一轮技术革命以后,势头始终不减,新一代宽带网络、智慧地球、云计算、系统级芯片等新技术、新应用极有可能推动信息产业实现新的质的飞跃。信息技术同时还会带动互联网、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等多个产业强劲增长,创造新的商业模式。
以核能、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为代表的新能源技术将持续突破,下一代核电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无疑将改变整个能源体系,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的下降速度极可能大大超出预测,以智能电网、大规模储能电池为代表的配套技术良好的预期将进一步拉动新能源提高在能源结构中的份额。
以基因工程为代表的生物技术不断取得突破,向医药、农业等众多领域广泛渗透,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将促进生物工程和新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改变整个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纳米技术开始向应用研究及产业化迈进。纳米印刷技术,微纳结构光刻技术产业化前景明朗,将形成巨大的产业规模。
“随着科学技术在不同领域的新的重大突破,还会催生一系列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刘峰判断说。
不过,刘峰同时提醒可能遇到的障碍,一是技术创新的问题。新兴产业的技术还不是很成熟,技术路线多样,形成主流的技术路线和产品需要经过市场的长期筛选,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尝试,对研究能力和投入能力要求都比较高。二是产业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的问题。如太阳能发电和风力发电并网就遇到电网基础设施问题;电动汽车的推广使用中充电站的问题等。三是成本问题。新兴产业生产的产品和服务,由于技术、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不完善,规模小,往往成本较高。四是消费市场的认同度。
“这些困难在以前的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同样遇到过,都通过技术创新、完善产业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等方法有效地解决了。因此,我们有理由看好目前这些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刘峰比较乐观地说。
张岸元对此则态度略显谨慎:“新兴产业机会很多,但是陷阱也多。一旦技术路径选择错误的话,损失是惨重的。科技革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应尊重研发创新领域的偶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