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成中关村创新亮点
拿起手机拨打一个号码,安装在家中的摄像头会把拍下的画面实时传送到手机屏幕上。今年1月,中国移动正式开通针对个人家庭市场的无线视频应用业务“E视通”,为我们揭开了方兴未艾的物联网产业的冰山一角。
“E视通”的研发单位是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内的中星微电子公司。记者了解到,目前除中星微电子外,中科院微电子所、北京邮电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等教学科研单位,同方微电子、联想集团、神州数码等企业都准备在物联网上一展身手——中关村已经吹响了向物联网产业大举进军的号角。
“从历史上看,每一次金融危机都酝酿着一次技术革命,这个新技术是什么?中关村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应该有自己的创新亮点,这个亮点在哪里?我认为,‘物联网’可以同时回答这两个问题。”提起物联网,中星微董事长邓中翰博士滔滔不绝。
中星微的大厅里摆放着一枚公司自主研发的新一代物联网中高速传感芯片,有了它,物联网就能与现有设备实现良好兼容。无需重复建设的特点,让物联网与其它新兴产业相比显得“亲和力”十足。
近年来,借助智能交通及平安北京建设,全市各种摄像头已达30万个,这无疑为物联网技术迅速“落地”铺平了道路;另一方面,包括中星微在内的中关村企业已在人才和技术方面做了大量储备,正“蓄势待发”。邓中翰认为,如果能抓住时机整合首都信息化基础资源,根据物联网应用需求改造升级,“把北京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物联网的产业优势是完全可能的。”
由于物联网的应用范围遍及智能交通、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公共安全等诸多领域,有专家预测,物联网将成为继计算机、通信网络之后的信息产业第三次浪潮,有望在10年内大规模普及,发展成为一条上万亿元规模的完整产业链。
2008年7月,中星微参与了“安全防范视频监控数字音视频编解码国家标准”(简称SVAC标准)制定工作。如今,拥有物联网五大核心技术即标准、芯片、智能、算法和平台的中星微是唯一一家可实现大规模物联网应用的中关村企业。
“物联网热”让更多企业“闻风而动”。
去年底,“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正式成立,参与的40余家机构涵盖了物联网的整个产业链,力争通过3年的努力,推动建设10-12项标志性示范应用工程,培育8-10家行业龙头企业,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和集成应用解决方案、国家或行业标准,使中关村成为中国物联网产业中心。
北京市物联网产业规划也正在制定中,将着重发挥中关村国家自主示范区优势,在公共安全、食品安全等领域启动物联网的示范应用。
智能是物联网的价值所在
中星微董事长邓中翰在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后第一次接受媒体采访,就是向本报记者详解物联网。
问:物联网与传感网是否同一概念?
答:物联网是将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结合,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的巨大网络。但物联网与我们常说的传感网并不是一回事。传感网只是物联网的一部分,物联网架构在传感网和传输网络基础上,是对传感网的深度互联和跨域协作。物联网的关键功用和价值所在是“智能”。
问:物联网的技术难点和成败关键是什么?
答:那一定是视频,视频数据采集最复杂、传输带宽最大、计算量最复杂、应用也最广泛。正如人对外界的信息感知80%以上来自视频,物联网的核心也是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