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我国手机支付市场规模将近30亿元
作者:宁勇
来源:人民邮电报
日期:2010-01-11 10:06:44
摘要:成本低、够灵活,移动电子商务的这些特点让中小企业对其青睐有加。但我们同时看到,支付环节已经成为移动电子商务的瓶颈,那么,尖角初露的手机支付在新的一年里会呈现哪些趋势呢?
成本低、够灵活,移动电子商务的这些特点让中小企业对其青睐有加。但我们同时看到,支付环节已经成为移动电子商务的瓶颈,那么,尖角初露的手机支付在新的一年里会呈现哪些趋势呢?请关注——
去年是国内手机支付市场烽烟四起的一年,银行、电信运营商、第三方支付公司分别推出了以自身为主导的手机支付业务:交行于2009年6月27日高调推出新一代手机银行——e动交行,知道对方手机号就能转账;支付宝的手机支付业务于11月10日精彩亮相,用手机就可以向对方支付宝账户付款和缴纳水电气费;12月21日,中国电信江苏公司宣布“翼卡通”业务在南京和苏州投入商用,市民只要刷“天翼”手机便可直接乘坐公交车、地铁和购物……据统计,去年仅上半年中国手机支付用户突破1920万户,实现交易6268.5万笔,支付金额达170.4亿元。
随着3G在中国投入运营及其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支付手段的移动化将是大势所趋。而移动电子商务试点示范工程(手机支付)已被国家列为《电子商务发展“十一五”规划》部署的六大重点引导工程之一。目前,7亿手机用户中使用手机支付业务的尚不足3%,手机支付业务只能说是“小荷才露尖尖角”,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潜力。然而,据艾瑞咨询预测,今年手机支付市场规模将达28.45亿元。面对这个新兴产业的广阔市场前景,笔者认为中国手机支付市场会有以下几个发展趋势——
趋势一:爱换卡,不爱换机
手机支付按支付额度可以分为小额支付(微支付)和大额支付(宏支付)两大类,小额支付一般以非接触、不记名、交易快捷为主要特点。目前,国内很多城市已经推行将公交IC卡功能集成在手机上的业务。实现这种集成有“换手机”和“换卡”两大类解决方案,相对“换手机”的方案而言,“换卡”类方案不需要更换手机,仅换一个UMI卡就可以刷手机实现小额支付。这种方案在技术实现上相对简单,用户也比较容易接受,它在降低用户开销、照顾用户的使用习惯的同时,也降低了运营商的业务推广难度。“换手机”类方案不仅用户或运营商需要承担较高的手机终端成本,而且运营商需要向手机制造商定制支持这一功能的手机。另外,定制手机种类少、选择余地小也将成为影响业务推广的一个因素。
趋势二:推小额,靠运营商
单纯以电信运营商为主导的手机支付业务可以不需要与银行合作,直接以手机的话费作为支付手段。从国家金融政策上看,这种支付只能限于小额支付(如手机话费支付“知网”费用月限额为50元)。从资金安全性上看,由于手机随身携带,一旦失窃或丢失,用户资金就会面临较大风险。用户对此心存顾虑,为避免这样的风险,一般不会存入高额话费。基于上述两点原因,单纯以运营商为主导的手机支付通常只适合手机小额支付;而银行或第三方支付公司主导的手机大额支付具有账号、密码的保护,安全性相对较高,更合适开展手机大额支付业务。
趋势三:促大额,找第三方
交行、工行等银行已经陆续推出了各自的手机银行业务,虽然这些手机银行具有手机支付功能,菜单设计人性化,功能也十分全面而强大,在市场发展初期或将短时间占上风,但与第三方支付公司的手机支付业务相比,后者更具有长久的竞争优势。第一,从与银行合作来看,第三方支付公司更容易与多家银行开展合作,而银行则不具有这样的优势,对实力较弱的银行而言,可以凭借第三方支付公司增强银行卡使用。第二,从对客户的吸引程度上看,随着第三方支付公司签约银行的增加,它对用户的吸引力就会随之增大,用户只要持有任一家签约银行的银行卡,便可使用手机支付功能,而不必为了使用这一功能再特地办一张银行卡。第三,从与运营商合作来看,运营商与一家第三方支付公司签约,则间接拥有了与多家银行的合作,既能提高老用户的黏度,也能增强对新用户的吸引力。第四,从用户发展前景上看,实力雄厚的第三方支付公司有着庞大的用户群,这些用户具有使用电子支付的习惯,比较容易向手机支付业务“迁移”。
趋势四:产业链,广泛合作
移动支付的实质是通过手机移动终端实现电子货币支付。手机支付市场的拓展,需要运营商、银行、第三方支付公司,以及银联、手机终端制造商、商家广泛地开展合作。“翼卡通”业务是中国电信江苏公司与公用事业IC卡有限公司开展合作的成果,中国联通推出的“刷卡手机”得益于与上海公共交通卡公司、上海复旦微电子公司的合作,而支付宝的手机支付业务离不开与运营商及各家银行开展合作。事实上,合作是手机支付市场得以全面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合作才能实现共赢。去年9月中国电信与中国银联达成的合作协议,就为推出绑定银行卡的手机支付业务奠定了基础。
去年是国内手机支付市场烽烟四起的一年,银行、电信运营商、第三方支付公司分别推出了以自身为主导的手机支付业务:交行于2009年6月27日高调推出新一代手机银行——e动交行,知道对方手机号就能转账;支付宝的手机支付业务于11月10日精彩亮相,用手机就可以向对方支付宝账户付款和缴纳水电气费;12月21日,中国电信江苏公司宣布“翼卡通”业务在南京和苏州投入商用,市民只要刷“天翼”手机便可直接乘坐公交车、地铁和购物……据统计,去年仅上半年中国手机支付用户突破1920万户,实现交易6268.5万笔,支付金额达170.4亿元。
随着3G在中国投入运营及其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支付手段的移动化将是大势所趋。而移动电子商务试点示范工程(手机支付)已被国家列为《电子商务发展“十一五”规划》部署的六大重点引导工程之一。目前,7亿手机用户中使用手机支付业务的尚不足3%,手机支付业务只能说是“小荷才露尖尖角”,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潜力。然而,据艾瑞咨询预测,今年手机支付市场规模将达28.45亿元。面对这个新兴产业的广阔市场前景,笔者认为中国手机支付市场会有以下几个发展趋势——
趋势一:爱换卡,不爱换机
手机支付按支付额度可以分为小额支付(微支付)和大额支付(宏支付)两大类,小额支付一般以非接触、不记名、交易快捷为主要特点。目前,国内很多城市已经推行将公交IC卡功能集成在手机上的业务。实现这种集成有“换手机”和“换卡”两大类解决方案,相对“换手机”的方案而言,“换卡”类方案不需要更换手机,仅换一个UMI卡就可以刷手机实现小额支付。这种方案在技术实现上相对简单,用户也比较容易接受,它在降低用户开销、照顾用户的使用习惯的同时,也降低了运营商的业务推广难度。“换手机”类方案不仅用户或运营商需要承担较高的手机终端成本,而且运营商需要向手机制造商定制支持这一功能的手机。另外,定制手机种类少、选择余地小也将成为影响业务推广的一个因素。
趋势二:推小额,靠运营商
单纯以电信运营商为主导的手机支付业务可以不需要与银行合作,直接以手机的话费作为支付手段。从国家金融政策上看,这种支付只能限于小额支付(如手机话费支付“知网”费用月限额为50元)。从资金安全性上看,由于手机随身携带,一旦失窃或丢失,用户资金就会面临较大风险。用户对此心存顾虑,为避免这样的风险,一般不会存入高额话费。基于上述两点原因,单纯以运营商为主导的手机支付通常只适合手机小额支付;而银行或第三方支付公司主导的手机大额支付具有账号、密码的保护,安全性相对较高,更合适开展手机大额支付业务。
趋势三:促大额,找第三方
交行、工行等银行已经陆续推出了各自的手机银行业务,虽然这些手机银行具有手机支付功能,菜单设计人性化,功能也十分全面而强大,在市场发展初期或将短时间占上风,但与第三方支付公司的手机支付业务相比,后者更具有长久的竞争优势。第一,从与银行合作来看,第三方支付公司更容易与多家银行开展合作,而银行则不具有这样的优势,对实力较弱的银行而言,可以凭借第三方支付公司增强银行卡使用。第二,从对客户的吸引程度上看,随着第三方支付公司签约银行的增加,它对用户的吸引力就会随之增大,用户只要持有任一家签约银行的银行卡,便可使用手机支付功能,而不必为了使用这一功能再特地办一张银行卡。第三,从与运营商合作来看,运营商与一家第三方支付公司签约,则间接拥有了与多家银行的合作,既能提高老用户的黏度,也能增强对新用户的吸引力。第四,从用户发展前景上看,实力雄厚的第三方支付公司有着庞大的用户群,这些用户具有使用电子支付的习惯,比较容易向手机支付业务“迁移”。
趋势四:产业链,广泛合作
移动支付的实质是通过手机移动终端实现电子货币支付。手机支付市场的拓展,需要运营商、银行、第三方支付公司,以及银联、手机终端制造商、商家广泛地开展合作。“翼卡通”业务是中国电信江苏公司与公用事业IC卡有限公司开展合作的成果,中国联通推出的“刷卡手机”得益于与上海公共交通卡公司、上海复旦微电子公司的合作,而支付宝的手机支付业务离不开与运营商及各家银行开展合作。事实上,合作是手机支付市场得以全面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合作才能实现共赢。去年9月中国电信与中国银联达成的合作协议,就为推出绑定银行卡的手机支付业务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