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高新区构建食品 “安全链”
作者:缪琴 张全能
来源:成都日报
日期:2010-12-17 14:13:37
摘要:小小一枚溯源票,不仅是成都高新区提升全区食品安全“技术含量”的创新,也是全市食品追溯体系首次引入RFID技术,让食品安全的命题,有了更高“防火墙”。
■产业助推民生 科技改变生活
■成都高新区推进食品安全工作纪实
引 言
2009年8月,家住桂溪街道和平农贸市场的王长林,来到新建启用的和平综合农贸市场买菜,拿到一斤猪肉的同时,发现袋子里竟多了张印有8位溯源码的单子,这并非一张简单的收银单,而是成都高新区在辖区试点的“生猪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正式上岗,为辖区老百姓肉类监管“保驾护航”。
小小一枚溯源票,不仅是成都高新区提升全区食品安全“技术含量”的创新,也是全市食品追溯体系首次引入RFID技术,让食品安全的命题,有了更高“防火墙”。
其实,王长林并不知晓,这个让他家每餐肉类摄入“有据可循”的“生猪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其研发、运营、数据整合传送的强大支撑“中枢神经”,就来自仅距离他几公里以外的成都天府软件园。
产业助推民生,科技改变生活。面对食品安全这样一个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成都高新区在加大全过程监管的同时,积极发挥科技创新优势,运用产业聚集的力量,着力加强食品安全工作,促进了高新区“产业”与“民生”的互动融合,也为成都乃至全省食品安全工作提供了新的借鉴。
食用安全食品的权利是公民最基本的生存权利,而要让老百姓更好地享有这份权利,提振社会信心,维护食品安全,及至用产业优势“反哺”民生,政府无疑是食品安全体系建设最强有力的塑造者、推进者。
“民以食为天。”在建设食品安全“示范区”的行动进程中,成都高新区以33类食品市场准入为切入点,以食品监管标准化为突破口,强化“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市场流通、餐饮消费”四大监管环节,突出城乡结合部、菜市场、小食品作坊、小餐饮四个难点加大整治力度,区域食品安全体系更加完善。同时,运用区内RFID物联网新兴信息技术和相关产业聚集优势,发挥科技创新、机制体制创新方面的“特长”,助力解决食品安全这一大命题。这些创新,在实现服务民生目标的同时,又发挥了引领产业发展的作用。
“感知”安全
食品安全追溯的“高新试水”
12月14日。天府软件园。
这天,见到四川九洲电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成都技术中心副总设计师杨运平时,他正在为基于RFID技术的生猪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平台的新领域应用推广,进行研发测试。
可以说,九洲是最早一批“扎营”天府软件园的高新技术企业,用杨运平的话来说,2006年,他们来到天府软件园“安家”的时间,和成都高新区提前布局RFID产业的先行目光一样早。
“2006年,RFID技术在国内尚处于起步阶段,很多相关领域的国家标准都还在酝酿过程中,但高新区已经提前开始了这个产业的布局。”也就是在那时,一直想要在RFID产业有所突破的“九洲”与成都高新区不谋而合,并将其RFID技术研发与产业孵化“大本营”放在这里。
最初,成都九洲在高新区孵化园落定之初,仅4个核心管理团队,现在天府软件园已经扩大到200余人,“之所以加速成都布局,源于成都市、成都高新区对RFID产业核心技术研发,以及技术的支持密不可分。”
2009年8月19日,这是杨运平清晰记得的一个时间节点。这天,成都九洲、成都博宇科技等企业共同研发生产运营的“成都市生猪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信息系统平台”,首次在成都主城区亮相,并在成都高新区桂溪街道和平农贸市场启动运营。
以这一天为时间节点,成都生猪市场供应链,全面挺进“芯”时代。
“基于RFID技术的生猪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信息系统平台,相当于是让市场流通的猪肉有了食品‘身份证’,猪肉从屠宰场、检验检疫、批发市场、冷库及批发商、经销商的各个环节,都实现了可追溯,让老百姓吃得放心。”
从成都高新区试水起步,弥合食品质量安全控制“缺位”的“最后一公里”,今年,以高新区企业成都九洲、成都博宇科技为核心技术及应用机构支撑,成都高新区生猪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信息系统平台已经实现了全覆盖,且逐步扩展到其他城区。
采访中,成都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唐华表示,在成都高新区,按照芯片绑定率100%、市场巡查率100%和打印率100%的标准,全区已完成13个农贸市场追溯体系建设,率先在全市实现了菜市场追溯体系100%覆盖。
对产业方向的前瞻性布局,并全力推进新兴产业融入民生领域,用科技改变生活、用产业“反哺”民生,成都高新区的先知先行,无疑是敏捷且充分的。
在九洲成都技术中心展示厅,我们看到了从2006年到2010年间,从高新试点到全市推行的一、二、三代生猪溯源终端电子称,“目前,我们推行的是第三代生猪溯源终端电子称,从反馈信息来看,所有指标都是非常优秀的,几乎做到了‘零差错’。”一直负责技术研发的杨运平将这份“成绩单”获得的感激,留给了研发团队,也留给了成都高新区,“几年前,物联网应用并没有像现在这样明朗,甚至有些‘曲高和寡’,当时,我们立志主攻高频和超高频RFID技术,成都高新区给予的人才、项目、研发支持,可以说是不遗余力的。”
眼下,专门组建生猪溯源项目组的成都九洲,积极组织攻关,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射频识别电子秤的研发、制标、型式试验、申请行政许可等工作,取得了具射频识别功能电子秤的突破,填补了国内外空白,不仅起草了国内唯一的射频识别计价秤企业标准,取得了国内第一张射频识别计价秤计量器具制造许可证,同时还申请了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
2008年,中国RFID发展已从技术研发阶段逐步过渡到应用驱动阶段,中国RFID市场规模当年已达65.8亿元,比2007年增长了24.8%。根据行业预测:2009年中国RFID市场规模将为79.3亿元,比2008年增长20.6%,而这个增幅,还将随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持续放大,而成都高新区,无疑已在RFID产业链聚集以及RFID技术民生领域应用,具备了领跑的先发优势。
政府激励和政府规制有机结合
机制创新解决食品安全监管“缺位”与“不到位”
走进高新区桂溪街道和平农贸市场,蔬菜、生鲜、水果区商品规整放置且价格公示明朗,检验区内快检设施一应俱全……在这样一个规范整饬、一应俱全的农贸市场背后,让农贸市场保持一年365天一个样的运转机制及管理模式,却源于一场“动其体肤”的农贸菜市场管理机制改革。
采访中,以高新区桂溪街道为例,在街道所辖范围内,所有农贸市场的硬件建设投入,均是由政府统一建设并通过公开招标比选的方式,择优选择专业第三方进行管理,引入社会专业服务标准化管理农贸市场运行。
此时,一个问题又出现了。社区农贸市场必须体现公益性、非盈利性,引入社会专业机构规范管理农贸市场,一方面在规范秩序提升服务的同时,必须实现盈利的第三方社会管理机构,如何在“公益”与“功利”之间平衡?政府的职能监管又如何实现?
“就像品质楼盘需要专业物业管理团队一样,引入社会优秀管理团队提升农贸市场秩序及服务是一个必然趋势,但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的监管力量必须同步提升,通过政府激励与规制相结合的方式,对农贸市场专业管理服务方进行引导、监督。”成都高新区桂溪街道相关负责人分析,在该辖区内,农贸市场硬件建设投入由政府统一建设,在移交管理并最终确定第三方管理机构之时,该机构必须交纳15万元管理保证金,“在移交之后,街道在经发科设置了专门队伍进行定期、不定期对口监督,除了规范引导外,还对食品安全、市场准入、环境秩序、摊位费设置、民意走访等进行抽样调查,发现问题,整改不到位,便在管理保证金中扣除兑现,但反之,若政府、老百姓监督调查的农贸市场管理出色,管理机构将获得几百到几千元不等的专项补贴。”
“高新区引入优质第三方机构对农贸市场环境、服务提升,这样的平台,从筹建之始,就是一个‘能进能出’的公平、公开平台。”唐华分析,政府激励和政府规制有机结合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规避了政府监督管理与第三方管理机构脱节出现的“缺位”与“不到位”,确保了职能监管与农贸市场公益性最大化体现。
把政府激励和政府规制有机结合起来,引导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规范管理,成都高新区还在全区范围内,采取奖惩并举的方式,在全市率先出台了《成都高新区菜市场考核奖励办法》,定期对综合排名前列的市场管理者和摊主进行奖励,调动市场举办方的监管积极性,引导摊主合法经营,在全市专项测评中,高新区菜市场综合测评多次摘得全市第一。
通过“典型带动”的方式,成都高新区已建成7条食品安全示范街,实现了街道监督检查到位、企业食品管理制度到位、台帐登记到位、凭证进货入市到位、人员培训管理到位,推动高新区食品安全整体提升。
与此同时,严把“市场准入”关口,除各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进行27类食品市场准入监管外,区食安委每月都随机组织开展一次联合检查,对菜市场、商场、餐饮企业的食品市场准入工作进行检查,及时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不符合入市标准的食品一律不准销售。对于食品销售企业、菜市场和医院、学校及单位食堂,必须全部建立健全进出货台账制度和质量管理制度,凭检验、检疫合格证明进货。对于菜市场、超市,每周都将进行随机食品质量快速检测,检测不合格的产品除了结果公示之外,最终将坚决退出市场。
网格化监管体系 构建三梯度平台
提升食品安全风险“预警”
昨日上午,一大早,肖家河街道食品安全协管队伍兵分三路,前往肖家河正街等餐饮业聚集区,进行食品安全现场随机“明察暗访”。
而在各相关部门和街办食品安全工作领导小组,这样的食品安全协管队伍,目前已经覆盖成都高新区所有街道、社区一级,网格化监管体系,已经在成都高新区架构实现。
“通过公开招聘,高新区在每个社区均配备了1名专职食品卫生管理员,随时发现社会范围内食品生产和经营企业存在的问题,全区现有34名食品安全协管员参与食品安全监管,基本形成了以社区和工业园区为基本单元的‘网格化’食品安全监督体系,解决了食品安全监管‘最后一公里’及信息双向传递的难题。”唐华分析,食品安全是民生大事,在成都高新区,食品安全监管联动体系已经实现了区、街道、社区三级无缝联动体系,更值得一提的是,通过部门、机构以及食品安全协管员协同,这样的联动,已不再是单向的信息传递,而是通过食品安全联动通道,构建起了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双向三梯度平台,通过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网络和信息传递网络,确保食品安全监管、服务的及时畅通,提升了食品安全风险“预警”的联动相应速度及执行力。
然而,构建三梯度平台的网格化监管体系,并不是成都高新区食品安全风险“预警”体系的全部内涵,刚性机制、人力架构整合的同时,食品安全预警平台建设同样走在了全市之先。
前些天,家住双源社区5幢楼的陈大姐,拿着刚刚从双源农贸市场购买的食用菌,走进农贸市场为市民开放的“农产品预警检测平台”,用专门配置的荧光粉监测仪,迅速扫描获得得出合格指数,“农贸市场准入制度,再加上这个为市民开放的检测平台,老百姓是真能‘吃得放心’了。”
据了解,眼下,在成都高新区,配备农药残留物测试器、荧光粉监测仪等监测设施及查询平台这样的“农产品预警快速检测平台”,已有十个,这些设立在大型超市、试点菜市场的“农产品快速预警检测平台”,能实现农产品农药残留、瘦肉精、甲醛、吊白粉、食用菌荧光粉、SO2含量等残留数值的立等检测及数据提取,让农产品检测,从老百姓“被动”获悉逐步向“主动”参与过渡。
据悉,目前,在成都高新区,区、街、社区(村)三级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覆盖面达到100%; 33类食品市场准入达到要求标准,食品流通企业100%取得《食品流通许可证》,商场超市和菜市场100%配备检测室和检测人员,商场超市、菜市场经营者、食杂店100%建立进货台账和索证索票制度;食品生产企业100%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限制保留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100%签订质量安全承诺书,食品生产企业的食品抽样合格率达到95%以上;餐饮企业100%取得《餐饮服务许可证,限制保留的食品摊贩100%签订食品安全承诺书,餐饮企业100%建立进货台账、索证索票制度和餐厨垃圾安全处理制度;鲜活农产品抽样合格率95%以上。
■成都高新区推进食品安全工作纪实
引 言
2009年8月,家住桂溪街道和平农贸市场的王长林,来到新建启用的和平综合农贸市场买菜,拿到一斤猪肉的同时,发现袋子里竟多了张印有8位溯源码的单子,这并非一张简单的收银单,而是成都高新区在辖区试点的“生猪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正式上岗,为辖区老百姓肉类监管“保驾护航”。
小小一枚溯源票,不仅是成都高新区提升全区食品安全“技术含量”的创新,也是全市食品追溯体系首次引入RFID技术,让食品安全的命题,有了更高“防火墙”。
其实,王长林并不知晓,这个让他家每餐肉类摄入“有据可循”的“生猪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其研发、运营、数据整合传送的强大支撑“中枢神经”,就来自仅距离他几公里以外的成都天府软件园。
产业助推民生,科技改变生活。面对食品安全这样一个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成都高新区在加大全过程监管的同时,积极发挥科技创新优势,运用产业聚集的力量,着力加强食品安全工作,促进了高新区“产业”与“民生”的互动融合,也为成都乃至全省食品安全工作提供了新的借鉴。
食用安全食品的权利是公民最基本的生存权利,而要让老百姓更好地享有这份权利,提振社会信心,维护食品安全,及至用产业优势“反哺”民生,政府无疑是食品安全体系建设最强有力的塑造者、推进者。
“民以食为天。”在建设食品安全“示范区”的行动进程中,成都高新区以33类食品市场准入为切入点,以食品监管标准化为突破口,强化“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市场流通、餐饮消费”四大监管环节,突出城乡结合部、菜市场、小食品作坊、小餐饮四个难点加大整治力度,区域食品安全体系更加完善。同时,运用区内RFID物联网新兴信息技术和相关产业聚集优势,发挥科技创新、机制体制创新方面的“特长”,助力解决食品安全这一大命题。这些创新,在实现服务民生目标的同时,又发挥了引领产业发展的作用。
“感知”安全
食品安全追溯的“高新试水”
12月14日。天府软件园。
这天,见到四川九洲电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成都技术中心副总设计师杨运平时,他正在为基于RFID技术的生猪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平台的新领域应用推广,进行研发测试。
可以说,九洲是最早一批“扎营”天府软件园的高新技术企业,用杨运平的话来说,2006年,他们来到天府软件园“安家”的时间,和成都高新区提前布局RFID产业的先行目光一样早。
“2006年,RFID技术在国内尚处于起步阶段,很多相关领域的国家标准都还在酝酿过程中,但高新区已经提前开始了这个产业的布局。”也就是在那时,一直想要在RFID产业有所突破的“九洲”与成都高新区不谋而合,并将其RFID技术研发与产业孵化“大本营”放在这里。
最初,成都九洲在高新区孵化园落定之初,仅4个核心管理团队,现在天府软件园已经扩大到200余人,“之所以加速成都布局,源于成都市、成都高新区对RFID产业核心技术研发,以及技术的支持密不可分。”
2009年8月19日,这是杨运平清晰记得的一个时间节点。这天,成都九洲、成都博宇科技等企业共同研发生产运营的“成都市生猪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信息系统平台”,首次在成都主城区亮相,并在成都高新区桂溪街道和平农贸市场启动运营。
以这一天为时间节点,成都生猪市场供应链,全面挺进“芯”时代。
“基于RFID技术的生猪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信息系统平台,相当于是让市场流通的猪肉有了食品‘身份证’,猪肉从屠宰场、检验检疫、批发市场、冷库及批发商、经销商的各个环节,都实现了可追溯,让老百姓吃得放心。”
从成都高新区试水起步,弥合食品质量安全控制“缺位”的“最后一公里”,今年,以高新区企业成都九洲、成都博宇科技为核心技术及应用机构支撑,成都高新区生猪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信息系统平台已经实现了全覆盖,且逐步扩展到其他城区。
采访中,成都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唐华表示,在成都高新区,按照芯片绑定率100%、市场巡查率100%和打印率100%的标准,全区已完成13个农贸市场追溯体系建设,率先在全市实现了菜市场追溯体系100%覆盖。
对产业方向的前瞻性布局,并全力推进新兴产业融入民生领域,用科技改变生活、用产业“反哺”民生,成都高新区的先知先行,无疑是敏捷且充分的。
在九洲成都技术中心展示厅,我们看到了从2006年到2010年间,从高新试点到全市推行的一、二、三代生猪溯源终端电子称,“目前,我们推行的是第三代生猪溯源终端电子称,从反馈信息来看,所有指标都是非常优秀的,几乎做到了‘零差错’。”一直负责技术研发的杨运平将这份“成绩单”获得的感激,留给了研发团队,也留给了成都高新区,“几年前,物联网应用并没有像现在这样明朗,甚至有些‘曲高和寡’,当时,我们立志主攻高频和超高频RFID技术,成都高新区给予的人才、项目、研发支持,可以说是不遗余力的。”
眼下,专门组建生猪溯源项目组的成都九洲,积极组织攻关,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射频识别电子秤的研发、制标、型式试验、申请行政许可等工作,取得了具射频识别功能电子秤的突破,填补了国内外空白,不仅起草了国内唯一的射频识别计价秤企业标准,取得了国内第一张射频识别计价秤计量器具制造许可证,同时还申请了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
2008年,中国RFID发展已从技术研发阶段逐步过渡到应用驱动阶段,中国RFID市场规模当年已达65.8亿元,比2007年增长了24.8%。根据行业预测:2009年中国RFID市场规模将为79.3亿元,比2008年增长20.6%,而这个增幅,还将随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持续放大,而成都高新区,无疑已在RFID产业链聚集以及RFID技术民生领域应用,具备了领跑的先发优势。
政府激励和政府规制有机结合
机制创新解决食品安全监管“缺位”与“不到位”
走进高新区桂溪街道和平农贸市场,蔬菜、生鲜、水果区商品规整放置且价格公示明朗,检验区内快检设施一应俱全……在这样一个规范整饬、一应俱全的农贸市场背后,让农贸市场保持一年365天一个样的运转机制及管理模式,却源于一场“动其体肤”的农贸菜市场管理机制改革。
采访中,以高新区桂溪街道为例,在街道所辖范围内,所有农贸市场的硬件建设投入,均是由政府统一建设并通过公开招标比选的方式,择优选择专业第三方进行管理,引入社会专业服务标准化管理农贸市场运行。
此时,一个问题又出现了。社区农贸市场必须体现公益性、非盈利性,引入社会专业机构规范管理农贸市场,一方面在规范秩序提升服务的同时,必须实现盈利的第三方社会管理机构,如何在“公益”与“功利”之间平衡?政府的职能监管又如何实现?
“就像品质楼盘需要专业物业管理团队一样,引入社会优秀管理团队提升农贸市场秩序及服务是一个必然趋势,但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的监管力量必须同步提升,通过政府激励与规制相结合的方式,对农贸市场专业管理服务方进行引导、监督。”成都高新区桂溪街道相关负责人分析,在该辖区内,农贸市场硬件建设投入由政府统一建设,在移交管理并最终确定第三方管理机构之时,该机构必须交纳15万元管理保证金,“在移交之后,街道在经发科设置了专门队伍进行定期、不定期对口监督,除了规范引导外,还对食品安全、市场准入、环境秩序、摊位费设置、民意走访等进行抽样调查,发现问题,整改不到位,便在管理保证金中扣除兑现,但反之,若政府、老百姓监督调查的农贸市场管理出色,管理机构将获得几百到几千元不等的专项补贴。”
“高新区引入优质第三方机构对农贸市场环境、服务提升,这样的平台,从筹建之始,就是一个‘能进能出’的公平、公开平台。”唐华分析,政府激励和政府规制有机结合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规避了政府监督管理与第三方管理机构脱节出现的“缺位”与“不到位”,确保了职能监管与农贸市场公益性最大化体现。
把政府激励和政府规制有机结合起来,引导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规范管理,成都高新区还在全区范围内,采取奖惩并举的方式,在全市率先出台了《成都高新区菜市场考核奖励办法》,定期对综合排名前列的市场管理者和摊主进行奖励,调动市场举办方的监管积极性,引导摊主合法经营,在全市专项测评中,高新区菜市场综合测评多次摘得全市第一。
通过“典型带动”的方式,成都高新区已建成7条食品安全示范街,实现了街道监督检查到位、企业食品管理制度到位、台帐登记到位、凭证进货入市到位、人员培训管理到位,推动高新区食品安全整体提升。
与此同时,严把“市场准入”关口,除各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进行27类食品市场准入监管外,区食安委每月都随机组织开展一次联合检查,对菜市场、商场、餐饮企业的食品市场准入工作进行检查,及时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不符合入市标准的食品一律不准销售。对于食品销售企业、菜市场和医院、学校及单位食堂,必须全部建立健全进出货台账制度和质量管理制度,凭检验、检疫合格证明进货。对于菜市场、超市,每周都将进行随机食品质量快速检测,检测不合格的产品除了结果公示之外,最终将坚决退出市场。
网格化监管体系 构建三梯度平台
提升食品安全风险“预警”
昨日上午,一大早,肖家河街道食品安全协管队伍兵分三路,前往肖家河正街等餐饮业聚集区,进行食品安全现场随机“明察暗访”。
而在各相关部门和街办食品安全工作领导小组,这样的食品安全协管队伍,目前已经覆盖成都高新区所有街道、社区一级,网格化监管体系,已经在成都高新区架构实现。
“通过公开招聘,高新区在每个社区均配备了1名专职食品卫生管理员,随时发现社会范围内食品生产和经营企业存在的问题,全区现有34名食品安全协管员参与食品安全监管,基本形成了以社区和工业园区为基本单元的‘网格化’食品安全监督体系,解决了食品安全监管‘最后一公里’及信息双向传递的难题。”唐华分析,食品安全是民生大事,在成都高新区,食品安全监管联动体系已经实现了区、街道、社区三级无缝联动体系,更值得一提的是,通过部门、机构以及食品安全协管员协同,这样的联动,已不再是单向的信息传递,而是通过食品安全联动通道,构建起了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双向三梯度平台,通过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网络和信息传递网络,确保食品安全监管、服务的及时畅通,提升了食品安全风险“预警”的联动相应速度及执行力。
然而,构建三梯度平台的网格化监管体系,并不是成都高新区食品安全风险“预警”体系的全部内涵,刚性机制、人力架构整合的同时,食品安全预警平台建设同样走在了全市之先。
前些天,家住双源社区5幢楼的陈大姐,拿着刚刚从双源农贸市场购买的食用菌,走进农贸市场为市民开放的“农产品预警检测平台”,用专门配置的荧光粉监测仪,迅速扫描获得得出合格指数,“农贸市场准入制度,再加上这个为市民开放的检测平台,老百姓是真能‘吃得放心’了。”
据了解,眼下,在成都高新区,配备农药残留物测试器、荧光粉监测仪等监测设施及查询平台这样的“农产品预警快速检测平台”,已有十个,这些设立在大型超市、试点菜市场的“农产品快速预警检测平台”,能实现农产品农药残留、瘦肉精、甲醛、吊白粉、食用菌荧光粉、SO2含量等残留数值的立等检测及数据提取,让农产品检测,从老百姓“被动”获悉逐步向“主动”参与过渡。
据悉,目前,在成都高新区,区、街、社区(村)三级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覆盖面达到100%; 33类食品市场准入达到要求标准,食品流通企业100%取得《食品流通许可证》,商场超市和菜市场100%配备检测室和检测人员,商场超市、菜市场经营者、食杂店100%建立进货台账和索证索票制度;食品生产企业100%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限制保留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100%签订质量安全承诺书,食品生产企业的食品抽样合格率达到95%以上;餐饮企业100%取得《餐饮服务许可证,限制保留的食品摊贩100%签订食品安全承诺书,餐饮企业100%建立进货台账、索证索票制度和餐厨垃圾安全处理制度;鲜活农产品抽样合格率9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