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交通未来发展的方向
作者:RFID世界网 收编
来源: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网
日期:2010-12-22 16:35:07
摘要:每一次经济危机之后,科技创新都成为战略制高点。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各国正在进行抢占科技制高点的竞赛,全球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代。作为新兴产业和科技创新的代表,物联网已经成为经济危机后期国际竞争的制高点,从“智慧地球”到“感知中国”都体现出决策者对物联网的高度关注。然而,发展物联网也不能四面出击,应该抓好重点,注重实效,做到以点带面。
每一次经济危机之后,科技创新都成为战略制高点。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各国正在进行抢占科技制高点的竞赛,全球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代。作为新兴产业和科技创新的代表,物联网已经成为经济危机后期国际竞争的制高点,从“智慧地球”到“感知中国”都体现出决策者对物联网的高度关注。然而,发展物联网也不能四面出击,应该抓好重点,注重实效,做到以点带面。在这个过程中,车联网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课题。
智能交通是物联网发展的重点
物联网的应用非常广泛,归纳起来目前主要有四个领域值得特别关注:环境监控、物品溯源、智能电网、智能交通。其中,环境监控已经展开,物品溯源基础尚弱,智能电网受到重视,智能交通潜力巨大。
智能交通之所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而与环境监控、物品溯源、智能电网并列组成物联网发展的四大重点领域,是与我国的国情分不开的。汽车的能源消耗是当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所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当前,中国的石油消耗量仅次于美国,居全球第二。 2009年,中国原油进口量首次突破2亿吨,进口依存度达到56%。我国交通运输业的石油消费量仅次于工业,占总消耗量的25%左右。同美国的每辆汽车每年消耗1.8吨燃油、欧盟的1.5吨、日本的1.1吨相比,中国高达2.3吨,能源利用率较低。在污染排放上,我国机动车氮氧化物排放量占排放总量的 30%,一辆轿车一年排出有害废气比自身重量大3倍,并且,我国城市交通拥堵也已经日益严重,大约有30%的汽油是消耗在堵车的时候。
面对这些交通运输业带来的能耗、污染以及拥堵问题,发展智能交通是解决思路之一。智能交通能够提高道路使用效率,使交通堵塞减少约60%,使短途运输效率提高近70%,使现有道路的通行能力提高两至三倍。车辆在智能交通体系内行驶,停车次数可以减少30%,行车时间减少13%~45%,车辆的使用效率能够提高50%以上。
智能交通能够大幅降低汽车能耗。通过智能交通控制,由于平均车速的提高带来了燃料消耗量的减少和排出废气量的减少,汽车油耗也可由此降低15%。以中国7000万辆汽车保有量测算,每年可减小约2500万吨汽油的消耗,占了每年成品油进口量的一半以上。同时,交通的顺畅将大幅度减少车辆在路上的停滞时间,使得汽车尾气的排放大大减少,从而改善空气质量。据测算,全国汽车发动机空转的时间每减少1 分钟,就可减少1000吨汽油转化的废气排放。推动智能交通,可使中国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减少25%~30%。
智能交通能够有效减少交通事故。国内每年仅交通事故一项造成的伤残人数就达50多万,死亡人数10多万。智能交通技术能够有效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可使每年因交通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数下降30%~70%。
车联网应成为智能交通拓展的方向
目前,智能交通正处在一个攸关未来的抉择点。早期的智能交通主要是围绕高速公路而展开的,其中最主要的一项就是建立了全面的高速公路收费系统,对全国的高速公路收费进行信息化管理。目前交通问题的重点和主要的压力来自于城市道路拥堵。在道路建设跟不上汽车增长的情况下,解决拥堵问题,主要靠对车辆进行管理和调配。新加坡就把管理的重点转移到热点区域,对进入热点区域的车辆都实行收费,调节热点区域的车流量。
未来,智能交通的发展将向以热点区域为主、以车为对象的管理模式转变。因此,智能交通亟待建立以车为节点的信息系统——车联网。车联网就是综合现有的电子信息技术,将每辆汽车作为一个信息源,通过无线通信手段连接到网络中,进而实现对全国范围内车辆的统一管理。
车联网可以达到以下效果:
1)管理部门无需再在各城市、各高速建设小范围的单一监控网,而是以极低的成本真正实现车辆、道路的全国统一管理。所有车辆实时在线,无论是本地汽车驶到外地,还是外地汽车驶来本地,管理部门都可以在网络上获得所需的车辆信息。
2)对于车辆定期检验、排放控制、走私车及套牌车查处、盗抢车追踪等,都有了简单快速高效的手段。
3)通过对路口路段汽车数量、车速等数据的分析,可以实时掌握全国各城市及各条公路的交通状况,实现真正的智能交通指挥。必要时,管理部门还可以通过汽车电子信息网络,将指令或通告发送给汽车终端或现场指挥人员。
4)可以设定热点区域,对驶入热点区域的汽车进行差别计价收费。
5)汽车电子信息网络还可以实现全国高速公路的自动收费,无论是在城市内的高速公路,还是贯穿多个城市的长途高速公路,根据汽车在高速公路出入口经过的信息,直接实现不停车计费,准确快捷。
6)可以实时收集反馈的车辆车况信息,对有问题的车辆提前干预。
目前,车联网已经得到交通部门的高度重视。2010年7月8日~9日,交通运输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在武汉组织召开了2010年交通运输通信信息中心主任交流研讨会,全国交通系统的通信信息相关部门负责人几乎都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强调了信息技术对于交通业转变发展方式的作用,推动“车联网”、“船联网”建设成为会议共识。
车联网为汽车产业带来升级赶超机遇
我国已经成为汽车生产、消费大国。目前全国机动车保有量已经接近2亿辆,其中汽车保有量接近 7000万辆。2009年,中国汽车的销量为1300万辆,占全球总销量的22%。2010年上半年,汽车销量达718万辆,居全球首位。但是我们还不是汽车强国,生产的汽车以低端汽车为多。
要完成从汽车大国到汽车强国的转变,提升汽车的信息技术含量是关键。从1989年到现在,平均每辆车上安装的电子装置在整个汽车制造成本中所占的比例由16%增至30%以上。在一些豪华轿车上,电子产品甚至能占到整车成本的50%~60%。汽车中传统产品升级很慢,而电子产品5年基本就要升级。今后汽车升级主要就是由电子技术驱动,70%的汽车创新来源于汽车电子。同时,汽车市场竞争激烈,汽车厂商除了降价以外,增配是最有效的竞争手段,在增配过程中,汽车电子的配备率将大幅度提升。
从汽车大国到汽车强国,技术上的差距是制约我国发展的核心要素,其中包括汽车信息化、整车开发能力、动力总成技术和轻量化技术等四方面,而汽车信息化是差距最大的一个环节。实施车联网,把汽车制造纳入我国信息通信技术的创新环境中,将为国产汽车工业提供难得的发展机遇。
车联网发展的基础已经具备
3G网络为车联网提供了完备的网络基础
车联网需要汽车与网络连接,还要求一张全国性网络,覆盖所有汽车能到的地方,保持7×24小时在线,实现语音、图像、数据等多种信息传输。只有公众通信网能够满足这些条件。
目前,我国三大运营商都已经建成覆盖全国的基础通信网,网络覆盖广、性能优、可靠性高。特别是三大3G网络的建设,今年都将完成全国地市级城市的网络覆盖,未来两年将对县城实现基本覆盖。3G移动通信网络高速发展,能够提供宽带化的无线信息传输通道,在全国范围内更好地实现无线漫游,并可以处理图像、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这为建设车联网提供了坚实的网络基础。
在中国推进车联网面临得天独厚的体制机遇
体制问题是融合创新的必备外部条件,而我国的车联网发展面临得天独厚的体制优势。党的“十七大”提出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战略,并组建了现在的工业和信息化部,这为“两化融合”提供了重要的体制保障,而车联网是两化融合的现实结合点和突破口。
另外,车联网的建设主要涉及汽车制造业和通信业,而这两个行业的主管部门通信发展司、装备工业司同属工信部。此外,RFID等电子技术产品的研发生产厂商、IT系统集成提供商、无线频率规划管理的部门以及负责物联网编码制订的标准化组织,也都由工信部主管或者主导。因此,几乎车联网建设的一切问题都能够在一个部委领导下协调解决,体制优势可谓得天独厚。
推进车联网具有良好的社会管理基础
我国居民身份证从第一代过渡到第二代,最大的变化是二代身份证嵌入了一个非接触式电子芯片,可以通过无线扫描确认身份。许多以人为本的信息化便捷应用,如电子机票,都是基于此而开发的。
车联网与之类似,要求每辆车都入网,就是要给每辆车嵌入一个具有联网功能的“二代身份证”。而中国对车辆的管理仅次于对人身份户籍的管理,车辆登记和管理制度完备、全面。车辆在购买使用时,必须在车辆管理所进行登记,车辆以及车主的各种指标、数据都登记在案,并且定期进行检查。汽车的“第一代身份证”数据信息齐全,这为汽车换发“二代身份证”以及实现车联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与此同时,近几年受到广泛关注的基于RFID电子标签技术的传感网发展迅猛,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可以把任何物品与通信网络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实现智能化的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这解决了汽车如何联入公众网的问题。
在上海世博会的信息通信馆,展览方表达的理念是,未来的交流将是随时随地、可听可看可闻可感的全方位信息沟通。而在汽车馆所表达的理念却是,任何信息交流都不能取代人与人之间真实的会面,而人与人的实际交往,从根本上要靠交通来解决。看似矛盾的两种理念都集中在了人的信息交流上。未来的交通恰恰是汽车和通信的融合。当汽车制造与信息技术完美交织在一起时,将展现一个“零排放、零交通事故、远离对石油的依赖、远离交通堵塞、实现有趣而又时尚驾驶”的美好城市交通生活。
那么如何实现以汽车为节点、以网络为基础,人、车、路、网协调发展的车联网格局呢?当前各种技术条件、体制条件、社会条件都已具备,关键是要建立起一个机制,把这些优势条件组合起来,进行融合创新。
智能交通是物联网发展的重点
物联网的应用非常广泛,归纳起来目前主要有四个领域值得特别关注:环境监控、物品溯源、智能电网、智能交通。其中,环境监控已经展开,物品溯源基础尚弱,智能电网受到重视,智能交通潜力巨大。
智能交通之所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而与环境监控、物品溯源、智能电网并列组成物联网发展的四大重点领域,是与我国的国情分不开的。汽车的能源消耗是当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所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当前,中国的石油消耗量仅次于美国,居全球第二。 2009年,中国原油进口量首次突破2亿吨,进口依存度达到56%。我国交通运输业的石油消费量仅次于工业,占总消耗量的25%左右。同美国的每辆汽车每年消耗1.8吨燃油、欧盟的1.5吨、日本的1.1吨相比,中国高达2.3吨,能源利用率较低。在污染排放上,我国机动车氮氧化物排放量占排放总量的 30%,一辆轿车一年排出有害废气比自身重量大3倍,并且,我国城市交通拥堵也已经日益严重,大约有30%的汽油是消耗在堵车的时候。
面对这些交通运输业带来的能耗、污染以及拥堵问题,发展智能交通是解决思路之一。智能交通能够提高道路使用效率,使交通堵塞减少约60%,使短途运输效率提高近70%,使现有道路的通行能力提高两至三倍。车辆在智能交通体系内行驶,停车次数可以减少30%,行车时间减少13%~45%,车辆的使用效率能够提高50%以上。
智能交通能够大幅降低汽车能耗。通过智能交通控制,由于平均车速的提高带来了燃料消耗量的减少和排出废气量的减少,汽车油耗也可由此降低15%。以中国7000万辆汽车保有量测算,每年可减小约2500万吨汽油的消耗,占了每年成品油进口量的一半以上。同时,交通的顺畅将大幅度减少车辆在路上的停滞时间,使得汽车尾气的排放大大减少,从而改善空气质量。据测算,全国汽车发动机空转的时间每减少1 分钟,就可减少1000吨汽油转化的废气排放。推动智能交通,可使中国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减少25%~30%。
智能交通能够有效减少交通事故。国内每年仅交通事故一项造成的伤残人数就达50多万,死亡人数10多万。智能交通技术能够有效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可使每年因交通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数下降30%~70%。
车联网应成为智能交通拓展的方向
目前,智能交通正处在一个攸关未来的抉择点。早期的智能交通主要是围绕高速公路而展开的,其中最主要的一项就是建立了全面的高速公路收费系统,对全国的高速公路收费进行信息化管理。目前交通问题的重点和主要的压力来自于城市道路拥堵。在道路建设跟不上汽车增长的情况下,解决拥堵问题,主要靠对车辆进行管理和调配。新加坡就把管理的重点转移到热点区域,对进入热点区域的车辆都实行收费,调节热点区域的车流量。
未来,智能交通的发展将向以热点区域为主、以车为对象的管理模式转变。因此,智能交通亟待建立以车为节点的信息系统——车联网。车联网就是综合现有的电子信息技术,将每辆汽车作为一个信息源,通过无线通信手段连接到网络中,进而实现对全国范围内车辆的统一管理。
车联网可以达到以下效果:
1)管理部门无需再在各城市、各高速建设小范围的单一监控网,而是以极低的成本真正实现车辆、道路的全国统一管理。所有车辆实时在线,无论是本地汽车驶到外地,还是外地汽车驶来本地,管理部门都可以在网络上获得所需的车辆信息。
2)对于车辆定期检验、排放控制、走私车及套牌车查处、盗抢车追踪等,都有了简单快速高效的手段。
3)通过对路口路段汽车数量、车速等数据的分析,可以实时掌握全国各城市及各条公路的交通状况,实现真正的智能交通指挥。必要时,管理部门还可以通过汽车电子信息网络,将指令或通告发送给汽车终端或现场指挥人员。
4)可以设定热点区域,对驶入热点区域的汽车进行差别计价收费。
5)汽车电子信息网络还可以实现全国高速公路的自动收费,无论是在城市内的高速公路,还是贯穿多个城市的长途高速公路,根据汽车在高速公路出入口经过的信息,直接实现不停车计费,准确快捷。
6)可以实时收集反馈的车辆车况信息,对有问题的车辆提前干预。
目前,车联网已经得到交通部门的高度重视。2010年7月8日~9日,交通运输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在武汉组织召开了2010年交通运输通信信息中心主任交流研讨会,全国交通系统的通信信息相关部门负责人几乎都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强调了信息技术对于交通业转变发展方式的作用,推动“车联网”、“船联网”建设成为会议共识。
车联网为汽车产业带来升级赶超机遇
我国已经成为汽车生产、消费大国。目前全国机动车保有量已经接近2亿辆,其中汽车保有量接近 7000万辆。2009年,中国汽车的销量为1300万辆,占全球总销量的22%。2010年上半年,汽车销量达718万辆,居全球首位。但是我们还不是汽车强国,生产的汽车以低端汽车为多。
要完成从汽车大国到汽车强国的转变,提升汽车的信息技术含量是关键。从1989年到现在,平均每辆车上安装的电子装置在整个汽车制造成本中所占的比例由16%增至30%以上。在一些豪华轿车上,电子产品甚至能占到整车成本的50%~60%。汽车中传统产品升级很慢,而电子产品5年基本就要升级。今后汽车升级主要就是由电子技术驱动,70%的汽车创新来源于汽车电子。同时,汽车市场竞争激烈,汽车厂商除了降价以外,增配是最有效的竞争手段,在增配过程中,汽车电子的配备率将大幅度提升。
从汽车大国到汽车强国,技术上的差距是制约我国发展的核心要素,其中包括汽车信息化、整车开发能力、动力总成技术和轻量化技术等四方面,而汽车信息化是差距最大的一个环节。实施车联网,把汽车制造纳入我国信息通信技术的创新环境中,将为国产汽车工业提供难得的发展机遇。
车联网发展的基础已经具备
3G网络为车联网提供了完备的网络基础
车联网需要汽车与网络连接,还要求一张全国性网络,覆盖所有汽车能到的地方,保持7×24小时在线,实现语音、图像、数据等多种信息传输。只有公众通信网能够满足这些条件。
目前,我国三大运营商都已经建成覆盖全国的基础通信网,网络覆盖广、性能优、可靠性高。特别是三大3G网络的建设,今年都将完成全国地市级城市的网络覆盖,未来两年将对县城实现基本覆盖。3G移动通信网络高速发展,能够提供宽带化的无线信息传输通道,在全国范围内更好地实现无线漫游,并可以处理图像、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这为建设车联网提供了坚实的网络基础。
在中国推进车联网面临得天独厚的体制机遇
体制问题是融合创新的必备外部条件,而我国的车联网发展面临得天独厚的体制优势。党的“十七大”提出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战略,并组建了现在的工业和信息化部,这为“两化融合”提供了重要的体制保障,而车联网是两化融合的现实结合点和突破口。
另外,车联网的建设主要涉及汽车制造业和通信业,而这两个行业的主管部门通信发展司、装备工业司同属工信部。此外,RFID等电子技术产品的研发生产厂商、IT系统集成提供商、无线频率规划管理的部门以及负责物联网编码制订的标准化组织,也都由工信部主管或者主导。因此,几乎车联网建设的一切问题都能够在一个部委领导下协调解决,体制优势可谓得天独厚。
推进车联网具有良好的社会管理基础
我国居民身份证从第一代过渡到第二代,最大的变化是二代身份证嵌入了一个非接触式电子芯片,可以通过无线扫描确认身份。许多以人为本的信息化便捷应用,如电子机票,都是基于此而开发的。
车联网与之类似,要求每辆车都入网,就是要给每辆车嵌入一个具有联网功能的“二代身份证”。而中国对车辆的管理仅次于对人身份户籍的管理,车辆登记和管理制度完备、全面。车辆在购买使用时,必须在车辆管理所进行登记,车辆以及车主的各种指标、数据都登记在案,并且定期进行检查。汽车的“第一代身份证”数据信息齐全,这为汽车换发“二代身份证”以及实现车联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与此同时,近几年受到广泛关注的基于RFID电子标签技术的传感网发展迅猛,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可以把任何物品与通信网络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实现智能化的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这解决了汽车如何联入公众网的问题。
在上海世博会的信息通信馆,展览方表达的理念是,未来的交流将是随时随地、可听可看可闻可感的全方位信息沟通。而在汽车馆所表达的理念却是,任何信息交流都不能取代人与人之间真实的会面,而人与人的实际交往,从根本上要靠交通来解决。看似矛盾的两种理念都集中在了人的信息交流上。未来的交通恰恰是汽车和通信的融合。当汽车制造与信息技术完美交织在一起时,将展现一个“零排放、零交通事故、远离对石油的依赖、远离交通堵塞、实现有趣而又时尚驾驶”的美好城市交通生活。
那么如何实现以汽车为节点、以网络为基础,人、车、路、网协调发展的车联网格局呢?当前各种技术条件、体制条件、社会条件都已具备,关键是要建立起一个机制,把这些优势条件组合起来,进行融合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