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毅中:推进物联网研发应用
作者:RFID世界网 收编
来源:证券时报网
日期:2010-12-01 15:37:31
摘要:工信部部长李毅中12月1日在《求是》杂志发表署名文章,指出“十二五”是加快转变工业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要坚持把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发展重点,集中力量在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形成新的增长点;注重发展现代物流、软件服务、电子商务、信息服务、工业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信息产业发展,推动三网融合,推进第四代通信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发展提升软件产业,推进物联网的研发应用。
工信部部长李毅中12月1日在《求是》杂志发表署名文章,指出“十二五”是加快转变工业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要坚持把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发展重点,集中力量在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形成新的增长点;注重发展现代物流、软件服务、电子商务、信息服务、工业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信息产业发展,推动三网融合,推进第四代通信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发展提升软件产业,推进物联网的研发应用。
全文如下:
“十二五”:加快工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期
李毅中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十二五”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工业和信息化系统必须深入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加快转变工业发展方式步伐,推动工业转型升级,促进工业由大变强。
一、“十一五”工业和信息化再上新台阶
“十一五”时期,在中央的领导下,我们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取得新成绩。
工业总体实力跃上新台阶。2009年,我国工业增加值达13.46万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是2005年的1.5倍,占国民经济总量的比重达40.1%。20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工业制成品出口规模居世界第一,制造业规模居世界第二。今年1—9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达16.3%。
工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近年来,我国通过加大技改投入、严格产业准入、淘汰落后产能、推进兼并重组等举措,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效果显著。预计“十一五”时期,淘汰炼铁、炼钢、焦炭、水泥和造纸落后产能分别为11172万吨、6683万吨、10538万吨、34000万吨和1030万吨,约占全部落后产能的50%。
自主创新能力取得新突破。目前,我国载人航天、绕月工程、高速轨道交通、高性能计算机以及电力、石化成套设备等领域已取得一批重大创新成果,高档数控机床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加快推进,工业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不断增强。
节能减排迈出新步伐。前四年,我国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分别下降1.98%、5.46%、8.43%和6.62%,累计下降20.76%。有关测算表明,今年前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4%,工业对全社会节能贡献率达80%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水耗、二氧化硫排放量、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前实现“十一五”目标。
中小企业发展迎来新机遇。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全国1023万户中小企业完成了全国税收的50%,提供了近80%的城镇就业岗位,在繁荣经济、增加就业、推动创新、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信业和信息化建设取得新成就。电信网络规模、电话用户数和互联网用户数稳居世界第一,电话用户数达11.35亿户,网民规模达4.2亿,宽带用户数达1.21亿户,分别是2005年的1.53倍、4.06倍和3.14倍。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稳步推进,信息技术在装备制造、节能减排等领域的应用不断深化,电子商务、动漫游戏、软件服务等新兴产业蓬勃兴起。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取得阶段性成果。在应对危机冲击中,我们坚决贯彻中央决策,制定实施了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有效落实了家电、汽车、摩托车、农机下乡以及汽车家电以旧换新等扩大内需政策,为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2009年10月份,工业增速逐步回升至16%,实现了V型反转,并呈现平稳向好的态势。2010年,工业经济稳定增长的态势明显,预计全年增长13.5%。
二、“十二五”是加快转变工业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
当前,我国工业面临的形势依然复杂,发展机遇与严峻挑战并存,现实矛盾与长期问题交织,需要我们冷静观察、科学分析、准确判断、积极应对。
总体来看,现阶段影响我国工业发展的潜在因素主要表现在:一是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由于长期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发展,我国工业的资源环境消耗强度大,发展的可持续性面临严峻挑战。2009年,我国粗钢、水泥、煤炭产量分别占世界的45.4%、50%、45.6%,原油、铁矿石、铝土矿、铜矿等进口依存度超过50%,工业能耗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占全社会的71.3%和84.3%。二是生产要素成本压力加大。近年来,劳动力、原材料、土地、燃料动力等价格持续上涨,对企业生产经营造成较大影响。今年1—9月份,我国原油、铁矿石、未锻造铜进口平均价格同比分别上涨38.8%、56.3%和51.6%。三是自主创新亟待突破。我国制造业在国际产业分工中长期处于价值链低端,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全球化品牌,特别是一些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和设备受制于人,产业安全面临风险。目前,我国工业增加值率仅为26.5%,大大低于发达国家35%—40%的平均水平。四是产能过剩仍很突出。钢铁、水泥等传统行业仍存在盲目扩张现象,风电装备、多晶硅等新兴产业也存在重复建设倾向,产能利用率普遍不高。五是国际竞争更趋激烈。国际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提出“再工业化”、“智慧地球”、“低碳经济”等新战略和新思路,抢占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制高点。贸易保护主义明显抬头,货币贬值、技术壁垒等手段不断翻新,对我国工业发展形成新的压力。这些情况表明,我国工业发展已进入只有转变发展方式才能促进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转变工业发展方式刻不容缓。
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看到,我国工业已经进入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的关键战略机遇期。经过30多年快速发展,我国工业综合实力稳步提升,抗风险能力不断增强,为工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物质基础;通过实施扩内需战略,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消费能力持续增强,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市场化与国际化深入发展,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技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为工业发展创造了新的增长点;全球经济格局深刻调整,为我国工业主动参与新一轮国际产业分工提供了契机。
三、在转变工业发展方式的关键环节上下功夫
转变工业发展方式是一场深刻变革。“十二五”时期,我们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着力点,以实现工业转型升级为主要目标,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成果,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建立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在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上迈出新的步伐。
坚持把实现工业转型升级作为总体战略目标。推动工业转型升级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目前,工业转型升级规划纲要已列为国家重点规划。要以规划编制为契机,积极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着力提高工业增加值率、工业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把工业发展建立在创新驱动、环境友好、惠及民生、内生增长的基础上,促进工业由大变强。当前,特别是要处理好转方式与促增长的关系,努力使工业转型升级服务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个大局,防止经济增长出现大的起落。
坚持把工业结构调整作为主攻方向。推进结构调整,是解决工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根本举措,对加快转变工业发展方式具有决定性意义。要着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调整优化原材料工业,改造提升消费品工业,全面增强制造业竞争力;推动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促进劳动力密集与资金密集、技术密集型产业协调发展,努力实现重工业与轻工业平衡发展;调整产品结构,生产适销对路产品,增加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更好地满足消费升级的需求;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稳步推进兼并重组,提高规模经济行业的产业集中度,形成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
坚持把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发展重点。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构建国际竞争新优势、掌握发展主动权、增强工业发展后劲的迫切需要。要明确发展重点和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在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形成新的增长点;发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核心引领作用,优先抓好重大技术的攻关研发,以技术创新支撑产业发展;发挥市场的基础作用、企业的主体作用和政府的引导作用,抓好发展规划、行业准入、技术标准的制定实施;注重发展现代物流、软件服务、电子商务、信息服务、工业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
坚持把加快自主创新作为重要支撑。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培育自主品牌,是“十二五”期间我国工业塑造竞争新优势的重要途径。要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整合科技资源,依托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突破核心和关键技术,扎实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继续推进技术改造,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引导企业把技术改造同产品升级结合起来,推动工业整体素质跃上新台阶;加强产品质量和品牌建设,大力开发附加值高的新产品,不断提升服务水平,积极引导和促进消费。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本质安全型工业体系作为重要抓手。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要倡导绿色发展,不断推进开发设计生态化、资源利用高效化、生产过程集约化、污染排放最小化;实施清洁发展,把节能减排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着力点,加快推行清洁生产,狠抓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节能降耗和减排治污;推进节约发展,发展再制造产业,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坚持安全发展,健全技术标准,加快安全生产设备更新改造,强化安全生产管理,提高本质安全生产水平。
坚持把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作为重要途径。当今时代,信息技术与工业化呈现加速融合趋势。要积极推进经济信息化,努力使信息技术应用渗透到工业研发设计、加工制造、原料采购、库存管理、市场营销等各环节,全面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大力推进社会信息化,推动财税、金融、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领域重要信息系统建设,提高政府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水平;加快信息产业发展,推动三网融合,推进第四代通信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发展提升软件产业,推进物联网的研发应用。
坚持把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作为强大动力。深化改革开放,创新体制机制,是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的不竭动力。要配合国家财税价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电信体制改革以及盐业改革;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落实民营资本参与电信建设和有序进入国防科技工业领域的措施;坚定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管理方式,完善工业和信息化管理体系;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化工业制成品进出口结构,提高利用外资水平,支持国内企业“走出去”开展跨国经营。
全文如下:
“十二五”:加快工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期
李毅中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十二五”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工业和信息化系统必须深入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加快转变工业发展方式步伐,推动工业转型升级,促进工业由大变强。
一、“十一五”工业和信息化再上新台阶
“十一五”时期,在中央的领导下,我们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取得新成绩。
工业总体实力跃上新台阶。2009年,我国工业增加值达13.46万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是2005年的1.5倍,占国民经济总量的比重达40.1%。20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工业制成品出口规模居世界第一,制造业规模居世界第二。今年1—9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达16.3%。
工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近年来,我国通过加大技改投入、严格产业准入、淘汰落后产能、推进兼并重组等举措,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效果显著。预计“十一五”时期,淘汰炼铁、炼钢、焦炭、水泥和造纸落后产能分别为11172万吨、6683万吨、10538万吨、34000万吨和1030万吨,约占全部落后产能的50%。
自主创新能力取得新突破。目前,我国载人航天、绕月工程、高速轨道交通、高性能计算机以及电力、石化成套设备等领域已取得一批重大创新成果,高档数控机床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加快推进,工业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不断增强。
节能减排迈出新步伐。前四年,我国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分别下降1.98%、5.46%、8.43%和6.62%,累计下降20.76%。有关测算表明,今年前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4%,工业对全社会节能贡献率达80%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水耗、二氧化硫排放量、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前实现“十一五”目标。
中小企业发展迎来新机遇。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全国1023万户中小企业完成了全国税收的50%,提供了近80%的城镇就业岗位,在繁荣经济、增加就业、推动创新、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信业和信息化建设取得新成就。电信网络规模、电话用户数和互联网用户数稳居世界第一,电话用户数达11.35亿户,网民规模达4.2亿,宽带用户数达1.21亿户,分别是2005年的1.53倍、4.06倍和3.14倍。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稳步推进,信息技术在装备制造、节能减排等领域的应用不断深化,电子商务、动漫游戏、软件服务等新兴产业蓬勃兴起。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取得阶段性成果。在应对危机冲击中,我们坚决贯彻中央决策,制定实施了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有效落实了家电、汽车、摩托车、农机下乡以及汽车家电以旧换新等扩大内需政策,为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2009年10月份,工业增速逐步回升至16%,实现了V型反转,并呈现平稳向好的态势。2010年,工业经济稳定增长的态势明显,预计全年增长13.5%。
二、“十二五”是加快转变工业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
当前,我国工业面临的形势依然复杂,发展机遇与严峻挑战并存,现实矛盾与长期问题交织,需要我们冷静观察、科学分析、准确判断、积极应对。
总体来看,现阶段影响我国工业发展的潜在因素主要表现在:一是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由于长期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发展,我国工业的资源环境消耗强度大,发展的可持续性面临严峻挑战。2009年,我国粗钢、水泥、煤炭产量分别占世界的45.4%、50%、45.6%,原油、铁矿石、铝土矿、铜矿等进口依存度超过50%,工业能耗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占全社会的71.3%和84.3%。二是生产要素成本压力加大。近年来,劳动力、原材料、土地、燃料动力等价格持续上涨,对企业生产经营造成较大影响。今年1—9月份,我国原油、铁矿石、未锻造铜进口平均价格同比分别上涨38.8%、56.3%和51.6%。三是自主创新亟待突破。我国制造业在国际产业分工中长期处于价值链低端,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全球化品牌,特别是一些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和设备受制于人,产业安全面临风险。目前,我国工业增加值率仅为26.5%,大大低于发达国家35%—40%的平均水平。四是产能过剩仍很突出。钢铁、水泥等传统行业仍存在盲目扩张现象,风电装备、多晶硅等新兴产业也存在重复建设倾向,产能利用率普遍不高。五是国际竞争更趋激烈。国际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提出“再工业化”、“智慧地球”、“低碳经济”等新战略和新思路,抢占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制高点。贸易保护主义明显抬头,货币贬值、技术壁垒等手段不断翻新,对我国工业发展形成新的压力。这些情况表明,我国工业发展已进入只有转变发展方式才能促进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转变工业发展方式刻不容缓。
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看到,我国工业已经进入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的关键战略机遇期。经过30多年快速发展,我国工业综合实力稳步提升,抗风险能力不断增强,为工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物质基础;通过实施扩内需战略,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消费能力持续增强,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市场化与国际化深入发展,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技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为工业发展创造了新的增长点;全球经济格局深刻调整,为我国工业主动参与新一轮国际产业分工提供了契机。
三、在转变工业发展方式的关键环节上下功夫
转变工业发展方式是一场深刻变革。“十二五”时期,我们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着力点,以实现工业转型升级为主要目标,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成果,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建立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在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上迈出新的步伐。
坚持把实现工业转型升级作为总体战略目标。推动工业转型升级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目前,工业转型升级规划纲要已列为国家重点规划。要以规划编制为契机,积极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着力提高工业增加值率、工业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把工业发展建立在创新驱动、环境友好、惠及民生、内生增长的基础上,促进工业由大变强。当前,特别是要处理好转方式与促增长的关系,努力使工业转型升级服务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个大局,防止经济增长出现大的起落。
坚持把工业结构调整作为主攻方向。推进结构调整,是解决工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根本举措,对加快转变工业发展方式具有决定性意义。要着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调整优化原材料工业,改造提升消费品工业,全面增强制造业竞争力;推动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促进劳动力密集与资金密集、技术密集型产业协调发展,努力实现重工业与轻工业平衡发展;调整产品结构,生产适销对路产品,增加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更好地满足消费升级的需求;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稳步推进兼并重组,提高规模经济行业的产业集中度,形成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
坚持把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发展重点。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构建国际竞争新优势、掌握发展主动权、增强工业发展后劲的迫切需要。要明确发展重点和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在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形成新的增长点;发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核心引领作用,优先抓好重大技术的攻关研发,以技术创新支撑产业发展;发挥市场的基础作用、企业的主体作用和政府的引导作用,抓好发展规划、行业准入、技术标准的制定实施;注重发展现代物流、软件服务、电子商务、信息服务、工业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
坚持把加快自主创新作为重要支撑。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培育自主品牌,是“十二五”期间我国工业塑造竞争新优势的重要途径。要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整合科技资源,依托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突破核心和关键技术,扎实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继续推进技术改造,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引导企业把技术改造同产品升级结合起来,推动工业整体素质跃上新台阶;加强产品质量和品牌建设,大力开发附加值高的新产品,不断提升服务水平,积极引导和促进消费。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本质安全型工业体系作为重要抓手。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要倡导绿色发展,不断推进开发设计生态化、资源利用高效化、生产过程集约化、污染排放最小化;实施清洁发展,把节能减排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着力点,加快推行清洁生产,狠抓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节能降耗和减排治污;推进节约发展,发展再制造产业,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坚持安全发展,健全技术标准,加快安全生产设备更新改造,强化安全生产管理,提高本质安全生产水平。
坚持把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作为重要途径。当今时代,信息技术与工业化呈现加速融合趋势。要积极推进经济信息化,努力使信息技术应用渗透到工业研发设计、加工制造、原料采购、库存管理、市场营销等各环节,全面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大力推进社会信息化,推动财税、金融、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领域重要信息系统建设,提高政府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水平;加快信息产业发展,推动三网融合,推进第四代通信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发展提升软件产业,推进物联网的研发应用。
坚持把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作为强大动力。深化改革开放,创新体制机制,是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的不竭动力。要配合国家财税价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电信体制改革以及盐业改革;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落实民营资本参与电信建设和有序进入国防科技工业领域的措施;坚定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管理方式,完善工业和信息化管理体系;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化工业制成品进出口结构,提高利用外资水平,支持国内企业“走出去”开展跨国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