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支付路径分歧 统一标准为核心矛盾
经历过物联网题材炒作的电子支付概念股,近期再次受到热捧。
9月初,在央行“超级网银”上线以及《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正式施行的背景下,电子支付概念股均表现抢眼。时间过去一月有余,多家投资机构仍给出积极评价,认为手机支付即将迎来爆发性上涨。
手机支付,又称移动支付,是指通过手机对所消费的商品或服务进行结账支付的一种服务方式。通常业界所谈论的手机支付,专指刷POS机、公交一卡通等近距离支付方式。
然而,该领域的技术和产业却发展迟缓。多年来,拥有最多通信资源的中国移动,与握有金融产品和商户资源的金融机构一直合作不畅,始终未停止对业务管理、密钥、标准等方面主导权的争夺。
技术路径分歧
进入2010年,手机支付产业发展开始提速。中国银联和电信运营商推广力度不断加强,各地业务试点层出不穷。
例如,中国银联最近连续与都江堰合作手机支付购景区门票业务,与铁道部探索手机等新兴支付渠道,不断拓展手机支付应用领域。运营商则继续各地试点业务探索,比如南京电信开通“金陵翼卡通”业务、北京联通启动“联通手机一卡通”服务等。
这些看上去功能类似的手机支付功能,背后的技术实现路径却各不相同。
手机支付主要依靠RFID(射频识别)作为数据通信技术支撑,目前可按频段分为中国移动主导的2.4GHz,以及中国银联主导的13.56MHz两大阵营。无论何种方式,都需要针对手机传统功能,增加天线、支付、应用(比如公交、银联信用卡)、安全等模块。
中国移动基于2.4GHz频段模式,主导了RF-SIM卡(射频SIM卡,可实现中近距离无线通信的手机智能卡)的开发——将无线射频模块(包括片上天线)、应用模块等集成在SIM卡上。用户只需要更换SIM卡,即可实现相应的手机支付功能。不过,目前金融机构POS机终端、公交一卡通等大部分应用环境均为13.56MHz频段,与此方案存在频段兼容性问题。
而13.56MHz频段虽广泛存在于公众应用环境中,但属于低频范围,无线电波无法穿透手机电池板,必须借助外部天线,才能实现与外部各种设备的非接触式交互。
对此,人们想到了在手机设计之初,就从功耗、天线作用距离、通信质量等方面一体化考虑的NFC(近距离无线通讯技术)方式;以及将天线集成在手机上,支付应用集成在SIM卡上的eNFC(增强型NFC,即SWP协议)方式。但这一技术模式,需要更换相应的NFC手机才可实现支付功能,相对而言成本较高,NFC开发也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另一方面,人们也尝试对射频天线进行特殊处理,以便将13.56MHz模块集成到SIM卡上。这样一来,用户只需更换SIM卡,就可以加装同时具有RFID和SIM功能的智能卡,这就是所谓的“双界面卡”方式。
针对SIM卡与天线的组合设计,双界面卡也有着不同的解决方案。比如,握奇公司的SIMpass解决方案,就通过外接一个置于后壳或前盖的薄片形状天线,来帮助实现SIM卡与外围设备的交互。而上海坤锐利用类似的“过桥”方式,将一张柔制软卡的无源标签附着在电池盖上,充当了信号增强器的作用。
“对于用户而言,2.4GHz和13.56MHz的差别,主要在于作用距离(后者读写距离不超过10厘米)和防冲突性(一次读取的个数)。”中科院自动化所RFID研究中心副主任曾隽芳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作为有源方式,2.4GHz的适应性和可靠性都比较高,但13.56MHz起步较早,国产化程度比较高,产业链也比较完备。两大阵营在工艺、产品等层面都有着很大不同。
时机未到
中国的移动支付产业虽属于后发,但在国外并没有成熟的模式可以借鉴。欧美国家同样面临商业模式的问题,而在移动支付领域走在前面的日韩,多采用NFC的方式。
2004年,日本通信运营商NTT DoCoMo推出了基于非接触IC智能芯片的FeliCa技术。到至2005年,NTT DoCoMo所有的3G手机都配备了用于手机支付的红外线装置。而韩国早在2001年,就由SK电信推出了主打红外线近距离接触的MONETA移动支付品牌,后来更将MONETA进一步移植到手机上。
手机支付在日韩应用非常普遍,人们利用这种NFC手机,可以很方便地购买各种商品、门票、火车票、优惠券,并实现银行卡、公交卡、门禁卡、会员卡等一系列功能。
一卡多用,也是国内在手机支付上的初始需求,将各种卡的功能与手机集成起来,不仅携带和支付方便,还可能带来创新的消费模式。
不过,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副总工程师王立建认为,目前国内对手机支付的需求并不迫切,适合手机支付发展的环境也还没到来。
“其实在技术上倒不是一个难题,关键是产业各方面的跟进。”王立建一再向《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强调,一定不能着急,无论最终采用2.4G和13.56M哪种方式,一定要有国家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和专利技术来支撑。但迄今为止,国家相关部门在移动支付方面的立项和投入方面还处于缺位状态。
由于存在多种实现模式,在手机支付产业链上,包含了芯片提供商、封装提供商、终端设备商、应用服务提供商、数据管理、应用系统开发等软件开发商、第三方支付等诸多环节。
“不能说产业链已经做好了准备。”曾隽芳表示,“后台系统的数据共享、利益分割,以及管理等方面的事情还不清晰。在安全性上也要继续做一些工作,目前还主要是1000元以内的小额支付。另外,在手机支付稳定性、一致性、读取效果、使用寿命等方面,还不够理想。”
难题待解
实际上,手机支付在技术和市场上如何推进,两大阵营都面临诸多考验。
6月,中国移动加入了以银联为首的手机支付产业联盟。在移动集团内部文件中,也已明确停止2.4G新项目的试点工作,仅保留研究权限。但有消息说,工信部、央行并不反对2.4GHz标准,而从专利角度来说,一切都未有定论,标准制定也还在过程中。
中国移动通信研究院业务研究所主任研究员黄更生说:“已经部署2.4GHz的地方都还在用,另外其他运营商,如中国电信也在推2.4GHz,力度比中国移动还大。”
“RF-SIM最大的问题在于对2.4GHz的判断上,与现有支付的外部环境不太符合。”握奇电信产品技术经理魏茂军告诉记者,高昂的成本是中国移动叫停RF-SIM的重要原因。目前应用环境大多基于13.56MHz技术,移动若重新布设支付环境成本较高,同时还受到金融部门的抵触,难度很大。
而对于双界面卡的实现模式来说,由于手机样式层出不穷,也给天线的手机适配率带来不小挑战。比如一个金属滑盖,就可能屏蔽掉射频信号,无法实现交互。2.4GHz模式也有适配率的问题,由于RF-SIM改变了SIM卡内部结构,需要重点考虑功耗和正常开关机的问题。
此外,13.56MHz阵营还面临用户量不足的困扰。北京普罗信科技总经理罗正棣告诉记者,银联目前的用户数量只有几万,并且处于试验阶段,还没有太多应用和收入来支撑业务。联通走的是NFC路线,用户量就更是少得可怜,同时手机厂商对NFC也多持观望态度,更加大了推广难度。
“电信倒是已经达到几十万用户,但其中一部分是和移动一样的2.4GHz频段产品,另一部分是双界面卡产品,主要应用在校园环境。”但罗正棣认为,校园并不算是一个有生命力的业务点,更多意义在于市场推广而已。
实际上,最近电信手机支付产品“翼机通”在校园的推广正遭质疑,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一卡通事件”已经被媒体曝光,学生们对校园一卡通与手机卡强制绑定的做法抱怨不断。
手机支付统一标准问题作为两大阵营的核心矛盾之一,牵涉到手机支付整个格局。据悉,移动支付标准工作组已于去年11月成立,挂靠在国家金卡办多功能卡应用联盟下面。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耿力介绍说,早在2008年6月,国标委就开始下发移动支付相关标准制订任务,目前已有5个国家标准在制订中,其中包括“系统间的无线通信和信息交换近距离无线通信接口和协议”,以及“基于射频的移动支付”有关终端设备、应用管理和安全和测试方法的规定。
“但目前仍处在草案阶段。”耿力告诉记者,“运营商、银联、银行,每种技术方案后面都有一种商业模式。此外,13.56MHz本身就有三个方案,加上2.4GHz,还是很难统一。”
“移动支付产业是开放的,吸引了产业链上众多厂商的参与,这些年在中国支付市场出现了百花齐放,但无一井喷的局面。”魏茂军谈到移动支付发展障碍时说,首先在于客户端成本;其次,移动支付离不开电信运营商与金融机构的合力发展,商业模式没有清晰之前,支付行业在中国市场很难出现井喷;第三,有待于法律法规的进一步完善,以规避移动支付存在的法律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