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共建“感知城市”需“三面齐抓”
作者:王光宇 蔡玉高
来源:新华社
日期:2010-09-17 14:38:41
摘要:在日前举行的海峡两岸信息服务产业合作交流会上,两岸专家一致认为“感知城市”的建设已成为解决城市可持续发展,形成城市自身独特优势的重要抓手。
经过多年的发展,海峡两岸城市信息化建设已取得了重要成绩,信息化基础设施不断优化,信息化应用水平不断提高,信息产业比重持续增长。与此同时,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城市发展也面临着城市管理、资源节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问题的严峻挑战。
如何抓住当今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机会,创造核心竞争力?在日前举行的海峡两岸信息服务产业合作交流会上,两岸专家一致认为“感知城市”的建设已成为解决城市可持续发展,形成城市自身独特优势的重要抓手。
“智慧型”已成为城市发展必然趋势
感知城市是指通过物联网等信息与通信技术,构建一个高感度的城市基础环境,实现城市内及时、互动、整合的信息感知、传递和处理,以提高民众生活幸福感、企业经济竞争力、城市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先进城市发展理念。
随着物联网技术进入快速发展轨道,我国的城市化建设已经迈向一种融合多种新技术应用的先进城市发展方向。今年,国家已经明确将“感知中国”战略写入“十二五”规划当中,各个城市也都在加紧制定或已经实施相关基础建设。目前,国内涌现出了一批以物联网技术应用为基础的各具特色的代表性“智慧型”城市,主要有以无锡市和天津市为代表的以推进物联网产业为先导的感知城市,以上海市和南京市为代表的以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的感知城市,还有以北京市和深圳市为代表的以感知应用为重点的感知城市。
工信部软件服务司司长陈伟表示,各个城市按照不同思路打造“智慧型”城市,各种建设模式百花齐放,表明了感知城市正在逐步成为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
台湾资策会创新应用服务研究所所长杨仁达认为,到2030年,中国大陆将会产生很多2500万人口的超级城市,对于城市管理以及市民服务绝对需要与信息产业结合,城市居民正在追求高质量、现代化的生活,打造“智慧型”城市成为迫在眉睫的事情。“目前,台湾的台北、台中、高雄等城市的信息化建设已经成型,”杨仁达说,“台湾与大陆城市之间的合作将有利于两岸发展信息化与城市建设的结合。”
“感知城市”建设需从三方面入手
工信部部长李毅中在阐述工业化和信息化之间的关系时指出,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主体,为信息化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发展空间,信息化为我国在高起点上推进工业化提供了动力。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需求的最大潜力所在,是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工业化为城镇化创造了条件,信息化提高了城镇化水平,加快了城镇化进程。市场化和国际化则是加快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重要途径。
感知城市的主要内涵是城市环境完备智能、城市经济活跃创新、城市服务高效灵活、城市市民现代幸福、城市治理精准高效。在会议讨论过程中,来自两岸感知城市和物联网领域的专家和企业代表纷纷表示,感知城市作为一种融合多种新技术应用的先进城市建设理念,需要一个逐渐被认识、理解、落实的过程,各城市需要把握机遇,从物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和城市融合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三方面入手,重点加快培育物联网产业,加强传感技术的示范应用和推广,以应用促发展,以产业发展带动感知应用。
工信部副部长杨学山在会议上表示,在感知城市建设过程中,要注重整体规划、重点推进和分步实施。在深入了解感知城市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发展理念和创新技术,按照城市发展的战略要求制定实施计划。
目前,物联网基础设施的建设已在智能楼宇、路灯监控、食品药品溯源、智能医院等领域应用,无锡、南京、北京、上海等城市都在积极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等最新技术打造感知城市,努力建设城市“传感网”,并且相互之间的“结网”热情也居高不下,一批与之相关的信息化产业随之被带动起来。江苏省委常委、无锡市委书记杨卫泽表示,无锡已有200多家与物联网相关企业,根据无锡市的规划,到2012年,全市物联网产业规模要达到1000亿元,2015年达到2500亿元的产业发展目标。
设立评价体系有助“感知城市”统一标准
“感知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是由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和台湾财团法人资讯工业促进会共同研究推出的,杨仁达介绍说,“根据此体系可以清晰的判断感知城市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总结感知城市建设成功经验,对感知城市的发展提供有效指导和帮助。”
“感知城市评价指标体系”选择感知环境、创新经济、感知服务、市民幸福、智能治理五个维度对感知城市进行评价,该体系覆盖了政府、企业、市民三类主体,衡量作为感知城市发展基础的感知水平。针对目前感知城市建设情况来看,各地建设模式不尽相同,各地政府结合城市未来规划、经济发展等因素建设具有城市特色的感知城市,因此标准上的统一则显得尤为重要。感知城市建设基于物联网技术支撑,当物联网发展到一定程度,需要“小网”结合成“大网”时,先期建设中的指标统一将会使“小网”更加迅速紧密。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研究院洪京一在会议上说,“感知城市建设过程中,需要政策引导、应用牵引、市场运作、技术推动,参与各方都迫切需要一套科学、客观、公正的感知城市评价体系。感知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将有助于两岸城市对共建‘智慧型城市’提供统一标准。”
如何抓住当今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机会,创造核心竞争力?在日前举行的海峡两岸信息服务产业合作交流会上,两岸专家一致认为“感知城市”的建设已成为解决城市可持续发展,形成城市自身独特优势的重要抓手。
“智慧型”已成为城市发展必然趋势
感知城市是指通过物联网等信息与通信技术,构建一个高感度的城市基础环境,实现城市内及时、互动、整合的信息感知、传递和处理,以提高民众生活幸福感、企业经济竞争力、城市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先进城市发展理念。
随着物联网技术进入快速发展轨道,我国的城市化建设已经迈向一种融合多种新技术应用的先进城市发展方向。今年,国家已经明确将“感知中国”战略写入“十二五”规划当中,各个城市也都在加紧制定或已经实施相关基础建设。目前,国内涌现出了一批以物联网技术应用为基础的各具特色的代表性“智慧型”城市,主要有以无锡市和天津市为代表的以推进物联网产业为先导的感知城市,以上海市和南京市为代表的以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的感知城市,还有以北京市和深圳市为代表的以感知应用为重点的感知城市。
工信部软件服务司司长陈伟表示,各个城市按照不同思路打造“智慧型”城市,各种建设模式百花齐放,表明了感知城市正在逐步成为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
台湾资策会创新应用服务研究所所长杨仁达认为,到2030年,中国大陆将会产生很多2500万人口的超级城市,对于城市管理以及市民服务绝对需要与信息产业结合,城市居民正在追求高质量、现代化的生活,打造“智慧型”城市成为迫在眉睫的事情。“目前,台湾的台北、台中、高雄等城市的信息化建设已经成型,”杨仁达说,“台湾与大陆城市之间的合作将有利于两岸发展信息化与城市建设的结合。”
“感知城市”建设需从三方面入手
工信部部长李毅中在阐述工业化和信息化之间的关系时指出,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主体,为信息化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发展空间,信息化为我国在高起点上推进工业化提供了动力。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需求的最大潜力所在,是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工业化为城镇化创造了条件,信息化提高了城镇化水平,加快了城镇化进程。市场化和国际化则是加快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重要途径。
感知城市的主要内涵是城市环境完备智能、城市经济活跃创新、城市服务高效灵活、城市市民现代幸福、城市治理精准高效。在会议讨论过程中,来自两岸感知城市和物联网领域的专家和企业代表纷纷表示,感知城市作为一种融合多种新技术应用的先进城市建设理念,需要一个逐渐被认识、理解、落实的过程,各城市需要把握机遇,从物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和城市融合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三方面入手,重点加快培育物联网产业,加强传感技术的示范应用和推广,以应用促发展,以产业发展带动感知应用。
工信部副部长杨学山在会议上表示,在感知城市建设过程中,要注重整体规划、重点推进和分步实施。在深入了解感知城市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发展理念和创新技术,按照城市发展的战略要求制定实施计划。
目前,物联网基础设施的建设已在智能楼宇、路灯监控、食品药品溯源、智能医院等领域应用,无锡、南京、北京、上海等城市都在积极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等最新技术打造感知城市,努力建设城市“传感网”,并且相互之间的“结网”热情也居高不下,一批与之相关的信息化产业随之被带动起来。江苏省委常委、无锡市委书记杨卫泽表示,无锡已有200多家与物联网相关企业,根据无锡市的规划,到2012年,全市物联网产业规模要达到1000亿元,2015年达到2500亿元的产业发展目标。
设立评价体系有助“感知城市”统一标准
“感知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是由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和台湾财团法人资讯工业促进会共同研究推出的,杨仁达介绍说,“根据此体系可以清晰的判断感知城市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总结感知城市建设成功经验,对感知城市的发展提供有效指导和帮助。”
“感知城市评价指标体系”选择感知环境、创新经济、感知服务、市民幸福、智能治理五个维度对感知城市进行评价,该体系覆盖了政府、企业、市民三类主体,衡量作为感知城市发展基础的感知水平。针对目前感知城市建设情况来看,各地建设模式不尽相同,各地政府结合城市未来规划、经济发展等因素建设具有城市特色的感知城市,因此标准上的统一则显得尤为重要。感知城市建设基于物联网技术支撑,当物联网发展到一定程度,需要“小网”结合成“大网”时,先期建设中的指标统一将会使“小网”更加迅速紧密。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研究院洪京一在会议上说,“感知城市建设过程中,需要政策引导、应用牵引、市场运作、技术推动,参与各方都迫切需要一套科学、客观、公正的感知城市评价体系。感知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将有助于两岸城市对共建‘智慧型城市’提供统一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