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传媒 旗下网站
登录 注册
RFID世界网 >  新闻中心  >  物联网新闻  >  正文

人本交通“零换乘”

作者:秦岭 姜雪松
来源:哈尔滨日报
日期:2010-09-10 08:59:55
摘要:“零换乘”串起包括高铁、地铁、公交、出租车等在内的七种交通方式,让市民在最小的步行范围内自由切换;“智能交通系统”即时发布交通状况信息,让驾驶员随时能从离身边最近的液晶导示牌上了解周边道路的拥堵情况,选择行驶路线;“步行空中廊道”连通哈西核心区所有的写字楼、商业场所,让时尚的冰城女孩即便是寒冷的冬季也可以穿丝袜逛街……
       哈尔滨即将到来的“高铁时代”,不仅意味着交通速度的大幅提升,更是一次交通理念的革新。

  “零换乘”串起包括高铁、地铁、公交、出租车等在内的七种交通方式,让市民在最小的步行范围内自由切换;“智能交通系统”即时发布交通状况信息,让驾驶员随时能从离身边最近的液晶导示牌上了解周边道路的拥堵情况,选择行驶路线;“步行空中廊道”连通哈西核心区所有的写字楼、商业场所,让时尚的冰城女孩即便是寒冷的冬季也可以穿丝袜逛街……

  在以西客站为核心的哈西新区规划中,全新的建设理念清晰描绘出便捷舒适的现代化生活图景。

  所有这些归结到一点,就是“以人为本”。

  通过合理组织西客站、长途客运站、地铁站、公交换乘中心等立体交通资源,未来的哈西区域交通系统将建设成为低能耗、高智能、人本化的城市交通枢纽。

  仅仅靠规模的“大”,并不能有效解决客流的迅速疏散,反倒增加了旅客切换交通方式的耗时。“零换乘”就是针对这一矛盾找到的破解之道

  作为集高速铁路、地铁换乘中心、公交换乘中心、长途客运中心等汇集一体的现代交通枢纽,西客站的“大”有目共睹。

  按照哈尔滨铁路客运系统“两主两辅”的布局,哈尔滨西客站为哈尔滨市主要客运车站,设计规模为18台22线,站房面积7万平方米,旅客发送量建成初期约为1000万人次,2030年可达3135万人次。

  哈尔滨西客站建设工程主要包括:主站房、动车运用所和走行线等主体建设工程,地铁支线、两个站前广场、长途客运中心、公交换乘中心等附属配套设施。西客站核心区需同步完成40条(段)共60余公里的规划道路建设,将于2011年前竣工投入使用。

  建成后的西客站将是东北三省最大的火车站,也是迄今为止哈市最大的单体建筑,仅站前东西两个广场的面积就近30万平方米,相当于42个标准足球场的大小,是全国最大的站前广场之一,日接待旅客可达8万人。

  “仅仅靠‘大’,并不能有效解决客流的迅速疏散,反倒增加了旅客切换交通方式的耗时。”哈尔滨哈西老工业区改造建设投资公司总经理王立奇说:“西客站集中了高铁、地铁、长途客运、公交、出租车、BRT(快速公交)、社会车辆等七种交通方式,未来还将开设机场联运线路,如何让这些交通方式实现最便捷的对接,采用‘零换乘’的理念进行规划组织才是最佳的选择。”

  “所谓‘零换乘’,就是在最短的步行范围内实现城市各种交通方式的切换。”王立奇说,“通过合理地安排好人、车流线路的关系,可以分散人流的冲力和人流与车流交叉的矛盾,并且将公交停车场、出租车停车场、社会车辆停车场等设施合理布置,与市政道路相连接,使得动态交通各行其道,静态交通各得其所,步行空间安全通畅,中转旅客可以顺利进入长途客运站,进入市区的旅客可以便捷地搭乘公交车或出租车。”

  根据规划,西客站广场地下三、四层预留了十字交叉的两条地铁线;地下二层为出站平台,通过水平传送步梯与客运中心相通;地下一层为入站平台,直通设在广场地下一层的出租车和社会车辆停车场,地面一层为步行广场,两侧为公交和旅游大巴站台。这样一来,各种交通方式互不干扰,形成了以旅客为中心的便捷切换。

  “这种立体交通布局使哈西客运交通枢纽工程与哈西客站、地铁节点站紧密衔接、互动集成,实现了高铁、地铁、公交、长途‘零换乘’。地铁线路穿行其间,下车不用出站台就能坐上长途客车回家,便捷、顺畅的‘一条龙’出行流程将在哈西客站地区成为现实。”王立奇说。

  “感知冰城,智慧哈西”。作为全国物联网试点城区,以“智能交通系统”为标志的哈西新区将彻底告别传统火车站地区的拥堵

  前不久,哈西老工业区改造建设投资有限公司与中国移动哈尔滨分公司举行无线哈西信息化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哈西成为哈尔滨首个TD无线城市新区。

  作为全国物联网试点城区,这一合作协议的签订标志着“感知冰城,智慧哈西”建设的起步。不久的将来,哈西将成为“数字化、无线化、智能化、物联化”的智能城区。

  哈西地区将重点建设基础网络、电子信息化办公、交通信息监控等几大核心设施,通过运用物联网、TD-SCDMA等新兴无线信息化技术,推动交通运输、环境监控、治安管理等市民最为关注的难点、热点问题的解决。

  “火车站是一座城市人流、交通、商业最密集的地区,在人们印象中,交通拥堵似乎已成为传统火车站的一个挥之不去的记号。”王立奇说,“而未来的西客站将通过高科技的智能化管理,彻底颠覆这一印象。”

  据王立奇介绍,目前哈西地区正在建设一座信息指挥中心,这相当于哈西地区的“CPU”,所有交通信息和指令都将在这里汇总、发布。今后,哈西城区的街道、公共场所会遍布“液晶指示牌”,随时通报交通信息。并且,哈西地区将实现高速宽带无线网络的全覆盖,手机、电脑可随时无线上网接收交通信息。

  “举例来说,一位旅客刚一出高铁就会在出站大厅了解到外面有多少辆出租车在等候,有哪几条线路的公交车可供选择;一位接站的司机进停车场之前就会了解还有多少个空车位,最近的是哪一个;一位行驶中的驾驶员随时能从离身边最近的液晶导示牌上了解周边道路的拥堵情况,选择行驶路线……”

  人本化的交通体系更体现在细节中,哈西交通规划的每个局部都经过仔细推敲,力求完美

  目前,哈西已经聘请国际著名交通设计企业德国布莱纳公司,正在制作整个地区的动静态交通组织规划。

  根据规划,西客站地区将构建以“一枢纽、一通道”为核心的网格状路网交通体系,其中主干街路宽度达到60米,路网的承载能力将可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

  “一枢纽”即高速铁路、地铁换乘中心、公交换乘中心、长途客运中心等汇集一体的哈西客站现代交通枢纽。

  “一通道”即以西客站为轴点,依托高铁、地铁、BRT、城市快速路形成的绿色客运通道,向南连接都市圈层外的乡镇,向北联系建成区的城市中心区。

  由城乡路、站前大街、哈尔滨大街、中兴街、哈西大街等骨干街路构成的网格状路网体系,构建形成西客站地区四通八达、快速输送、高效便捷的路网骨架。

  “在西客站广场的交通组织上,我们几易其稿,最终才定下目前的方案。”哈西客站地区建设办公室规划处处长段毅说,“在武汉新火车站考察时,我们发现其与客运站相距较远,给旅客换乘带来不便,就相应地调整了我们的方案,在地下二层设立了一个火车站与客运站互通的通道,并配建了机场候机厅才有的水平传送步梯。”

  “就连出站口的选择,设计者也都煞费苦心,”段毅说,“西客站的出站平台原设计为地面一层,后来考虑到换乘的方便,改在了地下二层,这也使得哈尔滨冬季严寒天气对旅客的影响被降低到最小。”

  哈西新区还有一个宏大的构想,就是借鉴加拿大、美国等北美国家的城市建设经验,在西客站核心地区构建一条“步行空中廊道”,连通周边的写字楼、商场等室内功能区,整个廊道配备空调系统,这样,即使是冬季,人们只穿一件单衣也可逛街了。

  据介绍,未来哈西新区的公交候车亭也将让人耳目一新:考虑到西客站周边地区人流高度密集的实际,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将在核心区域主干道路两侧配套建设一批集小型超市、报刊亭、早餐亭、电话亭、治安亭、休闲观景亭、公厕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服务综合体式候车亭。

  “这种候车亭采用模块设计,可自由组合。同时,在建筑造型上,凸显欧陆风情的文化品位,与街路绿化景观相配合,形成‘红花绿树相掩映、亭台小品缀其间’的环境效果。”段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