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的标准,运营商乘风破浪的捷径
作者:移动Labs 博客
来源:来源网络(侵权删)
日期:2010-08-04 09:31:44
摘要:进入了3G竞争时代,各家运营商都各自推出了十八般武艺,都在各自的自留地里种下了一个名叫“封闭”的种子。于是乎语音商的互联网互通成为了瓶颈,运营商与其他产业合作伙伴的互联互通也成为了瓶颈,各家都想做主导,各家都做老大,结果是市场越做越窄,产品也做越多,推广越来越费力,没有人带运营商玩。
进入了3G竞争时代,各家运营商都各自推出了十八般武艺,都在各自的自留地里种下了一个名叫“封闭”的种子。于是乎语音商的互联网互通成为了瓶颈,运营商与其他产业合作伙伴的互联互通也成为了瓶颈,各家都想做主导,各家都做老大,结果是市场越做越窄,产品也做越多,推广越来越费力,没有人带运营商玩。
由于通信的关系,互联互通从来就是瓶颈。梅特卡夫定律是3Com公司的创始人,计算机网络先驱罗伯特·梅特卡夫提出:网络价值以用户数量的平方的速度增长。
这个法则告诉我们:如果一个网络中有n个人,那么网络对于每个人的价值与网络中其他人的数量成正比,这样网络对于所有人的总价值与n×(n-1)=n2- n成正比。如果一个网络对网络中每个人价值是1元,那么规模为10倍的网络的总价值等于100元;规模为100倍的网络的总价值就等于10000元。网络规模增长10倍,其价值就增长100倍。
由于梅特卡夫定律的特性,与小运营商的互联互通对于大的运营商来说吸引力不足,而对于小运营商来说,与大规模的运营商的互联互通能带来非常的好处。
假设大运营商网络有10万人,小运营商网络有1万人,如果封闭通话的时候,大运营商的网络内部可以保证10万人互通,显然大运营商的网络比小运营商的网络更吸引人。而如果互联互通之后,小运营商也可以与大运营商之间享受同样的用户数,差别只在于费用和服务,而这是大运营商所不愿看到的。这个是运营商愿意“封闭”的原因。
同理,银行的网络也经历了同样的问题,在早先大的银行利用分布多的网点和ATM机、POS机控制了市场。在银联还未出现的时候,各家银行的ATM机和POS机是都不能互通的,在那个时候出现的情况就是一个优质的商家会放置多家银行的POS机,用户出门刷卡成为困难的一件事情。
银联出现以后,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互联互通,所有的ATM机器、POS机可以共用,ATM机和POS机、银行卡、信用卡得到了井喷的发展,很难想象如果没有互联互通,银行卡也许还是一个收藏品而不是一个日用品。
银行行业的发展也告诉运营商一个问题,开放的标准是关键,至少在国内的运营商内应保持标准的统一。
就拿风风火火的一卡通来说,对于运营商门来说,一卡通系统可以说是个烫手的山芋。
银行做一卡通因为银行关心的是发卡量和结余资金,系统厂商做因为可以拿集成费,机具厂商做因为可以销售硬件,RFID卡片厂商做因为可以持续销售、补卡。
运营商做是因为什么呢?
是发卡量和结余资金吗?是集成费用吗?是硬件销售费用吗?还是补卡费用?
我想都不是,运营商会做一卡通的原因就是因为希望能将手机或者SIM卡与一卡通能够关联,这样能增加用户的黏性,希望通过一卡通能捆绑客户。
因为要捆绑客户,所以各家就根据各家的情况进行考虑,A运营商做的一卡通绝对不允许B运营商的用户能使用,不管是学校的一卡通还是和移动支付。
结果运营商又回到了银行在没有互联互通的时代,各自跑马圈地,结果是大家各占据一部分市场,不能互联互通。结果客户感觉使用处处受限制,各自想达到的捆绑客户的目标也就都没有实现。
何苦呢?
这个时候,已经不是在做市场了,而是用资源来砸项目,在比谁投入的资源多,结果市场还是没有做大,多了一堆其他行业的看客,静观运营商的好戏,然后等到适时的机会来插一手,结果事情还是回到了原点。
做自己擅长的事情,才是运营商的能力发挥的最好体现。
就以一卡通为例子,运营商在一卡通市场到底该占据什么样的位子呢?
一卡通最关键的几个要素:账户及其管理系统、机具、RFID卡。
其中账户及其管理系统是银行行业最关心的,所以中国人民银行才下发了《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告诉其他行业的人员,这个是银行的自留地,你们就不用挂念这个了。
而机具的布放和维护更是银行及金融机构最拿手的了,从POS机的布放开始,到现在各种各样的支付终端,银行从来就没有忘记过机具的事情。想要和银行一起比机具的布放,嗯,先符合银行的规矩再说吧。
而RFID卡,这个才是运营商可以玩的。不管是2.4G的RF-SIM、SIMPASS、NFC、贴片卡、CPU卡等等,只要能和手机沾上边,不管是在SIM卡上做文章还是在手机上做文章,或者就是挂在手机上,运营商就想要的一个“手机也能一卡通”。
由于封闭,各家运营商陷入了无休止的在不擅长的领域恶战的境地,这样的恶战还在各个领域进行,运营商所到之处,血流成河。运营商成了各个产业的破坏者,而不是合作者。
开放的市场,开放的标准,才能安抚运营商浮躁的心,才可以安心的做好运营商应该做的事情,才可以和其他行业的合作者共赢而不是杀得头破血流,才可以乘风破浪,到达成功的彼岸!
由于通信的关系,互联互通从来就是瓶颈。梅特卡夫定律是3Com公司的创始人,计算机网络先驱罗伯特·梅特卡夫提出:网络价值以用户数量的平方的速度增长。
这个法则告诉我们:如果一个网络中有n个人,那么网络对于每个人的价值与网络中其他人的数量成正比,这样网络对于所有人的总价值与n×(n-1)=n2- n成正比。如果一个网络对网络中每个人价值是1元,那么规模为10倍的网络的总价值等于100元;规模为100倍的网络的总价值就等于10000元。网络规模增长10倍,其价值就增长100倍。
由于梅特卡夫定律的特性,与小运营商的互联互通对于大的运营商来说吸引力不足,而对于小运营商来说,与大规模的运营商的互联互通能带来非常的好处。
假设大运营商网络有10万人,小运营商网络有1万人,如果封闭通话的时候,大运营商的网络内部可以保证10万人互通,显然大运营商的网络比小运营商的网络更吸引人。而如果互联互通之后,小运营商也可以与大运营商之间享受同样的用户数,差别只在于费用和服务,而这是大运营商所不愿看到的。这个是运营商愿意“封闭”的原因。
同理,银行的网络也经历了同样的问题,在早先大的银行利用分布多的网点和ATM机、POS机控制了市场。在银联还未出现的时候,各家银行的ATM机和POS机是都不能互通的,在那个时候出现的情况就是一个优质的商家会放置多家银行的POS机,用户出门刷卡成为困难的一件事情。
银联出现以后,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互联互通,所有的ATM机器、POS机可以共用,ATM机和POS机、银行卡、信用卡得到了井喷的发展,很难想象如果没有互联互通,银行卡也许还是一个收藏品而不是一个日用品。
银行行业的发展也告诉运营商一个问题,开放的标准是关键,至少在国内的运营商内应保持标准的统一。
就拿风风火火的一卡通来说,对于运营商门来说,一卡通系统可以说是个烫手的山芋。
银行做一卡通因为银行关心的是发卡量和结余资金,系统厂商做因为可以拿集成费,机具厂商做因为可以销售硬件,RFID卡片厂商做因为可以持续销售、补卡。
运营商做是因为什么呢?
是发卡量和结余资金吗?是集成费用吗?是硬件销售费用吗?还是补卡费用?
我想都不是,运营商会做一卡通的原因就是因为希望能将手机或者SIM卡与一卡通能够关联,这样能增加用户的黏性,希望通过一卡通能捆绑客户。
因为要捆绑客户,所以各家就根据各家的情况进行考虑,A运营商做的一卡通绝对不允许B运营商的用户能使用,不管是学校的一卡通还是和移动支付。
结果运营商又回到了银行在没有互联互通的时代,各自跑马圈地,结果是大家各占据一部分市场,不能互联互通。结果客户感觉使用处处受限制,各自想达到的捆绑客户的目标也就都没有实现。
何苦呢?
这个时候,已经不是在做市场了,而是用资源来砸项目,在比谁投入的资源多,结果市场还是没有做大,多了一堆其他行业的看客,静观运营商的好戏,然后等到适时的机会来插一手,结果事情还是回到了原点。
做自己擅长的事情,才是运营商的能力发挥的最好体现。
就以一卡通为例子,运营商在一卡通市场到底该占据什么样的位子呢?
一卡通最关键的几个要素:账户及其管理系统、机具、RFID卡。
其中账户及其管理系统是银行行业最关心的,所以中国人民银行才下发了《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告诉其他行业的人员,这个是银行的自留地,你们就不用挂念这个了。
而机具的布放和维护更是银行及金融机构最拿手的了,从POS机的布放开始,到现在各种各样的支付终端,银行从来就没有忘记过机具的事情。想要和银行一起比机具的布放,嗯,先符合银行的规矩再说吧。
而RFID卡,这个才是运营商可以玩的。不管是2.4G的RF-SIM、SIMPASS、NFC、贴片卡、CPU卡等等,只要能和手机沾上边,不管是在SIM卡上做文章还是在手机上做文章,或者就是挂在手机上,运营商就想要的一个“手机也能一卡通”。
由于封闭,各家运营商陷入了无休止的在不擅长的领域恶战的境地,这样的恶战还在各个领域进行,运营商所到之处,血流成河。运营商成了各个产业的破坏者,而不是合作者。
开放的市场,开放的标准,才能安抚运营商浮躁的心,才可以安心的做好运营商应该做的事情,才可以和其他行业的合作者共赢而不是杀得头破血流,才可以乘风破浪,到达成功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