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港务区引领西部跨入“物联网时代”
作者:苏 嵘
来源:陕西日报
日期:2010-08-30 09:24:26
摘要:25日,上海国际港务集团、中国国际海运网与西安国际港务区共同签订了三方合作的联合打造西安国际港务区物联信息港战略框架协议。
8月25日,上海国际港务集团、中国国际海运网与西安国际港务区共同签订了三方合作的联合打造西安国际港务区物联信息港战略框架协议,依据协议,上海国际港务集团、中国国际海运网和西安国际港务区将发挥各自的优势、整合行业资源,将西安国际港务区打造成为中国内陆物联信息港示范区——这标志着西安国际港务区长期以来进行的信息化战略进入实施阶段,同时标志着西部地区拉开了跨入“物联网时代”的历史大幕。
包起帆、康树春和强晓安分别代表上海国际港务集团、中国国际海运网和西安国际港务区签订联合打造西安国际港务区物联信息港合作战略框架协议现场
三方联合打造内陆物联信息港示范区
8月25日,上海国际港务集团第一副总裁包起帆、中国国际海运网CEO康树春分别带领上海国际港务集团科技管理室主管董庭龙、工程师王晓明和中国国际海运网总监张岩抵达西安,专程前往西安国际港务区进行考察。
在该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强晓安的陪同下,包起帆一行参观了西安国际港务区规划展示馆,包起帆了解了西安国际港务区的总体规划、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情况,并详细询问了西安目前打造的以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西安公路码头和西安综合保税区三大支撑项目构成的国际陆港功能平台的建设运营情况和基础数据。
“中国港口经济未来发展的巨大空间在内陆地区——西安国际港务区——如此的国际陆港的发展建设和运营可谓是中国国际陆港模式的积极探索,这不仅在国内,在世界范围内也是一项伟大的创举,也是国际陆港对中国港口经济的全新演绎”包起帆说。
作为上海国际港务集团第一副总裁,包起帆也是著名全国劳模、“五一”劳动奖获得者、享受国家特殊津贴、有突出贡献的优秀科技专家、高级工程师,致力于港口装卸工具的发明创造20多年,开发了新型抓斗系列共140多种,广泛应用于港口、铁路、化工、军工、河道等行业,多次在日内瓦、布鲁塞尔等国际发明展览会上获得金奖和银奖,“防漏散货抓斗”等9项成果获国家专利,被誉为“抓斗大王”,被英、美两国国际传记中心分别列入《国际知识分子名人录》并荣获21世纪金质成就奖。
对于各类海港口岸业务烂熟于心的包起帆,面对中国首个国际陆港的宏伟规划和高效的建设速度深感振奋之余表示,目前,沿海港口都在发挥自己的优势,积极探索与内陆地区进行有效的链接,希望通过这种链接将港口功能向内陆地区延伸,而西安国际港务区的运营将为东西部口岸服务功能的对接提供良好的借鉴模式,使报关报检、口岸作业等实操更为便捷可行,并为外向型企业提供创造价值的巨大空间。
上海国际港务集团与中国国际海运网此行西安的重要目的,在于与西安国际陆港联合打造“西安国际港务区物联信息港”项目,并推进项目快速实施,为更多的外向型企业提供便利,创造价值。
当日下午3时,在西安国际港务区规划展示馆内,包起帆、康树春和强晓安分别代表上海国际港务集团、中国国际海运网和西安国际港务区签订了联合打造西安国际港务区物联信息港合作的战略框架协议,上海国际港务集团、中国国际海运网和西安国际港务区将发挥各自的优势、整合行业资源,将西安国际港务区打造成为中国内陆物联信息港示范区。“这是上海与陕西、西安由战略意向转入区域实质合作的新起点”,签约仪式后,省发改委副主任、西咸新区建设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李忙全紧握包起帆双手说,包起帆总裁不仅是一位名人,更是推进沪陕合作的使者。
RFID 从被动告知到主动感知的重要变革
8月9日,一只作为试验品的集装箱被封箱,装载上一艘名为“新亚洲”的集装箱货轮,由上海港出发,经由韩国釜山出港,随后穿越日本海进入太平洋,驶向美国西海岸。
通过上海国际港务集团工程师王晓明的专有用户名,输入密码后,包起帆带领全体与会人员进入了集装箱全程实时监控系统,通过GPS定位系统,监控系统测定出了当前“新亚洲”号货轮已经停泊在美国洛杉矶港——实时数据显示,作为试验用的集装箱在整个物流过程中,遇到一次委托授权的海关查验,此外再没有经过未授权的开启,货物安全可视……
依据协议,在西安国际港务区物联信息港建设过程中,上海国际港务集团、中国国际海运网将与西安国际港务区携手研发新兴的物联网、信息化应用现代化技术和客户服务解决方案——“新亚洲”号所采用的这种便捷即时的集装箱全程实时监控系统将作为国内首个试点,于西安国际陆港实施。
“中国企业的物流成本高达10-15%,而这一数字在欧洲只有5-10%,可见物流成本成为制约经济、特别是制约海港周边地区以外的内陆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据包起帆介绍,目前中国港口物流面临的最大问题除了物流过程中透明度不高造成的物流成本居高不下外,还存在着集装箱在物流过程中的安全问题。
包起帆表示,这种问题即将被“RFID”(射频识别)改变——它将实时记录集装箱运输中的箱、货、流信息,以及相关的安全信息,结合全球网络环境实现集装箱物流的全程实时在线监控,以提供集装箱物流全程的安全性和透明度,实现集装箱运输从被动告知到主动感知的历史变革。
据了解,RFID是上海国际港务集团受国家发改委委托进行研发的一个重点信息技术项目,也是国家信息化试点工程。目前,项目研发阶段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成果,进入推广应用阶段。包起帆表示,上海国际港务集团一方面积极与美国、日本、加拿大、马来西亚等国外港口、企业进行推广合作,一方面在国内寻找具有示范作用的合作者。
作为陕西内陆型开发开放高地制高点、全国最大的国际陆港和全球一流的现代服务业示范园区——西安国际港务区,以其全新的智能规划和对物流信息化的高品质要求,成为上海国际港务集团最为天然的内陆合作伙伴。
物联网时代下的物流智慧
此次与上海国际港务集团、中国国际海运网签订共建西安国际港务区物联信息港合作的战略框架协议,标志着西安国际港务区现代物流信息化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与沿海港口的紧密合作,奠定了西安国际港务区引领黄土文明拥抱海洋文明这一梦想实现的坚实基础。8月4日,作为西安国际港务区国际陆港模式的创新举措,由天津港集团和西安国际港务区共建的“天津港集团西安国际港务区服务中心”正式揭牌,标志着国际陆港模式的继续深化,港区联动的进一步实施,为“港口后移、就地办单、海铁联运、无缝对接”宏大构想进入实操阶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如果说和天津港集团的深度合作打通了内陆与国际的现代物流物理通道,那么此次和上海国际港务集团和中国国际海运网的合作,则打通了现代物流的信息高速公路。”强晓安表示,“我们正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基础上,利用RFID、GPS、无线数据通信等技术,构造一个覆盖世界的万物网络,实现网络中货物能够相互‘交流’,通过计算机互联网实现物品的自动识别和信息的互联与共享。”
紧随信息产业引领进入信息时代之后,全球的现代物流业也进入了物联网时代。
据强晓安介绍,物联网在中国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许多行业应用具有很大的交叉性,但这些行业分属于不同的政府职能部门,要发展物联网这种以传感技术为基础的信息化应用,在产业化过程中必须加强各行业主管部门的协调与互动,以开放的心态展开通力合作,打破行业、地区、部门之间的壁垒,促进资源共享,加强体制优化改革,才能有效的保障物联网产业的顺利发展。
“我们的目标是打造中国最大的国际陆港,这就意味着我们在建设初期,就需要引入最为先进的现代物流技术,使西安国际港务区各个项目未来的运作采用高度信息化手段,成为国际物联网体系重要的神经元,甚至是信息中心枢纽。”强晓安介绍说,为了实现园区信息化的目标,西安国际港务区在规划初期就与国内众多研究机构、运营机构进行探索、合作,展开现代服务业示范园区的信息化建设。
谈及中国未来物联网发展模式,强晓安认为,对于任何一次信息产业的革命来说,出现一种新型而能成熟发展的商业盈利模式是必然的结果,可是这一点至今还没有在物联网的发展中体现出来,也没有任何产业可以在这一点上统一引领物联网的发展浪潮。随后强晓安给出了一个大胆的预测——基于物联网繁荣所需最为重要的条件在于高科技的信息交换技术和网络终端与整个网络之间的互动关系,物联网迅猛发展的时代已经到来,在此背景下,也将催生出一批介于网络终端与“互联网服务器”之间的神经中枢“联盟体系”的快速发展,因此,西安国际港务区已做好了各种准备,迎接这个时代的到来,以最为智能的现代物流方式,为中国物联网的繁荣发展作出贡献。
“国际陆港将通过整合公路、铁路、航空运输平台的信息资源,通过与沿海、沿边口岸、港口合作,构建信息数据系统,推动物联网技术的研发与应用,用信息技术提升西安服务业发展水平”,西安市副市长、国际港务区管委会主任韩松说。
包起帆、康树春和强晓安分别代表上海国际港务集团、中国国际海运网和西安国际港务区签订联合打造西安国际港务区物联信息港合作战略框架协议现场
三方联合打造内陆物联信息港示范区
8月25日,上海国际港务集团第一副总裁包起帆、中国国际海运网CEO康树春分别带领上海国际港务集团科技管理室主管董庭龙、工程师王晓明和中国国际海运网总监张岩抵达西安,专程前往西安国际港务区进行考察。
在该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强晓安的陪同下,包起帆一行参观了西安国际港务区规划展示馆,包起帆了解了西安国际港务区的总体规划、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情况,并详细询问了西安目前打造的以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西安公路码头和西安综合保税区三大支撑项目构成的国际陆港功能平台的建设运营情况和基础数据。
“中国港口经济未来发展的巨大空间在内陆地区——西安国际港务区——如此的国际陆港的发展建设和运营可谓是中国国际陆港模式的积极探索,这不仅在国内,在世界范围内也是一项伟大的创举,也是国际陆港对中国港口经济的全新演绎”包起帆说。
作为上海国际港务集团第一副总裁,包起帆也是著名全国劳模、“五一”劳动奖获得者、享受国家特殊津贴、有突出贡献的优秀科技专家、高级工程师,致力于港口装卸工具的发明创造20多年,开发了新型抓斗系列共140多种,广泛应用于港口、铁路、化工、军工、河道等行业,多次在日内瓦、布鲁塞尔等国际发明展览会上获得金奖和银奖,“防漏散货抓斗”等9项成果获国家专利,被誉为“抓斗大王”,被英、美两国国际传记中心分别列入《国际知识分子名人录》并荣获21世纪金质成就奖。
对于各类海港口岸业务烂熟于心的包起帆,面对中国首个国际陆港的宏伟规划和高效的建设速度深感振奋之余表示,目前,沿海港口都在发挥自己的优势,积极探索与内陆地区进行有效的链接,希望通过这种链接将港口功能向内陆地区延伸,而西安国际港务区的运营将为东西部口岸服务功能的对接提供良好的借鉴模式,使报关报检、口岸作业等实操更为便捷可行,并为外向型企业提供创造价值的巨大空间。
上海国际港务集团与中国国际海运网此行西安的重要目的,在于与西安国际陆港联合打造“西安国际港务区物联信息港”项目,并推进项目快速实施,为更多的外向型企业提供便利,创造价值。
当日下午3时,在西安国际港务区规划展示馆内,包起帆、康树春和强晓安分别代表上海国际港务集团、中国国际海运网和西安国际港务区签订了联合打造西安国际港务区物联信息港合作的战略框架协议,上海国际港务集团、中国国际海运网和西安国际港务区将发挥各自的优势、整合行业资源,将西安国际港务区打造成为中国内陆物联信息港示范区。“这是上海与陕西、西安由战略意向转入区域实质合作的新起点”,签约仪式后,省发改委副主任、西咸新区建设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李忙全紧握包起帆双手说,包起帆总裁不仅是一位名人,更是推进沪陕合作的使者。
RFID 从被动告知到主动感知的重要变革
8月9日,一只作为试验品的集装箱被封箱,装载上一艘名为“新亚洲”的集装箱货轮,由上海港出发,经由韩国釜山出港,随后穿越日本海进入太平洋,驶向美国西海岸。
通过上海国际港务集团工程师王晓明的专有用户名,输入密码后,包起帆带领全体与会人员进入了集装箱全程实时监控系统,通过GPS定位系统,监控系统测定出了当前“新亚洲”号货轮已经停泊在美国洛杉矶港——实时数据显示,作为试验用的集装箱在整个物流过程中,遇到一次委托授权的海关查验,此外再没有经过未授权的开启,货物安全可视……
依据协议,在西安国际港务区物联信息港建设过程中,上海国际港务集团、中国国际海运网将与西安国际港务区携手研发新兴的物联网、信息化应用现代化技术和客户服务解决方案——“新亚洲”号所采用的这种便捷即时的集装箱全程实时监控系统将作为国内首个试点,于西安国际陆港实施。
“中国企业的物流成本高达10-15%,而这一数字在欧洲只有5-10%,可见物流成本成为制约经济、特别是制约海港周边地区以外的内陆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据包起帆介绍,目前中国港口物流面临的最大问题除了物流过程中透明度不高造成的物流成本居高不下外,还存在着集装箱在物流过程中的安全问题。
包起帆表示,这种问题即将被“RFID”(射频识别)改变——它将实时记录集装箱运输中的箱、货、流信息,以及相关的安全信息,结合全球网络环境实现集装箱物流的全程实时在线监控,以提供集装箱物流全程的安全性和透明度,实现集装箱运输从被动告知到主动感知的历史变革。
据了解,RFID是上海国际港务集团受国家发改委委托进行研发的一个重点信息技术项目,也是国家信息化试点工程。目前,项目研发阶段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成果,进入推广应用阶段。包起帆表示,上海国际港务集团一方面积极与美国、日本、加拿大、马来西亚等国外港口、企业进行推广合作,一方面在国内寻找具有示范作用的合作者。
作为陕西内陆型开发开放高地制高点、全国最大的国际陆港和全球一流的现代服务业示范园区——西安国际港务区,以其全新的智能规划和对物流信息化的高品质要求,成为上海国际港务集团最为天然的内陆合作伙伴。
物联网时代下的物流智慧
此次与上海国际港务集团、中国国际海运网签订共建西安国际港务区物联信息港合作的战略框架协议,标志着西安国际港务区现代物流信息化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与沿海港口的紧密合作,奠定了西安国际港务区引领黄土文明拥抱海洋文明这一梦想实现的坚实基础。8月4日,作为西安国际港务区国际陆港模式的创新举措,由天津港集团和西安国际港务区共建的“天津港集团西安国际港务区服务中心”正式揭牌,标志着国际陆港模式的继续深化,港区联动的进一步实施,为“港口后移、就地办单、海铁联运、无缝对接”宏大构想进入实操阶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如果说和天津港集团的深度合作打通了内陆与国际的现代物流物理通道,那么此次和上海国际港务集团和中国国际海运网的合作,则打通了现代物流的信息高速公路。”强晓安表示,“我们正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基础上,利用RFID、GPS、无线数据通信等技术,构造一个覆盖世界的万物网络,实现网络中货物能够相互‘交流’,通过计算机互联网实现物品的自动识别和信息的互联与共享。”
紧随信息产业引领进入信息时代之后,全球的现代物流业也进入了物联网时代。
据强晓安介绍,物联网在中国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许多行业应用具有很大的交叉性,但这些行业分属于不同的政府职能部门,要发展物联网这种以传感技术为基础的信息化应用,在产业化过程中必须加强各行业主管部门的协调与互动,以开放的心态展开通力合作,打破行业、地区、部门之间的壁垒,促进资源共享,加强体制优化改革,才能有效的保障物联网产业的顺利发展。
“我们的目标是打造中国最大的国际陆港,这就意味着我们在建设初期,就需要引入最为先进的现代物流技术,使西安国际港务区各个项目未来的运作采用高度信息化手段,成为国际物联网体系重要的神经元,甚至是信息中心枢纽。”强晓安介绍说,为了实现园区信息化的目标,西安国际港务区在规划初期就与国内众多研究机构、运营机构进行探索、合作,展开现代服务业示范园区的信息化建设。
谈及中国未来物联网发展模式,强晓安认为,对于任何一次信息产业的革命来说,出现一种新型而能成熟发展的商业盈利模式是必然的结果,可是这一点至今还没有在物联网的发展中体现出来,也没有任何产业可以在这一点上统一引领物联网的发展浪潮。随后强晓安给出了一个大胆的预测——基于物联网繁荣所需最为重要的条件在于高科技的信息交换技术和网络终端与整个网络之间的互动关系,物联网迅猛发展的时代已经到来,在此背景下,也将催生出一批介于网络终端与“互联网服务器”之间的神经中枢“联盟体系”的快速发展,因此,西安国际港务区已做好了各种准备,迎接这个时代的到来,以最为智能的现代物流方式,为中国物联网的繁荣发展作出贡献。
“国际陆港将通过整合公路、铁路、航空运输平台的信息资源,通过与沿海、沿边口岸、港口合作,构建信息数据系统,推动物联网技术的研发与应用,用信息技术提升西安服务业发展水平”,西安市副市长、国际港务区管委会主任韩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