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联合运营是中国手机支付发展有效途径
事件背景:
目前,美国三家电信运营商AT&T、Verizon和T-Mobile同Discover金融服务公司(DFS)及巴克莱集团(BarclaysPLC)洽谈合作,希望通过共建合资公司的形式推出手机支付业务。此次美国三大电信运营商的合作,采用第四大发卡机构Discover的付款网络、由巴克莱银行管理账户,技术上采用NFC技术标准。
艾瑞分析:
多种因素导致各国手机支付产业链主导方式不一
在全球手机支付产业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各国运营商势力、政策环境等不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产业链主导方式。
2010年美、中、日、韩四国移动支付发展状况对比
由上表可以看出,运营商势力格局、切入产业链时机、信用卡市场发展状况以及终端市场发展等因素都会对产业发展采用何种模式产生影响:
美国的运营商联合模式——运营商势力均衡,具备联合基础;
日本的运营商主导模式——NTT DoCoMo足够强势,且切入市场较早,抢占先机,形成了行业壁垒;
韩国的银行主导模式——电信运营商扩张受政策限制,3G及智能手机的发展较为迅速,且韩国民众对手机深层应用的接受程度高。
另外在这三个市场中,存在一个共性,即信用卡市场发达,用户对非现金支付方式的接受程度高,因此市场开拓的成本主要体现在铺设终端方面的设备成本。
艾瑞观点:全产业链合作是中国手机支付市场发展的有效途径
与美、日、韩相比,中国发展手机支付产业具有不同的市场形势,这决定了中国市场发展的独特道路。
中国移动主导模式走不通。与日本市场的NTT相比,中国移动虽然也足够强势,但中国的手机支付市场在起步初期,已吸引了产业链上的多方参与,中国移动不具备市场先机。
运营商联合对抗银联模式走不通。中国移动一家独大,且已采取注资浦发银行、多省市试点、推行自选标准的方式培育市场。这区别于美国市场,使得中国无法走运营商联合推行的道路。
银联主导模式走不通。与韩国不同,在中国电信运营商的发展没有严格的政策管制,因此足够强势。且在远端支付时可避开运营商的手机应用商店插件模式,在中国3G起步不久,智能手机普及率低,手机应用商店发展未见成效的国情下,在现阶段很难实现。
同时,与美、日、韩不同的是,中国对非现金支付的接受程度仍然较低,因此运营企业需花费大量的市场推广成本;再者,若坚持当下两派对峙的局面,采纳不兼容的技术标准,则终端铺设存在重复建设的现象,成本太高,任何一方都无力承受,必然影响我国手机支付的推进。
因此,艾瑞认为全产业链联合运营是中国手机支付发展的上策:移动运营商拥有庞大用户资源、对上下游厂商主导能力强;银联主导的产业联盟具有标准统一、付款网络完善、金融风险低等优势,合作可以充分发挥多方优势,共同分担成本,以推进市场开拓和产业快速发展。这也能够解释目前中国移动开始采纳与银联相同的标准,并悄然加入银联主导的产业联盟的原因。
艾瑞认为在合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问题:
(1)利益博弈难以平衡。如何处理好此前的技术、运营投入和各自产业链的利益调配,是新生联盟能否顺利合作的关键,对标准主导权的争夺将长期成为该产业联盟的核心问题。
(2)央行《非金融机构管理办法》或提高对运营商的监管门槛。央行出台《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这意味着包括移动运营商在内的非金融机构均被纳入管理范围。对于运营商而言,在拿到经营牌照的同时,或将受到相比现在严厉的监管,或降低联盟中的话语权。
艾瑞预测中国手机支付的发展进程:
(1)合作到竞争
艾瑞认为,在中国手机支付市场发展的初期,适合采用全产业链合作的模式。但随着未来市场发展的成熟,有序的竞争将更有利于市场的进一步成长,因此艾瑞预测,中国手机支付市场的发展将经历由合作到竞争的发展历程。
(2)统一标准到多标准
在中国手机支付市场发展的初期,由于铺设成本、适配终端等因素,更适合采用统一标准。但随着市场成熟后,竞争的加剧,尤其是基于中国移动对标准主导权的争夺和前期对自有标准巨大的已有成本投入,未来中国手机支付市场或形成多标准并行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