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传媒 旗下网站
登录 注册
RFID世界网 >  新闻中心  >  物联网新闻  >  正文

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院长刘海涛:中国物联网产业领军人

作者:RFID世界网 收编
来源:新华日报
日期:2010-07-12 09:27:51
摘要:7月酷暑。坐在面前的刘海涛,瘦高的个子、略黑的皮肤。引人注意的,是他那带有标志性的沙哑嗓音。有人戏说,刘海涛的嗓子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他不停地向别人介绍传感网。
  7月酷暑。坐在面前的刘海涛,瘦高的个子、略黑的皮肤。引人注意的,是他那带有标志性的沙哑嗓音。有人戏说,刘海涛的嗓子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他不停地向别人介绍传感网。

  的确,如果没有刘海涛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传感网则不大可能在短短一年间变得家喻户晓,一跃而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没有休息日、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的刘海涛来说,接受媒体两个小时的采访绝对是件奢侈的事。就是在这段时间里,从他嘴里蹦出最多的还是那三个字:传感网。

  面对媒体,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院长刘海涛说:“比起领路人,我更愿意把自己当作‘铺路石’,帮助我国的传感网产业站稳世界制高点,这是一个科学家、一名共产党员的应尽职责。”

  学习计算机的刘海涛1998年从中国科技大学博士毕业,到上海应聘,10份简历投了9份,都不是对口专业,最后一份简历让他进了冶金研究所——日后的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凭着较强的专业能力,刘海涛很快晋升为副研究员。当时微系统所正在研制小卫星,刘海涛似乎“志不在此”,他突发奇想:“如果把单一的传感器连起来,肯定比单个的厉害呀!”依靠敏锐的洞察力,刘海涛将“微系统信息网”申报了所里的创新课题。领导十分重视,一下子给他40万元科研经费,再加上上海市政府下拨的10万元,刘海涛在传感网领域起步。

  一切从零开始。很多人对刘海涛“微系统信息网”的想法持怀疑态度,他便不厌其烦地解释;遭了白眼,消解心结的办法就是躲在实验室里埋头苦干;经费很快花完,眼看连同事的工资也付不起,他彻夜难眠,无奈只能到关系较好的合作商那里“化缘”。“最痛苦的,还是很多次调试都不成功,真是跳楼的念头都有了。”但即使再艰难,刘海涛也没有退缩。后来,他来到无锡新区,创立了微纳传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进一步拓展传感网项目的研发。

  功夫不负有心人。历经10年艰苦攻关,刘海涛带领传感网团队,攻克了大量关键技术,确立了涵盖传感网核心技术、演进路线、系统架构、标准体系、规模应用、产业规模等全方位的优势。2009年8月,传感网作为潜力巨大的新兴产业受到了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关注,刘海涛连同传感网,成为互联网搜索最热的词汇。

  “传感网就是物联网,传感网是从技术角度上讲的,物联网则是从产业和用户的角度讲的。”刘海涛解释。

  去年11月,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落户无锡新区,传感网正式获得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地位。作为行业权威,刘海涛获得2009“CCTV经济年度人物”,获奖理由是:“他让人与万物沟通无障碍;在高科技领域,他发现了一片崭新的蓝海,让世界听到了来自中国物联网的涛声。”

  在传感网领域,中国与国际同步启动,这是刘海涛和他的团队感到自豪又倍感压力的地方。作为带头人,刘海涛始终逼着自己奋勇争先,“不仅要占领世界传感网产业制高点,而且要占稳这一制高点。”

  传感网产品需要适应不同气候条件和环境。一年四季,风吹雨打,越是恶劣的天气,越需要科研人员走出去做试验。在西藏阿里,冒着严重的高原反应和剧烈的头痛,刘海涛亲自考察并设计边界防入侵系统。大江南北,戈壁荒漠,全国大多数省份都留下过他的脚印。在上海浦东机场铺设防入侵系统时,有些细节不尽如人意,产品退了回来。刘海涛亲自改进,在不断的“骂声”中,慢慢打磨出了一个日趋完美的产品。

  2008年底,刘海涛正式牵手无锡新区,共同进军传感网产业。当上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院长之后,他更是把全部精力都扑在了物联网上,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是平常事,每个月有一半的时间到外地参加会议、评审。如果出差,他尽量坐晚上的飞机,“这样不会影响正常的工作。”为了方便工作,他举家从上海搬到了无锡。在各方面的配合下,刘海涛的团队目前已从30多人扩大到近400人,涵盖了管理、研发、销售等各个环节。“我仍然有很强的危机感。目前,生存危机并没有完全消失。我觉得,半饥饿状态是最好的,能促使人更努力地拼搏,这样才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