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银行打通首都速通卡瓶颈 ETC市场见“鲶鱼效应”
在北京众多的高速路出入口,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景象,许多通道排起了长龙,而ETC通道却空空荡荡,偶尔有一辆车疾驰而过。
ETC( Electronic Toll Collection )又称电子车辆缴费系统 ,采用这一现代化的系统,在车辆经过收费站时,装在车上的电子标签装置能与收费站的系统自动连接,不需停车即可实现缴费通过,很大程度节约了车辆通过的时间,车辆通过可保持30公里/小时的时速。此外,也避免了由车辆制动和启动引起的油耗浪费。近三年以前,北京的高速路收费站开始陆续建设ETC通道,目前已经达到365个。
然而,这样便利的设施长期以来并没有得到普及。据悉,其关键原因在于安装电子标签需缴纳450元的费用,并且快通公司全北京仅有14个营业网点,办理充值业务的不便也令使用者大为不满。这些都成为遏制ETC通道普及推广的因素。
今年4月,华夏银行率先推出华夏速通卡,车主只要存入一定的费用,就可免费领取电子标签。华夏速通卡上市以来,得到了市场的强烈追捧。记者从首开公司了解到,华夏速通卡推出两个月以来的开通量,已经超过此前两年速通卡的总量。
更为可喜的是,速通卡在市场上引发“鲶鱼效应”,在北京地区,乃至全国范围内,各金融机构也开始陆续或者正在加入,ETC市场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推进,从而给缓解交通压力,居民出行带来极大便利。
电子标签收费僵局
三年前,ETC作为一项解决北京交通拥堵的重要举措,成为北京交通的重点项目。三年来,已经陆续建成的ETC通道,几乎覆盖了北京所有高速公路收费站。
但是,尽管ETC通道出现在北京高速路收费站已经两年多的时间,但却始终没有多少车主买账:一边是ETC通道“门庭冷落”,一边是人工收费通道前车龙依旧。为什么这一利国利民的设施长期得不到广大车主的认可呢?原因就在于电子标签的费用。
据悉,尽管刷卡通行可享95折优惠,并节省大量时间。但安装电子标签的450元费用和快通公司网点较少成为制约速通卡普及的重要因素。
其中最为主要的是,电子标签的一次性成本成为速通卡推广的瓶颈。而如何让速通卡真正普及开来,发挥其预期的作用也成为城市管理者的难题。
银企合作带来多赢
4月8日,华夏银行速通卡的推出开创了商业银行进入高速交通系统的先河。而随后,工商银行也推出类似的服务。华夏银行和工商银行先后与首发集团合作,为原本的速通卡增加了金融服务,为用户提供了更多实惠,这种多方共赢一举激活了多年来始终不温不火的速通卡市场。
记者了解到,华夏速通卡推出了预存2000元免费送电子标签的优惠活动,用户不需再为设备支付450元的费用;工行牡丹速通卡的电子标签虽未免费,但也只向用户收取200元的费用,比过去节省了250元。同时,两家银行的速通卡用户都能享受刷卡缴费95折的优惠,以及银行提供的其他增值服务。
数据显示,华夏速通卡推出后,仅一个半月时间,发卡量就已接近3万张。而这一数字,正好是今年以来原版速通卡发卡量的总和,而华夏速通卡的月均发卡速度,几乎是原版速通卡的3倍。
对此,分析人士指出,一方面,银行的介入推动了速通卡发卡量和使用量的迅速增多。另一方面,银行卡与ETC业务的结合,也为银行争取了更多的客户。并且,速通卡用户也能够享受更多的优惠、便利服务,从而形成一个多方共赢的局面。
在华夏银行和工商银行的引领下,这一合作模式迅速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开来。包括中信银行与浙江省高速公路系统合作,将ETC缴费卡与中信信用卡账户绑定,江苏省高速公路ETC收费系统与招商银行南京分行合作,欲在6月份将省高速公路ETC系统专用“苏通卡”与招行信用卡捆绑等。显然,这一市场正在吸引越来越多银行的关注。
首发集团数据显示,速通卡推出至今,发卡总量约17万张。与之相对应的是,北京机动车保有量逼近500万大关。速通卡的使用率还不到5%。由此可见,速通卡的市场前景巨大。
业内专家认为,银行业推出ETC速通卡,实现了银行利益、社会利益、客户利益完美的结合,体现了当代金融家们的智慧和社会责任感,他们用自己的卓识远见和创新实践,为支持首都城市智能交通发展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和探索,力求助政府实现2012年ETC通行率25%左右的目标。为实现绿色北京做出了贡献,也为诠释企业社会责任做出了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