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买票历程 RFID让火车票变实名
作者:刘菁菁
来源:来源网络(侵权删)
日期:2009-09-27 10:00:40
摘要:车票实名制被喊了很多年,但迟迟难以推行。技术专家认为,RFID标签识别技术可以让火车票变实名。RFID标签有自己的数据区,如果车票采用RFID卡片,则可以在买票的时候,把身份证号写入车票的RFID芯片,这就实现了车票和身份证的关联。验票的时候,车票和身份证一起验,这就实现了车票的实名制。
你是否曾为了买张火车票需要整夜排队?你是否见过用硬纸板做成的火车票?60年来,随着铁路售票系统不断升级,买票难的涵义已发生巨大转变。
还记得郭冬临在某年春晚表演的小品《有事您说话》吗?那个为了帮别人买火车票,带着被子到售票处彻夜排队的主人公,虽然形象略有夸张,却真实地反映出在铁路运力严重不足的时代,一票难求的现实。
如今,虽然在春运等客流高峰期,购买火车票依然不那么容易,但在多数时候,只要打个电话或者在网上就可以直接预定火车票; 在遍及城市各个角落的售票点和火车站售票处,都能迅速地购买到火车票。小小的火车票,见证了铁路售票系统的大发展。
从10分钟到3秒钟
“二十几年前,我刚到铁路部门工作时,就在售票窗口卖票,那时的火车票是硬纸板做的,乘客的始发站、终点站都需要由售票员写在票面上,不同的票价需要根据里程数计算,卖出一张票的时间是现在的几十倍。”刚从铁路系统退休的张女士回忆道。她深刻记得当年人工售票的场景:所有的纸板车票都按照不同的车站放在一个分成若干小格子的架子里,如果旅客要买北京到西宁的车票,售票员就要从架子上找到西宁的客票,打上钢印和日期。如果旅客购买的车票站点超出事先准备的到达站,就要由售票员手工操作,根据到站的里程、票价、时刻、停靠站、成人票、小孩票及残疾人票等不同信息,计算车票的有效期和价格。如果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根本无法完成这么复杂的计算。
“当时,售票员卖一张票,快的要两三分钟,慢的要10分钟左右才能完成,一天下来根本卖不了多少张票。”张女士说。由于当时全国售票系统之间缺乏沟通,为了保证车票不会重复出售,各地的车票数量有限,经常有远途的乘客带着干粮和铺盖在售票处排队。
由于早期的手工售票方式对人工的依赖性很强,而人工操作又极为浪费时间,导致售票速度、结算速度缓慢,旅客购买时间长、手续极为繁锁。直到电子客票出现并取代陈旧的纸板车票,火车票信息的全国联网大大简化了火车票的购买环节。通过现在的火车票全国联网系统,在任何一个售票窗口或订票点选择需要的客票,只要3秒钟就能打印出一张,相对于手工售票时代的速度,快了何止10倍。
“原来我们卖一张票的时间,现在能卖出几十张票。不过现在乘火车出行的旅客数量也比20年前多得多,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买票难的问题,还得从提升铁路运力方面着手。”张女士深有感触地说。
再也不用睡在火车站
曾经,旅客数量的不断增加和铁路运力的严重不足使火车票的购买显得空前紧张,为了缓解购票窗口的压力,当时的火车票只在固定时间段内销售。为了能够买到火车票,大量旅客要在放票之前早早地聚集在售票窗口等候。
“以前,单位有一个部门专门负责为出差的同事购买火车票,我们经常分成好几组,轮班排在几个售票窗口,以保证能够及时抢到需要的客票。假如中途需要转车,到了中转站还得立刻到售票点继续排队买下一程的票。”某单位负责日常订票工作的刘先生介绍说,这一现象一直持续到上世纪末才逐渐得到改善。“现在,只要提前几天给订票点打个电话,就可以在预定的时间拿到火车票,再也不用不分昼夜地在售票窗口排队了。”
铁路售票系统的不断升级使得售票方式不仅仅局限于在售票站点购买的单一方式,现在人们普遍采用电话购票与网上订票,乘客可以通过拨打铁道部的订票热线电话或登录票务网提交订票需求,省去了亲自去售票点的时间。
如果提前预订并且票额允许,还可以买到返程票,甚至是省外线路的异地车票。“异地联网售票”是指在本省境内的大站可以买到全国任意线路上的车票,旅客一般要提前10天左右预订。目前不少网站都加入了火车票代售服务,实现了火车票在线购票服务,用户只需要登录网站选择线路,即可直接在线订购从本地出发的单程和往返火车票,并且可以通过在线支付或“货到付款”等方式灵活付费。旅客不再必须去车票代售点排队,打开电脑就可以买到车票。
为了方便旅客购票,有些火车站点还设置了火车票自动售票机,只要选定抵达城市就可以顺利买到需要的火车票。这种车票与目前的地铁磁卡车票类似,乘客可以自助购票,自行刷卡进站,缩短了在排队购票和检票等环节上的时间。
实时交易 随时买票
买火车票的一切变化,都离不开铁路客票发售和预订系统的发展。
1996年,铁道部决定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和自主知识产权的铁路客票发售和预订系统,该项目当年被纳入“九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1999年又被列为“九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的重点。最终,铁路客票发售和预订系统将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结合起来,构成了一个覆盖全国铁路的大型广域网实时交易系统,包含了大量高技术难度的高科技系统集成和研究开发工作。
铁路客票系统具有覆盖面广、交易量大、实时性强、席位精确管理、安全可靠性要求高、系统复杂程度高等特点,不但大大提高了铁路部门的工作效率、促进了铁路运输能力的提高,也为老百姓的出行提供了切实的便利与快捷。
铁路客票系统升级之后,各个铁路局管辖范围内的列车信息都被纳入了监控系统,在监控中心,可以实时地了解车票的销售情况。“以前,我们在北京到西宁的T151次列车上卖出一张到三门峡的卧铺票,如果乘客下车后没有人从三门峡站补卧铺票,这个卧铺就会一直闲着。现在,我们可以在三门峡站再卖出一张从三门峡到西宁的卧铺票,提高座位的使用率。”张女士说,这一技术还能对火车票代售点的出票情况进行监控,以免不法分子囤积倒卖车票。
除此之外,为了便于旅客了解火车票信息,各大电信运营商也开通了相关的客票查询服务。例如北京联通用户可以通过短信查询火车车次、发车时间、行驶里程以及各类坐席的票价,还可以查询到未来9天内每天该次列车在当前的剩余车票数量。“这对经常需要出差的人或企业客户来说,实在太方便了。”刘先生说,他希望以后的火车票能够像机票一样通过电子客票系统自助购买,“如果也加入实名认证信息,就能让旅客更加安全、快速地买票了。”
据了解,目前火车票自动售检系统已经在国内许多城市进行了试点,实名认证等旅客期待的功能会逐步实现。“下一步,铁路客票发售和预订系统将会向更广、更深的层面延伸,为旅客出行提供更加周全的服务。同时加强自动售检票系统在更多地区的推广,并在技术允许的情况下对现有的火车票进行更多的改良。”张女士说。
铁路信息化的发展,推动着火车票的一次次变革,信息化的铁路售票系统能否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也取决于铁路自身的运输能力。相信不久的将来,节假日期间火车票“一票难求”的现象也能够得到根本改善。
RFID让火车票变实名
车票实名制被喊了很多年,但迟迟难以推行。技术专家认为,RFID标签识别技术可以让火车票变实名。RFID标签有自己的数据区,如果车票采用RFID卡片,则可以在买票的时候,把身份证号写入车票的RFID芯片,这就实现了车票和身份证的关联。验票的时候,车票和身份证一起验,这就实现了车票的实名制。
“如果铁路系统大量采购,成本可以降到每张5元以下,而且一张RFID卡的寿命达10年以上,可以重复利用。”一位铁路信息化专家这样说。初次购买RFID卡车票时,乘客可以被要求付一定的成本费,但以后可以固定使用这一张卡,买票时出示该车票卡即可。
另外,购票时出示的如果是二代身份证,RFID 读写器可读出身份证的ID,然后再将其写入到RFID车票中,实现实名关联。在过闸验票时,车上乘务员用手持RFID读卡设备分别读身份证和RFID车票即可。
火车票“进化”大事记
早期的中国铁路标准火车票是卡片式的,尺寸为57毫米×25毫米,票面底纹的颜色分别规定为:软座车票为浅蓝色,硬座车票为浅红色,市郊车票为浅紫色,简易车车票为浅绿色,篷车车票为橙黄色等。
铁路售票系统发展至今,其信息化经历了数次重大变革。
20世纪70年代,中国铁路系统开始了计算机售票的研究,并在上海站和广深线试验,但由于中国铁路客票发售的复杂性和技术条件所限,一直未能大面积推广。
上世纪80年代初期,火车票使用的是硬板票,不论是在销售前、销售中,还是在销售后,都需要人工分类、人工盖章贴条、人工结算。由于售票网点太少,票额不能共享,不仅造成票额浪费,还增加了旅客购票的困难。
1996年,铁道部成立客票总体组,开发具有中国特色和自主产权的铁路客票发售和预订系统,建立覆盖全国铁路的计算机网络,实现客票管理和发售工作现代化。
1997年,铁道部确定了计算机车票的统一式样,这种电子火车票不用事先印制,可以在售票时现场打印。
2006年6月,拉萨火车站售出了第一张火车票,这是西藏历史上首次发售出藏火车票。
2007年7月,上海铁路局率先在上海、上海南、南京、杭州等4个车站试用磁卡车票,同时启用进站自动检票系统。
1971年的旧火车票
曾经,人们往往需要在售票点熬一晚上才能买上一张火车票。
郑州火车站集票厅,旅客在自动服务机上操作。
还记得郭冬临在某年春晚表演的小品《有事您说话》吗?那个为了帮别人买火车票,带着被子到售票处彻夜排队的主人公,虽然形象略有夸张,却真实地反映出在铁路运力严重不足的时代,一票难求的现实。
如今,虽然在春运等客流高峰期,购买火车票依然不那么容易,但在多数时候,只要打个电话或者在网上就可以直接预定火车票; 在遍及城市各个角落的售票点和火车站售票处,都能迅速地购买到火车票。小小的火车票,见证了铁路售票系统的大发展。
从10分钟到3秒钟
“二十几年前,我刚到铁路部门工作时,就在售票窗口卖票,那时的火车票是硬纸板做的,乘客的始发站、终点站都需要由售票员写在票面上,不同的票价需要根据里程数计算,卖出一张票的时间是现在的几十倍。”刚从铁路系统退休的张女士回忆道。她深刻记得当年人工售票的场景:所有的纸板车票都按照不同的车站放在一个分成若干小格子的架子里,如果旅客要买北京到西宁的车票,售票员就要从架子上找到西宁的客票,打上钢印和日期。如果旅客购买的车票站点超出事先准备的到达站,就要由售票员手工操作,根据到站的里程、票价、时刻、停靠站、成人票、小孩票及残疾人票等不同信息,计算车票的有效期和价格。如果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根本无法完成这么复杂的计算。
“当时,售票员卖一张票,快的要两三分钟,慢的要10分钟左右才能完成,一天下来根本卖不了多少张票。”张女士说。由于当时全国售票系统之间缺乏沟通,为了保证车票不会重复出售,各地的车票数量有限,经常有远途的乘客带着干粮和铺盖在售票处排队。
由于早期的手工售票方式对人工的依赖性很强,而人工操作又极为浪费时间,导致售票速度、结算速度缓慢,旅客购买时间长、手续极为繁锁。直到电子客票出现并取代陈旧的纸板车票,火车票信息的全国联网大大简化了火车票的购买环节。通过现在的火车票全国联网系统,在任何一个售票窗口或订票点选择需要的客票,只要3秒钟就能打印出一张,相对于手工售票时代的速度,快了何止10倍。
“原来我们卖一张票的时间,现在能卖出几十张票。不过现在乘火车出行的旅客数量也比20年前多得多,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买票难的问题,还得从提升铁路运力方面着手。”张女士深有感触地说。
再也不用睡在火车站
曾经,旅客数量的不断增加和铁路运力的严重不足使火车票的购买显得空前紧张,为了缓解购票窗口的压力,当时的火车票只在固定时间段内销售。为了能够买到火车票,大量旅客要在放票之前早早地聚集在售票窗口等候。
“以前,单位有一个部门专门负责为出差的同事购买火车票,我们经常分成好几组,轮班排在几个售票窗口,以保证能够及时抢到需要的客票。假如中途需要转车,到了中转站还得立刻到售票点继续排队买下一程的票。”某单位负责日常订票工作的刘先生介绍说,这一现象一直持续到上世纪末才逐渐得到改善。“现在,只要提前几天给订票点打个电话,就可以在预定的时间拿到火车票,再也不用不分昼夜地在售票窗口排队了。”
铁路售票系统的不断升级使得售票方式不仅仅局限于在售票站点购买的单一方式,现在人们普遍采用电话购票与网上订票,乘客可以通过拨打铁道部的订票热线电话或登录票务网提交订票需求,省去了亲自去售票点的时间。
如果提前预订并且票额允许,还可以买到返程票,甚至是省外线路的异地车票。“异地联网售票”是指在本省境内的大站可以买到全国任意线路上的车票,旅客一般要提前10天左右预订。目前不少网站都加入了火车票代售服务,实现了火车票在线购票服务,用户只需要登录网站选择线路,即可直接在线订购从本地出发的单程和往返火车票,并且可以通过在线支付或“货到付款”等方式灵活付费。旅客不再必须去车票代售点排队,打开电脑就可以买到车票。
为了方便旅客购票,有些火车站点还设置了火车票自动售票机,只要选定抵达城市就可以顺利买到需要的火车票。这种车票与目前的地铁磁卡车票类似,乘客可以自助购票,自行刷卡进站,缩短了在排队购票和检票等环节上的时间。
实时交易 随时买票
买火车票的一切变化,都离不开铁路客票发售和预订系统的发展。
1996年,铁道部决定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和自主知识产权的铁路客票发售和预订系统,该项目当年被纳入“九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1999年又被列为“九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的重点。最终,铁路客票发售和预订系统将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结合起来,构成了一个覆盖全国铁路的大型广域网实时交易系统,包含了大量高技术难度的高科技系统集成和研究开发工作。
铁路客票系统具有覆盖面广、交易量大、实时性强、席位精确管理、安全可靠性要求高、系统复杂程度高等特点,不但大大提高了铁路部门的工作效率、促进了铁路运输能力的提高,也为老百姓的出行提供了切实的便利与快捷。
铁路客票系统升级之后,各个铁路局管辖范围内的列车信息都被纳入了监控系统,在监控中心,可以实时地了解车票的销售情况。“以前,我们在北京到西宁的T151次列车上卖出一张到三门峡的卧铺票,如果乘客下车后没有人从三门峡站补卧铺票,这个卧铺就会一直闲着。现在,我们可以在三门峡站再卖出一张从三门峡到西宁的卧铺票,提高座位的使用率。”张女士说,这一技术还能对火车票代售点的出票情况进行监控,以免不法分子囤积倒卖车票。
除此之外,为了便于旅客了解火车票信息,各大电信运营商也开通了相关的客票查询服务。例如北京联通用户可以通过短信查询火车车次、发车时间、行驶里程以及各类坐席的票价,还可以查询到未来9天内每天该次列车在当前的剩余车票数量。“这对经常需要出差的人或企业客户来说,实在太方便了。”刘先生说,他希望以后的火车票能够像机票一样通过电子客票系统自助购买,“如果也加入实名认证信息,就能让旅客更加安全、快速地买票了。”
据了解,目前火车票自动售检系统已经在国内许多城市进行了试点,实名认证等旅客期待的功能会逐步实现。“下一步,铁路客票发售和预订系统将会向更广、更深的层面延伸,为旅客出行提供更加周全的服务。同时加强自动售检票系统在更多地区的推广,并在技术允许的情况下对现有的火车票进行更多的改良。”张女士说。
铁路信息化的发展,推动着火车票的一次次变革,信息化的铁路售票系统能否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也取决于铁路自身的运输能力。相信不久的将来,节假日期间火车票“一票难求”的现象也能够得到根本改善。
RFID让火车票变实名
车票实名制被喊了很多年,但迟迟难以推行。技术专家认为,RFID标签识别技术可以让火车票变实名。RFID标签有自己的数据区,如果车票采用RFID卡片,则可以在买票的时候,把身份证号写入车票的RFID芯片,这就实现了车票和身份证的关联。验票的时候,车票和身份证一起验,这就实现了车票的实名制。
“如果铁路系统大量采购,成本可以降到每张5元以下,而且一张RFID卡的寿命达10年以上,可以重复利用。”一位铁路信息化专家这样说。初次购买RFID卡车票时,乘客可以被要求付一定的成本费,但以后可以固定使用这一张卡,买票时出示该车票卡即可。
另外,购票时出示的如果是二代身份证,RFID 读写器可读出身份证的ID,然后再将其写入到RFID车票中,实现实名关联。在过闸验票时,车上乘务员用手持RFID读卡设备分别读身份证和RFID车票即可。
火车票“进化”大事记
早期的中国铁路标准火车票是卡片式的,尺寸为57毫米×25毫米,票面底纹的颜色分别规定为:软座车票为浅蓝色,硬座车票为浅红色,市郊车票为浅紫色,简易车车票为浅绿色,篷车车票为橙黄色等。
铁路售票系统发展至今,其信息化经历了数次重大变革。
20世纪70年代,中国铁路系统开始了计算机售票的研究,并在上海站和广深线试验,但由于中国铁路客票发售的复杂性和技术条件所限,一直未能大面积推广。
上世纪80年代初期,火车票使用的是硬板票,不论是在销售前、销售中,还是在销售后,都需要人工分类、人工盖章贴条、人工结算。由于售票网点太少,票额不能共享,不仅造成票额浪费,还增加了旅客购票的困难。
1996年,铁道部成立客票总体组,开发具有中国特色和自主产权的铁路客票发售和预订系统,建立覆盖全国铁路的计算机网络,实现客票管理和发售工作现代化。
1997年,铁道部确定了计算机车票的统一式样,这种电子火车票不用事先印制,可以在售票时现场打印。
2006年6月,拉萨火车站售出了第一张火车票,这是西藏历史上首次发售出藏火车票。
2007年7月,上海铁路局率先在上海、上海南、南京、杭州等4个车站试用磁卡车票,同时启用进站自动检票系统。
1971年的旧火车票
曾经,人们往往需要在售票点熬一晚上才能买上一张火车票。
郑州火车站集票厅,旅客在自动服务机上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