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路平专案地下管线埋入RFID
犹记今年的端午连假,台北市最热闹的忠孝东路商圈路面被封了一半,川流的马路顿时净空一半,“路平专案”的看板挂在路旁,怪手、电钻轰隆隆地转动,施工人员挥汗如雨地工作,引起不少路过民众的关注,想知道为什么要进行这么大面积的施工,还有,台北为什么总是一直挖马路呢?
“对呀,台北为何老是挖马路呢?”这是许多人困扰已久的问题,什么时候才能整修完成,或是有没有可能只挖一次马路后就可以永远不用再补呢?台北市政府工务局说明,道路需要定期的维修保养,而这次的“路平专案”,就是希望用新的工法和管理流程,让道路能更加平整,也让日后再开挖或整修的机会降到最低。台北市长郝龙斌也特别在施工期间前往视察,对市民短暂的不便表达歉意,“希望大家能忍耐暂时的不便,等完工后,将会有更平整的路面。”
整修过后的忠孝东路商圈,以平坦的面貌展现在大家面前,尖峰时间的交通依然繁忙,但平顺的路面却已舒缓了不少烦躁的气氛,学生们不用再忍受屁股一路颠簸、摇头晃脑地通勤,上班族也不用担心在车内喝咖啡会溅湿衬衫、补妆也不怕补成大花脸了。
路平专案新工法由线到面彻底整平
“路平专案推动小组”结合了台北市政府工务局、交通局、交通警察大队等单位,从制度到实做,加强道路整平的绩效,以“建立标准施工作业流程”、“办理教育训练”、“加强道路挖掘管理”以及“办理专案路面更新”为重点。专案从去年5月启动,预计在2014年可完成全市2,258万平方公尺的道路整平,过去管线随意挖补,以致路面满目疮痍的情形将不复见。为了让读者对这些工法、流程有更多的认识,我们将以深入浅出的角度介绍道路整平的小秘密,也希望能得到市民的支持。
在“建立标准施工作业流程”中,可细分为“订定道路养护施工标准作业流程”以及“修订施工规范及验收标准”。旧有的道路整平,多是将路面直接铣刨5公分,之后再加铺5公分,虽然换上新的路面,但因为没有统一整条道路的地基高度,所以对于路面平整的改善效果有限,就像在崎岖的山路上平均挖低再回填,路面依然高低不平一样。而现行的施工方法,则会在铣铺前测量、改善较松软或不平整的路基,以求路面能够确实平整,而施工后的验收标准也相对提高。
订定道路养护施工标准作业流程的步骤又分为道路高程设计、既设人手孔调整及路基改善、现场测量放样、路面铣铺及道路养护。首先的道路高程设计,是以每5至10公尺为单位测量道路的高度,包含纵断面和横断面的高度,并将道路旁的侧沟沟盖及道路中的分隔岛各拉成一条直线,最后再以2条直线为基准,拉成平整的路面,就能依此铺出一条确实平整的道路了。
抚平孔盖改善路基道路更平顺
接着进行既设人手孔盖调整。路面上常见的人手孔盖,因为业务需要常开挖整修,导致路面无法平整,这次先测量既有人手孔盖高度,并邀请管线单位会同确认。如果孔盖内的管线预计有短期维修的必要,则仅调降15公分,等未来路面铺平后,再回填为路面高度,成为路面整平的人手孔盖。而内藏管线预计短期不需维修,则调降40公分埋入地底管线。如此一来,路面上的人手孔盖数量将大幅减少,让用路人能行驶得更平顺。另外,埋入地底的管线也将加埋无线电射频标识系统(RFID),就像是地底管线的悠游卡一样,方便日后施工人员用雷达侦测取得管线基本资讯。
在人手孔盖调整的同时,也须改善路基,先挖开路面测量土层,若是松软土层则以硬度相似的低强度水泥回填,统一土层硬度。完成路平的前置作业后,就可进入厂商现场测量放样、路面铣铺的工作。其中,路面铣铺是依路面的设计厚度,以5公分为单位,“分层”将沥青混凝土滚压。新工处表示,会采用这样的施工方法,是为了避免旧式工法沥青混凝土太厚,以致路面不扎实。
养护时间6小时全距标准差小于2.6公厘
为让路面能更平整,道路铺设完成后还设有养护阶段,因为铺设完的沥青混凝土高达摄氏120度左右,需要再经过6小时的养护时间才能开放通车。
此外,这次“路平专案”也增加日间施工,原因即在于日间养护时间较充足,且施工品质也较夜间容易监造,工作效率可大大提升。至于修订施工规范及验收标准,市府针对沥青混凝土材料的含油量、厚度、压实度、平整度等订定建议验收标准,也提高抽验频率,并且创下前所未见“让路面全距标准差小于2.6公厘”的道路工程标准。
最后,也是和民众最切身相关的“办理专案路面更新”,端午节连假忠孝东路施工,虽然造成民众和店家短暂不便,但是施工沿线的太平洋SOGO百货、红磡港式饮茶、神旺大饭店等业者也都认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