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标签超高频发展趋势分析
作者:中国标签网
来源:来源网络(侵权删)
日期:2009-08-12 10:27:17
摘要: 超高频远距离自动识别技术具有能一次性读取多个标签、穿透性强、可多次读写、数据的记忆容量大,无源电子标签成本低,体积小,使用方便,可靠性和寿命高,可以在车辆或其它被标识的物体高速运动的情况下工作、耐受户外恶劣环境等特点,得到了世界各国的重视。
随着RFID技术在各领域的推广和应用,对电子标签和读写器的要求逐步细化,从对电子标签读写距离的要求来说,大致可以分为二大类:
第一类为近距离自动识别系统。RFID技术经过多年的发展,识别距离在数十厘米以内,频率在13.56MHz或以下频段的近距离RFID技术已相对成熟。一般都由人手持电子标签(卡)或读写器,让二者直接靠近进行读写。目前使用量很大,如我国的第二代智能身份证、公共汽车和地铁的IC卡电子车票,办公人员的门禁系统等等。
第二类为远距离自动识别系统,对电子标签读写距离在数米至十余米。如果要对行驶中的车辆、传送带上的行李,流水线上的工件等运动或移动物体进行近距离识别,必须使这些物体停下来,这不仅会降低效率,对有些应用甚至是不可能的。远距离RFID技术是物流、生产自动化、供应链管理和交通管理等行业进行数据自动采集,建立网络化管理信息平台的必要手段,远距离RFID产品的应用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
远距离RFID系统使用三个工作频段:即840MHz~960MHz超高频频段(UHF)、2.45GHz频段和5.8GHz频段。早期由于RFID技术水平的限制,电子标签的电路必须靠电池供电。这就带来电子标签价格贵、使用和维护不方便,寿命有限等问题,限制了射频识别系统的应用和推广。九十年代后期半导体集成电路在集成度和降低功耗方面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在UHF和2.45GHz频段制造出了无源电子标签的单片集成电路。可以利用读写器天线幅射的电磁波能量,驱动标签电路工作。2.45GHz频段的无源电子标签识别距离很近,而UHF频段的识别距离可在10米以上,已成为远距离无源识别系统的主流。5.8GHz频段由于技术相对复杂,难于制造出无源而作用距离又远的电子标签,它的电子标签的价格是无源标签的数十倍,在我国及欧洲和日本等高速公路收费的系统仍在使用有源的5.8GHz系统。
UHF RFID系统正进入高速成长期
超高频远距离自动识别技术具有能一次性读取多个标签、穿透性强、可多次读写、数据的记忆容量大,无源电子标签成本低,体积小,使用方便,可靠性和寿命高,可以在车辆或其它被标识的物体高速运动的情况下工作、耐受户外恶劣环境等特点,得到了世界各国的重视。近年来,由于受到以美国国防部和欧美大企业的推动,确立了自动识别国际标准,加之超高频电子标签的价格逐年下降,大大降低了RFID技术的应用门槛。超高频远距离自动识别技术的应用领域已逐步由涉车应用,转为现代物流、电子商务、交通管理、电子政务以及军事管理等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超高频远距离自动识别已开始进入高速成长期。
我国在经济高速发展,全社会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效益和质量的形势的推动下,2006年科技部等十五部委联合发表了中国射频识别(RFID)技术政策白皮书,为RFID技术与产业未来的发展提供了系统性指南。中国自动识别产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RFID产业链基本形成。远距离无源电了标签和读写器的应用和开发方面,在90年代中期深圳市远望谷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开发了铁路车辆车号自动识别系统。以四川省新源现代为代表,从1997年起在深圳海关建设了“自动车辆识别管理系统”,对过境车辆进行管理。并从2001年起,将原来的有源卡系统改为超高频无源卡系统。
2001年秋,深圳市人一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在全国率先开发出了符合ISO/IEC18000-6B标准的读写器和系统,成功地用于深圳海关电子转关通道管理等项目。此后南京三宝集团瑞福科技公司和深圳市先施科技有限公司等都相继投入力量,进行了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远距离识别电子标签和读写器系统的开发,形成了初步的产业规模,不仅为国内提供了大量电子标签和读写器,也出口到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巴西和中东许多国家,成为国际远距离无源识别系统大家庭的重要成员。
第一类为近距离自动识别系统。RFID技术经过多年的发展,识别距离在数十厘米以内,频率在13.56MHz或以下频段的近距离RFID技术已相对成熟。一般都由人手持电子标签(卡)或读写器,让二者直接靠近进行读写。目前使用量很大,如我国的第二代智能身份证、公共汽车和地铁的IC卡电子车票,办公人员的门禁系统等等。
第二类为远距离自动识别系统,对电子标签读写距离在数米至十余米。如果要对行驶中的车辆、传送带上的行李,流水线上的工件等运动或移动物体进行近距离识别,必须使这些物体停下来,这不仅会降低效率,对有些应用甚至是不可能的。远距离RFID技术是物流、生产自动化、供应链管理和交通管理等行业进行数据自动采集,建立网络化管理信息平台的必要手段,远距离RFID产品的应用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
远距离RFID系统使用三个工作频段:即840MHz~960MHz超高频频段(UHF)、2.45GHz频段和5.8GHz频段。早期由于RFID技术水平的限制,电子标签的电路必须靠电池供电。这就带来电子标签价格贵、使用和维护不方便,寿命有限等问题,限制了射频识别系统的应用和推广。九十年代后期半导体集成电路在集成度和降低功耗方面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在UHF和2.45GHz频段制造出了无源电子标签的单片集成电路。可以利用读写器天线幅射的电磁波能量,驱动标签电路工作。2.45GHz频段的无源电子标签识别距离很近,而UHF频段的识别距离可在10米以上,已成为远距离无源识别系统的主流。5.8GHz频段由于技术相对复杂,难于制造出无源而作用距离又远的电子标签,它的电子标签的价格是无源标签的数十倍,在我国及欧洲和日本等高速公路收费的系统仍在使用有源的5.8GHz系统。
UHF RFID系统正进入高速成长期
超高频远距离自动识别技术具有能一次性读取多个标签、穿透性强、可多次读写、数据的记忆容量大,无源电子标签成本低,体积小,使用方便,可靠性和寿命高,可以在车辆或其它被标识的物体高速运动的情况下工作、耐受户外恶劣环境等特点,得到了世界各国的重视。近年来,由于受到以美国国防部和欧美大企业的推动,确立了自动识别国际标准,加之超高频电子标签的价格逐年下降,大大降低了RFID技术的应用门槛。超高频远距离自动识别技术的应用领域已逐步由涉车应用,转为现代物流、电子商务、交通管理、电子政务以及军事管理等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超高频远距离自动识别已开始进入高速成长期。
我国在经济高速发展,全社会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效益和质量的形势的推动下,2006年科技部等十五部委联合发表了中国射频识别(RFID)技术政策白皮书,为RFID技术与产业未来的发展提供了系统性指南。中国自动识别产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RFID产业链基本形成。远距离无源电了标签和读写器的应用和开发方面,在90年代中期深圳市远望谷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开发了铁路车辆车号自动识别系统。以四川省新源现代为代表,从1997年起在深圳海关建设了“自动车辆识别管理系统”,对过境车辆进行管理。并从2001年起,将原来的有源卡系统改为超高频无源卡系统。
2001年秋,深圳市人一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在全国率先开发出了符合ISO/IEC18000-6B标准的读写器和系统,成功地用于深圳海关电子转关通道管理等项目。此后南京三宝集团瑞福科技公司和深圳市先施科技有限公司等都相继投入力量,进行了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远距离识别电子标签和读写器系统的开发,形成了初步的产业规模,不仅为国内提供了大量电子标签和读写器,也出口到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巴西和中东许多国家,成为国际远距离无源识别系统大家庭的重要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