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银行:迟迟未开的盛宴
作者:互联网周刊 张静
来源:来源网络(侵权删)
日期:2009-03-26 10:00:12
摘要:根据2006年AC尼尔森调研公司在中国的调查,超过80%的消费者希望将公交卡、银行卡等支付工具集成到手机上,而据调研公司ABI预测,到2009年,50%的新增手机将具备NFC功能,2010年NFC手机发货量将达到5亿台。
2009年2月25日,一则消息吸引了北京市民的目光。市政交通一卡通可以在全市7家沃尔玛超市和部分医院进行刷卡结算。这就意味着消费者鼓囊囊的钱包可以再瘦点身。
事实上,这只是一个庞大整合前景的一小部分实现。钥匙、钱包和手机—每个人出门必备的“三小件”,正在走向“三合一”。而最具整合者品相的,无疑是承载功能最强大的手机。
公交一卡通虽然方便,但仍然是一种脱机操作的储值卡,不能进入银行的账户系统。卡片损坏或丢失,钱就没了,所以不可能进行大额交易。而手机可以联机支付,通过无线网络访问银行后端系统,无论是发卡、使用、充值或挂失,都能以安全便捷的“空中”方式实现。
但移动支付还只是手机与金融业务结合的一个方面。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强化了手机的电子银行功能。账户查询、转账结算、炒股、外汇买卖、查看最新行情,这些传统的账户管理、投资和资讯业务,都可以用短信或WAP上网的方式实现。目前国内各大商业银行包括合资银行,50%以上都能提供手机银行的业务。
把银行搬到手机上,然后装进口袋四处走?
移动互联网时代,这不是猜想。
盛宴可以开动了吗?
弗里德曼告诉我们,世界是平的。
在这个越来越相似的世界上,无论你到哪个陌生的城市,只需要掌握两种规则:交通规则和消费规则。
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像现在这样,发生着如此频繁的个体交易;也没有一个时代像现在这样,对个人的财富管理投入如此高的热情;更没有一个时代像现在这样,个人生活的每个方面都可以如此数字化和移动化。
移动银行的诞生正是个体经济地位提升、商业消费文化盛行以及信息技术发达的产物。
如果要给移动银行下一个定义,看上去会很像移动支付。比如“移动银行是以GPRS移动支付系统为技术支撑,采用当前先进的无线分组交换技术,实现了电子支付方式的无线移动和永久在线”等等。
不过在我们的视野里,移动银行可以宽泛地看作移动通信业与金融业的交叉领域,主要包括手机银行和移动支付两大类服务。后者又进一步分为远程支付和本地支付。远程支付通过无线网络以短信、WAP、语音等方式提出请求;本地支付是使用射频、红外、蓝牙等技术,实现手机与自动售货机、POS机等设备之间的本地通讯。
一直以来,人们似乎对移动支付尤其是本地支付都寄予了更多的关注。这或许因为本地支付涉及的产业面更广泛,看上去更像是一道可以招待很多人共餐的菜肴。银行、运营商、手机厂商、芯片商、独立的支付服务商,甚至电子商务企业和硬件设备商都可以坐在这张餐桌旁。
早在2006年,以手机作为工具的本地移动支付服务就在中国开始了商用的尝试。4月19日,飞利浦、诺基亚、Vodafone公司及德国美因茨交通公司宣布,手机上的近距离无线通信(NFC)技术即将在国际上首次投入商用。仅仅不到两个月后,在中国的美丽海滨城市厦门,就有一些试商用的志愿者拿着诺基亚3220手机,去影院,乘公交,还买了面包。
根据2006年AC尼尔森调研公司在中国的调查,超过80%的消费者希望将公交卡、银行卡等支付工具集成到手机上,而据调研公司ABI预测,到2009年,50%的新增手机将具备NFC功能,2010年NFC手机发货量将达到5亿台。
三年已经过去了。乐观的预言似乎没有得到现实的响应,至少还没有50%的新增手机能装上NFC芯片。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并没有看到在超市收银台或公交车门口晃一晃手机就能过去的场面。实际上,本地支付的实现需要非常大的初期投资,包括和各商户谈判,更换终端POS机,改变手机本身的硬件特性等等,如果没有一个肯下本钱的强势推动者,本地支付的大规模应用还很遥远。
但消费者的期望仍然在。中国移动重庆分公司在2007年初开始试点手机钱包卡,用于超市购物和轻轨应用。截止2008年底,重庆公司商用的用户数达到了20万—用中国移动方面的话,“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数字。”中国移动研究院的朱本浩还拿中国移动广州分公司开通手机地铁票业务当天的高人气场面做例子,指出“移动支付在中国的用户基础非常好,用户的接受度和感知度非常高。”
作为一家有着运营商和银联背景的第三方移动支付企业,联动优势显得很乐观。副总经理孟虎认为,现在移动支付的环境日趋成熟,WAP、彩信等技术的成熟,通信带宽越来越快,手机用户数和银行卡用户数的发展,以及电子支付交易政策法规的出台等都是利好消息。“现在从支付来讲我们有超过4千万的用户,从信息服务用户来讲,应该是1亿左右。”当然,如果稍加注意,会发现他的信心似乎还是集中在远程支付上。
比起移动支付,银行方面对手机银行的积极性似乎更高些,毕竟是在大多数情况下可以自己说了算。但这种热情也只是相对而言。虽然国内各主流银行都已经开通了手机银行业务,但以查询、缴费、提醒或资讯为主,而且个人用户占据绝大多数。招商银行总行信息技术部副总经理周天虹向记者指出,企业用户没有必要在手机上操作,因为企业的转账等操作受制于严格的流程和法规。
但他同时也表示,“我们要继续发挥手机的渠道优势,手机是随身智能设备,用户随时随地都可以使用。招行银行把这个渠道开拓好,就可以大大的降低我们柜台的压力,除了对现有的功能进一步的提升,开发新的功能,我们计划开发KJAVA手机银行,开通复杂的手机服务,改善用户体验。”
看来,移动银行的市场前景依然诱人。盛宴当前,所有人都在问:现在可以开动了吗?然而饕餮之前,还有一些事情要解决。
技术背后的博弈
技术路线之争往往是产业和利益之争。
目前移动银行就面临着不同的技术标准,尤其是本地支付。
手机银行和远程支付的成熟技术主要是短信、WAP和KJAVA,共同的优点是不受地点的约束,避免前端设备的投资。但三种技术也各有不足。短信的空中收发难以保证安全性和实现复杂应用;WAP技术对普通用户来说就是手机的浏览器,目前如果既要实现复杂的应用又要做好用户体验,难以两全其美;KJAVA适合做复杂的定制应用,但只有大约30%到40%的手机适用,高端手机全都支持,中低端手机还存在问题。
对于银行来说,目前这三种技术并不存在完全替代的竞争关系,只要针对不同用户和市场进行选择即可。唯一可以肯定地是,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手机浏览器的成熟,WAP方式会很大程度上取代短信方式,并能承载图形化、视频化的丰富应用。
真正的硝烟来自本地支付技术—NFC与SIMpass之间的较量。
NFC是由三家厂商,飞利浦、诺基亚和索尼开发的,目前已是国际标准。这种技术基于非接触射频识别(RFID)和互连技术,把负责非接触的部分和负责安全的部分集中在NFC芯片上,然后放入手机中,无需改变SIM卡但必须对手机进行改造,以便放入线圈和非接触的芯片。据悉,一些国际主要的手机厂商,如诺基亚,摩托摩拉,三星和LG都支持这种技术,今年就会有手机上市。
相比NFC的豪华阵营,由国内握奇公司主导的SIMpass阵营要显得单薄很多。该技术同样基于RFID,是SIM卡的双面应用,需要更换SIM卡并加装天线,但对手机本身的改变不大。
也许是为了摆脱孤单的处境,握奇公司的张楚特别强调:“SIMpass跟手机是没有关系的,要么做很简单的改造,要么完全不用改造,这样注定了它很易于实施,同时它又是基于开放的标注,已经商用了,说明技术很成熟,又易于平滑过渡到其他的解决方案,所以是一个很开放的、很包容的、满足了不同层次市场需求的解决方案。现在握奇已经和国内外一些知名的手机厂家展开了合作,也已经有一些支持SIMpass功能手机问世。”事实上,这种技术还有另一个更加接近NFC阵营的名称—“基于单卡的NFC”。
然而,真正意味深长的区别在于运营商的位置。
NFC显然不是一种以运营商为中心的技术。作为芯片商,主要和手机厂商达成一致即可,不需要与运营商的SIM卡产品集成。各家银行都可以推出自己的定制芯片和终端。而SIMpass技术则必须得到运营商的支持,实际上是把各家银行的账户密码等信息集成在SIM卡上。
是否需要绕开运营商?这或许正是移动银行乃至移动互联网从技术到产业发展中无法回避的问题。
共餐不那么难
移动银行的最终用户期待什么?便捷、安全、互联互通,增加套利机会,让生活更加自由,
所以,产业各方联手、取长补短才是可行的选择。
NFC技术最大的麻烦是要有巨额投资和专用设备,包括换手机终端、安装专用的NFC手机支付读卡器以及集成NFC芯片。只有实力雄厚的移动运营商、商业银行以及大型设备厂商才能担此重任。
SIMpass在实现上比较简单,而且容易实现不同银行账户的互联互通。但因为占据了SIM卡本身的资源,可能会对高速数据下载造成影响。而SIM卡通信质量的改善,自然是运营商的份内之责。
银行方面也已经意识到了自己在本地支付上的局限性。“在本地支付方面,我们认为银行主要是起配合,还要靠运营商主导推动。”周天虹这样表示,“我们计划积极发展手机的远程支付,推动这个产业的发展,推动流程的标准化。”
手机银行也不再完全是银行自己的地盘。
国外,AT&T和高通公司子公司Firethorn已经宣布,将为iPhone用户提供余额和交易历史记录查询、转帐、收款、查看和支付帐单以及跟踪奖励积分的服务。该服务适用于所有Firethorn金融机构合作伙伴,比如America Credit Union、Arvest Bank、Mercantile Bank、Sun Trust Bank等。
国内,中国建设银行也曾与重组前的中国联通合作,为CDMA用户提供“手机理财+手机支付+手机电子商务”的整套功能。
移动银行究竟是金融业信息化的进一步延伸,还是信息技术向传统产业的渗透?
这是难分彼此的趋势。甚至可以说,隔行如隔山的泾渭分明已经成为历史。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资本运作的发达,让企业的主营业务与非主营业务边界变得有些模糊,也让性质完全不同的行业不得不坐在同一个餐桌上。
不管怎样,机会都不能错过。曾经以网上银行获得大发展的招商银行表示,“每一次信息革命都给金融业带来巨大的机遇,最早从电话开始,后来是网络,后来是互联网,这次是移动互联网,可以说移动互联网对金融行业来说到了大规模应用的阶段。”
记住,当人们争论谁先吃谁后吃、该用刀还是该用叉的时候,这道菜也许已经被别人端走了。
事实上,这只是一个庞大整合前景的一小部分实现。钥匙、钱包和手机—每个人出门必备的“三小件”,正在走向“三合一”。而最具整合者品相的,无疑是承载功能最强大的手机。
公交一卡通虽然方便,但仍然是一种脱机操作的储值卡,不能进入银行的账户系统。卡片损坏或丢失,钱就没了,所以不可能进行大额交易。而手机可以联机支付,通过无线网络访问银行后端系统,无论是发卡、使用、充值或挂失,都能以安全便捷的“空中”方式实现。
但移动支付还只是手机与金融业务结合的一个方面。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强化了手机的电子银行功能。账户查询、转账结算、炒股、外汇买卖、查看最新行情,这些传统的账户管理、投资和资讯业务,都可以用短信或WAP上网的方式实现。目前国内各大商业银行包括合资银行,50%以上都能提供手机银行的业务。
把银行搬到手机上,然后装进口袋四处走?
移动互联网时代,这不是猜想。
盛宴可以开动了吗?
弗里德曼告诉我们,世界是平的。
在这个越来越相似的世界上,无论你到哪个陌生的城市,只需要掌握两种规则:交通规则和消费规则。
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像现在这样,发生着如此频繁的个体交易;也没有一个时代像现在这样,对个人的财富管理投入如此高的热情;更没有一个时代像现在这样,个人生活的每个方面都可以如此数字化和移动化。
移动银行的诞生正是个体经济地位提升、商业消费文化盛行以及信息技术发达的产物。
如果要给移动银行下一个定义,看上去会很像移动支付。比如“移动银行是以GPRS移动支付系统为技术支撑,采用当前先进的无线分组交换技术,实现了电子支付方式的无线移动和永久在线”等等。
不过在我们的视野里,移动银行可以宽泛地看作移动通信业与金融业的交叉领域,主要包括手机银行和移动支付两大类服务。后者又进一步分为远程支付和本地支付。远程支付通过无线网络以短信、WAP、语音等方式提出请求;本地支付是使用射频、红外、蓝牙等技术,实现手机与自动售货机、POS机等设备之间的本地通讯。
一直以来,人们似乎对移动支付尤其是本地支付都寄予了更多的关注。这或许因为本地支付涉及的产业面更广泛,看上去更像是一道可以招待很多人共餐的菜肴。银行、运营商、手机厂商、芯片商、独立的支付服务商,甚至电子商务企业和硬件设备商都可以坐在这张餐桌旁。
早在2006年,以手机作为工具的本地移动支付服务就在中国开始了商用的尝试。4月19日,飞利浦、诺基亚、Vodafone公司及德国美因茨交通公司宣布,手机上的近距离无线通信(NFC)技术即将在国际上首次投入商用。仅仅不到两个月后,在中国的美丽海滨城市厦门,就有一些试商用的志愿者拿着诺基亚3220手机,去影院,乘公交,还买了面包。
根据2006年AC尼尔森调研公司在中国的调查,超过80%的消费者希望将公交卡、银行卡等支付工具集成到手机上,而据调研公司ABI预测,到2009年,50%的新增手机将具备NFC功能,2010年NFC手机发货量将达到5亿台。
三年已经过去了。乐观的预言似乎没有得到现实的响应,至少还没有50%的新增手机能装上NFC芯片。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并没有看到在超市收银台或公交车门口晃一晃手机就能过去的场面。实际上,本地支付的实现需要非常大的初期投资,包括和各商户谈判,更换终端POS机,改变手机本身的硬件特性等等,如果没有一个肯下本钱的强势推动者,本地支付的大规模应用还很遥远。
但消费者的期望仍然在。中国移动重庆分公司在2007年初开始试点手机钱包卡,用于超市购物和轻轨应用。截止2008年底,重庆公司商用的用户数达到了20万—用中国移动方面的话,“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数字。”中国移动研究院的朱本浩还拿中国移动广州分公司开通手机地铁票业务当天的高人气场面做例子,指出“移动支付在中国的用户基础非常好,用户的接受度和感知度非常高。”
作为一家有着运营商和银联背景的第三方移动支付企业,联动优势显得很乐观。副总经理孟虎认为,现在移动支付的环境日趋成熟,WAP、彩信等技术的成熟,通信带宽越来越快,手机用户数和银行卡用户数的发展,以及电子支付交易政策法规的出台等都是利好消息。“现在从支付来讲我们有超过4千万的用户,从信息服务用户来讲,应该是1亿左右。”当然,如果稍加注意,会发现他的信心似乎还是集中在远程支付上。
比起移动支付,银行方面对手机银行的积极性似乎更高些,毕竟是在大多数情况下可以自己说了算。但这种热情也只是相对而言。虽然国内各主流银行都已经开通了手机银行业务,但以查询、缴费、提醒或资讯为主,而且个人用户占据绝大多数。招商银行总行信息技术部副总经理周天虹向记者指出,企业用户没有必要在手机上操作,因为企业的转账等操作受制于严格的流程和法规。
但他同时也表示,“我们要继续发挥手机的渠道优势,手机是随身智能设备,用户随时随地都可以使用。招行银行把这个渠道开拓好,就可以大大的降低我们柜台的压力,除了对现有的功能进一步的提升,开发新的功能,我们计划开发KJAVA手机银行,开通复杂的手机服务,改善用户体验。”
看来,移动银行的市场前景依然诱人。盛宴当前,所有人都在问:现在可以开动了吗?然而饕餮之前,还有一些事情要解决。
技术背后的博弈
技术路线之争往往是产业和利益之争。
目前移动银行就面临着不同的技术标准,尤其是本地支付。
手机银行和远程支付的成熟技术主要是短信、WAP和KJAVA,共同的优点是不受地点的约束,避免前端设备的投资。但三种技术也各有不足。短信的空中收发难以保证安全性和实现复杂应用;WAP技术对普通用户来说就是手机的浏览器,目前如果既要实现复杂的应用又要做好用户体验,难以两全其美;KJAVA适合做复杂的定制应用,但只有大约30%到40%的手机适用,高端手机全都支持,中低端手机还存在问题。
对于银行来说,目前这三种技术并不存在完全替代的竞争关系,只要针对不同用户和市场进行选择即可。唯一可以肯定地是,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手机浏览器的成熟,WAP方式会很大程度上取代短信方式,并能承载图形化、视频化的丰富应用。
真正的硝烟来自本地支付技术—NFC与SIMpass之间的较量。
NFC是由三家厂商,飞利浦、诺基亚和索尼开发的,目前已是国际标准。这种技术基于非接触射频识别(RFID)和互连技术,把负责非接触的部分和负责安全的部分集中在NFC芯片上,然后放入手机中,无需改变SIM卡但必须对手机进行改造,以便放入线圈和非接触的芯片。据悉,一些国际主要的手机厂商,如诺基亚,摩托摩拉,三星和LG都支持这种技术,今年就会有手机上市。
相比NFC的豪华阵营,由国内握奇公司主导的SIMpass阵营要显得单薄很多。该技术同样基于RFID,是SIM卡的双面应用,需要更换SIM卡并加装天线,但对手机本身的改变不大。
也许是为了摆脱孤单的处境,握奇公司的张楚特别强调:“SIMpass跟手机是没有关系的,要么做很简单的改造,要么完全不用改造,这样注定了它很易于实施,同时它又是基于开放的标注,已经商用了,说明技术很成熟,又易于平滑过渡到其他的解决方案,所以是一个很开放的、很包容的、满足了不同层次市场需求的解决方案。现在握奇已经和国内外一些知名的手机厂家展开了合作,也已经有一些支持SIMpass功能手机问世。”事实上,这种技术还有另一个更加接近NFC阵营的名称—“基于单卡的NFC”。
然而,真正意味深长的区别在于运营商的位置。
NFC显然不是一种以运营商为中心的技术。作为芯片商,主要和手机厂商达成一致即可,不需要与运营商的SIM卡产品集成。各家银行都可以推出自己的定制芯片和终端。而SIMpass技术则必须得到运营商的支持,实际上是把各家银行的账户密码等信息集成在SIM卡上。
是否需要绕开运营商?这或许正是移动银行乃至移动互联网从技术到产业发展中无法回避的问题。
共餐不那么难
移动银行的最终用户期待什么?便捷、安全、互联互通,增加套利机会,让生活更加自由,
所以,产业各方联手、取长补短才是可行的选择。
NFC技术最大的麻烦是要有巨额投资和专用设备,包括换手机终端、安装专用的NFC手机支付读卡器以及集成NFC芯片。只有实力雄厚的移动运营商、商业银行以及大型设备厂商才能担此重任。
SIMpass在实现上比较简单,而且容易实现不同银行账户的互联互通。但因为占据了SIM卡本身的资源,可能会对高速数据下载造成影响。而SIM卡通信质量的改善,自然是运营商的份内之责。
银行方面也已经意识到了自己在本地支付上的局限性。“在本地支付方面,我们认为银行主要是起配合,还要靠运营商主导推动。”周天虹这样表示,“我们计划积极发展手机的远程支付,推动这个产业的发展,推动流程的标准化。”
手机银行也不再完全是银行自己的地盘。
国外,AT&T和高通公司子公司Firethorn已经宣布,将为iPhone用户提供余额和交易历史记录查询、转帐、收款、查看和支付帐单以及跟踪奖励积分的服务。该服务适用于所有Firethorn金融机构合作伙伴,比如America Credit Union、Arvest Bank、Mercantile Bank、Sun Trust Bank等。
国内,中国建设银行也曾与重组前的中国联通合作,为CDMA用户提供“手机理财+手机支付+手机电子商务”的整套功能。
移动银行究竟是金融业信息化的进一步延伸,还是信息技术向传统产业的渗透?
这是难分彼此的趋势。甚至可以说,隔行如隔山的泾渭分明已经成为历史。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资本运作的发达,让企业的主营业务与非主营业务边界变得有些模糊,也让性质完全不同的行业不得不坐在同一个餐桌上。
不管怎样,机会都不能错过。曾经以网上银行获得大发展的招商银行表示,“每一次信息革命都给金融业带来巨大的机遇,最早从电话开始,后来是网络,后来是互联网,这次是移动互联网,可以说移动互联网对金融行业来说到了大规模应用的阶段。”
记住,当人们争论谁先吃谁后吃、该用刀还是该用叉的时候,这道菜也许已经被别人端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