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离我们很近:目前多限于传感网的应用
作者:余建斌
来源:人民日报
日期:2009-12-15 08:35:18
摘要:“物联网离我们很近。”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宁家骏说,通俗地讲,物联网就是在物体上植入各种微型感应芯片使其智能化,然后借助无线网络,人和物体“对话”,物体和物体之间“交流”。
通过在物体上植入各种微型感应芯片使其智能化,然后借助无线网络,实现人和物体“对话”,物体和物体之间“交流”。物联网为我们展示了生活中任何物品都可以变得“有感觉、有思想”这样一幅智能图景,被认为是世界下一次信息技术浪潮和新经济引擎。
然而,我国物联网与互联网的融合才刚起步。要真正达到物物相连,实现“感知中国”,要走的路还很长
智能城市,感知中国,智慧地球,由物联网带来的这一切美好前景有多远?
11月12日,中国科学院、江苏省和无锡市签署合作协议成立中国物联网研发中心。此前的11月1日,集聚产业链上40余家机构的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成立。一南一北,由政府大力推动,具备产学研结合特征的两个实体,都意在打造中国的物联网产业中心。物联网,“感知中国”的脚步正在加快。
物联网离我们很近
日常生活中任何物品都可以变得“有感觉、有思想”
“物联网离我们很近。”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宁家骏说,通俗地讲,物联网就是在物体上植入各种微型感应芯片使其智能化,然后借助无线网络,人和物体“对话”,物体和物体之间“交流”。这些物体既可以是小小的手表、钥匙,也可以是汽车、楼房,日常生活中任何物品都可以变得“有感觉、有思想”。这些微型感应芯片包括电子标签、各类传感器、二维码等。它们可以获取物体的信息、状态、位置等各种内容,然后通过网络传递这些信息。
上海浦东机场的防侵入系统是物联网的一个应用典型。为了防止不速之客进入,浦东机场周边布设了上万个由许多传感器集成的传感节点,可以分辨靠近机场围栏的目标,起自动预警作用。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刘海涛说,这要远远胜于安装成千个摄像头并派专人盯守,浦东机场这种物联网的应用甚至能分辨是人在爬围栏还是台风的吹动。
物联网和互联网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后者是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互,是一个虚拟世界。物联网则是对现实物理世界的感知和互联。同时担任中科院无锡高新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主任的刘海涛说,物联网实际上就是传感网。物联网是从产业和用户角度来说,但是从技术角度来说,它叫传感网。“对物联网和传感网一句话说最准确,叫物物互联,感知世界。”
从应用上而言,物联网并不陌生。从北京奥运会成功实现的视频监控、智能交通、电子标签(RFID)食品溯源管理等都属于物联网的应用。目前物联网已经在智能楼宇、路灯监控、食品药品溯源、智能医院等领域应用,特别是在城市公共管理领域,对垃圾车、危险品源的监控和事先处理都有实例。许多人手中其实也拥有物联网的终端,具有GPS功能的手机就是一款可以定位的终端。
北京市朝阳区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主任梅诗曙介绍说,在朝阳区,为了防止取暖导致一氧化碳中毒死亡的事故,今年3月份开始试点,在数间出租房屋安装了一氧化碳的传感器,在两小时内发现就能避免人员死亡。
目前多限于传感网的应用
物联网与互联网融合缺少清晰轮廓
“当物联网与互联网、移动通讯网相连时,可随时随地全方位‘感知’对方,人们的生活方式将从‘感觉’跨入‘感知’的阶段。”宁家骏说。显然,正是这种与互联网结合的“物联网”范畴,才是智能城市、智慧地球的真正核心依据。因此,物联网被认为是计算机、互联网之后的下一次信息技术浪潮和新经济引擎,并且给人以巨大的想象空间:未来人们的生活将是智能的。
不像互联网,物联网的发展一开始就指向了产业化。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北京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范云军举例说,仅在动物溯源的物联网营运上,现在已达到上亿的指标。
实际上,目前对于物联网产业的预测基本都限于传感网的应用,物联网与互联网融合激动人心,但之后会是怎么样,尚缺少清晰的轮廓。现有进入实践的物联网应用项目,一方面基本属于电子标签等各种传感器网络的应用,另一方面,都是在节能减排、能耗监控、安保控制等城市公共管理领域发挥作用,和普通的日常生活消费领域没有太大关联。
在业界,物联网的应用大致被公认为有三个层次的理念,底层是传感网络,往上是数据传输的网络通道,最上面则是内容应用。物联网产业链因此也基本明晰,即传感器研发厂商、网络运营商以及提供应用软件和工具的系统集成商。
不过,处在物联网产业不同端的人则有各自的观点。“和现有的互联网相比,物联网实际上是多了一个底层的数据采集环节,大致是四类数据的采集:电子标签显示身份,传感器捕捉状态,摄像头记录图像,GPS进行跟踪定位。”新任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副理事长的黄孝斌说,再往上则是像移动网络、互联网等比较成熟的技术。
京仪集团北京自动化技术研究院院长赵力行持相同观点。他认为,物联网两个最主要的技术基础是网络通信技术和传感器技术,而网络通信技术发展到今天已经无处不在,技术已经很成熟。物联网则对传感器制造提出了新的要求,体积越来越小,重量更轻,以及更低的功耗。物联网整个产业链的基础就是传感器这个产业。作为整个金字塔的塔座,传感器需求量将会是整个产业链条中总量最大和最基础的环节。
另一边,其他产业链端的企业则希望物联网从“孤独的传感网”中跳出来。“传感网给整个移动通信、互联网都带来了一个全新服务的体系,它会把通信或者是传输的业务扩展成从感知、传输到处理的一个综合服务。”范云军说,未来移动运营商也可能会建立一个传感中心。
云计算或许是另外一个赢家。物联网的发展将产生海量的数据,尤其与互联网融合后,需要超乎想象的存储资源共享和计算分析能力。而这正是目前云计算的特征。
别让产业跑偏
发展难点在标准的有效制定和产业化
“物联网是一个整体,最好的应用就是最恰当的组合。”有业内人士认为,物联网目前的发展难点不在技术,而是在标准的有效制定和产业化。
公认的是,由于物联网目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产业链长,缺乏完整的技术标准体系和成熟的业务模式。行业融合也不够,缺少有利于产业化推进的组织方案,力量也比较分散,产业的集中度低。以传感器为例,黄孝斌说,传感器有许多种接口,标准不统一,给联网造成很大的困难。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总经理王建宙也表示,物联网的实现并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方面的问题,建设物联网的过程中将涉及到许多规划、管理、协调、合作等方面的问题,还涉及个人隐私保护等方面的问题。这就需要有一系列相应的配套政策和规范的制订和完善。
“物联网产业的发展一定是应用为先、应用为导向的,需要发挥政府各个部门的积极性,要结合公共领域的重大项目示范应用推动北京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北京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朱炎说。
真正达到物物相连,实现真正的“感知中国”、“智慧地球”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未来生活可能是这样的(链接)
未来,物联网的用途无处不在,除用于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公共安全等公共领域外,还能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到重要作用。比如,洗衣服的时候,洗衣机会主动“告诉”你水量少了还是多了;而你携带的公文包则会提醒你忘记带什么东西;你还能通过点击手机按钮在北京控制电饭煲,为重庆的家人煮饭。
再比如,人们驾车时,只需设置好目的地,便可在车上随意睡觉、看电影,车载系统会通过路面接收到的信号智能行驶;人们生病时,不需住在医院,只要通过一个小小的仪器,医生就能24小时监控病人的体温、血压、脉搏等。
微软“智能家庭”则描述了这样一个未来场景:孩子只要站立在屏幕前固定区域,靠自己的真实动作就能扮演电脑游戏中的角色。因为传感器将会感知真人动作并传输到电脑转为游戏所需要的动作,而这个游戏也可能就是一款互联网游戏。
然而,我国物联网与互联网的融合才刚起步。要真正达到物物相连,实现“感知中国”,要走的路还很长
智能城市,感知中国,智慧地球,由物联网带来的这一切美好前景有多远?
11月12日,中国科学院、江苏省和无锡市签署合作协议成立中国物联网研发中心。此前的11月1日,集聚产业链上40余家机构的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成立。一南一北,由政府大力推动,具备产学研结合特征的两个实体,都意在打造中国的物联网产业中心。物联网,“感知中国”的脚步正在加快。
物联网离我们很近
日常生活中任何物品都可以变得“有感觉、有思想”
“物联网离我们很近。”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宁家骏说,通俗地讲,物联网就是在物体上植入各种微型感应芯片使其智能化,然后借助无线网络,人和物体“对话”,物体和物体之间“交流”。这些物体既可以是小小的手表、钥匙,也可以是汽车、楼房,日常生活中任何物品都可以变得“有感觉、有思想”。这些微型感应芯片包括电子标签、各类传感器、二维码等。它们可以获取物体的信息、状态、位置等各种内容,然后通过网络传递这些信息。
上海浦东机场的防侵入系统是物联网的一个应用典型。为了防止不速之客进入,浦东机场周边布设了上万个由许多传感器集成的传感节点,可以分辨靠近机场围栏的目标,起自动预警作用。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刘海涛说,这要远远胜于安装成千个摄像头并派专人盯守,浦东机场这种物联网的应用甚至能分辨是人在爬围栏还是台风的吹动。
物联网和互联网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后者是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互,是一个虚拟世界。物联网则是对现实物理世界的感知和互联。同时担任中科院无锡高新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主任的刘海涛说,物联网实际上就是传感网。物联网是从产业和用户角度来说,但是从技术角度来说,它叫传感网。“对物联网和传感网一句话说最准确,叫物物互联,感知世界。”
从应用上而言,物联网并不陌生。从北京奥运会成功实现的视频监控、智能交通、电子标签(RFID)食品溯源管理等都属于物联网的应用。目前物联网已经在智能楼宇、路灯监控、食品药品溯源、智能医院等领域应用,特别是在城市公共管理领域,对垃圾车、危险品源的监控和事先处理都有实例。许多人手中其实也拥有物联网的终端,具有GPS功能的手机就是一款可以定位的终端。
北京市朝阳区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主任梅诗曙介绍说,在朝阳区,为了防止取暖导致一氧化碳中毒死亡的事故,今年3月份开始试点,在数间出租房屋安装了一氧化碳的传感器,在两小时内发现就能避免人员死亡。
目前多限于传感网的应用
物联网与互联网融合缺少清晰轮廓
“当物联网与互联网、移动通讯网相连时,可随时随地全方位‘感知’对方,人们的生活方式将从‘感觉’跨入‘感知’的阶段。”宁家骏说。显然,正是这种与互联网结合的“物联网”范畴,才是智能城市、智慧地球的真正核心依据。因此,物联网被认为是计算机、互联网之后的下一次信息技术浪潮和新经济引擎,并且给人以巨大的想象空间:未来人们的生活将是智能的。
不像互联网,物联网的发展一开始就指向了产业化。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北京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范云军举例说,仅在动物溯源的物联网营运上,现在已达到上亿的指标。
实际上,目前对于物联网产业的预测基本都限于传感网的应用,物联网与互联网融合激动人心,但之后会是怎么样,尚缺少清晰的轮廓。现有进入实践的物联网应用项目,一方面基本属于电子标签等各种传感器网络的应用,另一方面,都是在节能减排、能耗监控、安保控制等城市公共管理领域发挥作用,和普通的日常生活消费领域没有太大关联。
在业界,物联网的应用大致被公认为有三个层次的理念,底层是传感网络,往上是数据传输的网络通道,最上面则是内容应用。物联网产业链因此也基本明晰,即传感器研发厂商、网络运营商以及提供应用软件和工具的系统集成商。
不过,处在物联网产业不同端的人则有各自的观点。“和现有的互联网相比,物联网实际上是多了一个底层的数据采集环节,大致是四类数据的采集:电子标签显示身份,传感器捕捉状态,摄像头记录图像,GPS进行跟踪定位。”新任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副理事长的黄孝斌说,再往上则是像移动网络、互联网等比较成熟的技术。
京仪集团北京自动化技术研究院院长赵力行持相同观点。他认为,物联网两个最主要的技术基础是网络通信技术和传感器技术,而网络通信技术发展到今天已经无处不在,技术已经很成熟。物联网则对传感器制造提出了新的要求,体积越来越小,重量更轻,以及更低的功耗。物联网整个产业链的基础就是传感器这个产业。作为整个金字塔的塔座,传感器需求量将会是整个产业链条中总量最大和最基础的环节。
另一边,其他产业链端的企业则希望物联网从“孤独的传感网”中跳出来。“传感网给整个移动通信、互联网都带来了一个全新服务的体系,它会把通信或者是传输的业务扩展成从感知、传输到处理的一个综合服务。”范云军说,未来移动运营商也可能会建立一个传感中心。
云计算或许是另外一个赢家。物联网的发展将产生海量的数据,尤其与互联网融合后,需要超乎想象的存储资源共享和计算分析能力。而这正是目前云计算的特征。
别让产业跑偏
发展难点在标准的有效制定和产业化
“物联网是一个整体,最好的应用就是最恰当的组合。”有业内人士认为,物联网目前的发展难点不在技术,而是在标准的有效制定和产业化。
公认的是,由于物联网目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产业链长,缺乏完整的技术标准体系和成熟的业务模式。行业融合也不够,缺少有利于产业化推进的组织方案,力量也比较分散,产业的集中度低。以传感器为例,黄孝斌说,传感器有许多种接口,标准不统一,给联网造成很大的困难。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总经理王建宙也表示,物联网的实现并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方面的问题,建设物联网的过程中将涉及到许多规划、管理、协调、合作等方面的问题,还涉及个人隐私保护等方面的问题。这就需要有一系列相应的配套政策和规范的制订和完善。
“物联网产业的发展一定是应用为先、应用为导向的,需要发挥政府各个部门的积极性,要结合公共领域的重大项目示范应用推动北京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北京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朱炎说。
真正达到物物相连,实现真正的“感知中国”、“智慧地球”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未来生活可能是这样的(链接)
未来,物联网的用途无处不在,除用于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公共安全等公共领域外,还能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到重要作用。比如,洗衣服的时候,洗衣机会主动“告诉”你水量少了还是多了;而你携带的公文包则会提醒你忘记带什么东西;你还能通过点击手机按钮在北京控制电饭煲,为重庆的家人煮饭。
再比如,人们驾车时,只需设置好目的地,便可在车上随意睡觉、看电影,车载系统会通过路面接收到的信号智能行驶;人们生病时,不需住在医院,只要通过一个小小的仪器,医生就能24小时监控病人的体温、血压、脉搏等。
微软“智能家庭”则描述了这样一个未来场景:孩子只要站立在屏幕前固定区域,靠自己的真实动作就能扮演电脑游戏中的角色。因为传感器将会感知真人动作并传输到电脑转为游戏所需要的动作,而这个游戏也可能就是一款互联网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