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RFID:核心技术缺失标准制定当从速
2006年,科技部、信息产业部等15个部委联合发布的《中国射频识别(RFID)技术政策白皮书》指出,当前RFID技术与应用发展迅速,但尚未成熟,中国有必要抓住这一时机,集中开展RFID核心技术的研究开发,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技术标准,推动自主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促进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链形成,使中国在该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几年之后的今天,情形似乎有些尴尬:中国拥有全球潜在的最大的RFID应用市场,却没有核心的RFID技术和产品,更没有自己的标准。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国内不同企业使用的RFID产品的频率、编码、存储规则及数据内容等都不尽相同,阅读器和标签不能通用,企业之间无法顺利进行数据交换与协同工作,进而限制了我国RFID技术的应用范围。
而食品以及食品追溯行业都属于RFID技术较为薄弱并且新兴的应用领域,技术标准的缺失,已经成为当前阻碍我国RFID食品追溯系统推广的巨大障碍。不过,在食品安全日益受到关注的大背景下,由于RFID技术为食品实现可追溯提供了途径,以及随着越来越多的RFID企业开始投身这一行业,食品行业的RFID标准呼之欲出。
制定RFID标准带来“三赢”
RFID技术标准化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制定、发布和实施标准,解决编码、通信、空中接口和数据共享等问题,最大限度地促进RFID技术及相关系统的应用与实施。SGS企业研究及发展部资深研究主任林美芳认为,如果没有一个标准化的RFID系统,供应链的可追溯性和监控将无法实现。
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IECJTC1/SC31(条码自动识别技术委员会)中国委员、山东省标准化研究院副院长钱恒告诉《中国电子报》记者,对于食品行业而言,RFID标准的制定对提升食品行业信息化水平的效果显而易见,另外对于推动食品行业的规范化、标准化、集约化发展,促进食品行业、RFID行业资源整合,产业集中等也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食品行业企业一方面为这个标准的推行作贡献,另一方面,也会享受到这个标准带来的便利。”中科院自动化所RFID中心工程师李一斌说。
在他看来,食品行业建立RFID技术标准将产生“三赢”的效果。对于RFID厂商来说,RFID标准既是行事的准绳,也是推动他们发展的巨大动力,还会给这些企业带来新的发展契机。对国家而言,建立这样的标准,对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保障食品安全的溯源、食品安全危机预测和处理、反击生物恐怖主义都有重要意义。而对于消费者来说,RFID标准的出台,不但可以保证吃得放心,而且一旦有食品安全危机出现,也可以第一时间锁定问题节点,以保证及时挽回损失。
不仅如此,在食品追溯领域,RFID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载体与数据接口,还可以快速有效地推进我国食品物联网的形成。
据钱恒介绍,目前全国食品追溯技术分技术委员会已经初步制定了我国食品追溯标准体系框架,分为通用层、基础层和专用层。不过他指出,虽然我国食品行业企业数量众多,但规模大都较小,缺少具体应用RFID技术、食品追溯管理模式的龙头骨干企业。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的不足、暂时形不成集约化的规模应用优势,都已经成为我国食品行业RFID标准化的瓶颈。
钱恒表示,RFID标准的缺失使得食品企业在试点RFID技术时无标准可依,RFID标准的不统一又极易导致企业间RFID接口不兼容,从而造成“三不利”的局面,即不利于食品追溯领域RFID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不利于RFID技术厂商的规模化发展和领域拓展,不利于食品物联网的快速形成。
RFID标准制定必须从速
采访中,林美芳透露,国外RFID标准已经在我国的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发达国家往往通过掌握制定国际标准的主导权来抢占中国市场的制高点,并借此积累了大量核心技术和专利,而我国RFID行业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寥寥无几。”她说。
有业内人士指出,目前RFID国际标准仍处在不断修订与发展的阶段,其最终格局远未形成,这为我国制定自主知识产权的RFID标准体系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钱恒指出,我国食品行业RFID标准的制定应充分发挥政府部门、企业、科研院所的优势,依托国内庞大的RFID应用市场,加强自主创新的力度,寻找RFID领域的新技术、新应用;确定以政府为主导,企业和科研院所为主体,技术创新为基础,市场和应用为导向,前沿技术为突破口的RFID标准发展战略。
各行业RFID技术标准的制定应以市场、应用为基础,食品行业也不例外。随着我国食品行业RFID应用的日趋广泛和深入,食品RFID标签的封装形式、应用环境、频率,以及读写器、中间件、基于RFID技术的平台系统构建等的标准化进程,都需要进行统一协调和规划。“关键是要捕捉到共性的、创新的甚至是在国际标准化领域有话语权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内容。”钱恒说。他强调,这个工作很有意义也很艰巨,需要标准制定单位、食品企业、RFID企业能够站在国家层面或国际层面去研究和实施。
与其他行业相比,食品行业RFID有其独有的特点,因为不同种类的食品对温度、湿度、运输条件以及业务流程的要求各有不同,同时又受到国际、国内食品安全方面标准的制约。
对此,李一斌建议:首先,针对不同种类的食品,标准也应有所不同。其次,制定标准时必须考虑与食品安全方面现有标准的有机融合。最后,要与国际标准接轨。他提醒,在RFID标准制定之初,就要考虑到执行层面的问题。
目前,发达国家正在布局RFID国际标准的主导权和产业主导权,在此背景下,中国RFID标准的制定必须从速。面对这种状况,林美芳表示,除了对RFID核心技术的研发投入更多资金与人力外,还要重视自主研制中国的RFID标准,并积极参与国际相关标准的制定工作以使国内标准升级为国际标准。
钱恒则认为,我国应紧跟RFID国际标准化进程,“首先不能掉队”。他告诉记者,根据我国RFID产业的现状,首先应当尽快得到国际上获得广泛认可的最新标准IDT(等效采用)或者MOD(非等效采用)。其次,从RFID国际标准的起草阶段就参与或者跟进,将国际上最新的标准化理念和技术指标本土化。
政府支持至关重要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从全球范围来看,鉴于RFID标准的重要性,很多国家的政府都对其给予了高度重视。国内食品行业RFID技术标准的制定亦离不开政府和行业协会的支持。由于我国RFID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相对较弱,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因此从政府角度讲,首先应该从政策上进行扶持。
钱恒称,第一,我国政府急需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扶持政策,引导和激励国内RFID企业在关键技术研发方面进行投入。第二,政府可以设立相应的专项资金,在国家层面的大项目(例如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中开设专项,引导并从财政上支持具有核心技术的RFID中小企业快速成长。只有掌握了核心技术,并切实落实知识产权的保护政策,才能支撑我国RFID标准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与此同时,国内RFID技术企业也应在食品行业RFID标准的较量中表现得更为积极主动。
那么,我国如何在RFID国际标准的制定中争取更多的话语权?钱恒认为同样离不开政府的支持。
“首先要鼓励和支持产业集群发展,引导和规范国内RFID企业走产业集聚发展的路子,支持产业集群和RFID高新技术园区的建设,以企业联盟或产业联盟的形式参与到制定标准的过程中。其次,引导具有核心技术的中小企业与相关大企业协作,研究制订中小企业产业梯度转移的政策措施,使具有核心技术的中小RFID企业能够快速成长。”他说。
而作为行业协会,在确保加强科研院所、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联合培育一批年富力强、具有创造性的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同时,应该创造机会,鼓励企业积极主动地参与ISO/IEC国际标准化组织,跟踪了解欧盟、日本、韩国、南非及EPCglobal的RFID标准发展战略。“同时,行业协会应鼓励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与海外研究开发机构建立RFID标准研究中心,支持我国专家和科研机构参与或牵头组织在RFID标准方面的国际和区域性合作。”钱恒强调。
相关链接
第三季度中国RFID市场收入规模28.6亿元
2009年第三季度中国RFID市场收入规模达到 28.6亿元,环比增长11.5%,同比增长36.5%。
政府主导是RFID技术在中国得以发展的最主要因素。2009年9月3日RFID被列入国家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产业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投资方向》重点目录。作为物联网发展的排头兵,RFID在2009年第三季度成为市场最为关注的技术。当前,中国RFID应用多集中于低高频段,在出入控制、证照防伪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在超高频段,大规模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各RFID公司的生产规模不大、生产成本较高。易观国际的研究显示,当前RFID产业成熟的投资回报率(ROI)尚未真正出现,由于行业尚未形成公认的RFID投入产出模型,企业感到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很大,这种状况同样也会使风险投资资金的进入存在顾虑,这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RFID产业的推进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