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芯片为何超不过美国
-
体制篇
读到一篇美国《商业周刊》刊登的《中国芯片为何超不过美国》的文章,心中有很多感慨,的确这些年政府投入了大笔资金到半导体行业,并没有促进中国集成电路行业的崛起,为什么?
按照《商业周刊》的说法,中国芯片之所以赶不上美国有以下几个原因:
1、由于中国对知识产权保护不善,跨国公司限制了向中国的技术转让。
2、中国的学术项目尽管具备雄心和资金,但却用数量牺牲了质量。中国的MBA并不具备从有着长久商业研究国家中走出的MBA们那样的连贯性。与美国“硅谷”的年轻工程师和MBA不同,年轻的中国工程师和MBA们缺乏那些在职业生涯的早期便将公司推向股市、或者创造了真正的创新产品的榜样。
3、中国的地方政府在大型项目上还存在不健康的竞争。
原因真的如此吗?老杳希望从几个方面入手分析中国大陆芯片为什么赶不上美国,有些与《商业周刊》一致,但老杳认为这些并不是阻碍中国芯片不能超越美国的核心原因。
体制制约了中国芯片赶超美国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国家对集成电路大规模投入开始,政府主管部门便按照两弹一星的模式推进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老杳认为从一开始体制的错误便阻碍了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快速发展。
近期有关柳传志与倪光南的争论再一次被媒体提上议事日程,当年柳、倪分手很大部分原因在于二人对909工程也就是华虹NEC项目看法的相左,虽然老杳特别尊敬倪光南院士,但对待909工程上老杳倒认为柳传志做的没有错,909工程这些年的发展也证明了当年政府的投资策略有误,909也没有带动大陆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
政府一开始便希望按照两弹一星的思路发展集成电路,希望依靠政府的大笔资金和人员投入推动产业发展,可惜两弹一星相对封闭,而集成电路的发展也依赖整个电子行业水平的提升,别说上个世纪80年代,老杳97年毕业到联想负责VENUS项目开发,当年即使最简单的驱动修改都要依赖从美国派来的工程师,不是联想不想投入,在国内90年代末根本招不到合格的嵌入式底层工程师,这样的产业环境又如何能够支撑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即使国家大规模投入在某些方面取得突破,就整体而言也只能是在低层次水平徘徊。
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要依赖于电子设计水平的提升,台湾之所以在20世纪九十年代集成电路获得飞跃式发展,也是因为前期在电脑设计特别是主机板设计上达到了很高水平,即使在联发科成立之时,蔡明介也不认为集成电路设计在台湾有很好的发展前景,联发科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快速发展,是基于前期台湾在集成电路制造方面的异军突起和整个产业的转型,虽然大陆电子制造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迅猛,更多的只是加工而已,几乎所有的研发几乎都是在海外完成,大陆只不过是加工车间。
由于早期909工程国家大规模资金投入所起到的示范效应,至今国家每年都要投入巨额资金到集成电路产业,2008年以来由于经济危机,国家对集成电路的投入更大,仅仅核高基每年的投入便要超过几十亿人民币,这些投入真的效果明显吗?回答是否定的,方舟、汉芯等类似丑闻倒是不断出现,真正依赖政府投入扶植起来的企业少之又少,有些人会拿中星微作为示范,因为中星微是由于当年信产部的1000万人民币投入起步的,但上百亿的资金扶植起来的一个中星微又能说明什么问题?
与政府的大规模投入相比,老杳倒有些认可《商业周刊》的观点:“年轻的中国工程师和MBA们缺乏那些在职业生涯的早期便将公司推向股市、或者创造了真正的创新产品的榜样”,只不过老杳认为不是大陆工程师及MBA缺乏榜样,而是根本没有这样的土壤。为什么会如此,因为国家没有在政策上对集成电路产业更多的倾斜,目前在上海、深圳上市的几千家企业没有一家真正的集成电路设计企业便是例证,虽然目前创业板上市轰轰烈烈,看看已经发布的准上市企业名单,仅有一家海信信芯还算是集成电路设计企业说明至今国家并没有打算向集成电路设计行业倾斜。
有人可能会说互联网企业一样没有大规模在国内上市照样蓬勃发展,与互联网不同,集成电路设计企业需要产业环境做基础,而集成电路设计产业的发展也需要更久的人才、运营、资金积累,互联网产业是面对最终消费者的产业,而集成电路设计更前端,要面向终端设计企业,没有十年甚至更长的经验积累集成电路产业不可能快速发展,另外互联网从技术上与国外的差距远没有集成电路更大,因此没有大陆股市对互联网产业的扶植,仅仅依赖NASDAQ互联网一样可以发展迅猛,但离开了政府在政策上对集成电路产业的倾斜,集成电路产业很难发展壮大。
与互联网相比,集成电路创业所需资金要大得多,流一次片便需要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人民币,如果采用65纳米或更高的工艺,甚至会达到千万人民币级别,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不可能获得更大的突破,企业创业可以依赖风险投资,因为VC撤出更多的依赖NASDAQ上市,退出手段太过单一,而且NASDAQ上市门槛也比较高,对于集成电路设计企业一般到达到年销售额1亿美元,这两年VC投资集成电路的热情已经大幅度降低,最大的原因是国家对集成电路设计企业上市缺乏政策倾斜所致。
在中国有一个奇怪的现象,VC投资与政府扶植往往不可兼得,也便造成了VC投资企业往往要依赖市场的打拼,这些企业为了生存也往往以开发低端产品为主,而能够获得政府资助的企业却大都高举民族产业的大旗开发高端产品,发布会开了很多、很隆重,真正开发的产品在市场中流行的却很少,市场与技术的脱节也便很正常。
作为政府主管部门希望通过资金扶植集成电路产业无可厚非,多年的投入已经证明资金扶植效果并不明显,甚至有可能成为孕育腐败的土壤,与其每年拿出如此多的资金扶植民族产业,其实倒不如在上市融资政策上更多的倾斜,让企业依靠业绩去股市融资,不仅可以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也可以让风险投资更容易退出,大大提高投资集成电路产业的热情,可以说美国集成电路产业这些年保持经久不衰,顺畅的融资渠道及风险投资撤出机制功不可没,同样之所以台湾企业这些年迅猛发展,也与股票市场的大力扶植有重要关系。
减少或干脆放弃政府的大笔直接投资,在政策上向集成电路设计企业上市倾斜,是大陆集成电路设计企业突破的前提,这一点不解决,中国芯片要想赶超美国很难。
人才篇
曾经与无锡美新CEO赵阳先生谈起为什么美新要在美国设立研发团队,赵阳认为单论集成电路设计水平,大陆工程师要比美国工程相差很远,虽然美国IC设计工程师的工资可能是大陆的十倍,但产生的效益可能远大于10倍,美新要想在MEMS行业继续其领先地位,就必须在美国保持一只高水平的研发团队。
谈起与美国工程师的整体差异,相信每一位业界人士都会认可,当然就个体而言,某些大陆的工程师未必会输过美国工程师,如果算上在美国工作的大陆工程师更是如此,老杳的一位大学同学90年代中期博士毕业后加盟Broadcom,也算是Broadcom前几十号的员工,相信经过多年的积累,水平不会弱于任何其他的同事,像他一样大陆的留学生还有很多,只可惜这样的开发人才即使愿意回大陆,也没有大陆的公司能够出得起工资,即是有公司愿意吐血也没有这样的环境,毕竟大陆公司的规模还太小。
其实即便大陆微电子公司开发的产品相对低端,并不能阻碍大陆微电子产业的发展,反而因为比较低端,大陆微电子公司的产品更容易切入市场,只要先占据低端市场,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和实力的提升,对各种人才的需求也会随之提高,因此大陆低端人才较多并不是中国芯片赶不上美国的主要原因。
老杳的另外一个同学李虹宇曾经在美国创办一家RF公司,后来被联发科收购,这个团队及业务现在每年至少为联发科创造6亿美元的收入,后来李虹宇在台湾创办了另外一家Zigbee的公司,招聘的员工也都是台湾知名大学如清华、交大及台湾的优秀毕业生,后来了解多了才知道,其实这三所学校的顶级毕业生,也就是TOP 5其实早已经被联发科招聘,联发科之所以每年都可以将台湾最后的大学毕业生招致门下,除了成就感,联发科的奖金及股票之多也是最主要原因,相比大陆微电子几乎没有公司敢招聘清华、北大的毕业生,因为对于这两所学校的毕业生选择机会太多,互联网、外企几乎所有行业的待遇都超过微电子,倒是大陆微电子公司的CEO很多都毕业于这两所学校,主要原因是这两所学校加上中国科大前些年出国留学的比例要远大于其他院校,这些年回国创业的也比较多,倒是西电、成电等准一流学校的学生更受微电子公司青睐,因为这两所学校的学生更踏实,适合公司长期的培养目标。
没有年营业额超过5亿美元(海思除外)的微电子公司,整体开发水平较差,企业IPO又得不到政府的政策照顾,造成了中国微电子企业人才的恶性循环,国外的高端人才即使回来也无法人尽其才,国内的优秀人才因为待遇不愿意加入,又没有国际通行的期权激励计划,其结果是虽然大陆号称有超过500家的集成电路设计公司,真正年营业额超过1000万美元的公司估计不超过50家,超过1亿美元的更不超过10家,超过两亿美元的公司也只有泰景一家,如果泰景算是大陆公司的话。
其实衡量一个地区集成电水平,除了整个营业额之外更重要的在于有多少家年营业额突破五亿美元的半导体设计公司,只有营业额达到或突破5亿美元,中国集成电路才会上一个新台阶,包括设计水平、营运水平,也才会带出一大批真正经过市场检验的合格人才,老杳相信即使政府不改变目前的资金支持策略,未来3-5年大陆也肯定会出现5亿美元公司,不过如果政府IPO向微电子企业倾斜,这一时间肯定会提前。
如果政府鼓励更多的微电子企业IPO,集成电路界会出现更多的亿万富翁,会吸引更多的优秀学子加盟,也会吸引更多的海外优秀人才回归,其实并不是每一名优秀的工程师都适合创业,现在每年国家为海外留学人员提供大笔创业资金并不是提高本土微电子水平的最佳手段,相反老杳倒认为经过本土市场锤炼的企业家才更适合创业,因为他们对市场更了解,对于海外的优秀人才,只要本土微电子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有了股票期权和高工资的待遇相信回归并不困难。
一句话,政府每年的大笔经费或资金支持无助于真正人才的回归,也无助于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盟微电子行业,除了自身的努力,政府向微电子行业IPO也许是改变这一现状的最佳方式。(作者,老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