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FID二维码等技术助推农业发展农民致富
620)this.style.width=620;" border=0>
养殖塘安装远程水质监测仪。姚一青 张艾理 摄
“农村信息化”是“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支撑计划中的一个课题,在萧山已实施一年半时间
2006年11月,“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支撑计划“现代农村信息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的第9课题“农村以农业企业为主体的信息化技术研究”落户我区。随即,该项目在我区新湾镇、河庄镇2个镇和新湾镇三新村、河庄镇建一村、宁围镇新华村3个村,以及杭州天海水产食品有限公司、杭州汇林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吉天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杭州全信种猪养殖有限公司、萧山区花卉协会等农业龙头企业和协会全面实施。
一年半多时间过去了,经过浙江大学、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和区农业局等单位共100余位专家和工作人员的技术攻关和推广应用,该项目的成效已“显山露水”。
3镇20村推行电子政务平台
新湾镇农办童文君主任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子政务平台,查看各村发来的邮件。
“这比原来处理纸质公文方便、快捷多了,通过镇、村电子政务平台的邮件系统,我可以给各村发送通知公告、文件,接收各村发来的资料和简报。”童主任对信息化办公很满意,“现在镇级各项政务数据,已在网上实现了统筹管理,查询统计都很快。”
不仅村干部办事效率提高,村民了解村里的大事小事也方便很多。记者试着打开新湾镇三新村的电子政务平台,只见财务公开、项目公示、信息公告等栏目清清楚楚,村民关心的财务、项目、承包地等信息全部公示。不少村民觉得,“相对于公告牌,电子平台栏目多、内容及时,更加公平、公正和公开了。”
据了解,我区正在打造的镇村两级电子政务平台,集人口管理、计生管理、党群管理、资源管理、社务管理、农村社保、便民服务、政务公开、经营管理为一体。目前镇村电子政务平台已经在全区3个镇、20个村进行了推广。
远程教育进农家
在河庄镇建一村的电子阅览室里,村民们正在点播收看感兴趣的种植养殖技术、农业政策法规等最新多媒体教材。村民们说,“这些知识很实用,刚好能派上用场。以前要到处找来看,现在动动手指就可以点播了。”
这一变化来源于一套扩展型终端设备,在电子阅览室原有硬件设备上,添加这么一套设备,电子阅览室就变成了农民接受农业知识远程教育的教室。
走进该村一农户家,记者还看到了一个新鲜事物——家庭智能终端。它可以利用现在的有线电视通道、智能终端有线电视网络和具有多播功能的互联网络自动接收来自中心服务平台的IP数据,输出AV信号到电视机进行收看,并可通过互联网络进行信息回传。
“看起来难,其实安装很方便,操作也容易,现在想看啥有啥,特别是农业生产知识、最新的农业技术和市场信息,挺丰富的。”村民高美琴说。
据了解,针对我区农村现有的网络基础设施和应用需求,“农村以农业企业为主体的信息化技术研究”课题研发并示范了若干种低成本信息进村入户手段。如:基本型终端、扩展型终端、家庭智能终端,实现互联网、有线电视网、电话网等无缝连接,可以提供实时课堂、直播频道、资源下载等,是一个符合农村实际需要的便捷高效的信息化服务平台,可以解决农民对信息和知识的多种需要。
养虾养猪信息化管理
在杭州天海水产食品有限公司,虾塘里安装了水质远程无线监测系统,水温、盐度、pH值、溶氧等都可以实时监测,再将数据传入天海水产公司总部的数据库中。总部可以实现远程监控,并及时通过短信通知巡塘人员。
公司目前正在将传感器技术、无线传输技术、RFID技术、二维码识别技术、WAP技术、数据库技术等多项信息技术应用到对虾养殖管理、收购、贮运加工及销售全过程,为虾产品的优质高产提供了保障。
而在杭州全信种猪养殖公司,每头猪都有独一无二的“身份证”,生猪从出生、养殖、屠宰,再到销售点监控,采用的是全程信息化体系。每头猪的耳上都佩戴耳标,猪耳标上有一组编码,这组编码记录了生猪的养殖信息,包括养殖场名称、地点、喂养饲料、免疫时间等内容。耳标编码将编入猪肉溯源码,实现每头猪从出生到死亡所有“重大事件”的信息记录和公示。
据了解,一年多来,“农村以农业企业为主体的信息化技术研究”课题在我区南美白对虾养殖、生猪养殖、花卉苗木三大优势农产品产业中选择了部分龙头企业进行示范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下一步工作重点,是将信息化示范企业和镇村的创新亮点,推广辐射到其他农业企业和农村基层镇村。
目前,全区已有411个行政村建成了农业信息服务点,拥有电脑、打印设备、宽带或电话专线等硬件配套,具备村村通光缆,并有一支近500人的信息员队伍,农业信息化工作走在全省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