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止观望 IT提供商加快食品行业布局步伐
作者:曹玫
来源:睿商在线
日期:2008-01-22 08:58:57
摘要:现在食品追溯体系已经成为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金钥匙,以商机为诱饵的IT提供商们也开始调整以往对食品行业的“观望”态度,加快了在食品行业的布局步伐。
IT提供商们开始调整以往对食品行业的“观望”态度,加快了在食品行业的布局步伐
因为计划申请为奥运会供应食品,御香苑集团加快了食品可追溯体系的建设步伐,正是在ERP系统和食品安全全程追溯体系的支撑下,集肉牛饲养、屠宰加工、产品销售、餐饮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企业御香苑集团被国家体育总局奥林匹克集训队选定为排酸牛肉产品的指定供应商。
“我们之所以有幸被体育总局选中,是因为我们各个环节的信息都是可见的透明的。” 御香苑集团一位负责人说。据他介绍,御香苑集团不但企业内部人财物实现透明化管理,还提供肉食加工过程,即养殖、屠宰、运输、加工、销售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详细资料和相关记录,让消费者买得透明放心。
从御香苑集团的管理体系中也隐约可以看到整个食品行业信息化建设的轮廓。与其他行业相比,食品行业信息化有着鲜明的个性化特点,不仅要求企业内部数据和信息实现共享和透明化管理,出于食品安全考虑还要将整个供应链中各环节经销商的详细信息进行采集和共享。
换句话说,食品行业信息化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一企业内部管理信息化,属企业自身行为。二为整个食品供应链提供食品安全追溯信息,更多属社会行为。企业内部信息化的有效管理是提供可追溯信息的前提条件。相反政府和龙头企业可监测平台的建立,也从外部促进了企业内部信息化的建设。
在传统行业里,食品行业是信息化发展较为缓慢和薄弱的环节。以中小企业,更确切地说是微型企业为主的食品行业信息化需求增长缓慢且管理繁琐,曾一度是IT厂商“冷落”的行业。
与汽车、电子,甚至服装等行业方案商众多,竞争激烈有所不同,食品行业几乎没有方案商投入资金专注于研发食品行业解决方案并提供服务。通用软件厂商虽然有针对食品行业的解决方案,但都不会将食品作为主打行业。
近两年随着苏丹红、孔雀石绿、劣质奶粉、陈化粮等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使食品安全成为食品行业的硬伤。不但国内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心存戒心,也给中国食品企业出口带来了信用危机,制约了国外市场对我国食品的进口需求。
现在食品追溯体系已经成为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金钥匙,以商机为诱饵的IT提供商们也开始调整以往对食品行业的“观望”态度,加快了在食品行业的布局步伐。
食品追溯形成“热点效应”
在食品行业中,如今“可追溯”算得上使用频率最高词汇之一了。“食品追溯涉及不同企业之间信息的共享,技术上已经没有障碍,通过RFID就可实现全程追溯,难点在于企业之间的协同与合作。” 艾旺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施永刚说。
从技术上来看,食品追溯就是给大米、面粉、油、奶制品等食品都颁发一个加贴RFID标签的电子身份证。以肉食品为例,比如一头猪在养殖场的时候,耳朵上会被植入一个耳标,里面是一个RFID标签,记录了它的产地、生长发育的过程信息,每个电子耳标标识唯一一头生猪。送到屠宰场以后,这些信息会自动转存到系统中,在生猪变成白条肉以后,会产生一个新的唯一标识,记录前面的信息以及屠宰场的信息。超市购入白条肉,并对其进行分割、出售。对于每一份分割品,超市也会赋予它一个唯一标识作用的追溯码,这个追溯码会同分割包装一同交到消费者手上,这时候消费者就可以通过超市的终端进行相关信息查询。这样就构成了一份猪肉完整的食品安全追溯链条。在整个追溯过程中,沉寂已久的RFID技术终于再一次证明了它的实用价值。
就追溯体系的组织结构来看,这个体系中会涉及食品生产企业、政府机构、第三方监督机构等角色。由于我国食品追溯体系确立时间比较短,体系建设还不够完善。现在各级政府基本都建立了食品追溯的试点体系,像黑龙江、山东、福建等省都有相应的农产品追溯体系。
不过,业内人士认为现在建立食品追溯体系还有很多阻力,首先食品企业自身的信息化水平难以达到食品追溯的要求。因为食品追溯并不是简单的记录食品名称和产地,还要求附加具体的生产批次、出厂时间、经手人等更为详细的信息,而这些信息的提供,没有信息化系统的支撑,是不可能实现的。其次,食品行业的供应链较长,要做到从农产品到餐桌的全过程追溯,要涉及很多环节的厂商,这些环节的厂商之间如何协同合作,现在还没有相应的激励或强制性措施。
“在欧美国家可追溯是确保食品安全的有效工具。” 浪潮通软ERP行业咨询高级顾问高志胜说。据高志胜介绍,欧美许多国家已经以法规的形式将可追溯纳入食品物流体系中。“在欧美许多国家,不具有可追溯功能的食品已经被禁止进入市场。”
在罗盛软件食品饮料行业销售经理张健荣看来,虽然现在国家也在尽力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但就目前实际情况来看,中国还不可能实行强制性推广措施,因为欧美国家的农业和养殖业基本都实现了规模化生产,但中国食品行业各个环节遍布的都是小规模的企业,甚至是作坊式的企业,对他们进行现代化管理目前还很难实现。
而近来奥运食品追溯系统的建成和使用,无疑为食品追溯体系的建立开了一个好头。为了成为奥运食品提供商,很多企业在加强内部管理的同时,也积极建立食品追溯系统,在企业内部上下游各个环节实现责任可追溯。御香苑集团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由此可以看出,政府对食品追溯的重视也有力促进了食品企业内部信息化的建设步伐。“在食品行业里,通用软件的竞争很激烈,不过一般还是集中在财务软件领域的竞争,分销、供应链、生产竞争算不上激烈。”高志胜说。也就是说,在食品行业,除了像鲁花、蒙牛、伊利这些龙头企业已经完成了系统整合,实现了统一管理之外,大部分有一定规模的食品企业,也只限于财务以及进销存软件的实施,对整个渠道的管理还是大难题。
渠道管理势在必行
食品是个“小生产大流通”的行业,从成品到销售终端之间的环节繁多,分销网络十分复杂。“得渠道者得天下”被食品行业奉为第一定律。“现在上规模的食品企业已经基本完成了生产环节的信息化管理,他们已经将主要精力放在了流通环节的控制和管理上。”神州数码管理系统有限公司高端OA事业部总经理陆伟表示。
据陆伟介绍,神州数码的乳制品客户麦趣尔,为了将各地子公司、分销渠道、仓库、物流系统、连锁店等统一管理起来,已经将神州数码的OA产品与公司原有的ERP系统进行了集成,如今已经形成了单一的汇报机制、单一的财务管理机制。完成集中管理的麦趣尔业务拓展迅速,已经将包括液态奶、蛋糕、面包、月饼、汤圆、冰淇淋等种类繁多的食品有条不紊地推向全国。
“上规模的企业要做市场,就必须加强对庞大的渠道的管理能力。”鲁花集团副总裁杨福金说。为了形成市场,食品企业大把大把在各种媒体上进行广告轰炸。如果当消费者步入小区周围的零售店,却找不到电视广告里被形容的天花乱坠的产品,那食品企业的广告效应无疑会大打折扣。
市场竞争激烈,产品同质化严重,毛利率低,这是今天摆在所有中国食品企业面前的三大难题,尤其是在加入WTO以后,国内企业所面临的挑战已经变得更大——面对来自国外厂商的竞争,产品并不占优势的本土企业所能握紧的,正是外来者所不具备的对本土市场的了解,以及常年积累的对渠道的有力控制。
然而,建立了终端网络之后,如何有效地管理这些终端渠道,却又成了阻碍食品企业继续前行的一大难题。
于是,原本站在远处观望各大食品企业“跑马圈地”,观望他们大打市场战、终端战、渠道战的软件厂商们,立即敏锐地感觉到,他们的商机来了。
IT企业的“士兵突击”
无论是供应链端的食品追溯还是内部的整合管理,如今的食品行业都散发出诱人的商机。与以往不同的是,现在很多软件厂商都将食品追溯作为食品行业解决方案的重头戏,打包在原有的ERP系统中,为食品行业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
近来,清华同方推出了RFID食品追溯解决方案。在这套系统中包括1个监管数据管理中心,以及食品产业链中各关键节点的数据。这些节点将种植养殖、生产环节、运输、包装、分装、销售等流转过程中的全部信息都收集到数据管理中心。其实,清华同方在正式进军RFID领域前,在智能卡领域已经默默耕耘多年。
在食品行业已经为二商集团,全聚德、六必居、月盛斋等提供在线ERP产品和服务的艾旺公司,发现食品追溯的市场需求后,与清华合作,结合已有的在线ERP系统,很快推出了食品追溯解决方案。京裕食品大红门肉食公司就应用了艾旺的食品追溯系统。
2007年9月份,行业软件提供商携全球首套完速肉类行业信息化解决方案首次在国内亮相。“罗盛软件肉食行业解决方案集成了养殖管理系统、生产现场管理系统、ERP系统和追溯引擎等四个子系统,肉类加工厂以及经销商等都可以使用。”张健荣说。
对于通用软件厂商来说,现在虽然还没有看到他们在食品追溯方面的解决方案,但食品企业内部管理需求释放出的分销、供应链管理需求,也使得他们不得不在食品行业花费更多的精力。
“近两年,食品行业的信息化需求不断加快,神州数码的ERP和OA系统都在食品行业拥有大量客户。”陆伟表示
“浪潮有多年的食品行业信息化经验和行业ERP软件,在高端客户的竞争中,浪潮财务业务一体化和软硬件一体的集成解决方案,已经在很多食品行业客户中得到应用。”高志胜如是说。
金蝶和用友在财务领域的优势也是不言而喻的。
SaaS模式的优势
据《中国食品安全状况》白皮书2007年11月披露的数据:我国共有食品生产加工企业44.8万家。有规模的食品加工企业有2.6万家,市场占有率72%;10人以上的企业6.9万家,市场占有率18.7%;10人以下小企业小作坊35.5万家,市场占有率9.3%。
从现在来看,虽然购买通用软件仍然占据很高的市场份额,定制整套软件也占据了近半壁江山。“现在有不少企业都是购买通用平台,个性化部分自己来开发。”麦趣尔就是这样,陆伟说。
现在虽然租用平台只占很少份额。但从上面的数据中可以看出,食品行业中微型企业占据了多数,而通用软件更多是服务于高端有规模的企业。这些占绝大多数的微型企业没有资金实力,也没有IT人员,而定制整套软件需要花费较高的开发经费,而且风险比较大。业内人士认为对于那些变化快、成本小的食品行业,采用SaaS模式可能更适合企业的发展。
因为计划申请为奥运会供应食品,御香苑集团加快了食品可追溯体系的建设步伐,正是在ERP系统和食品安全全程追溯体系的支撑下,集肉牛饲养、屠宰加工、产品销售、餐饮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企业御香苑集团被国家体育总局奥林匹克集训队选定为排酸牛肉产品的指定供应商。
“我们之所以有幸被体育总局选中,是因为我们各个环节的信息都是可见的透明的。” 御香苑集团一位负责人说。据他介绍,御香苑集团不但企业内部人财物实现透明化管理,还提供肉食加工过程,即养殖、屠宰、运输、加工、销售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详细资料和相关记录,让消费者买得透明放心。
从御香苑集团的管理体系中也隐约可以看到整个食品行业信息化建设的轮廓。与其他行业相比,食品行业信息化有着鲜明的个性化特点,不仅要求企业内部数据和信息实现共享和透明化管理,出于食品安全考虑还要将整个供应链中各环节经销商的详细信息进行采集和共享。
换句话说,食品行业信息化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一企业内部管理信息化,属企业自身行为。二为整个食品供应链提供食品安全追溯信息,更多属社会行为。企业内部信息化的有效管理是提供可追溯信息的前提条件。相反政府和龙头企业可监测平台的建立,也从外部促进了企业内部信息化的建设。
在传统行业里,食品行业是信息化发展较为缓慢和薄弱的环节。以中小企业,更确切地说是微型企业为主的食品行业信息化需求增长缓慢且管理繁琐,曾一度是IT厂商“冷落”的行业。
与汽车、电子,甚至服装等行业方案商众多,竞争激烈有所不同,食品行业几乎没有方案商投入资金专注于研发食品行业解决方案并提供服务。通用软件厂商虽然有针对食品行业的解决方案,但都不会将食品作为主打行业。
近两年随着苏丹红、孔雀石绿、劣质奶粉、陈化粮等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使食品安全成为食品行业的硬伤。不但国内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心存戒心,也给中国食品企业出口带来了信用危机,制约了国外市场对我国食品的进口需求。
现在食品追溯体系已经成为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金钥匙,以商机为诱饵的IT提供商们也开始调整以往对食品行业的“观望”态度,加快了在食品行业的布局步伐。
食品追溯形成“热点效应”
在食品行业中,如今“可追溯”算得上使用频率最高词汇之一了。“食品追溯涉及不同企业之间信息的共享,技术上已经没有障碍,通过RFID就可实现全程追溯,难点在于企业之间的协同与合作。” 艾旺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施永刚说。
从技术上来看,食品追溯就是给大米、面粉、油、奶制品等食品都颁发一个加贴RFID标签的电子身份证。以肉食品为例,比如一头猪在养殖场的时候,耳朵上会被植入一个耳标,里面是一个RFID标签,记录了它的产地、生长发育的过程信息,每个电子耳标标识唯一一头生猪。送到屠宰场以后,这些信息会自动转存到系统中,在生猪变成白条肉以后,会产生一个新的唯一标识,记录前面的信息以及屠宰场的信息。超市购入白条肉,并对其进行分割、出售。对于每一份分割品,超市也会赋予它一个唯一标识作用的追溯码,这个追溯码会同分割包装一同交到消费者手上,这时候消费者就可以通过超市的终端进行相关信息查询。这样就构成了一份猪肉完整的食品安全追溯链条。在整个追溯过程中,沉寂已久的RFID技术终于再一次证明了它的实用价值。
就追溯体系的组织结构来看,这个体系中会涉及食品生产企业、政府机构、第三方监督机构等角色。由于我国食品追溯体系确立时间比较短,体系建设还不够完善。现在各级政府基本都建立了食品追溯的试点体系,像黑龙江、山东、福建等省都有相应的农产品追溯体系。
不过,业内人士认为现在建立食品追溯体系还有很多阻力,首先食品企业自身的信息化水平难以达到食品追溯的要求。因为食品追溯并不是简单的记录食品名称和产地,还要求附加具体的生产批次、出厂时间、经手人等更为详细的信息,而这些信息的提供,没有信息化系统的支撑,是不可能实现的。其次,食品行业的供应链较长,要做到从农产品到餐桌的全过程追溯,要涉及很多环节的厂商,这些环节的厂商之间如何协同合作,现在还没有相应的激励或强制性措施。
“在欧美国家可追溯是确保食品安全的有效工具。” 浪潮通软ERP行业咨询高级顾问高志胜说。据高志胜介绍,欧美许多国家已经以法规的形式将可追溯纳入食品物流体系中。“在欧美许多国家,不具有可追溯功能的食品已经被禁止进入市场。”
在罗盛软件食品饮料行业销售经理张健荣看来,虽然现在国家也在尽力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但就目前实际情况来看,中国还不可能实行强制性推广措施,因为欧美国家的农业和养殖业基本都实现了规模化生产,但中国食品行业各个环节遍布的都是小规模的企业,甚至是作坊式的企业,对他们进行现代化管理目前还很难实现。
而近来奥运食品追溯系统的建成和使用,无疑为食品追溯体系的建立开了一个好头。为了成为奥运食品提供商,很多企业在加强内部管理的同时,也积极建立食品追溯系统,在企业内部上下游各个环节实现责任可追溯。御香苑集团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由此可以看出,政府对食品追溯的重视也有力促进了食品企业内部信息化的建设步伐。“在食品行业里,通用软件的竞争很激烈,不过一般还是集中在财务软件领域的竞争,分销、供应链、生产竞争算不上激烈。”高志胜说。也就是说,在食品行业,除了像鲁花、蒙牛、伊利这些龙头企业已经完成了系统整合,实现了统一管理之外,大部分有一定规模的食品企业,也只限于财务以及进销存软件的实施,对整个渠道的管理还是大难题。
渠道管理势在必行
食品是个“小生产大流通”的行业,从成品到销售终端之间的环节繁多,分销网络十分复杂。“得渠道者得天下”被食品行业奉为第一定律。“现在上规模的食品企业已经基本完成了生产环节的信息化管理,他们已经将主要精力放在了流通环节的控制和管理上。”神州数码管理系统有限公司高端OA事业部总经理陆伟表示。
据陆伟介绍,神州数码的乳制品客户麦趣尔,为了将各地子公司、分销渠道、仓库、物流系统、连锁店等统一管理起来,已经将神州数码的OA产品与公司原有的ERP系统进行了集成,如今已经形成了单一的汇报机制、单一的财务管理机制。完成集中管理的麦趣尔业务拓展迅速,已经将包括液态奶、蛋糕、面包、月饼、汤圆、冰淇淋等种类繁多的食品有条不紊地推向全国。
“上规模的企业要做市场,就必须加强对庞大的渠道的管理能力。”鲁花集团副总裁杨福金说。为了形成市场,食品企业大把大把在各种媒体上进行广告轰炸。如果当消费者步入小区周围的零售店,却找不到电视广告里被形容的天花乱坠的产品,那食品企业的广告效应无疑会大打折扣。
市场竞争激烈,产品同质化严重,毛利率低,这是今天摆在所有中国食品企业面前的三大难题,尤其是在加入WTO以后,国内企业所面临的挑战已经变得更大——面对来自国外厂商的竞争,产品并不占优势的本土企业所能握紧的,正是外来者所不具备的对本土市场的了解,以及常年积累的对渠道的有力控制。
然而,建立了终端网络之后,如何有效地管理这些终端渠道,却又成了阻碍食品企业继续前行的一大难题。
于是,原本站在远处观望各大食品企业“跑马圈地”,观望他们大打市场战、终端战、渠道战的软件厂商们,立即敏锐地感觉到,他们的商机来了。
IT企业的“士兵突击”
无论是供应链端的食品追溯还是内部的整合管理,如今的食品行业都散发出诱人的商机。与以往不同的是,现在很多软件厂商都将食品追溯作为食品行业解决方案的重头戏,打包在原有的ERP系统中,为食品行业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
近来,清华同方推出了RFID食品追溯解决方案。在这套系统中包括1个监管数据管理中心,以及食品产业链中各关键节点的数据。这些节点将种植养殖、生产环节、运输、包装、分装、销售等流转过程中的全部信息都收集到数据管理中心。其实,清华同方在正式进军RFID领域前,在智能卡领域已经默默耕耘多年。
在食品行业已经为二商集团,全聚德、六必居、月盛斋等提供在线ERP产品和服务的艾旺公司,发现食品追溯的市场需求后,与清华合作,结合已有的在线ERP系统,很快推出了食品追溯解决方案。京裕食品大红门肉食公司就应用了艾旺的食品追溯系统。
2007年9月份,行业软件提供商携全球首套完速肉类行业信息化解决方案首次在国内亮相。“罗盛软件肉食行业解决方案集成了养殖管理系统、生产现场管理系统、ERP系统和追溯引擎等四个子系统,肉类加工厂以及经销商等都可以使用。”张健荣说。
对于通用软件厂商来说,现在虽然还没有看到他们在食品追溯方面的解决方案,但食品企业内部管理需求释放出的分销、供应链管理需求,也使得他们不得不在食品行业花费更多的精力。
“近两年,食品行业的信息化需求不断加快,神州数码的ERP和OA系统都在食品行业拥有大量客户。”陆伟表示
“浪潮有多年的食品行业信息化经验和行业ERP软件,在高端客户的竞争中,浪潮财务业务一体化和软硬件一体的集成解决方案,已经在很多食品行业客户中得到应用。”高志胜如是说。
金蝶和用友在财务领域的优势也是不言而喻的。
SaaS模式的优势
据《中国食品安全状况》白皮书2007年11月披露的数据:我国共有食品生产加工企业44.8万家。有规模的食品加工企业有2.6万家,市场占有率72%;10人以上的企业6.9万家,市场占有率18.7%;10人以下小企业小作坊35.5万家,市场占有率9.3%。
从现在来看,虽然购买通用软件仍然占据很高的市场份额,定制整套软件也占据了近半壁江山。“现在有不少企业都是购买通用平台,个性化部分自己来开发。”麦趣尔就是这样,陆伟说。
现在虽然租用平台只占很少份额。但从上面的数据中可以看出,食品行业中微型企业占据了多数,而通用软件更多是服务于高端有规模的企业。这些占绝大多数的微型企业没有资金实力,也没有IT人员,而定制整套软件需要花费较高的开发经费,而且风险比较大。业内人士认为对于那些变化快、成本小的食品行业,采用SaaS模式可能更适合企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