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FC手机支付:明天在哪里?
作者:通讯世界 许翠苹
来源:来源网络(侵权删)
日期:2008-12-30 10:20:32
摘要:刷卡时代将远去,而“刷手机”的时代即将到来,就国内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距离真正的NFC移动生活还很远;只有当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实现了合作共赢,NFC手机支付生活才能够真正来临。
现代人的钱包里装的并不是只有现金,更多的是各种卡——信用卡、借记卡、会员卡、交通卡、医疗卡,如此等等。每张卡都有自己的发卡商,自己的logo,自己的品牌。而在未来,这些卡将集成在一张统一的卡之上,并同手机捆绑。刷卡时代将远去,而“刷手机”的时代即将到来
就国内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距离真正的NFC移动生活还很远;而没有NFC,就没有支付生活2.0
体验篇:支付生活2.0
Bill与NFC手机的一天
* “刷手机”付费乘坐公交车(如果有私家车的话,可通过手机付停车费),支付2.0生活开始。
* 看到了一个关于今晚免费音乐会的海报,通过NFC手机在海报的特定标签之处扫描,马上在手机上看到了更为详尽的信息。接着,在手机上进行了简单的点击便预订了座位,很快收到了电子门票并储存在手机内。之后,发短信邀请妻子一起去音乐会并共进晚餐。
* 到达办公室门口,通过手机刷卡进门。
* 午餐时候,Bill通过手机里存储的信用卡支付了餐费。
* 午餐过后,Bill去合作伙伴处开会,参会人员通过只要把两部手机凑一块就能够互相交换名片。
* 下午6点,Bill与妻子汇合一起去听音乐会,通过NFC手机在入口处刷卡进入。
* 音乐会后,他们去购物中心购物以及吃饭,消费也是通过NFC手机进行。
* 晚上回家后,Bill意识到把手机落了,于是马上打电话给移动运营商并且要求屏蔽所有的NFC服务功能。如果他能够把手机找到的话,就能够重新激活这些功能。
1+1>2
NFC手机支付功能是非接触支付卡功能与手机功能的融合。从上面所述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NFC手机起到的作用远比一张纯粹的非接触卡要大:
手机与卡的捆绑取得了“1+1>2”的效果。例如,买票的时候,无需实体店票务中心,也不用取票,简化了流程,提高了效率。
当然,除了支付功能,NFC手机还具备其他功用。例如,等车的时候,通过与信息亭对接,能够随时了解最新的车行信息以及天气预报或者地图等;另外,他还能通过登录移动互联网去获取即时的交通信息或者新闻。
从这个应用场景中我们可以看到,Bill的手机支付生活有三个关键词:NFC支付、远程支付、互动。其中,NFC支付是核心,远程支付是补充,而互动是贯穿其中的灵魂。
非接触卡的功能与手机功能进行捆绑后,诞生了NFC手机。NFC手机在扩大NFC服务的机会方面有许多独特的优势:
* 互动:手机的键盘、屏幕(触摸屏)、声音以及振动功能使得NFC服务能够互动。例如,你可以在手机上看到你的消费记录;
* 远程一卡多用管理:
* 远程用户管理:
只有当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实现了合作共赢,NFC手机支付生活才能够真正来临,而这背后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参与方互相支持、依赖以及制约
宏观篇:NFC手机支付生态系统
NFC手机支付生态系统是当前非接触生态系统模型的扩展版,它增添了许多独特的功能,能够开辟一个全新的市场空间,很多参与方都可能会从中得到好处。不过,目前而言,在具体的业务模式以及利益分配层面还存在诸多争端,而这有待各方的退让与妥协。
移动运营商以及银行无疑是这个生态系统中最为重要的参与方,但是除了他们之外,还有几个参与方不容忽视。
移动运营商
从普通手机到NFC手机的演进,给运营商拓展了全新的业务领域。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要做的并不是单纯地将非接触卡的功能增加到手机之上,而是要实现两者功能的有机融合——融合后催生新的功能。
对于运营商来说,NFC手机支付是增加其ARPU值的大好机会,它能够从如下几方面获利:
a 传输费;
b SIM卡或者手机空间租赁;
c 数据流量费;
d SP应用管理;
e 直接提供金融服务;
除此之外,NFC手机支付业务还有利于维护用户的忠诚度,因为他们转换运营商可能给自己带来诸多不便。
银行
一个重要的获利环节自然是来自于支付费用的分成。另外,NFC手机支付将减少人们的现金持有比重以及制作塑料非接触卡的成本,这对银行来说也是个好消息。除此之外,银行还将能通过此参与更多的互动服务,例如在线银行服务等。
服务提供商
NFC内容提供商为手机用户提供所需服务,使他们可以访问海报、杂志中的数字内容。此外,他们还为电信运营商提供增值内容,通过增值业务平台能为手机用户提供可供查询的商业信息。
从服务提供商的角度来讲,成功的关键在于创新当前非接触卡业务。用户之所以使用NFC手机支付服务原因在于它具备新的优势或者功能,或者他们能够因此得到好处。目前,服务提供商已经能够根据非接触卡的相关资料向用户发送个性化的广告,不过传播介质并非是卡本身,而是通过其他渠道,例如email等。NFC 手机的出现将改变这种现象,因为它本身就是一种极好的传播媒介,而且能够达到随时随地性——甚至能够通过定位技术等判断何时发何种信息。
芯片组制造商
芯片组制造商提供NFC手机需要的集成电路元件并从中分取自己的一杯羹。这些芯片组包括:
* NFC控制器的集成电路元件
* 可信执行环境的集成电路元件
* NFC智能标签
芯片组制造商还致力于相关产品标准化问题的协调。芯片组的发展需要芯片组厂商、手机制造商以及服务提供商三方之间的密切合作,唯有如此才能够更好地满足应用需求。
NFC手机制造商
手机制造商根据行业标准设计并且生产NFC手机。由于他们的努力,服务提供商向用户推出的NFC应用得以改善。在手机上随时增添的新技术或者新服务将进一步提高NFC手机的接受度。
NFC元件以及标签制造商
NFC元件以及标签制造商根据服务提供商的要求以及行业标准进行产品的设计以及生产。为了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他们有各种的安全方式:
* 篡改抵制
* 对通信渠道或者内容进行加密
* 对服务提供商的核心管理进行加密
* 软件(驱动、中间件、SDK)
NFC元件以及标签制造商需要同移动运营商、NFC手机制造商以及服务提供商密切合作,随时交流最新的市场信息,为各种新的通信模式提供支持。
设备制造商
地铁、公交和电影院等地方需要安装专用的NFC手机支付读卡器,这些设施由NFC设备制造商提供。
商户
影院、博物馆、美术馆等需要持票进入的地方都可以从NFC手机支付中收益——手机用户可以通过手机购买并下载电子票,在检票出“刷”手机进入即可。除此之外,购物、餐饮或者娱乐场所都能够享受到便捷的NFC手机移动支付带来的好处。
为了确实能够获得商业利益,这个系统需要具备足够的开放性,并且促进生态系统中产业链的各端达到多赢——而这或许是NFC手机支付生态系统取得最终胜利的关键之所在。对于手机支付而言,成功的关键在于参与方之间的合作——不管是标准的制定还是业务模式的确定,实现移动运营商、银行、服务提供商以及商户等各方的共赢。
NFC手机支付在全球发展并不均衡。日韩当仁不让地走在前面;欧洲紧随其后;而美国以及中国尚在入门
现状篇
非接触技术现在已经非常成熟并且在全球获得了极为广泛的应用,例如信用卡、交通卡以及购物卡,与手机进行捆绑是非接触卡的下一步使命。如今,网络能力以及手机功能都取得了稳步提升,这对于手机支付的发展将起到推动作用。目前,手机已经像钱包一样与人形影不离,甚至比钱包与人的关系还要密切,这也给手机 NFC支付带来了更多的想象空间。
日韩
日本是NFC手机支付的领头羊,运营商通过收购银行的方式解决了“两虎共斗”的局面,并主导整个产业的发展。日本移动运营商在市场推动层面也颇费力气。为鼓励商家采纳移动支付方式,NTT DoCoMo在业务开展初期承诺为商家承担安装特殊读卡器的费用(以每月向商家收取租金的方式收回投资),向商家收取的交易佣金也比银行低。
韩国在非接触式手机支付方面仅次于日本,韩国三大运营商通过RFID技术改造开始对原有基于红外线的非接触式手机支付系统进行升级,通过与银行的通力合作来开展基于RFID的非接触式手机支付业务。SKT与KTF发现以NFC手机搭乘公共交通工具非常受到用户欢迎,目前有高达45万使用“T-money” 服务的用户采用这项服务,85%用户认为使用非接触式手机比掏钱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更加方便,并表示将继续使用这项服务。
欧洲
欧洲的NFC手机支付在2006年起步,2007年开始了实验型推广。在德国,诺基亚、飞利浦、沃达丰是主要的推动者;在法国,Orange和 Cofinoga是先行者;在荷兰,主导方有JCB、Rabobank、Orange等。欧洲创建的单一欧元支付区(Single Euro Payment Area,SEPA)很大程度上消除了手机支付存在的很多障碍;许多运营商拥有自己的银行执照,这样更有利于开展业务。安全问题是欧洲手机支付发展中的一大障碍。一方面,用户对此持怀疑态度;同时,运营商和银行对安全问题持有的标准也并不统一。
美国
美国对NFC手机支付的热情并不是特别高,不过也开始了尝试,已经在8万多个商户中安装了超过40万台NFC读卡器。而Visa和MarsterCard两大卡组织统一了非接触式支付的标准(PayPass)。
中国
在中国,我们看到的仅仅是手机支付的雏形状态。手机支付虽已不是新鲜概念,不过融合了NFC以及互动要素的支付形态还处于初级阶段,多是蜻蜓点水式的试点。而且,由于产业链尚缺乏明确的主导者,相关的标准的跟进更无从谈起,终端厂商以及商家多处于观望状态。
困扰来自三个方面。一是,主导权的归属不明确——银行(银联)还是移动运营商?二是,行业缺乏相关标准,这为日后整个产业链的反战埋下了隐患;三是,安全层面存在风险
困扰篇
谁的地盘?
实现手机NFC支付功能的实际上是一张集成的卡片,谁控制了该卡片,谁便会有更大的发言权。对此,运营商和银行(或者银联等机构)都有自己的小算盘。
内心独白——运营商:要实现NFC卡同SIM卡捆绑,用户和应用两手一起抓,两手都过硬。在牢牢掌握控制力的基础上,通过移动网络推送各种增值业务,在与用户的互动过程中把钱装进自己口袋中。
内心独白——银行:NFC卡同SIM卡分离,在手机内植入单独的NFC模块,运营商的作用就是一通信管道。
我们知道,在日本或者欧洲,两家之间的对立可以通过并购的方式来解决——成了一家人,也就没什么可争的了。例如,DoCoMo先后收购三井住友信用卡公司和瑞穗银行,成为了日本最大的发卡机构。不过这在中国却是“不可能的任务”——国家政策已经对此进行了严格的限制。
那么,谁应该为这个产业负责?或许还得从长计议。
任何市场的发展都是由小到大,NFC手机支付也是如此。调查显示,短期之内,多数消费者仅能接受小额支付,也就是说市场有待逐步培养。而在小额支付领域,金融机构所需付出的成本和微小的收益不成正比,在最初是缺乏推动市场发展方面的动力的。从这个层面上看,如果把希望寄托在银行之上,NFC会长久地可望而不可及。因此,在最初,由移动运营商主导是顺理成章的。另一方面,移动运营商凭借其在移动网络方面的优势能够更好地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这也将有利于巩固其地位;与此同时,移动运营商还能够在此基础之上提供多元附加服务,最大限度的进行产业的深层次拓展。
易观国际的分析师邓中元认为,在小额手机支付业务市场,用户对安全性要求较低,在没有金融机构参与的情况下,运营商也能应付自如;而且,“银行根本没办法跟运营商去争,本身通过手机话费的小额支付服务,比如公交卡、小额度的商品购买等等,运营商是可以直接做的,不需要去打通什么限制,只要基于硬件设备配备到位就可以了。”
不过,邓中元同时认为,“如果是大额支付,比如完成信用卡支付、pos机刷卡支付等服务的话,运营商本身并没有权利提供这种服务,这是银行专属的。吸引用户存款和提供银行卡的支付服务,在目前的国家管制政策下,只有银行才能做。”
在大额支付领域,两者有很大的合作空间——“运营商提供技术设备,银行提供资金流转渠道。这种状况很类似于手机电视和IPTV,在政策限制不取消的情况下,银行还是占据优势的。”
长远而言,二者是合作关系,具体的合作模式和利益分配方式将是核心问题。
第三方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成立一家独立的第三方机构是最好的解决方式,一则可以协调双方之间的关系;二则可以更有效地管理NFC的客户数据库;三则可以以一种更为中立的姿态提供更为完善的服务;等等。GSM协会的白皮书指出,可信的第三方服务(TTP空中发卡服务)是NFC产业链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一家标准的第三方服务公司是这样的:该公司被用户所信任,能够与多家服务提供商进行合作,得到移动通信公司和银行、银联公司的支持。
事实上,早在2003年8月,中国移动就和中国银联合资成立了北京联动优势科技有限公司。作为专业化的手机支付服务商,为中国移动用户提供“手机钱包”和 “银信通”服务,为广大商户提供方便、快捷的支付渠道,扩大中国的银行卡使用环境。不过,由于金融和电信双方存在竞争关系,两家的合作并没有完全敞开。业内人士指出,我国的第三方手机支付业务商不可能在手机支付业务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但在一些对中立性要求较高的特定细分市场则具有一定发展空间,如公共交通和公共事业缴费领域。
标准
标准的缺失也是我国NFC手机支付发展的一大障碍。一方面,如果没有统一的NFC软硬件协议,参与厂商都以自己的法则行事,势必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在缺乏标准的情况下,多数厂商也不会冒然行事,以免白费力气,而这直接导致产业链上的多数厂商将继续观望,从而延误了时机。
可喜的是,最近GSMA在澳门举行的移动通信亚洲大会给我们带来了好消息:宣布全力支持ETSI通过的SWP标准,作为SIM卡及NFC芯片之间的界面。首批支持SWP标准的NFC手机,预计在2009年中问世,消费者可以快速且安全地在商店、餐厅及火车站购买商品或服务。GSMA也发起了Pay- Buy-Mobile计划,全球45家电信运营商参与,包括AT&T、Orange、Vodafone、SoftbankMobile及中国移动在内。
相信伴随着更多的中国企业参与到NFC标准的制定行列,NFC手机支付产业将被逐步激活。
安全
产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来自于市场,对于NFC手机支付而言,消费者的认同最为关键。目前,多数消费者之所以仅能够接受小额支付的原因在于对支付安全存在疑虑,所以只有把这个问题解决,市场才能活跃起来。可喜的是,安全厂商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比如指纹识别等技术已经在日韩等国家使用,为安全保驾护航。
远程支付与NFC近场支付的融合是大势所趋,手机支付的市场规模也将进一步壮大,不过这一切,都需建立在产业链各参与方有效合作的基础之上
趋势篇
就应用本身而言,通过手机进行的远程手机支付和NFC支付会在未来逐渐融合,二者互相支持构建完美移动生活。例如,对于移动订票服务就是一项远程手机支付服务,用户可以通过移动网络完成票的购买以及下载,并不用非要通过NFC终端“刷”手机。不过,在检票环节上,就可以通过NFC支付来实现。
而对于市场,各大调研机构也给出了乐观的预期。
易观国际报告预测,2009年中国手机支付市场规模将达到19.74亿元,接近20亿人民币;同时这一市场也将迅速发展,易观预测,从2006 年~2009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70.4%,用户规模也将在2009年达到8250万人,从2006年~2009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5.24%。
NFC论坛总结了助力NFC产业成功的几大关键词:
合作:不仅仅是利益共享,还包括风险共担;
品牌:不能让品牌跟随卡的集成而消失,应该在用户界面上有所显示,比如放置链接或者logo;
互信:移动运营商和银行之间需要建立良好的互信关系;
互利:不仅仅是主要参与方——银行、运营商从中获利,消费者以及支持NFC消费的商家也能够从中得到好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NFC手机支付必须做到如下几点:快捷、安全、无障碍;
标准:加紧标准制定是保证NFC手机支付产业良性运作的前提。
就国内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距离真正的NFC移动生活还很远;而没有NFC,就没有支付生活2.0
体验篇:支付生活2.0
Bill与NFC手机的一天
* “刷手机”付费乘坐公交车(如果有私家车的话,可通过手机付停车费),支付2.0生活开始。
* 看到了一个关于今晚免费音乐会的海报,通过NFC手机在海报的特定标签之处扫描,马上在手机上看到了更为详尽的信息。接着,在手机上进行了简单的点击便预订了座位,很快收到了电子门票并储存在手机内。之后,发短信邀请妻子一起去音乐会并共进晚餐。
* 到达办公室门口,通过手机刷卡进门。
* 午餐时候,Bill通过手机里存储的信用卡支付了餐费。
* 午餐过后,Bill去合作伙伴处开会,参会人员通过只要把两部手机凑一块就能够互相交换名片。
* 下午6点,Bill与妻子汇合一起去听音乐会,通过NFC手机在入口处刷卡进入。
* 音乐会后,他们去购物中心购物以及吃饭,消费也是通过NFC手机进行。
* 晚上回家后,Bill意识到把手机落了,于是马上打电话给移动运营商并且要求屏蔽所有的NFC服务功能。如果他能够把手机找到的话,就能够重新激活这些功能。
1+1>2
NFC手机支付功能是非接触支付卡功能与手机功能的融合。从上面所述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NFC手机起到的作用远比一张纯粹的非接触卡要大:
手机与卡的捆绑取得了“1+1>2”的效果。例如,买票的时候,无需实体店票务中心,也不用取票,简化了流程,提高了效率。
当然,除了支付功能,NFC手机还具备其他功用。例如,等车的时候,通过与信息亭对接,能够随时了解最新的车行信息以及天气预报或者地图等;另外,他还能通过登录移动互联网去获取即时的交通信息或者新闻。
从这个应用场景中我们可以看到,Bill的手机支付生活有三个关键词:NFC支付、远程支付、互动。其中,NFC支付是核心,远程支付是补充,而互动是贯穿其中的灵魂。
非接触卡的功能与手机功能进行捆绑后,诞生了NFC手机。NFC手机在扩大NFC服务的机会方面有许多独特的优势:
* 互动:手机的键盘、屏幕(触摸屏)、声音以及振动功能使得NFC服务能够互动。例如,你可以在手机上看到你的消费记录;
* 远程一卡多用管理:
* 远程用户管理:
只有当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实现了合作共赢,NFC手机支付生活才能够真正来临,而这背后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参与方互相支持、依赖以及制约
宏观篇:NFC手机支付生态系统
NFC手机支付生态系统是当前非接触生态系统模型的扩展版,它增添了许多独特的功能,能够开辟一个全新的市场空间,很多参与方都可能会从中得到好处。不过,目前而言,在具体的业务模式以及利益分配层面还存在诸多争端,而这有待各方的退让与妥协。
移动运营商以及银行无疑是这个生态系统中最为重要的参与方,但是除了他们之外,还有几个参与方不容忽视。
移动运营商
从普通手机到NFC手机的演进,给运营商拓展了全新的业务领域。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要做的并不是单纯地将非接触卡的功能增加到手机之上,而是要实现两者功能的有机融合——融合后催生新的功能。
对于运营商来说,NFC手机支付是增加其ARPU值的大好机会,它能够从如下几方面获利:
a 传输费;
b SIM卡或者手机空间租赁;
c 数据流量费;
d SP应用管理;
e 直接提供金融服务;
除此之外,NFC手机支付业务还有利于维护用户的忠诚度,因为他们转换运营商可能给自己带来诸多不便。
银行
一个重要的获利环节自然是来自于支付费用的分成。另外,NFC手机支付将减少人们的现金持有比重以及制作塑料非接触卡的成本,这对银行来说也是个好消息。除此之外,银行还将能通过此参与更多的互动服务,例如在线银行服务等。
服务提供商
NFC内容提供商为手机用户提供所需服务,使他们可以访问海报、杂志中的数字内容。此外,他们还为电信运营商提供增值内容,通过增值业务平台能为手机用户提供可供查询的商业信息。
从服务提供商的角度来讲,成功的关键在于创新当前非接触卡业务。用户之所以使用NFC手机支付服务原因在于它具备新的优势或者功能,或者他们能够因此得到好处。目前,服务提供商已经能够根据非接触卡的相关资料向用户发送个性化的广告,不过传播介质并非是卡本身,而是通过其他渠道,例如email等。NFC 手机的出现将改变这种现象,因为它本身就是一种极好的传播媒介,而且能够达到随时随地性——甚至能够通过定位技术等判断何时发何种信息。
芯片组制造商
芯片组制造商提供NFC手机需要的集成电路元件并从中分取自己的一杯羹。这些芯片组包括:
* NFC控制器的集成电路元件
* 可信执行环境的集成电路元件
* NFC智能标签
芯片组制造商还致力于相关产品标准化问题的协调。芯片组的发展需要芯片组厂商、手机制造商以及服务提供商三方之间的密切合作,唯有如此才能够更好地满足应用需求。
NFC手机制造商
手机制造商根据行业标准设计并且生产NFC手机。由于他们的努力,服务提供商向用户推出的NFC应用得以改善。在手机上随时增添的新技术或者新服务将进一步提高NFC手机的接受度。
NFC元件以及标签制造商
NFC元件以及标签制造商根据服务提供商的要求以及行业标准进行产品的设计以及生产。为了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他们有各种的安全方式:
* 篡改抵制
* 对通信渠道或者内容进行加密
* 对服务提供商的核心管理进行加密
* 软件(驱动、中间件、SDK)
NFC元件以及标签制造商需要同移动运营商、NFC手机制造商以及服务提供商密切合作,随时交流最新的市场信息,为各种新的通信模式提供支持。
设备制造商
地铁、公交和电影院等地方需要安装专用的NFC手机支付读卡器,这些设施由NFC设备制造商提供。
商户
影院、博物馆、美术馆等需要持票进入的地方都可以从NFC手机支付中收益——手机用户可以通过手机购买并下载电子票,在检票出“刷”手机进入即可。除此之外,购物、餐饮或者娱乐场所都能够享受到便捷的NFC手机移动支付带来的好处。
为了确实能够获得商业利益,这个系统需要具备足够的开放性,并且促进生态系统中产业链的各端达到多赢——而这或许是NFC手机支付生态系统取得最终胜利的关键之所在。对于手机支付而言,成功的关键在于参与方之间的合作——不管是标准的制定还是业务模式的确定,实现移动运营商、银行、服务提供商以及商户等各方的共赢。
NFC手机支付在全球发展并不均衡。日韩当仁不让地走在前面;欧洲紧随其后;而美国以及中国尚在入门
现状篇
非接触技术现在已经非常成熟并且在全球获得了极为广泛的应用,例如信用卡、交通卡以及购物卡,与手机进行捆绑是非接触卡的下一步使命。如今,网络能力以及手机功能都取得了稳步提升,这对于手机支付的发展将起到推动作用。目前,手机已经像钱包一样与人形影不离,甚至比钱包与人的关系还要密切,这也给手机 NFC支付带来了更多的想象空间。
日韩
日本是NFC手机支付的领头羊,运营商通过收购银行的方式解决了“两虎共斗”的局面,并主导整个产业的发展。日本移动运营商在市场推动层面也颇费力气。为鼓励商家采纳移动支付方式,NTT DoCoMo在业务开展初期承诺为商家承担安装特殊读卡器的费用(以每月向商家收取租金的方式收回投资),向商家收取的交易佣金也比银行低。
韩国在非接触式手机支付方面仅次于日本,韩国三大运营商通过RFID技术改造开始对原有基于红外线的非接触式手机支付系统进行升级,通过与银行的通力合作来开展基于RFID的非接触式手机支付业务。SKT与KTF发现以NFC手机搭乘公共交通工具非常受到用户欢迎,目前有高达45万使用“T-money” 服务的用户采用这项服务,85%用户认为使用非接触式手机比掏钱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更加方便,并表示将继续使用这项服务。
欧洲
欧洲的NFC手机支付在2006年起步,2007年开始了实验型推广。在德国,诺基亚、飞利浦、沃达丰是主要的推动者;在法国,Orange和 Cofinoga是先行者;在荷兰,主导方有JCB、Rabobank、Orange等。欧洲创建的单一欧元支付区(Single Euro Payment Area,SEPA)很大程度上消除了手机支付存在的很多障碍;许多运营商拥有自己的银行执照,这样更有利于开展业务。安全问题是欧洲手机支付发展中的一大障碍。一方面,用户对此持怀疑态度;同时,运营商和银行对安全问题持有的标准也并不统一。
美国
美国对NFC手机支付的热情并不是特别高,不过也开始了尝试,已经在8万多个商户中安装了超过40万台NFC读卡器。而Visa和MarsterCard两大卡组织统一了非接触式支付的标准(PayPass)。
中国
在中国,我们看到的仅仅是手机支付的雏形状态。手机支付虽已不是新鲜概念,不过融合了NFC以及互动要素的支付形态还处于初级阶段,多是蜻蜓点水式的试点。而且,由于产业链尚缺乏明确的主导者,相关的标准的跟进更无从谈起,终端厂商以及商家多处于观望状态。
困扰来自三个方面。一是,主导权的归属不明确——银行(银联)还是移动运营商?二是,行业缺乏相关标准,这为日后整个产业链的反战埋下了隐患;三是,安全层面存在风险
困扰篇
谁的地盘?
实现手机NFC支付功能的实际上是一张集成的卡片,谁控制了该卡片,谁便会有更大的发言权。对此,运营商和银行(或者银联等机构)都有自己的小算盘。
内心独白——运营商:要实现NFC卡同SIM卡捆绑,用户和应用两手一起抓,两手都过硬。在牢牢掌握控制力的基础上,通过移动网络推送各种增值业务,在与用户的互动过程中把钱装进自己口袋中。
内心独白——银行:NFC卡同SIM卡分离,在手机内植入单独的NFC模块,运营商的作用就是一通信管道。
我们知道,在日本或者欧洲,两家之间的对立可以通过并购的方式来解决——成了一家人,也就没什么可争的了。例如,DoCoMo先后收购三井住友信用卡公司和瑞穗银行,成为了日本最大的发卡机构。不过这在中国却是“不可能的任务”——国家政策已经对此进行了严格的限制。
那么,谁应该为这个产业负责?或许还得从长计议。
任何市场的发展都是由小到大,NFC手机支付也是如此。调查显示,短期之内,多数消费者仅能接受小额支付,也就是说市场有待逐步培养。而在小额支付领域,金融机构所需付出的成本和微小的收益不成正比,在最初是缺乏推动市场发展方面的动力的。从这个层面上看,如果把希望寄托在银行之上,NFC会长久地可望而不可及。因此,在最初,由移动运营商主导是顺理成章的。另一方面,移动运营商凭借其在移动网络方面的优势能够更好地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这也将有利于巩固其地位;与此同时,移动运营商还能够在此基础之上提供多元附加服务,最大限度的进行产业的深层次拓展。
易观国际的分析师邓中元认为,在小额手机支付业务市场,用户对安全性要求较低,在没有金融机构参与的情况下,运营商也能应付自如;而且,“银行根本没办法跟运营商去争,本身通过手机话费的小额支付服务,比如公交卡、小额度的商品购买等等,运营商是可以直接做的,不需要去打通什么限制,只要基于硬件设备配备到位就可以了。”
不过,邓中元同时认为,“如果是大额支付,比如完成信用卡支付、pos机刷卡支付等服务的话,运营商本身并没有权利提供这种服务,这是银行专属的。吸引用户存款和提供银行卡的支付服务,在目前的国家管制政策下,只有银行才能做。”
在大额支付领域,两者有很大的合作空间——“运营商提供技术设备,银行提供资金流转渠道。这种状况很类似于手机电视和IPTV,在政策限制不取消的情况下,银行还是占据优势的。”
长远而言,二者是合作关系,具体的合作模式和利益分配方式将是核心问题。
第三方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成立一家独立的第三方机构是最好的解决方式,一则可以协调双方之间的关系;二则可以更有效地管理NFC的客户数据库;三则可以以一种更为中立的姿态提供更为完善的服务;等等。GSM协会的白皮书指出,可信的第三方服务(TTP空中发卡服务)是NFC产业链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一家标准的第三方服务公司是这样的:该公司被用户所信任,能够与多家服务提供商进行合作,得到移动通信公司和银行、银联公司的支持。
事实上,早在2003年8月,中国移动就和中国银联合资成立了北京联动优势科技有限公司。作为专业化的手机支付服务商,为中国移动用户提供“手机钱包”和 “银信通”服务,为广大商户提供方便、快捷的支付渠道,扩大中国的银行卡使用环境。不过,由于金融和电信双方存在竞争关系,两家的合作并没有完全敞开。业内人士指出,我国的第三方手机支付业务商不可能在手机支付业务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但在一些对中立性要求较高的特定细分市场则具有一定发展空间,如公共交通和公共事业缴费领域。
标准
标准的缺失也是我国NFC手机支付发展的一大障碍。一方面,如果没有统一的NFC软硬件协议,参与厂商都以自己的法则行事,势必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在缺乏标准的情况下,多数厂商也不会冒然行事,以免白费力气,而这直接导致产业链上的多数厂商将继续观望,从而延误了时机。
可喜的是,最近GSMA在澳门举行的移动通信亚洲大会给我们带来了好消息:宣布全力支持ETSI通过的SWP标准,作为SIM卡及NFC芯片之间的界面。首批支持SWP标准的NFC手机,预计在2009年中问世,消费者可以快速且安全地在商店、餐厅及火车站购买商品或服务。GSMA也发起了Pay- Buy-Mobile计划,全球45家电信运营商参与,包括AT&T、Orange、Vodafone、SoftbankMobile及中国移动在内。
相信伴随着更多的中国企业参与到NFC标准的制定行列,NFC手机支付产业将被逐步激活。
安全
产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来自于市场,对于NFC手机支付而言,消费者的认同最为关键。目前,多数消费者之所以仅能够接受小额支付的原因在于对支付安全存在疑虑,所以只有把这个问题解决,市场才能活跃起来。可喜的是,安全厂商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比如指纹识别等技术已经在日韩等国家使用,为安全保驾护航。
远程支付与NFC近场支付的融合是大势所趋,手机支付的市场规模也将进一步壮大,不过这一切,都需建立在产业链各参与方有效合作的基础之上
趋势篇
就应用本身而言,通过手机进行的远程手机支付和NFC支付会在未来逐渐融合,二者互相支持构建完美移动生活。例如,对于移动订票服务就是一项远程手机支付服务,用户可以通过移动网络完成票的购买以及下载,并不用非要通过NFC终端“刷”手机。不过,在检票环节上,就可以通过NFC支付来实现。
而对于市场,各大调研机构也给出了乐观的预期。
易观国际报告预测,2009年中国手机支付市场规模将达到19.74亿元,接近20亿人民币;同时这一市场也将迅速发展,易观预测,从2006 年~2009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70.4%,用户规模也将在2009年达到8250万人,从2006年~2009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5.24%。
NFC论坛总结了助力NFC产业成功的几大关键词:
合作:不仅仅是利益共享,还包括风险共担;
品牌:不能让品牌跟随卡的集成而消失,应该在用户界面上有所显示,比如放置链接或者logo;
互信:移动运营商和银行之间需要建立良好的互信关系;
互利:不仅仅是主要参与方——银行、运营商从中获利,消费者以及支持NFC消费的商家也能够从中得到好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NFC手机支付必须做到如下几点:快捷、安全、无障碍;
标准:加紧标准制定是保证NFC手机支付产业良性运作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