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支付席卷全球 改变产业格局
作者:《新青年·权衡》
来源:来源网络(侵权删)
日期:2007-04-24 16:06:34
摘要:种种迹象表明,电子支付——现金时代的终结者——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们是银行卡、公交卡、储值卡,也是Q币、支付宝或虚拟装备,甚至还是手机、短信息和MP3。尽管终结者们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它们都属于一个共同的家族——电子支付。
关键词:电子支付
在英国,《国富论》作者、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今年春天取代了作曲家爱德华·埃尔加,出现在新版20英镑纸币上。这是苏格兰人首次登上英格兰银行发行的英镑(苏格兰银行发行的50英镑纸币早已经采用了亚当·斯密的肖像)。对此,《经济学人》杂志评论说:“他是第一位获得这一荣誉的经济学家,也可能是最后一位。”
这并不是说没有其他经济学家能跟亚当·斯密媲美,而是因为英镑很可能不再存在。以目前的发展来看,20年左右,英镑就会被汹涌而至的数字化浪潮淹没,并最终被“01”这种二进制电子码所取代。而已经延绵数千年的现金支付,也很可能与之一同消亡。
在中国,近日奥运支付环境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在北京召开会议。在这次会议上,人民银行副行长苏宁强调:奥运支付环境建设是奥运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大力改善银行卡受理环境,满足奥运期间境内外持卡人的支付需求,加强银行卡风险管理,确保银行卡的用卡安全。拓展非现金支付服务功能,为境内外客人办理外币兑换、银行卡、旅行支票、电子汇兑等提供优质的服务。确保各类支付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为了办好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政府正在紧锣密鼓地布局我们不是很熟悉的奥运支付环境建设工作,其中重点是电子支付。
种种迹象表明,电子支付——现金时代的终结者——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们是银行卡、公交卡、储值卡,也是Q币、支付宝或虚拟装备,甚至还是手机、短信息和MP3。尽管终结者们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它们都属于一个共同的家族——电子支付。
电子支付已成全球化之势
随着信息技术越来越普遍的应用于金融领域,古老的金融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电子支付就是其中一个典型代表,它指的是单位、个人直接或授权他人通过电子终端发出支付指令、实现货币支付与资金转移的行为。按其支付指令发起方式分为网上支付、电话支付、移动支付、销售点终端交易、自动柜员机交易和其他电子支付。
电子支付突破了现金支付的诸多瓶颈,受到人们的广泛欢迎,发展迅速。支付系统供应商ACI与金融分析公司Global Insight研究电子支付的报告指出,2005年全球电子支付年交易量达到2100亿美元,2010年将翻1倍,复合增长率是各地区GDP增长率的4倍。2004年至2009年,全球各种类型电子支付交易复合增长率达到12.9%,而同期报告数据所覆盖的79个国家的平均GDP增长率则为3.2%。
与之相对应的,则是现金支付在世界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下降。这一趋势在电子支付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尤为明显。1979年,美国电子支付的市场份额仅为15%,而2003年这一数字已变成了55%,纸质支付向电子支付转移的步伐也在加快。美国的零售支付市场中,纸质支付工具在2001年还占据着63.14%的市场份额,此后开始逐渐下降,预计2007年将降至42.96%。银行卡支付工具则以10.12%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增长,预计在2007年的市场份额为44.48%,超过纸质支付工具。同样,电子货币所占的市场份额也在不断攀升,将从2001年仅占零售支付市场份额的5%增长至2007年的12.56%。
美国是银行卡产业最发达的国家,各种卡类交易占了所有交易的一半以上。根据尼尔森的报告,美国人的钱包里装了15亿张信用卡,平均每户人家拥有10张以上。网络支付也发展的如火如荼,2003年美国互联网支付市场的规模为80亿美元,至2005年这一数字已达到125亿美元。目前美国在线拍卖先锋易贝(Ebay)公司旗下的贝宝(PayPal),已拥有超过1亿的用户,覆盖100多个国家,而且仍在迅猛增长之中。
与此同时,美国手机支付的基础投入也已经初具规模。美国储值卡市场已经超过1800亿美元,新型智能卡在现金和支票交易方面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许多美国司机都在用易通卡无线支付高速公路费用(即用安装了易通卡的手机刷卡),费用会自动计入信用卡账单。而埃克森石油发行的迅通卡(也是一种非接触连锁卡),则被广泛运用于加油站。
在日本,手机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工具,Keitai(日本手持设备流行称谓)在日本往往具有多种功能,比如取现、信用卡、公交卡以及身份识别信息等等。手机支付的发展已开始改变日本的传统消费习惯。
Bit Wallet公司的爱迪卡(Edy)是日本最大的非接触支付品牌,目前已被4.3万家商户接受。它拥有2300万用户,其中450万使用手机系统,每月交易达到1500万次,增长率每年翻一番。紧随其后的东日本铁路公司的西瓜卡(Suica),用户也超过了1800万。2006年9月,它们还与日本第三大非接触式支付品牌JCB的QuicPay,以及日本移动运营商龙头NTTDoCoMo达成协议,四家共享支付平台,各自的产品将使用统一的POS终端。这种联合更进一步拉动了日本手机支付的迅猛发展。
日本手机支付最有力的推动者,则是NTTDoCoMo和电子产品巨头SONY。全日本已有60000台支持NTTDoCoMo移动支付的终端,预计到2007年4月终端数目将增长1倍以上。截至2006年10月12日,NTTDoCoMo推出的DCMX手机信用卡服务已经吸引了86万用户,这一系统基于索尼的FeliCa非接触式芯片技术,用户在购物付款时只需将手机靠近读取终端,敲几下手机键盘即可。NTTDoCoMo经常向用户寄送账单,对他们的姓名、地址和账户明细非常了解,因此可以轻而易举提供信用额度。目前DCMX主要信贷模式有两种,一种上限为1万日元,可以不经信用审核立即获得;另一种一般给予20万日元信用额度,可以提升至100万(还有一种金卡,额度更高),但信用审核往往需要数周。
NTTDoCoMo和SONY还正在共同推行其“i-mode Felica”移动钱包方案,并建立Felica Networks平台允许其他运营商与服务供应商的加入。其“钱包手机”内嵌Felica芯片,支持各种零售、电子票务、娱乐消费等非接触式支付。日本目前的移动钱包应用面向6大领域,包括购物、交通支付、票务、公司卡、身份识别、在线金融等,主要合作伙伴包括连锁便利店AM/PM、全日空、东日本铁路公司、票务公司PIA等。日本最大的航空公司日航也于年初开始提供I-mode Felica移动票务服务。
值得一提的还有香港的“八达通”卡。这是全世界最发达的公交一卡通系统。1997年投入运营;2000年部分便利店、快餐店、饼店、自动售卖机、学校及停车场开始接受八达通卡付费;2002年电车、缆车、影印中心、公众游泳池、运动场地及马场入场也进入八达通支付范围;2003年发展至部分家居用品商店、粥品店、保险机和政府停车收费表;2004年发展至街市及全港路旁泊车;2005年进一步发展至部分服装消费;2006年8月,深圳部分商户开始接受香港八达通付款,八达通卡开始走向区域化。截止2006年9月,全港共有1400多万张八达通卡流通,人均持有2张,全港95%的年龄在16-65岁的香港市民拥有八达通卡,支付范围包括了各种交通工具及衣食住行等420多家商户,每天处理交易达990多万宗,每年交易额达到了280亿港币,成为一个功能类似于城市通的非接触智能卡系统。目前八达通卡的流通量仍在稳定增加,支付范围越来越广,支付额度逐年增加。保守估计,2010年八达通交易额将达450亿港币,并将逐渐进入深圳、珠海等周边地区,与内地卡实现互通。
电子支付浪潮也席卷了世界其它地方。伦敦人即将拥有一种新型信用卡,它不但是采用密码方式付费的标准VISA卡,也是地铁卡,还具有“挥即付”功能,可以进行10英镑(19美元)内的交易。韩国最大的移动通信公司SK电讯,则联合VISA推出了一款手机支付系统,目标受众为3万名移动用户。已在肯尼亚取得成功的M-PESA汇款服务,也发展成为国际货币转账服务,被英国沃达丰和美国花旗联合推出,现任沃达丰主席约翰·邦德认为:“手机会极大的改变非洲的农村生活”。2007年2月12日,覆盖100多个国家的19家电信运营商宣布用户可以使用手机向海外地区汇钱,还可以通过万事达系统短信汇款,即使没有银行账户,也可以通过把信用额度转到预付卡中的方式购物。预计每年采用这种方式汇款的数额将达到2500亿美元。
这并不是说没有其他经济学家能跟亚当·斯密媲美,而是因为英镑很可能不再存在。以目前的发展来看,20年左右,英镑就会被汹涌而至的数字化浪潮淹没,并最终被“01”这种二进制电子码所取代。而已经延绵数千年的现金支付,也很可能与之一同消亡。
在中国,近日奥运支付环境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在北京召开会议。在这次会议上,人民银行副行长苏宁强调:奥运支付环境建设是奥运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大力改善银行卡受理环境,满足奥运期间境内外持卡人的支付需求,加强银行卡风险管理,确保银行卡的用卡安全。拓展非现金支付服务功能,为境内外客人办理外币兑换、银行卡、旅行支票、电子汇兑等提供优质的服务。确保各类支付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为了办好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政府正在紧锣密鼓地布局我们不是很熟悉的奥运支付环境建设工作,其中重点是电子支付。
种种迹象表明,电子支付——现金时代的终结者——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们是银行卡、公交卡、储值卡,也是Q币、支付宝或虚拟装备,甚至还是手机、短信息和MP3。尽管终结者们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它们都属于一个共同的家族——电子支付。
电子支付已成全球化之势
随着信息技术越来越普遍的应用于金融领域,古老的金融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电子支付就是其中一个典型代表,它指的是单位、个人直接或授权他人通过电子终端发出支付指令、实现货币支付与资金转移的行为。按其支付指令发起方式分为网上支付、电话支付、移动支付、销售点终端交易、自动柜员机交易和其他电子支付。
电子支付突破了现金支付的诸多瓶颈,受到人们的广泛欢迎,发展迅速。支付系统供应商ACI与金融分析公司Global Insight研究电子支付的报告指出,2005年全球电子支付年交易量达到2100亿美元,2010年将翻1倍,复合增长率是各地区GDP增长率的4倍。2004年至2009年,全球各种类型电子支付交易复合增长率达到12.9%,而同期报告数据所覆盖的79个国家的平均GDP增长率则为3.2%。
与之相对应的,则是现金支付在世界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下降。这一趋势在电子支付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尤为明显。1979年,美国电子支付的市场份额仅为15%,而2003年这一数字已变成了55%,纸质支付向电子支付转移的步伐也在加快。美国的零售支付市场中,纸质支付工具在2001年还占据着63.14%的市场份额,此后开始逐渐下降,预计2007年将降至42.96%。银行卡支付工具则以10.12%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增长,预计在2007年的市场份额为44.48%,超过纸质支付工具。同样,电子货币所占的市场份额也在不断攀升,将从2001年仅占零售支付市场份额的5%增长至2007年的12.56%。
美国是银行卡产业最发达的国家,各种卡类交易占了所有交易的一半以上。根据尼尔森的报告,美国人的钱包里装了15亿张信用卡,平均每户人家拥有10张以上。网络支付也发展的如火如荼,2003年美国互联网支付市场的规模为80亿美元,至2005年这一数字已达到125亿美元。目前美国在线拍卖先锋易贝(Ebay)公司旗下的贝宝(PayPal),已拥有超过1亿的用户,覆盖100多个国家,而且仍在迅猛增长之中。
与此同时,美国手机支付的基础投入也已经初具规模。美国储值卡市场已经超过1800亿美元,新型智能卡在现金和支票交易方面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许多美国司机都在用易通卡无线支付高速公路费用(即用安装了易通卡的手机刷卡),费用会自动计入信用卡账单。而埃克森石油发行的迅通卡(也是一种非接触连锁卡),则被广泛运用于加油站。
在日本,手机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工具,Keitai(日本手持设备流行称谓)在日本往往具有多种功能,比如取现、信用卡、公交卡以及身份识别信息等等。手机支付的发展已开始改变日本的传统消费习惯。
Bit Wallet公司的爱迪卡(Edy)是日本最大的非接触支付品牌,目前已被4.3万家商户接受。它拥有2300万用户,其中450万使用手机系统,每月交易达到1500万次,增长率每年翻一番。紧随其后的东日本铁路公司的西瓜卡(Suica),用户也超过了1800万。2006年9月,它们还与日本第三大非接触式支付品牌JCB的QuicPay,以及日本移动运营商龙头NTTDoCoMo达成协议,四家共享支付平台,各自的产品将使用统一的POS终端。这种联合更进一步拉动了日本手机支付的迅猛发展。
日本手机支付最有力的推动者,则是NTTDoCoMo和电子产品巨头SONY。全日本已有60000台支持NTTDoCoMo移动支付的终端,预计到2007年4月终端数目将增长1倍以上。截至2006年10月12日,NTTDoCoMo推出的DCMX手机信用卡服务已经吸引了86万用户,这一系统基于索尼的FeliCa非接触式芯片技术,用户在购物付款时只需将手机靠近读取终端,敲几下手机键盘即可。NTTDoCoMo经常向用户寄送账单,对他们的姓名、地址和账户明细非常了解,因此可以轻而易举提供信用额度。目前DCMX主要信贷模式有两种,一种上限为1万日元,可以不经信用审核立即获得;另一种一般给予20万日元信用额度,可以提升至100万(还有一种金卡,额度更高),但信用审核往往需要数周。
NTTDoCoMo和SONY还正在共同推行其“i-mode Felica”移动钱包方案,并建立Felica Networks平台允许其他运营商与服务供应商的加入。其“钱包手机”内嵌Felica芯片,支持各种零售、电子票务、娱乐消费等非接触式支付。日本目前的移动钱包应用面向6大领域,包括购物、交通支付、票务、公司卡、身份识别、在线金融等,主要合作伙伴包括连锁便利店AM/PM、全日空、东日本铁路公司、票务公司PIA等。日本最大的航空公司日航也于年初开始提供I-mode Felica移动票务服务。
值得一提的还有香港的“八达通”卡。这是全世界最发达的公交一卡通系统。1997年投入运营;2000年部分便利店、快餐店、饼店、自动售卖机、学校及停车场开始接受八达通卡付费;2002年电车、缆车、影印中心、公众游泳池、运动场地及马场入场也进入八达通支付范围;2003年发展至部分家居用品商店、粥品店、保险机和政府停车收费表;2004年发展至街市及全港路旁泊车;2005年进一步发展至部分服装消费;2006年8月,深圳部分商户开始接受香港八达通付款,八达通卡开始走向区域化。截止2006年9月,全港共有1400多万张八达通卡流通,人均持有2张,全港95%的年龄在16-65岁的香港市民拥有八达通卡,支付范围包括了各种交通工具及衣食住行等420多家商户,每天处理交易达990多万宗,每年交易额达到了280亿港币,成为一个功能类似于城市通的非接触智能卡系统。目前八达通卡的流通量仍在稳定增加,支付范围越来越广,支付额度逐年增加。保守估计,2010年八达通交易额将达450亿港币,并将逐渐进入深圳、珠海等周边地区,与内地卡实现互通。
电子支付浪潮也席卷了世界其它地方。伦敦人即将拥有一种新型信用卡,它不但是采用密码方式付费的标准VISA卡,也是地铁卡,还具有“挥即付”功能,可以进行10英镑(19美元)内的交易。韩国最大的移动通信公司SK电讯,则联合VISA推出了一款手机支付系统,目标受众为3万名移动用户。已在肯尼亚取得成功的M-PESA汇款服务,也发展成为国际货币转账服务,被英国沃达丰和美国花旗联合推出,现任沃达丰主席约翰·邦德认为:“手机会极大的改变非洲的农村生活”。2007年2月12日,覆盖100多个国家的19家电信运营商宣布用户可以使用手机向海外地区汇钱,还可以通过万事达系统短信汇款,即使没有银行账户,也可以通过把信用额度转到预付卡中的方式购物。预计每年采用这种方式汇款的数额将达到2500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