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处不在的网络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两千多年前,中国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庄子的《逍遥游》以其诡秘绮丽的幻想,成为思想界旷世不朽的名篇。庄子为世人创造了一个自由自在,无所束缚的世界。直到现在,这依然是“心意自得,畅游无限”的顶级冥想。
庄子的此番言语强调的是人心意念,最后导出的是“至人无己”的精神境界。《逍遥游》丰富、瑰丽、神秘的幻想,也是架构在对时间与空间的超越上的,是思想的乌托邦。但是,庄子的这番想象几乎成为现代通信运营商为其“无线服务”打造的广告语,这是他没想到的。
不能猜测以庄子的奇幻思想是否想到过,两千多年之后的今天,技术与文明的不断推进,现代人类社会的发展正在无限接近他幻想中的“自由世界”,人类正在依靠技术进步,改变现实,步步缩短着与自由理想的距离。
无处不在的网络社会(Ubiquitous Network Society,简称UNS),一个由计算机、软件、物流、网络共同交织、构建的全新世界正在成为人类技术发展的方向。它将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连缀在同一个网络,或互相能够访问的不同网络里,相互关联,一触即发,一呼百应;它能够提供最自由的生活,无处不在的便利。
“无处不在的网络”(Ubiquitous Network)一定也会使庄子对“逍遥”人生观的认识更进一步。
如果说庄子对于自由世界的幻想是唯心的,那么我们即将看到的人类社会走进“无处不在的网络”时代却是有着坚实的物质基础的。空中楼阁是思想家的精神建筑,而真正的“自由世界”必须是以科学与技术为基石的。
通信、计算机、电子、信息、网络、物流、RFID、纳米……数不过来的技术构筑着无处不在的网络社会的基础,而金融服务、政策规划、行业管理、社会伦理等等,都成为影响这一社会到来的关键因素。
从日本、韩国、欧洲、美国等地的发展来看,我们已经站在了一个信息技术应用新时代的入口处,无处不在正在融入到各个国家的信息化战略中,而技术融合的特征也逐步渗透到生活中来。
不管怎样,“无论是谁,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无处不在的网络时代即将到来。
网,未来社会的核心语汇
小强坐在回家的校车上,戴着眼镜。这不是一个普通的眼镜,镜片是一个屏幕,镜框或腿是遥感器、终端接收器,甚至控制器。小强爸爸刚导完一部片子,也在回家的路上,正在通过车载视频与小强聊天,答应一定马上回家,回家一定有礼物。
到家门口,小强下车,按门铃。小强奶奶正在家里包饺子,墙上的大屏幕显示出小强顽皮的样子,奶奶一句“进来吧”,门自动开了。
老爷爷正在放风筝,腕上的手表传来了信号,小强奶奶在提前通知老头回家吃饭,“别玩儿得太疯咯”,爷爷从腕表的视频里看到小强在做鬼脸,连连答应回家,边收起了风筝。
这不是个普通的日子,是中国人的春节。小强的姑姑在国外,与一群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包饺子,这时候没忘记与家里联系,母女俩通过视频“唠嗑”,老母亲还夸奖了站在女儿身边的帅哥。
小强妈妈是位医生,手机上有儿子、丈夫的信息,工作很辛苦,但能够与家人实时联系着。小强爸爸还是失言了,有紧急任务,他在网络上向小强表示“抱歉”的样子……
这是在9月11日第三届全球WiMAX高峰会议上,中国移动研究院无线通信技术研究所展示的一个片子。播放后让人兴奋不已,精彩的画面仿佛能够感受到一股强大的多媒体信息流从无线宽带涌到面前。
“无处不在”是中国移动未来战略中一个关键词,而这个片子正是中国移动研究院对无线多媒体时代的一个完美诠释,他们正在对这样的未来应用投入研究。
中国网通集团董事长张春江近日公开表示,基于Wi-Fi、Wi-Mesh和WiMAX技术的无线宽带网络建设已经形成世界潮流,“无处不在的网络”、“随时随地随需”的应用将成为信息化的时代特征。
事实上,无处不在最先来自于“计算”概念。1988年,施乐公司的马克·魏瑟提出了“无处不在计算”(ubiquitous computing)的概念,意思是说计算技术会融入周边环境和任何地方,不为人们所觉察。
法国未来学讲师 米卡·曼纳玛对“无处不在的网络社会”的理解是这样的:在这个社会中,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可以用任何设备进行无线数据交换和上网。
日本野村研究所首席合作顾问村上辉康说:“随时随地上网的IT利用环境就是无处不在的网络社会,这种变革将信息化、网络化推向了新的阶段。” 野村研究所自1999年就开始了无处不在的网络的研究,对日本形成u-Japan的IT战略有很大的影响。
对于“无处不在”更严谨的解释是:要创造一个随时、随地、任何人都可以上网的环境,这一环境是一个网络、信息装备、平台、内容和解决方案的融合体。
显而易见,“网”是无处不在的核心语汇。
网,在这里首先是一个最强烈的技术名词。朱高峰院士认为,U的含义除了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人之外,还可以包括第四个“任何”,即任何设施。
从中国移动视频片断可知,通信方面的,不但有WiMAX、Wi-Fi、3G/4G等无线网络技术与通信技术,还包括ADSL、FTTH的宽带网,数字化放送网,ITS等移动网。
无处不在显然不是通信运营商独自完成的事情,而且仅此片断的描述也只是“无处不在的网络”的只鳞片爪。电脑、手机、PDA和数字家庭设备、RFID和传感器,渗透在人们生活中的种种技术,能够提供全面的无处不在的服务,形成无处不在的网络生活。
日本冲电气工业株式会社董事长筱胜正对无处不在的网络中的“网”有深入的理解,他认为,无处不在的网络社会将随着全球无缝网络的发展和安全的移动无线网络的应用而建立起来;在无处不在的网络社会中,所有的人和物都连接到了网上,成为了“个体”,而网络可以了解这些个体;网络能识别个体,包括个体的状况和个体的周边环境;无处不在网络社会中的人将可以平等地接收世界上所有的信息,可以理解各种语言、文化和风俗;在一个相互信任的社会里,人们可以通过知识共享表达自己的思想,创造新的价值。
因此,电子标签、射频网络等实物网络,所有的网络相互串联,才能给用户提供更有效的服务。
一场从E到U的革命
人类即将进入信息技术应用的新时代,无处不在的网络社会是这个时代的全新特征。
当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开始发展的时候,各个国家都在制定IT战略,将信息化作为最重要的技术战略。随后,通信技术与IT技术相结合,家电、电子技术等也逐渐融入,不少国家都制定了“E计划”,以规划和加快信息技术的发展。
期间,思科、IBM、爱立信、西门子、英特尔等公司也在产品和服务上向E的方向靠近甚至引导,而诺基亚、摩托罗拉、三星、索尼等公司的涌现和快速成长,都成为E时代的获益者和推动者。
而现在,大多数国家都已经认识到技术融合正在进一步加深,信息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一切。网络宽带化和移动宽带化成为走向,点击科技总裁王志东在2005年曾说“无处不在的网络将更大影响人们生活,无处不在的网络正在中国形成”。最终,无处不在的网络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便利,更加自由,信息、物流、金融体系的相互融合,让无处不在社会雏形微显。
中国有句俗话:“樱桃好吃,树难栽。”无处不在的网络社会固然好,但它需要坚实的技术基础,尤其是各种网络设施的建设,新网络如何建设,新的网络与旧的网络如何链接等问题,都不仅是技术问题,而是一个国家的IT战略走向的问题。
联合国于2003年12月在日内瓦举办的全球信息社会高峰会议(WSIS),第一次为“无处不在的网络”提供了一个在国际上进行讨论的机会。“无处不在的网络”理念正式登上世界舞台,开始影响世界各国的IT战略走向。
韩国在2004年率先将“无处不在的网络”定为国家战略(U-Korea),而一年后日本也将原有的E-Japan 国家战略上升为U-Japan战略,UNS战略计划则成为日本ICT领域的发展战略。
有评价认为,日韩两国从E到U是信息化战略的转移,U战略能够帮助人类实现许多E时代无法企及的梦想。
从2004年起,美国和欧洲也加快了向宽带服务转移的步伐,这说明他们对这一领域的兴趣开始增加。欧盟正在促进以环境智能为主题的研究与开发,包括关联识别服务,使用定位信息服务,以及把数字家庭设备与通信网联接在一起的技术。从各方面看,欧盟采取的行动与无处不在的网络是贴近的,虽然现在还没有出现U战略,但这两个重要的区域对无处不在的网络社会不无准备。
中国,也开始关注并积极倡导,“U-北京”正在将数字北京、移动北京等战略进一步扩展。从在全国的地位和现实情况出发,北京一直关注信息产业的发展,希望信息产业成为支柱产业,而且北京即将迎来奥运会,因此,无处不在的网络的技术应用将会快速融入进来。
中国网通目前构建无线宽带城域网在北京、天津、上海、武汉等大城市已经开始提到议事日程,国内无线城市的建设热潮已见端倪。
“对于中国网通等主流电信运营商来说,积极跟踪Wi-Fi、Wi-Mesh和WiMAX标准进展和国内外无线城市建设及应用动态,并从战略层面考虑支持、参与“无线城市”建设,既是严峻考验,也是历史机遇。”张春江在9月中旬举办的第十届京台科技论坛期间这样说。
北京市信息化工作办公室推广应用处处长杨军介绍,北京市的无线城市建设总共分为三期,第一期建设目标是到2008年上半年完成奥运会热点地区的无线网络建设,包括场馆及其周边,机场等交通枢纽和中心广场等旅游点;第二期到2009年年底,完成五环以内的城区普及无线宽带高速上网,提供数据、语音、视频、定位等服务;第三期的建设目标是到2010年底实现北京市全市城乡的无线宽带网络建设,实现全市人群和地域全覆盖。
目前,在北京市郊区的平谷区和大兴区,WiFi和Wi-Mesh技术已经开始无线宽带的应用示范。
对于整个中国而言,有一组数据可以说明我们在这方面的发展已经有了比较可行的基础。截至2006年,中国已有4.6亿手机用户,预计到2010年达到6亿;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7年6月30日,我国网民总人数达到1.62亿。除了这两组基础数据之外,庞大的移动通信网络与固定通信网络不断升级扩容,中国在基础建设方面也并不落后。
日本的专家对中国发展无处不在的网络模式给予强烈关注,并表示支持,建议可以从发达的沿海城市作为试点开始推广。
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吕廷杰在对“U-北京”的项目研究中,开始倡导“把无处不在的网络应用落到实处,比如奥运会的票务管理。”
RFID,给世界贴上标签
E与U的重要区别在“物”上,如果仅仅是现在这样的网络,还谈不到无处不在。
你可以在网上订一碗炸酱面,但你不能瞬间从网上闻到它的香味,但将来有可能实现。现在被称作互联网的,准确地应该称为因特网,而未来将增加的是物联网。
无处不在的网络社会的外在表现就是智能社会,我们看到的只是运行在网上的各种信息,隐藏在背后的大量有线、无线的通信网等技术支撑将越来越远离我们的生活。
智能社会下最便利的体现就是智能商业,《2022年的智能社会展望》一书中这样描述未来社会人类的购物方式:“虚拟的购物中心显示在屏幕上,如果你需要买一件新的运动衫,墙上的屏幕就会突然出现一个购物中心的图像。你的手只要一挥,屏幕上的图像就会自动进行切换,仿佛你置身在购物中心里,随意挑选你想要的运动衫。”
更主要的是,你不用再等待排队结帐,只要推着购物车通过出口,银行会自动扣除你的账户金额,而这个银行帐户信息很可能就在你的手机里,或综合的移动终端的某个芯片上。
越来越简单的生活给技术和社会分工、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而无处不在的网络社会建设即是满足这样的要求的。
实现以上所说的购物方式,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无线射频识别技术)是一项最主要的技术,也是未来物品因特网的核心技术。无所不在的商业智能不只是电子商务可以满足的,而最终要落实在物流上。
IBM最近提出“电子商务,随需应变”的概念,即是对物联网的一种期许。到那时候,所有的消费品,大到飞机汽车,小到牙刷剃须刀,都将能用微小的射频发射器或嵌入式超级连接的标签跟踪。
这些标签最终将改变产品输送、销售和采购的方式,可能最后还会跟踪到人并了解他们的通信方式。
村上辉康认为,RFID以及射频网络是无处不在的网络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单一物品,只要运用该技术,即便在远距离也能用读取器将物品的信息读取出来。RFID可以一次性大容量读取商品信息,可以大幅度提高超市的商品运货量。
我们最先是从沃尔玛那里了解到RFID的,而且沃尔玛现在正在升级和推广这种技术。2007年初,麦德龙在北京推出与RFID相关的“未来商店”,将拍照功能的智能台秤、不需换衣的智能试衣间等代表智能商业的技术创意一一展示,让顾客体验。将来,RFID的应用将无限普及,尤其是商业应用,如运输、物流、接入控制、 供应链管理、制造业、医药应用、图书馆系统、农业和保健,甚至政府服务、个人福利与安全等领域。
2007年9月16日,在广州举行的2007中小企业信息化与RFID技术应用高峰论坛上,信产部表示,RFID的试点工作正在扩大。青岛市计划在六个领域启动RFID应用试点,并且已获国家金卡办批准,北京、上海、天津、深圳、大连、成都、南京等城市也在积极筹划RFID应用试点工作,而广东省提出了要建立全国第一张物联网的目标。
有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RFID的市场规模为16.6亿元人民币。专家预测,2007年RFID市场将全面启动,国内市场规模将达到26亿元,并且保持50%左右的年增长幅度,进入快速增长阶段。
结合GPS和监视系统,人与物、物与物的信息交换将畅通无阻。以汽车为例,各大汽车厂商无不在RFID技术上有所创新应用。
BMW公司为其生产的汽车配备了智能点火钥匙,所有 新车的点火钥匙都有一个RFID标签。只有当正确的编码被读出时,发动机才能启动。这个钥匙还能储存车架号码、客户编码、座位调整数据和里程数等。
大众汽车公司可以让客户自己提取沃尔夫斯堡工厂生产出来的汽车。通常有35000辆汽车等着客户提取,在这里还有各种工作要做(例如质量检查,清洗)。每道工序都贮存在RFID发射器中,这个发射器装在汽车前风挡的后面。发射器的有效距离大约是100米,在知道车辆的大致位置后,就可以找出客户要提取的车。
而福特汽车公司实现了发动机的跟踪,把每一台发动机的数据储存在装配线上,然后把这些数据实时传送到生产计划系统中,这样中央服务器就可以进行优化操作,使主装配线根据差异进行调整,从而减少生产瓶颈,使文件流程不中断。
虽然,RFID会带来许多社会问题,包括伦理方面,但是多种多样的RFID的应用依然将遍及各行各业,影响这个世界的发展。
有了RFID,就好比给组成这个世界的各个部分都贴上了标签,任何人与物都必须通过各自的标签进入这个网络的世界。
一手是技术,一手是战略
如果说信息技术将这个世界碾平了,那么无处不在的网络又将这个平的世界形成一定的秩序。
完美的秩序,是让身在其中的人无所察觉秩序的存在。中国工程院院士王众托对无处不在的网络社会的特征描述,用了老子的思想——大象无形。无处不在的计算机将逐步隐形在它所服务的设备之中,无处不在的信息技术应用也隐形于业务活动之中。发挥巨大作用的往往是隐形的,看不见的,无所不在的网络社会的发展必然是符合这样一个客观规律的。
这可谓是技术发展的最高境界。因此,无处不在的网络社会最关键的是技术的高度发达并无限融合。如果将组成这个世界的元素分为人与物的话,那么无处不在的网络将实现三个互通,那就是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
人与人之间的互通,就是人通过手机、PDA、PC等终端在网络上进行联络,3G的众多应用即是如此。
人与物之间的互通,人通过网络对物进行访问,另一方面,网络系统可以通过物的标签而访问到与物相关联的人,比如电子商务、数字钱包、电子政务等。
物与物之间的互通,通过网络实现物与物之间的信息交换,如汽车导航、物流跟踪、智能商业、RFID各种应用等。
因为我们对手机这样的终端已经十分熟悉,因此通信方面的技术备受关注,众多厂商也非常积极。近期,与无处不在的网络有关的会议、论坛、展览丰富多彩,厂商们无不积极响应。
诺基亚西门子(以下简称诺西),从名字上看便是两大巨头的合作,2006年,诺基亚网络事业部和西门子运营商相关业务部门合并,对无处不在的网络社会从技术到战略都积极关注。“网络造就生活”成为诺西的口号,“在理想世界里,一切都以端到端的方式进行,而且都能完美无缺地运作”,这样的描述,正是无处不在网络社会的现实。
2007年9月初,诺西与英特尔联合推出带有家庭网络功能的 IPTV 解决方案,而其WiMAX的解决方案更是以“高速连接全世界”为目标。
诺西无线接入事业部专门负责宽带接入的总经理Markku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分析了WiMAX的前景,他认为,WiMAX将会成为一个全球非常重要的标准,它能够使用户使用真正意义上的宽带业务,可以使用户的传输速率达到数兆比特/秒,并且可以使用户能够使用非常创新的应用来满足他们各种各样的需求。Markku说:“诺西将会在明年4月份推出WiMAX商业网络的时候,便可以提供WiMAX的终端设备。诺西现在已经推出相关的商用系统来实现这种固定的WiMAX。对于移动WiMAX领域,我们已经开始向我们的客户来出货,并且提供这种移动WiMAX的硬件设备。”
除了诺西,眼下,我们更多地看到了思科、微软、英特尔、北电网络、谷歌、IBM、HP等ICT(信息与通信技术)领域的巨头们,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和技术推进无处不在的网络社会的发展。无论是“统一通信”还是“无缝连接”,都是在技术上实现无处不在网络社会的异曲同工的解决方案。
2007年9月中旬,第三届全球WiMAX高峰会议在北京举行,不但看到了诺西、摩托罗拉、英特尔、北电网络、阿尔卡特等全球重要的通信厂商的身影,华为、中兴、中国移动、中国网通、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等中国的通信巨头们几乎没有一家缺席,并发表了关于无处不在网络的研究和战略。
WiMAX,尤其是移动WiMAX是无处不在的网络社会实现的一项重要技术,虽然现在全球运营效应还未见好转,但依然不能阻止这些厂商们的热情,尤其是对中国市场。
可能是因为中国相比较于日本、韩国等其他国家,固话和互联网普及率都还不高,这为WiMAX实现规模经济提供了最好的商机。规模使得网络设备和用户设备的成本下降,使运营商也积极起来。中国联通已经完成了广东、上海、大连等五地的WiMAX系统测试;中国网通在湖南、广东等南方地区 进行 WiMAX试验;中国电信则在北方九省一市进行试验。中国移动近期已获得北京奥组委正式授权,为2008北京奥运会建网提供WiMAX和WLAN服务。
据一项预测显示,中国的WiMAX用户在2009年将达到 125万,2011年达到839万,增长将近7倍。
无处不在的网络关注的不仅是经济,同时对社会有全面的影响,比如老龄化社会的服务问题。因此,无处不在的网络社会也不只是IT厂商们的技术游戏,更是一个国家IT战略的重要参考。
当韩国、日本等邻国将无处不在的网络作为国家的IT战略之后,欧美等地也纷纷重视起来。现在,全世界发达国家已不再提E战略,而提U战略,这表明国家IT战略已从电子阶段进入到了无所不在的阶段,是社会信息化进入新阶段的标志。
目前,中国是否会提出“U-China”国家战略,中国将如何实现“无处不在的网络社会”都还在商讨之中。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国不会不参与这场全球范围的U革命,只是,值得提醒的是,这场U革命,不再仅仅是某几家IT厂商、某几家电信运营商的事情,而是整个社会共同参与的问题。因为,无处不在的网络不仅仅是一个IT新术语,由此衍生出来的无处不在的网络社会也不仅仅是社会学家口中的某个概念,它是与人类发展息息相关的环境,是由技术而改变的一个新文明时代的集合特征。
只是,我们需要认识到,这场革命不是一蹴而就的,其复杂性难以预料,因此,我们不仅要密切地关注技术的发展,更要放眼世界,关注未来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