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FID: 填平零售“黑洞” 提升客户体验
在供应链中,运输经常被比作“黑洞”——因为运输是供应链管理中最难以控制和把握的环节。从微观角度看,“黑洞”是指运输点(制造商的仓库到零售商的仓库)之间物品缺乏可视化。随着包括GPS、GIS、GPRS在内的各种技术的应用,物品在运途中可视化的问题变得小了,但是其影响并未缩小。举例来说,很多商店会提供网上购物的平台(例如,不少小型公司就在淘宝、易趣上开了店铺),网上的客户和店面里的客户同时可以进行选购,假定某种特定A商品在店面有两个,店面里的客户可能已经把两件商品都已经拿走,但是还没有到收银台结帐——这时候,可用库存和可售商品的“黑洞”就出现了。这种情况下,RFID技术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
假定一个场景:安装了RFID读写器的“智能货架”能够实时监控货架上的存货情况。“智能货架”能够将信息实时反馈给网络上的选购者库存变化情况。上述的“A商品被拿走两个”,则网上购物的客户就会发现这个情况,于是不在选购这种实际上已经脱销的产品了。
这样的“智能货架”看似可以“照亮”“黑洞”,实际上还存在问题:
例如,还以上文的A商品为例。网上购物者已经下单把这两件A商品订购了,但是在货架上,这两件A商品还在那里,于是可能就有店面里的客户把A商品买走。商店如何应对这种情况呢?
也许可以这么做:一旦网上顾客对某个商品下了订单,商店就立即派人把已经被网上顾客订购的商品按订购数量下架。可以想像,这么做将会额外增加很多的人力成本(但是可以取悦网上购物的客户,因为他们下单的商品可以确保能够买到)。显然这么做是不可取的。
还有一种办法:每种商品只陈列一件样品。这样,店面里的客户可以通过这件样品真实地接触和察看这种商品,真实的库存则放在仓库里面。实际上这种做法不是什么新鲜事,在很多贵重商品零售点,商店就是这么做的,这和网上购物无关。还有些商店(如开架式销售烟酒的地方)甚至只是放了一个条码在那里,顾客如果需要,拿着相应商品的条码牌到收银台结帐,收银员在扫描条码后,会把真实的商品给客户。
这样的销售模式会让店面里的客户感到很不舒服——只有到了收银台才能察看想要购买商品的真实情况。怎么办?RFID标签是个不错的选择。给顾客发放一个无线的手持式RFID阅读器(或者是一款NFC手机),用于阅读RFID标签。店面里的顾客可以通过阅读相应商品的RFID标签,得到想购买商品的库存情况、折扣情况、生产厂家等详细信息,在获取这些详细信息后再决定是否购买。顾客一旦下定购买的决心,其决定就可以立即传送到有关职员那里,或者传送到自动储存和补货系统(ASRS),并形成订货单。
一旦顾客决定购买此产品,按下“买”键,该信息就会实时传递到商店的后台。等顾客把需要购买的东西通过手中的阅读器“采集”完后,她/他就可以来到收银台,刷一下信用卡,顾客所需要的商品就可以在收银台临走了,而不必拉着小推车装着一堆商品排队结帐。
这种应用模式甚至可以使现实生活中的顾客随时地到商店购买所需的物品——商店打烊了都可以——通过商店外设置的安全锁,商店就变成了“自动售货机”。
当然,这种应用模式并不适用于所有的零售店面,而且这么做需要对商店的销售流程和布局进行较大的调整,手持式读写器、NFC手机、ASRS系统的构建、自动售货的安全装置等等都不是很快就能实现的。换句话说,它需要较长时间的融合和接受。但我们可以想像下这么做的好处:不再需要手推车,不在排着长队等候,减少损耗,降低人力成本。我相信,随着电子商务的日益普及,RFID技术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零售业的“黑洞”必将越来越小,直至消失。